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對曾開的這種歪理邪說很是惱怒,就把他驅逐了!
奉禮郎馮時行被高宗召見,研究國事,馮時行堅持說議和不能相信,還引用漢高祖分羹的例子來說明。高宗很不高興,就說:“朕不忍心聽。”起身就走了。
把皇帝惹惱了,那還有的混嗎?秦檜也把他給貶走了。
在高宗的直接部署下,秦檜採取了一係列的措施,把反對議和的官員紛紛貶逐,趕出了朝廷。
整個過程,沒有流血事件發生,隻是用採取行政處分的方式,把那些不聽話的官員,調離了朝廷,讓他們到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盡情地講述自己的主張!
議和尚未成功,高宗也不想採取過激的措施打壓官員,不想在這個時期上演血腥的一幕,因為反對議和聲音還很大,人員還很多,利用秦檜這桿槍,先有選擇地貶逐一些人,範圍不大,力度也不大,都基本上能保住個烏紗帽。
讓他們大小還有個官做,盡管滿腹怨言,但還得為朝廷效力。
讀書人牢騷多,也可以理解!
驅逐就能平息輿論嗎?不,輿論的聲音隨著驅逐而愈演愈烈!
先有司勛員外郎朱鬆、館職胡珵張擴、淩景夏、常明、範如圭共同上疏說:“金人用了區區一個和字,竟讓秦檜在我朝得誌十二年啊!顛覆我皇權、鬆弛我邊備、耗竭我國力、緩和我與金的不共戴天之仇,使我大宋的愛國誌士絕望,以詔諭江南為名,讓陛下行跪拜之禮。從公卿大夫到軍民百姓,沒有不為之憤怒的,怎肯讓陛下向仇敵稱臣呢?天下英雄豪傑,一定會有向相公問罪的人。”
這波人集體請願沒過幾天,又一波人上來,權吏部尚書張燾、吏部侍郎晏敦復、魏矼、戶部侍郎李彌遜、梁汝嘉、給事中樓炤、中書舍人蘇符、工部侍郎蕭振、起居舍人薛徽言一起上奏,極力陳說屈膝求和的不對。
新被任命的禮部侍郎尹焞單獨上疏反對議和,並寫信指責秦檜,惹得秦檜大怒。
把秦檜給惹惱了,這官也幹不太平,尹焞就堅決不接受禮部侍郎這個官職。
還算明智!
麵對群情湧動,高宗與秦檜也顯得束手無策。貶還貶不過來,都貶走了,朝廷就玩不轉了。
管他呢,讓他們反對去吧!
想開了,看透了!
他們的意見還是照聽不誤,但采不採納,那是我這個皇帝說了算!
現在的中心工作就是議和,誰反對也不好使!
高宗議和的決心依然不可動搖!
秦檜的執行態度依然不可改變!
第25章 第一次紹興議和
金使張通古、蕭哲隨王倫到宋以後,打出了詔諭江南的旗號。在宋廷上下,引起極大反響,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對“詔諭”一詞強烈反感,這不等於把宋廷變成了金的一個地方政府了嗎?皇帝對地方官員可以用詔諭,金與宋是兩個並列政權,怎麽可以用詔諭呢?
難道就這樣糊裏糊塗地亡國了?
舉國上下,無不憤慨!
王倫也向高宗匯報,覺得用詔諭江南這個詞不合正統。
如果接受了金的這個叫法,那就成了千古罪人!
秦檜的目的是通過議和來保全大宋,而不是讓大宋滅亡了。
針對輿論的強烈反對,秦檜也藉機向金使施加壓力,你看啊,你們用這個稱呼,引起大宋上下的極力聲討,弄不好這和談都沒得談了,還是換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詞語吧。
張通古、蕭哲一路走來,也切身感受到了大宋臣民對金“詔諭江南”的反感,沿途備受冷遇和指責。
如果堅持用這個稱呼的話,恐怕議和真的無法完成。
一個稱呼而已,沒有必要太較真,隻要議和的內容沒有變化就可以了!
在秦檜與蕭哲等一番商議之後,就把詔諭改成了國信,把江南改成了宋,意思就換成了,宋金兩國之間的書信往來,很正常!
這就堵住了一些人的嘴!
稱呼可以改,但內容不能變啊!那是金廷經過仔細研究後定下來的,張通古、蕭哲兩個人可沒有膽子敢給改半個字!
那是要殺頭的啊!
議和的主要內容是冊封高宗為帝,高宗已經是皇帝了,還用得著冊封嗎?要的,隻要向金稱臣,就必須由金來冊封他。
這個冊封需要舉行一個儀式,由金使手捧國書,高宗跪拜接受。
誰接了這個國書,誰就接受了冊封!
別看高宗平時總是希望議和,但真到了議和的時候,讓他接受國書,他還是老大不自在,堂堂一個大宋皇帝,還要行跪拜之禮,讓別人冊封自己為帝!
恥辱啊恥辱!
當王倫向高宗匯報冊封之事的時候,高宗就很生氣:“朕繼承太祖、太宗基業,豈可受金人冊封!”
又想議和,又不想跪拜,這件事難辦了!
秦檜開始犯了愁,高宗一麵要議和,一麵又不肯屈膝,讓他這個議和首席代表感到很棘手。
恰好這時候,三衙統帥楊沂中、解潛、韓世良相繼來參見秦檜,問:“軍民洶洶,該怎麽辦?”
這些人退下之後,又把事情告訴了台諫們。
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來想辦法。
勾龍如淵、李誼多次找到秦檜一起想辦法。勾龍如淵出個主意:就是先把國書放在宮中,就不用行臣禮而定此事。給事中樓炤想得更絕,他把“天下居喪,三年不言”的事情告訴秦檜。
奉禮郎馮時行被高宗召見,研究國事,馮時行堅持說議和不能相信,還引用漢高祖分羹的例子來說明。高宗很不高興,就說:“朕不忍心聽。”起身就走了。
把皇帝惹惱了,那還有的混嗎?秦檜也把他給貶走了。
在高宗的直接部署下,秦檜採取了一係列的措施,把反對議和的官員紛紛貶逐,趕出了朝廷。
整個過程,沒有流血事件發生,隻是用採取行政處分的方式,把那些不聽話的官員,調離了朝廷,讓他們到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盡情地講述自己的主張!
議和尚未成功,高宗也不想採取過激的措施打壓官員,不想在這個時期上演血腥的一幕,因為反對議和聲音還很大,人員還很多,利用秦檜這桿槍,先有選擇地貶逐一些人,範圍不大,力度也不大,都基本上能保住個烏紗帽。
讓他們大小還有個官做,盡管滿腹怨言,但還得為朝廷效力。
讀書人牢騷多,也可以理解!
驅逐就能平息輿論嗎?不,輿論的聲音隨著驅逐而愈演愈烈!
先有司勛員外郎朱鬆、館職胡珵張擴、淩景夏、常明、範如圭共同上疏說:“金人用了區區一個和字,竟讓秦檜在我朝得誌十二年啊!顛覆我皇權、鬆弛我邊備、耗竭我國力、緩和我與金的不共戴天之仇,使我大宋的愛國誌士絕望,以詔諭江南為名,讓陛下行跪拜之禮。從公卿大夫到軍民百姓,沒有不為之憤怒的,怎肯讓陛下向仇敵稱臣呢?天下英雄豪傑,一定會有向相公問罪的人。”
這波人集體請願沒過幾天,又一波人上來,權吏部尚書張燾、吏部侍郎晏敦復、魏矼、戶部侍郎李彌遜、梁汝嘉、給事中樓炤、中書舍人蘇符、工部侍郎蕭振、起居舍人薛徽言一起上奏,極力陳說屈膝求和的不對。
新被任命的禮部侍郎尹焞單獨上疏反對議和,並寫信指責秦檜,惹得秦檜大怒。
把秦檜給惹惱了,這官也幹不太平,尹焞就堅決不接受禮部侍郎這個官職。
還算明智!
麵對群情湧動,高宗與秦檜也顯得束手無策。貶還貶不過來,都貶走了,朝廷就玩不轉了。
管他呢,讓他們反對去吧!
想開了,看透了!
他們的意見還是照聽不誤,但采不採納,那是我這個皇帝說了算!
現在的中心工作就是議和,誰反對也不好使!
高宗議和的決心依然不可動搖!
秦檜的執行態度依然不可改變!
第25章 第一次紹興議和
金使張通古、蕭哲隨王倫到宋以後,打出了詔諭江南的旗號。在宋廷上下,引起極大反響,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對“詔諭”一詞強烈反感,這不等於把宋廷變成了金的一個地方政府了嗎?皇帝對地方官員可以用詔諭,金與宋是兩個並列政權,怎麽可以用詔諭呢?
難道就這樣糊裏糊塗地亡國了?
舉國上下,無不憤慨!
王倫也向高宗匯報,覺得用詔諭江南這個詞不合正統。
如果接受了金的這個叫法,那就成了千古罪人!
秦檜的目的是通過議和來保全大宋,而不是讓大宋滅亡了。
針對輿論的強烈反對,秦檜也藉機向金使施加壓力,你看啊,你們用這個稱呼,引起大宋上下的極力聲討,弄不好這和談都沒得談了,還是換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詞語吧。
張通古、蕭哲一路走來,也切身感受到了大宋臣民對金“詔諭江南”的反感,沿途備受冷遇和指責。
如果堅持用這個稱呼的話,恐怕議和真的無法完成。
一個稱呼而已,沒有必要太較真,隻要議和的內容沒有變化就可以了!
在秦檜與蕭哲等一番商議之後,就把詔諭改成了國信,把江南改成了宋,意思就換成了,宋金兩國之間的書信往來,很正常!
這就堵住了一些人的嘴!
稱呼可以改,但內容不能變啊!那是金廷經過仔細研究後定下來的,張通古、蕭哲兩個人可沒有膽子敢給改半個字!
那是要殺頭的啊!
議和的主要內容是冊封高宗為帝,高宗已經是皇帝了,還用得著冊封嗎?要的,隻要向金稱臣,就必須由金來冊封他。
這個冊封需要舉行一個儀式,由金使手捧國書,高宗跪拜接受。
誰接了這個國書,誰就接受了冊封!
別看高宗平時總是希望議和,但真到了議和的時候,讓他接受國書,他還是老大不自在,堂堂一個大宋皇帝,還要行跪拜之禮,讓別人冊封自己為帝!
恥辱啊恥辱!
當王倫向高宗匯報冊封之事的時候,高宗就很生氣:“朕繼承太祖、太宗基業,豈可受金人冊封!”
又想議和,又不想跪拜,這件事難辦了!
秦檜開始犯了愁,高宗一麵要議和,一麵又不肯屈膝,讓他這個議和首席代表感到很棘手。
恰好這時候,三衙統帥楊沂中、解潛、韓世良相繼來參見秦檜,問:“軍民洶洶,該怎麽辦?”
這些人退下之後,又把事情告訴了台諫們。
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來想辦法。
勾龍如淵、李誼多次找到秦檜一起想辦法。勾龍如淵出個主意:就是先把國書放在宮中,就不用行臣禮而定此事。給事中樓炤想得更絕,他把“天下居喪,三年不言”的事情告訴秦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