《清稗類鈔?農商類》
太祖樹木納諫
天命五年六月初四日諭曰:“國人設有下情慾訴,恐不得上聞者,可樹二木於門外,其有欲訴之言,書而懸之於木,朕當覽其詞,晰其顛末而按問焉。”遂樹二木於門外。
《滿洲秘檔》
第一冊(1)太祖努爾哈赤(1559—1626)(3)
太祖諭厚待僕夫
天命六年二月,上諭曰:“君者澤蔭其臣者也,臣者敬禮其君者也。故凡身為人上者,宜愛恤其下;在下者宜敬禮其上,大而一城,小而一家一族,莫不如是,不特君臣然也。僕夫力耕以供其主,不敢自私,家主於戰陳田獵之際,苟有所獲,必齎其仆無所吝惜,則上下相親矣。去歲朕曾切諭爾眾宜勤耕織,俾僕夫鹹無露肌之苦,誠恐仍有偷惰酷虐之徒甘冒不韙,用是重申前命,諭爾臣民嗣後凡遇薦新之時,宜各以豐衣美食,頒給僕夫,其居官治人者尤宜一意廉明。庶幾,天心悅,人情和,無往而不利矣。爾眾其各恪遵勿違。”
《滿洲秘檔》
太祖拔瀋陽城
天命六年二月初十日,發兵征明,十一日夜半有青白氣,自西徂東,橫亙於天。初在月暈之北,漸移至月暈之南而沒。是晚明人偵知我師夜至,舉燧馳告瀋陽。十二日辰刻我軍至瀋陽,營於城東七裏,設立本城於渾河北岸,即選精壯渡河攻掠,仍退歸河北。進逼瀋陽,明兵出城陣於塹內,我軍退宿木城中。十三日卯刻我軍悉披馬褂,布置螲車進攻瀋陽城。明人掘塹十層,深可五尺,剡木樹塹底。塹內一箭之地復浚壕一,沿壕樹木為柵,高可數丈。近城又有大壕二,廣五丈,深二丈。壕底亦樹木椿。大壕之內布置螲車,車各設大炮二,小炮四,車間相去一丈,壘石為欄,馬牆高可三尺,牆間留炮眼五處,防守極形嚴密。及我軍進攻,至辰刻明兵七萬人俱潰,陣斬總兵賀某、尤某及觀察使、副將、參將、遊擊等官三十餘人。其餘千總、把總等官死者不計其數。遂拔瀋陽城,盡殲城內明兵。
《滿洲秘檔》
太祖定都遼陽
天命六年四月,額駙揚古裏之子卒,揚古裏欲歸葬於撒爾滸,上乃禦殿諭揚古裏曰:“爾子當葬此,何必歸葬撒爾滸?爾貝勒大臣等,尚以遼陽為不可居,況齊民乎?何怪天喪爾子以示警也。昔吾國人恆以無鹽而遷徙遼陽,今遼陽已得,遼東諸路悉降,何為棄之他適?且吾之得遼陽如魚之得水,謂必棄水而自困於沙石之上,有是理乎?昔大金阿骨打汗興兵征宋及蒙古,然當阿骨打汗之世宋興(與)蒙古猶未盡服,及其弟烏珠汗即位,始盡降服。又蒙古青吉斯汗亦未令宋人悉服,及其子索格伊汗即位,始盡降服。今吾為爾等平定大業,爾等反不欲乎?何其謬也?”遂決議定都遼陽。
《滿洲秘檔》
太祖賞鄉人獻綠瓷製器
天命六年六月,海洲所屬析木城之鄉人獻所製綠瓷盆盎之屬,三千五百有十,上曰:“珠玉金銀,固可寶愛,然寒者不可以為衣,飢者不可以為粟,豈如賢才技士之為益於人者大乎?今析木城鄉民獻所造綠瓷器皿,此真有益於國家。勝珠玉金銀萬萬矣。該鄉民操此良技,不可不予以賞賚,用示鼓勵。”
《滿洲秘檔》
太祖躬行節儉
太祖嚐出獵,雪初霽,慮草上浮雪沾濡,擷衣而行。侍衛輩私語曰:“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太祖聞之,笑曰:“吾豈無衣而惜之,吾常以衣賜爾曹,與其被雪沾濡,何如鮮潔之為愈。躬行節儉,汝等正當效法耳。”自是八旗臣民無敢以瞉衣華服從事者。
《清稗類鈔?廉儉類》
太祖賞克遼東功
天命六年七月初三日,以克取遼東,上禦殿,宴總兵以下,備禦以上。左右列座,上親舉金卮飲之,各賜衣一襲,眾拜謝。諭曰:“明之萬曆帝,土廣民眾,不知自足,反欲侵奪我國之地,故致喪其將士,而又失其疆土。此天之厭明而佑我也。然朕仰承天眷,得至於斯者,亦賴爾諸臣之力,酒一卮,衣一襲,豈足以酬功哉!惟念爾貝勒眾軍攻戰之勞,以此表朕心之嘉悅而已。”
《滿洲秘檔》
太祖諭計口授田
天命六年七月為計口授田事,諭曰:“海州一帶,有田十萬日,遼陽一帶有田二十萬日,共三十萬日,宜分給駐紮該處之軍士,以免閑廢。其該處人民之田,仍令其就地耕耘。遼陽諸貝勒大臣,及素封之家,荒棄田畝甚多,亦宜歸入三十萬日之內。二處之田,如不敷分派,可以自鬆山堡及鐵嶺一路,蒲揮、範河、歡托霍、瀋陽、撫順、東州、馬根丹、清河、孤山等處之田補之。若仍不敷,可令至邊外開墾。往者明國富戶,大都廣有田土,已不能遍耕,則佃諸人,所獲糧米,食之不盡,則以出售。至於貧人,家無寸土,瓶無鬥儲,一餐之糧,亦出自沽買,一旦財盡,必致流離失所。夫富者與其蓄有用之糧,以致朽爛,積有用之財,徒行貯藏,何不散給貧人,以資養贍,既獲令名,又積福德也。自諭之後,本年所種之糧,準其各自收穫。嗣後每一男丁,給地六日,以五日種糧,一日種棉,按口均分,家有男丁,不得隱匿不報,致抱向隅之恨。乞丐僧人,皆給以田,務使盡力耕作,勿自暴棄。其納賦之法,用古人砳井遺製,每男丁三人,合耕官田一日。又每男丁二十人,以一人充兵,一人應役。至如明國官吏,即不聚殮民財,而以一參將、遊擊之微,年亦入豆米五百石,麻麥藍靛,不在數內。每月木炭、紙張、菜蔬等費,又索取至十五金之銀。朕將此種虐政,概行禁止,執法行政,一秉至公,所有官員皆由朕給以銀米,不準向民間勒索,免蹈明覆轍。百爾臣工,凜之毋忽!”
太祖樹木納諫
天命五年六月初四日諭曰:“國人設有下情慾訴,恐不得上聞者,可樹二木於門外,其有欲訴之言,書而懸之於木,朕當覽其詞,晰其顛末而按問焉。”遂樹二木於門外。
《滿洲秘檔》
第一冊(1)太祖努爾哈赤(1559—1626)(3)
太祖諭厚待僕夫
天命六年二月,上諭曰:“君者澤蔭其臣者也,臣者敬禮其君者也。故凡身為人上者,宜愛恤其下;在下者宜敬禮其上,大而一城,小而一家一族,莫不如是,不特君臣然也。僕夫力耕以供其主,不敢自私,家主於戰陳田獵之際,苟有所獲,必齎其仆無所吝惜,則上下相親矣。去歲朕曾切諭爾眾宜勤耕織,俾僕夫鹹無露肌之苦,誠恐仍有偷惰酷虐之徒甘冒不韙,用是重申前命,諭爾臣民嗣後凡遇薦新之時,宜各以豐衣美食,頒給僕夫,其居官治人者尤宜一意廉明。庶幾,天心悅,人情和,無往而不利矣。爾眾其各恪遵勿違。”
《滿洲秘檔》
太祖拔瀋陽城
天命六年二月初十日,發兵征明,十一日夜半有青白氣,自西徂東,橫亙於天。初在月暈之北,漸移至月暈之南而沒。是晚明人偵知我師夜至,舉燧馳告瀋陽。十二日辰刻我軍至瀋陽,營於城東七裏,設立本城於渾河北岸,即選精壯渡河攻掠,仍退歸河北。進逼瀋陽,明兵出城陣於塹內,我軍退宿木城中。十三日卯刻我軍悉披馬褂,布置螲車進攻瀋陽城。明人掘塹十層,深可五尺,剡木樹塹底。塹內一箭之地復浚壕一,沿壕樹木為柵,高可數丈。近城又有大壕二,廣五丈,深二丈。壕底亦樹木椿。大壕之內布置螲車,車各設大炮二,小炮四,車間相去一丈,壘石為欄,馬牆高可三尺,牆間留炮眼五處,防守極形嚴密。及我軍進攻,至辰刻明兵七萬人俱潰,陣斬總兵賀某、尤某及觀察使、副將、參將、遊擊等官三十餘人。其餘千總、把總等官死者不計其數。遂拔瀋陽城,盡殲城內明兵。
《滿洲秘檔》
太祖定都遼陽
天命六年四月,額駙揚古裏之子卒,揚古裏欲歸葬於撒爾滸,上乃禦殿諭揚古裏曰:“爾子當葬此,何必歸葬撒爾滸?爾貝勒大臣等,尚以遼陽為不可居,況齊民乎?何怪天喪爾子以示警也。昔吾國人恆以無鹽而遷徙遼陽,今遼陽已得,遼東諸路悉降,何為棄之他適?且吾之得遼陽如魚之得水,謂必棄水而自困於沙石之上,有是理乎?昔大金阿骨打汗興兵征宋及蒙古,然當阿骨打汗之世宋興(與)蒙古猶未盡服,及其弟烏珠汗即位,始盡降服。又蒙古青吉斯汗亦未令宋人悉服,及其子索格伊汗即位,始盡降服。今吾為爾等平定大業,爾等反不欲乎?何其謬也?”遂決議定都遼陽。
《滿洲秘檔》
太祖賞鄉人獻綠瓷製器
天命六年六月,海洲所屬析木城之鄉人獻所製綠瓷盆盎之屬,三千五百有十,上曰:“珠玉金銀,固可寶愛,然寒者不可以為衣,飢者不可以為粟,豈如賢才技士之為益於人者大乎?今析木城鄉民獻所造綠瓷器皿,此真有益於國家。勝珠玉金銀萬萬矣。該鄉民操此良技,不可不予以賞賚,用示鼓勵。”
《滿洲秘檔》
太祖躬行節儉
太祖嚐出獵,雪初霽,慮草上浮雪沾濡,擷衣而行。侍衛輩私語曰:“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太祖聞之,笑曰:“吾豈無衣而惜之,吾常以衣賜爾曹,與其被雪沾濡,何如鮮潔之為愈。躬行節儉,汝等正當效法耳。”自是八旗臣民無敢以瞉衣華服從事者。
《清稗類鈔?廉儉類》
太祖賞克遼東功
天命六年七月初三日,以克取遼東,上禦殿,宴總兵以下,備禦以上。左右列座,上親舉金卮飲之,各賜衣一襲,眾拜謝。諭曰:“明之萬曆帝,土廣民眾,不知自足,反欲侵奪我國之地,故致喪其將士,而又失其疆土。此天之厭明而佑我也。然朕仰承天眷,得至於斯者,亦賴爾諸臣之力,酒一卮,衣一襲,豈足以酬功哉!惟念爾貝勒眾軍攻戰之勞,以此表朕心之嘉悅而已。”
《滿洲秘檔》
太祖諭計口授田
天命六年七月為計口授田事,諭曰:“海州一帶,有田十萬日,遼陽一帶有田二十萬日,共三十萬日,宜分給駐紮該處之軍士,以免閑廢。其該處人民之田,仍令其就地耕耘。遼陽諸貝勒大臣,及素封之家,荒棄田畝甚多,亦宜歸入三十萬日之內。二處之田,如不敷分派,可以自鬆山堡及鐵嶺一路,蒲揮、範河、歡托霍、瀋陽、撫順、東州、馬根丹、清河、孤山等處之田補之。若仍不敷,可令至邊外開墾。往者明國富戶,大都廣有田土,已不能遍耕,則佃諸人,所獲糧米,食之不盡,則以出售。至於貧人,家無寸土,瓶無鬥儲,一餐之糧,亦出自沽買,一旦財盡,必致流離失所。夫富者與其蓄有用之糧,以致朽爛,積有用之財,徒行貯藏,何不散給貧人,以資養贍,既獲令名,又積福德也。自諭之後,本年所種之糧,準其各自收穫。嗣後每一男丁,給地六日,以五日種糧,一日種棉,按口均分,家有男丁,不得隱匿不報,致抱向隅之恨。乞丐僧人,皆給以田,務使盡力耕作,勿自暴棄。其納賦之法,用古人砳井遺製,每男丁三人,合耕官田一日。又每男丁二十人,以一人充兵,一人應役。至如明國官吏,即不聚殮民財,而以一參將、遊擊之微,年亦入豆米五百石,麻麥藍靛,不在數內。每月木炭、紙張、菜蔬等費,又索取至十五金之銀。朕將此種虐政,概行禁止,執法行政,一秉至公,所有官員皆由朕給以銀米,不準向民間勒索,免蹈明覆轍。百爾臣工,凜之毋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