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論劍:新視野下的中國大戰略 作者:賈立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生態安全:幸福的生命線(2)
三、綠色生活與適度消費
人之為人,在基本需求滿足之後,究竟什麽能使我們幸福?作家馮驥才說過:“文化似乎不直接關係國計民生,但卻直接關係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識、思想、言語和氣質。抽出文化這根神經,一個民族將成為植物人。”對一個民族來說,隻有將它的文化資本、自然資本和國民健康與它的gdp看得同樣神聖的時候,這個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就像在一個人的生活價值中,隻有將他的心靈、生命看得與物質財富同樣重要時,這個人才不至於淪為一個隻會掙錢的植物人。綠色生活是一種綠色時尚,其核心是適度消費,盡量縮小自己的生態腳印,減少環境代價,這種時尚可以用5r生活方式來概括:
節約資源、適度消費(reduce):節約每一滴水、使用無磷洗衣粉、減少水汙染;以公交車族和自行車族為榮、推動政府的公交發展戰略,以最少的車運送最多的人,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少用空調,夏日空調不低於26度,使用節能燈,可以節省75%的能源消耗。
綠色選購、品質消費(reevaluate):把手中的鈔票變成綠色的選票,選購環保產品,支持環保產業的發展。
廢物減量、復用消費(reuse):盡量少用一次性製品,節約地球資源,同時減少垃圾的產生量。尤其是節假日,對中秋月餅、節日禮品等的過度包裝說不。
垃圾分類、循環消費(recycle):垃圾分類投放,把消費的終點變成下一次消費的起點。
保護自然、人文消費(rescue):不吃野生動物、不用野生動物製品,植綠護綠,保護原生生態。
在21世紀,一個人的環境意識意味著這個人的文明與教養,就像環境質量標誌著一個民族的尊嚴與力量。
一方麵,決策者、生產者、消費者都必須意識到綠色消費是消費者的權益和義務。健康的空氣、清潔的水、可持續的能源,也是消費者權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消費者權益去掉了這一塊,將是一個很大的殘缺。同時,選擇綠色能源又是消費者的義務,除非你不在這個星球上生存,除非你不使用有自然資源構成的消費品。我多次在參加國際消費者可持續消費專家會議的時候,聽到有些人特別強調尊重消費者的自由。而我認為人類的悲劇,所有的環境災難,就是因為人類過分強調了消費者自由,而忽略了消費者同時肩負著的義務。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靠消費地球資源而生存的,你有選擇有利於環境的生活方式的義務。如果我們不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那麽我們將成為把我們後代淹沒在水裏的罪魁!“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地球母親把我們哺育。我們吸吮著母親的乳汁,卻常常把母親遺忘。”這公平嗎?不公平,也不合理。最後母親的乳汁沒有了,你不就死了嗎。你不行使這份消費者的義務,你的後代到時候就無法生存,沒準你這輩子都沒法消費了,你的消費權益也沒法保證了。綠色能源消費既是一種義務,又是一種權益,兩方麵相結合的時候,才是一個完整的概念。這就必須讓綠色生活綠色消費變成大眾的共識和行動。
另一方麵,對市場機製的缺陷進行反省。全人類的市場經濟體係有三個致命的缺陷有待解決,這是經濟學家也在探討的問題。第一,沒有生態資源的核算。比方說,一棵樹從雲南省德宏縣拉出來隻值20元人民幣,可是幾個國家的生態學家算過,它涵養水源的價值,給鳥類提供棲息場所的價值,它淨化空氣的價值,它調節氣候的價值,以及其他很多綜合性的價值加在一起一共19.6萬美元。可是我們人類的經濟體係從來沒有把生態價值算在裏頭。至於那些幾十億年生成的、有限的、不可再生能源,例如石油和煤,其生態價值是多少,其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環境代價是多少?人們並沒有好好算過,這些能源的價格,隻是反映人們在開採提煉和運輸中的成本而已。第二,沒有生態稅製度。現在像挪威這樣的國家正在逐漸發展生態稅製度。高汙染的產品,應付生態稅。節能燈應該比普通燈泡要便宜,風力電能應比火力電力收費低。因後者汙染了環境,你就應該付環境稅。你消耗的是煤,我給你計算出你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你要為這個付出代價。第三,缺少對科學技術的環境評價體係。現在人類的市場經濟是特別不完善的。因為它完全是從人本身的角度,而不去做環境評價。當然現在一些大工程有了環境評價,但是對科學技術的環境評價始終沒有做上去。我在美國的時候問過一位很有名的科學家:為什麽古往今來科學家總是坐在聖殿上,而那些破壞地球環境的技術不也是科學家發明出來的嗎?所有與人類災難有關的東西,不都是從科學技術那裏出來的嗎?為什麽科技永遠被認為是光芒萬丈的?科技如果沒有環境評價,它一定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麵也許給我們帶來暫時的幸福,但是也許它給我們帶來的是永久的厄運。所以說科技如果沒有環境評價,其結果是要打個問號的。綠色市場的發育還有很多相關的問題,如綠色標誌的認證與識別、監督評價機製的建立健全等需要解決,這樣綠色消費才能在經濟體係內部生根。
我們這一個世紀不同於上一個世紀。上一個世紀是隻有幾億人在以消耗全球資源為前提,來滿足他們的高消費、高汙染、高消耗的生活方式。所有發達國家占世界不到20%的人口,他們消耗全球的資源,光美國一個國家排放的溫室氣體就占全球排放量的1/4。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樹,靠全球進口的木材來支撐。發達國家的高消費是靠高消耗、高汙染,消耗全球資源來支撐的。而在這個世紀,全世界60億人民都在發展。那麽如果全世界人民都要像他們那樣去生產和生活的話,有人說我們還需要20個地球。可是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找到那另外19顆星球。因此隻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
三、綠色生活與適度消費
人之為人,在基本需求滿足之後,究竟什麽能使我們幸福?作家馮驥才說過:“文化似乎不直接關係國計民生,但卻直接關係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識、思想、言語和氣質。抽出文化這根神經,一個民族將成為植物人。”對一個民族來說,隻有將它的文化資本、自然資本和國民健康與它的gdp看得同樣神聖的時候,這個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就像在一個人的生活價值中,隻有將他的心靈、生命看得與物質財富同樣重要時,這個人才不至於淪為一個隻會掙錢的植物人。綠色生活是一種綠色時尚,其核心是適度消費,盡量縮小自己的生態腳印,減少環境代價,這種時尚可以用5r生活方式來概括:
節約資源、適度消費(reduce):節約每一滴水、使用無磷洗衣粉、減少水汙染;以公交車族和自行車族為榮、推動政府的公交發展戰略,以最少的車運送最多的人,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少用空調,夏日空調不低於26度,使用節能燈,可以節省75%的能源消耗。
綠色選購、品質消費(reevaluate):把手中的鈔票變成綠色的選票,選購環保產品,支持環保產業的發展。
廢物減量、復用消費(reuse):盡量少用一次性製品,節約地球資源,同時減少垃圾的產生量。尤其是節假日,對中秋月餅、節日禮品等的過度包裝說不。
垃圾分類、循環消費(recycle):垃圾分類投放,把消費的終點變成下一次消費的起點。
保護自然、人文消費(rescue):不吃野生動物、不用野生動物製品,植綠護綠,保護原生生態。
在21世紀,一個人的環境意識意味著這個人的文明與教養,就像環境質量標誌著一個民族的尊嚴與力量。
一方麵,決策者、生產者、消費者都必須意識到綠色消費是消費者的權益和義務。健康的空氣、清潔的水、可持續的能源,也是消費者權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消費者權益去掉了這一塊,將是一個很大的殘缺。同時,選擇綠色能源又是消費者的義務,除非你不在這個星球上生存,除非你不使用有自然資源構成的消費品。我多次在參加國際消費者可持續消費專家會議的時候,聽到有些人特別強調尊重消費者的自由。而我認為人類的悲劇,所有的環境災難,就是因為人類過分強調了消費者自由,而忽略了消費者同時肩負著的義務。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靠消費地球資源而生存的,你有選擇有利於環境的生活方式的義務。如果我們不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那麽我們將成為把我們後代淹沒在水裏的罪魁!“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地球母親把我們哺育。我們吸吮著母親的乳汁,卻常常把母親遺忘。”這公平嗎?不公平,也不合理。最後母親的乳汁沒有了,你不就死了嗎。你不行使這份消費者的義務,你的後代到時候就無法生存,沒準你這輩子都沒法消費了,你的消費權益也沒法保證了。綠色能源消費既是一種義務,又是一種權益,兩方麵相結合的時候,才是一個完整的概念。這就必須讓綠色生活綠色消費變成大眾的共識和行動。
另一方麵,對市場機製的缺陷進行反省。全人類的市場經濟體係有三個致命的缺陷有待解決,這是經濟學家也在探討的問題。第一,沒有生態資源的核算。比方說,一棵樹從雲南省德宏縣拉出來隻值20元人民幣,可是幾個國家的生態學家算過,它涵養水源的價值,給鳥類提供棲息場所的價值,它淨化空氣的價值,它調節氣候的價值,以及其他很多綜合性的價值加在一起一共19.6萬美元。可是我們人類的經濟體係從來沒有把生態價值算在裏頭。至於那些幾十億年生成的、有限的、不可再生能源,例如石油和煤,其生態價值是多少,其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環境代價是多少?人們並沒有好好算過,這些能源的價格,隻是反映人們在開採提煉和運輸中的成本而已。第二,沒有生態稅製度。現在像挪威這樣的國家正在逐漸發展生態稅製度。高汙染的產品,應付生態稅。節能燈應該比普通燈泡要便宜,風力電能應比火力電力收費低。因後者汙染了環境,你就應該付環境稅。你消耗的是煤,我給你計算出你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你要為這個付出代價。第三,缺少對科學技術的環境評價體係。現在人類的市場經濟是特別不完善的。因為它完全是從人本身的角度,而不去做環境評價。當然現在一些大工程有了環境評價,但是對科學技術的環境評價始終沒有做上去。我在美國的時候問過一位很有名的科學家:為什麽古往今來科學家總是坐在聖殿上,而那些破壞地球環境的技術不也是科學家發明出來的嗎?所有與人類災難有關的東西,不都是從科學技術那裏出來的嗎?為什麽科技永遠被認為是光芒萬丈的?科技如果沒有環境評價,它一定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麵也許給我們帶來暫時的幸福,但是也許它給我們帶來的是永久的厄運。所以說科技如果沒有環境評價,其結果是要打個問號的。綠色市場的發育還有很多相關的問題,如綠色標誌的認證與識別、監督評價機製的建立健全等需要解決,這樣綠色消費才能在經濟體係內部生根。
我們這一個世紀不同於上一個世紀。上一個世紀是隻有幾億人在以消耗全球資源為前提,來滿足他們的高消費、高汙染、高消耗的生活方式。所有發達國家占世界不到20%的人口,他們消耗全球的資源,光美國一個國家排放的溫室氣體就占全球排放量的1/4。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樹,靠全球進口的木材來支撐。發達國家的高消費是靠高消耗、高汙染,消耗全球資源來支撐的。而在這個世紀,全世界60億人民都在發展。那麽如果全世界人民都要像他們那樣去生產和生活的話,有人說我們還需要20個地球。可是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找到那另外19顆星球。因此隻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