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論劍:新視野下的中國大戰略 作者:賈立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六是孤芳自賞意識。失意精英的孤芳自賞意識包含著某種自戀情結,自戀與草根人物為了吸引社會注意而進行的自殘相互對立,兩者都是自尊的變異,前者為過度,後者為不及,都是有失於中道的惡行特徵。
七是相對剝奪意識。失意精英的相對剝奪意識是精英失意的主觀根源。不管事實如何,失意精英總是覺得自己所得少於他人所得。這種相對剝奪感往往是失意精英的宿命,其源蓋出於過分聰明所致。
八是悲觀厭世意識。在失意精英的精英情結裏,還包含著某種或明或暗的悲觀厭世意識。正像搞微生物的往往把整個世界都看成細菌一樣,這些失意精英從天上的一片雲往往會推導出整個世界將陷於黑暗之中的結論,頗有“杞人憂天”之韻味。
三、和諧心態是和諧社會的心理基礎,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培育和諧的社會心態
精英失意產生於自身的精英情結。要撫平失意精英的失意心理,就必須解構並重構其精英情結。對精英情結的解構並非拋棄,而是一種揚棄;解構在這裏隻是一種手段,重構才是目的。經過解構並重構的精英情結,由於失去其原有特質而需要改變名稱,不應再叫“精英情結”而應改稱其為“精英精神”了。從“精英情結”到精英精神必須完成八個方麵的態度和行為轉變:第一,從潔身自好的純粹轉變為和光同塵的世俗;第二,從盡善盡美的唯美轉變為入鄉隨俗的適應;第三,從無病呻吟的憂患轉變為觀感化物的教化;第四,從憤世嫉俗的憤青轉變為移風易俗的行動;第五,從獨立特行轉變為同人於野;第六,從孤芳自賞轉變為玫瑰共享;第七,從相對剝奪轉變為相對滿足;第八,從悲觀厭世轉變為勇敢麵對。
完成這八個方麵的態度和行為轉變,需要引進中道機製、參考群體機製和生物多樣性原理。中道機製要求人們把握事物的度,牢記過與不及都是惡性的特徵和真理再往前邁一步就變成謬誤的道理。參考群體能夠為人們的自我評價提供標準,唯其如此,參考群體的選擇非常重要。作為比較的參考群體,是使人們從相對剝奪轉向相對滿足的關鍵;作為規範的參考群體,是使人們到底是麵向光明還是麵向黑暗的基礎。生物多樣性原理告訴人們差異共存、和諧相處的原則。現代社會是有機團結的社會,承認各方的合法存在價值和彼此的利益關切是有機團結的前提條件,也是社會治理的理論基礎。對於這些機製和原理,失意精英不是知的問題,而是行的問題。
和諧心態是和諧社會的心理基礎,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培育和諧的社會心態。社會心態分為大眾心態和精英心態兩種類型,大眾心態如雲如霧,飄忽不定,聚散隨時,容易受精英心態的左右和控製。從某種意義上說,精英心態是大眾心態圍之旋轉、聚結的中心,是某種社會思潮孕育、發展的源頭。因此,培育和諧心態要從培育精英和諧心態入手。
資料連結
當代失意精英典型案例
知識精英:著名作家洪峰,與餘華、格非、馬原等人一起出現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中,被當做先鋒文學的代表人物。他曾經在瀋陽街頭當眾乞討,原因是他所在的瀋陽市文化局因為其不坐班而扣發他的工資。據洪峰稱,由於家人患重病,他現在已經舉債不菲,因此這2000元的工資雖然不多,但對他卻至關重要。
古代的“失意精英”們
屈原
少年得誌的三閭大夫,在“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時代,憑藉“修明法度”、“舉賢授能”、“聯齊抗秦”的主張,倚仗對楚王和國家的忠貞,以超人的才氣,冥頑的直率,行走在不可能的時局之間。他蔑視著隨波逐流、同流合汙的勾當,蔑視著那些貪鄙的貴族,主張改革內政,企圖拋棄貴族天生福蔭子孫的高貴,實行“美政”的理想,實現楚國統一中華的大業。然而,眾多奸佞群小的嫉妒和詆毀,致使屈原被兩次放逐。最終,屈原心灰意冷,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汨羅江投水殉誌殉國。
李白
他眼中的黃河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他眼中的長江是“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返”。李白是個有政治抱負的人,生性高傲、對當時官場上的腐朽風氣很不滿意,希望得朝廷任用施展自己的抱負。入宮後,原以為在此可施展自己的抱負,哪知在朝廷處處遭人排擠。在朝廷,事事不順,最終明白自己不過是一禦用文人而已。
唐玄宗曾對李白賜金放還,唐肅宗也曾對他長流夜郎。這一切對於李白而言都是沉重的打擊。此時李白便毅然放逐自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從此離開官場,遊歷山川。
陶淵明
一篇《桃花源記》展示著他生命的理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生命不變的追求。29歲出仕,41歲辭官,心的羈絆,理想的遠去,讓他終於作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決定。而對於中國古代的文人來說,心中有著兩個永遠解不開的情結:或是出仕或是歸隱。而他的偉大就在於能夠脫身獨去,毅然決然。他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遊、辛棄疾等莫不如此。
七是相對剝奪意識。失意精英的相對剝奪意識是精英失意的主觀根源。不管事實如何,失意精英總是覺得自己所得少於他人所得。這種相對剝奪感往往是失意精英的宿命,其源蓋出於過分聰明所致。
八是悲觀厭世意識。在失意精英的精英情結裏,還包含著某種或明或暗的悲觀厭世意識。正像搞微生物的往往把整個世界都看成細菌一樣,這些失意精英從天上的一片雲往往會推導出整個世界將陷於黑暗之中的結論,頗有“杞人憂天”之韻味。
三、和諧心態是和諧社會的心理基礎,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培育和諧的社會心態
精英失意產生於自身的精英情結。要撫平失意精英的失意心理,就必須解構並重構其精英情結。對精英情結的解構並非拋棄,而是一種揚棄;解構在這裏隻是一種手段,重構才是目的。經過解構並重構的精英情結,由於失去其原有特質而需要改變名稱,不應再叫“精英情結”而應改稱其為“精英精神”了。從“精英情結”到精英精神必須完成八個方麵的態度和行為轉變:第一,從潔身自好的純粹轉變為和光同塵的世俗;第二,從盡善盡美的唯美轉變為入鄉隨俗的適應;第三,從無病呻吟的憂患轉變為觀感化物的教化;第四,從憤世嫉俗的憤青轉變為移風易俗的行動;第五,從獨立特行轉變為同人於野;第六,從孤芳自賞轉變為玫瑰共享;第七,從相對剝奪轉變為相對滿足;第八,從悲觀厭世轉變為勇敢麵對。
完成這八個方麵的態度和行為轉變,需要引進中道機製、參考群體機製和生物多樣性原理。中道機製要求人們把握事物的度,牢記過與不及都是惡性的特徵和真理再往前邁一步就變成謬誤的道理。參考群體能夠為人們的自我評價提供標準,唯其如此,參考群體的選擇非常重要。作為比較的參考群體,是使人們從相對剝奪轉向相對滿足的關鍵;作為規範的參考群體,是使人們到底是麵向光明還是麵向黑暗的基礎。生物多樣性原理告訴人們差異共存、和諧相處的原則。現代社會是有機團結的社會,承認各方的合法存在價值和彼此的利益關切是有機團結的前提條件,也是社會治理的理論基礎。對於這些機製和原理,失意精英不是知的問題,而是行的問題。
和諧心態是和諧社會的心理基礎,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培育和諧的社會心態。社會心態分為大眾心態和精英心態兩種類型,大眾心態如雲如霧,飄忽不定,聚散隨時,容易受精英心態的左右和控製。從某種意義上說,精英心態是大眾心態圍之旋轉、聚結的中心,是某種社會思潮孕育、發展的源頭。因此,培育和諧心態要從培育精英和諧心態入手。
資料連結
當代失意精英典型案例
知識精英:著名作家洪峰,與餘華、格非、馬原等人一起出現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中,被當做先鋒文學的代表人物。他曾經在瀋陽街頭當眾乞討,原因是他所在的瀋陽市文化局因為其不坐班而扣發他的工資。據洪峰稱,由於家人患重病,他現在已經舉債不菲,因此這2000元的工資雖然不多,但對他卻至關重要。
古代的“失意精英”們
屈原
少年得誌的三閭大夫,在“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時代,憑藉“修明法度”、“舉賢授能”、“聯齊抗秦”的主張,倚仗對楚王和國家的忠貞,以超人的才氣,冥頑的直率,行走在不可能的時局之間。他蔑視著隨波逐流、同流合汙的勾當,蔑視著那些貪鄙的貴族,主張改革內政,企圖拋棄貴族天生福蔭子孫的高貴,實行“美政”的理想,實現楚國統一中華的大業。然而,眾多奸佞群小的嫉妒和詆毀,致使屈原被兩次放逐。最終,屈原心灰意冷,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汨羅江投水殉誌殉國。
李白
他眼中的黃河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他眼中的長江是“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返”。李白是個有政治抱負的人,生性高傲、對當時官場上的腐朽風氣很不滿意,希望得朝廷任用施展自己的抱負。入宮後,原以為在此可施展自己的抱負,哪知在朝廷處處遭人排擠。在朝廷,事事不順,最終明白自己不過是一禦用文人而已。
唐玄宗曾對李白賜金放還,唐肅宗也曾對他長流夜郎。這一切對於李白而言都是沉重的打擊。此時李白便毅然放逐自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從此離開官場,遊歷山川。
陶淵明
一篇《桃花源記》展示著他生命的理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生命不變的追求。29歲出仕,41歲辭官,心的羈絆,理想的遠去,讓他終於作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決定。而對於中國古代的文人來說,心中有著兩個永遠解不開的情結:或是出仕或是歸隱。而他的偉大就在於能夠脫身獨去,毅然決然。他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遊、辛棄疾等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