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提出的六個條件實際上完全實行了。他在10月31日從彰德到信陽督師,然後又到了漢口。但他並不急於按照朝廷的要求立即回京,而且對總理大臣的任命表示"謙辭"。他要先向革命陣營進行一些試探。象黎元洪在武昌的革命政府中當權並受到革命派擁戴這樣的事實,當然是袁世凱滿意的,這使他相信既可以利用革命來迫使清政府向他交權,又可以從革命陣營中找到他自己的人,從而由他來擺布革命。他向朝廷奏請停止用兵,同時派人和黎元洪聯繫。他的幕僚劉承恩,代表他寫信給黎元洪,建議"和平了結",並且要求革命方麵承認君主立憲。黎元洪11月11日在武昌接待了袁世凱派來的代表。由於黎元洪周圍有著認為革命必須推翻清朝統治,實行民主共和的力量,由於革命已經得到各省的響應,聲勢愈來愈大,黎元洪表示不能同意保持清朝皇帝的君主立憲。但是黎元洪又表示希望袁世凱來贊助共和,要他相信這樣做比繼續支持清皇朝是對他更為有利的。在黎元洪以他自己和"同誌人等"的名義寫給袁世凱的信中說:"將來民國總統選舉時,第一任之中華共和大總統,公固不難從容獵取也。"2另一信中還推崇袁世凱是"我漢族中之最有聲望、最有能力之人。"1同時,革命派的領袖人物黃興也致書袁世凱,竭力頌揚他的才能,並且說,隻要他參加起義,推翻清朝,那麽,"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為拿破崙、華盛頓,即南北各省當亦無有不拱手聽命者。"2黃興之所以這樣推崇袁世凱,是和汪精衛有關係的。已經為清朝的肅王善耆所收買的汪精衛在武昌起義時仍在獄中受著優待。


    不久他被釋放。袁世凱的兒子袁克定在北京活動,很懂得這個有名的“革命家”的用處,立即為他的父親加以收買。這時,汪精衛寫信到武昌,說袁世凱不是效忠清朝的人,如南方革命黨肯舉他為第一任共和國總統,他是願意同革命黨一致行動的。從此,汪精衛成為袁世凱手下得力的工具。袁世凱在到了北京後和他直接聯繫。由於資產階級革命派幾乎毫無對於內奸的警惕,汪精衛放肆地在京津間的秘密革命組織中活動,並且竭力把推戴袁世凱的思想輸送到南方去,以後他又帶著這種思想到上海、南京活動3。


    袁世凱對武昌政府的和平試探雖然沒有立即收到成效,但是他開始摸清楚了革命陣營中的政治脈搏。


    根據資政院的奏請,朝廷在11月3日(九月十三日)發布了《憲法信條十九條》。當時資政院的奏文中說:"伏查革命舉動,業已四方響應,逐漸蔓延四川、廣東、湖南、江西、陝西、山西、湖北等省。全國糜爛,時勢日非。欲濟時艱而平國亂,隻有改良立憲之一法"。但是因為時間匆促,所以隻能先提出一個憲法的綱要,這就是所謂《憲法信條十九條》。按照這個"十九條",國號稱為"大清帝國","皇統萬世不易","皇帝神聖不可侵犯",但"皇帝之權,以憲法所規定者為限"。《十九條》中規定,成立國會,"總理大臣由國會公舉,皇帝任命;其他國務大臣,由總理大臣推舉,皇帝任命。皇族不得為總理大臣及其他國務大臣並各省長官"1。這樣的立憲當然不足以消弭主張民主共和的革命潮流,但是對袁世凱卻是有利的,因為這使他出任全權的總理大臣,組成以自己為首的內閣,有了合法的根據。"十九條"中還規定在國會沒有成立以前,它的職權由資政院代行。資政院在11月9日舉行了個選舉袁世凱為總理大臣的手續。袁世凱不再推辭了,他在11月13日(九月二十三日)由漢口到達北京。三天後他組成了一個內閣,其中除了他所親信的舊官僚以外,還有一些著名的君主立憲派的紳士和名流,張謇被任為農工商大臣,梁啓超被任為法部副大臣,不過他們並沒有到任。


    這時,清皇朝已經把袁世凱看做唯一能夠指靠的救星。袁世凱利用革命的形勢而使清皇朝逐步地把權力移交給他的目的開始達到。


    袁世凱之所以迅速地上升到權力的中心,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起了重要的作用。


    10月12日,武昌起義勝利後新建立的政權,以"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統帥"的名義向各國駐漢口的領事發出一個照會,這個照會聲明:"所有清國前此與各國締結之條約,皆繼續有效","所有各國之既得權利,亦一體承認保護","應付之賠款或外債,仍由各省按期如數攤還"。這個照會同時也聲明:"各國如有接濟清政府以可為戰事用之物品者,一概沒收","各國如有助清政府以妨害軍政府者,概以敵人視之","於此次照會之後,清政府如與各國立有條約,無論何種,軍政府概不承認"1。這個照會的內容,大體上就是同盟會預擬的"對外宣言"(見第二十一章第一節)。革命派本來以為由革命軍政府發出這樣的宣言,就可以爭取各國來同情革命以至"承認"革命政府。武昌起義後最初的日子裏的事實就已證明這不過是個幻想。


    俄國人是最早知道革命派的這種對外政策的,因為武昌起義前在漢口俄國租界破獲的革命派機關的文件中就有這個照會的底稿。俄國駐北京公使立即通知在漢口的領事:“如果革命者有任何正式宣言,拒絕答覆”2。英國駐北京公使在接到駐漢口的領事的有關報告後,也立即通知“該總領事一概不準與革黨首領公文往來”3。在10月18日,駐漢口的英、俄、法、德、日五國領事(這五國當時在漢口都有"租界")發出一個布告,其中說:"本領事等自嚴守中立,並照租界規則,不準攜帶軍械之武裝人在租界內發現,及在租界內儲匿各式軍械及炸藥等事"4。這個布告使革命陣營方麵的人非常高興,他們把所謂"嚴守中立"解釋為列強已"承認"他們是與清政府有對等地位的"交戰團"。其實這完全是誤解。英國公使朱爾典11月8日在致英國外交部的報告中就說明,革命軍方麵"自謂各領事已認彼軍為交戰團,據本大臣所聞,則實無其事"5。原來列強把它們在中國領土上設立的所謂"租界"當成是"國中之國",它們的所謂"中立",實際上不過是指租界的地位而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胡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胡繩並收藏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