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論劍:新視野下的中國大戰略 作者:賈立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種高明的政治理性最集中地體現在美國處理與當時的世界霸權——英國的關係上。在英國霸權的時代,美國從來沒有真正建立過“美國人的美洲”。“門羅主義”在實踐中隻集中於兩點:在經濟上加深地區合作、在道義上發揮地區影響。
縱觀歷史,美國從未試圖主動與英國全麵爭霸,反而逐漸跟英國結成了廣泛的共同利益,得到英國的認同,融入了世界體係。美國1894年gdp總量已經達到世界第一,可直到50年以後的1945年才從倒下的英國手裏順理成章地接過了世界霸主的大旗。不那麽確切地說,美國完成了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也是最成功的一次“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三、製度創新是美經濟增長的源泉
成功的戰略為美國的崛起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可是美國的真正崛起還依賴於國內經濟長時間、全方位的騰飛。造成美國經濟增長奇蹟的因素很多,最具美國特色和至關重要的一點,應該是美國人強大的製度創新能力。
經濟增長方式按其動力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資源投入、技術創新和製度創新。製度創新是最高層次的經濟增長方式。良好的製度能夠大大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促進技術創新的熱情和技術成果的運用。美國經濟最突出的優勢,正在於其高人一籌的製度創新能力。在200多年來世界多次的大危機、大變局中,美國依靠其源源不斷的製度創新活力,在危機中開創新路,迅速適應挑戰,並以新製度不斷激發技術革命的活力,保持科技領先優勢。更為重要的是,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製度本身也成為了生產力,甚至可以賺取比技術優勢更龐大的超額收益。美國麥當勞式的連鎖製度、沃爾瑪式的倉庫零售製度和福特式的流水線製度,本身沒有任何科技含量可言,卻巨大地改變了現代經濟的基本形態。所以,製度創新是美國經濟保持獨立性、增長性和穩定性的根本源泉。
四、製度“軟手段”成就霸權新模式
美國的霸權能夠擁有超越前人的強大生命力,還依靠另外兩項重要的特徵。
美國緣何成了“不倒翁”(2)
首先是其製度霸權的性質。美國的霸權來自於製度創新。但稱美國的霸權是“製度霸權”,更主要的是指美國領導世界的方式,十分注重製度、規則和普遍原則,善於利用規則來謀取特殊利益,比起前麵的那些帝國和霸主來,較少使用強迫性的武力。比如,通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美國在世界金融和貿易領域中建立起了合作收益的分配機製——參加合作的國家都會有收益,使得世界各國都自願合作;而美國則獲得其中最大的一份霸權收益。實際上,美國用製度的“軟手段”打開了以前英國靠槍炮才打開的市場,得到了英國靠槍炮都沒能得到的合作和接納。這大大減緩了國際矛盾的積累和激化,增強了美國霸權體係的穩定性。這是世界霸權前所未有的嶄新模式。
第二項特徵是美國軟硬實力的平衡。製度霸權的統治方式就是一種典型的軟實力。製度霸權的背後有一種深刻的精神內質,即美國社會的“氣”。我們都知道美國的理想主義傳統。我們學習美國的成功之處,也一定要注意它重視理想和道德的一麵。一個有前途的民族,一定是一個維護價值、重視理想,同時又是社會主流精神高度團結和具有凝聚力的民族。
美國的崛起和霸權確實有其獨到的經驗和特點。如果說美國現在出了一些問題,也是因為它背離這些優良的傳統原則,國內價值觀也由此出現了一些分歧和危機。美國的成功經驗能夠給我們許多啟發。
專家點評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江永:金燦榮教授對美國的崛起做了比較正麵的評價,這是他基於自身觀察的一些體會。他總結了美國崛起的經驗。其結論是,“最具美國特色和至關重要的一點,應該是美國人強大的製度創新能力。”美國之所以能維持霸權,其生命力“首先是其製度霸權的性質;其次是美國軟硬實力的平衡”。這個獨特的視角的確有助於人們思考。目前,中國加入的國際組織越來越多,中國要維護本國切身利益,不僅要學會遵守國際規則和製度,更要參與製定和改造相關規則。然而,這一切還是要以實力地位為基礎的。
對世界各國來說,美國的長處和經驗可以借鑑,而美國崛起的模式則不可效仿,誰效仿誰就會成為美國霸權的挑戰者。
德國崛起的“秘密武器”
陳洪捷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自中世紀以降,德意誌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誌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麵,但不無道理。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麵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製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後,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製不斷完善。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1816年就達到60%,到1864年更達到93%。到1871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隻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1861年),法國是24%(1866年)。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
縱觀歷史,美國從未試圖主動與英國全麵爭霸,反而逐漸跟英國結成了廣泛的共同利益,得到英國的認同,融入了世界體係。美國1894年gdp總量已經達到世界第一,可直到50年以後的1945年才從倒下的英國手裏順理成章地接過了世界霸主的大旗。不那麽確切地說,美國完成了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也是最成功的一次“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三、製度創新是美經濟增長的源泉
成功的戰略為美國的崛起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可是美國的真正崛起還依賴於國內經濟長時間、全方位的騰飛。造成美國經濟增長奇蹟的因素很多,最具美國特色和至關重要的一點,應該是美國人強大的製度創新能力。
經濟增長方式按其動力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資源投入、技術創新和製度創新。製度創新是最高層次的經濟增長方式。良好的製度能夠大大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促進技術創新的熱情和技術成果的運用。美國經濟最突出的優勢,正在於其高人一籌的製度創新能力。在200多年來世界多次的大危機、大變局中,美國依靠其源源不斷的製度創新活力,在危機中開創新路,迅速適應挑戰,並以新製度不斷激發技術革命的活力,保持科技領先優勢。更為重要的是,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製度本身也成為了生產力,甚至可以賺取比技術優勢更龐大的超額收益。美國麥當勞式的連鎖製度、沃爾瑪式的倉庫零售製度和福特式的流水線製度,本身沒有任何科技含量可言,卻巨大地改變了現代經濟的基本形態。所以,製度創新是美國經濟保持獨立性、增長性和穩定性的根本源泉。
四、製度“軟手段”成就霸權新模式
美國的霸權能夠擁有超越前人的強大生命力,還依靠另外兩項重要的特徵。
美國緣何成了“不倒翁”(2)
首先是其製度霸權的性質。美國的霸權來自於製度創新。但稱美國的霸權是“製度霸權”,更主要的是指美國領導世界的方式,十分注重製度、規則和普遍原則,善於利用規則來謀取特殊利益,比起前麵的那些帝國和霸主來,較少使用強迫性的武力。比如,通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美國在世界金融和貿易領域中建立起了合作收益的分配機製——參加合作的國家都會有收益,使得世界各國都自願合作;而美國則獲得其中最大的一份霸權收益。實際上,美國用製度的“軟手段”打開了以前英國靠槍炮才打開的市場,得到了英國靠槍炮都沒能得到的合作和接納。這大大減緩了國際矛盾的積累和激化,增強了美國霸權體係的穩定性。這是世界霸權前所未有的嶄新模式。
第二項特徵是美國軟硬實力的平衡。製度霸權的統治方式就是一種典型的軟實力。製度霸權的背後有一種深刻的精神內質,即美國社會的“氣”。我們都知道美國的理想主義傳統。我們學習美國的成功之處,也一定要注意它重視理想和道德的一麵。一個有前途的民族,一定是一個維護價值、重視理想,同時又是社會主流精神高度團結和具有凝聚力的民族。
美國的崛起和霸權確實有其獨到的經驗和特點。如果說美國現在出了一些問題,也是因為它背離這些優良的傳統原則,國內價值觀也由此出現了一些分歧和危機。美國的成功經驗能夠給我們許多啟發。
專家點評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江永:金燦榮教授對美國的崛起做了比較正麵的評價,這是他基於自身觀察的一些體會。他總結了美國崛起的經驗。其結論是,“最具美國特色和至關重要的一點,應該是美國人強大的製度創新能力。”美國之所以能維持霸權,其生命力“首先是其製度霸權的性質;其次是美國軟硬實力的平衡”。這個獨特的視角的確有助於人們思考。目前,中國加入的國際組織越來越多,中國要維護本國切身利益,不僅要學會遵守國際規則和製度,更要參與製定和改造相關規則。然而,這一切還是要以實力地位為基礎的。
對世界各國來說,美國的長處和經驗可以借鑑,而美國崛起的模式則不可效仿,誰效仿誰就會成為美國霸權的挑戰者。
德國崛起的“秘密武器”
陳洪捷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自中世紀以降,德意誌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誌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麵,但不無道理。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麵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製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後,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製不斷完善。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1816年就達到60%,到1864年更達到93%。到1871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隻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1861年),法國是24%(1866年)。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