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 1905年9月出版的《醒獅》第一期。《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二卷上冊,頁70。
2 《辛亥革命資料》第二冊,頁433。
1 《光緒朝東華錄》,總頁5563-5564。
2 《奏請宣布立憲密折》。《辛亥革命資料》第四冊,頁29。
1 《請平滿漢畛域密折》。《辛亥革命資料》第四冊,頁41-44。
1 1906年以中華國民軍政府名義寫的《諭保皇會檄》,原有註:"保皇會即新改之國民憲政會"。見《辛亥革命資料》第二冊,頁360。
2 布告原載光緒三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在紐約出版的保皇會機關報《中國維新報》。《民報》第十三期全文轉載,並加以評論。
1 《現政府與革命黨》,原載《新民叢報》第89期,亦見《飲冰室文集》之十九,頁48。
2 《政治與人民》。《飲冰室文集》之二十,頁17。
3 《辛亥革命資料》第四冊,頁105。並見《飲冰室文集》之二十,頁19。
1 《論立憲黨》。《辛亥革命資料》第二冊,頁366。
1 《光緒朝東華錄》第五冊,總頁5967。
--------------------------------------------------------------------------------
--------------------------------------------------------------------------------
(三)革命派和立憲派的論戰
孫中山雖然曾經想同逃亡到國外的康梁一派合作,但在看出合作不可能的時候,光緒三十年(1904年)孫中山斷然指出:"革命、保皇二事,決分兩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東西之不能易位",並且說,在他和梁啓超之間,"一談政事,則儼然敵國"2。
另一方麵,梁啓超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到了一趟美國,回到日本後,標榜自己"宗旨頓改,標明保皇,力辟革命,且聲言當與異己者宣戰"3。他明確宣布以反對革命為自己的任務。
到了1905年,同盟會成立,在日本出版機關刊物《民報》,比較有係統地宣傳革命的主張。康、梁的保皇黨則隨著清朝朝廷宣布"預備仿行立憲"而起勁地鼓吹君主立憲的好處。這樣,在1906年到1907年間,一方麵以《民報》為主,一方麵以梁啓超主編的《新民叢報》為主,展開了一場革命派和立憲派之間針鋒相對的辯論1。當時在香港和在國外各地如新加坡、檀香山和美國的舊金山,也都有保皇派的報刊和革命派的報刊相互論爭。在國內,主張立憲的報刊能夠公開出版發行,而革命派隻能秘密傳布他們的出版物。
在戊戌維新運動中,也有過一場辯論。維新派以新生的銳氣在思想上壓倒了封建主義的洋務派和守舊派。時間隻過了不到十年,當年的維新派,也就是此時的立憲派,實際上成了封建主義的同盟軍。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思想和主張雖然有許多弱點,但是總的說來,他們是要把中國按照歷史發展的軌道推向前進,他們在同立憲派的辯論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個勝利表明,資產階級革命派已成為思想和實踐上最先進的一個政治派別。
這場論戰的中心問題是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個民主共和的國家。這在實質上涉及到所謂“國體”和“政體”的問題。毛澤東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說:"這個國體問題,從前清末年起,鬧了幾十年還沒有鬧清楚。其實,它隻是指的一個問題,就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至於還有所謂政體問題,那是指的政權構成的形式問題,指的一定的社會階級取何種形式去組織那反對敵人保護自己的政權機關。"2當年的革命派當然不能像馬克思主義者這樣明確地解釋國體和政體的意義,但他們所爭的確不僅是政體,而且是國體。
梁啓超主編的《新民叢報》中說:“吾人之目的,將以改造現政府,而不欲動搖國家之根本。……革命黨則因現政府之腐敗,並欲變更國家之根本組織。”1這所謂“國家之根本”,實際上就是國體。在1907年初,在日本東京有一些中國學生出版了一種名為《中國新報》的雜誌。楊度撰的發刊詞宣稱,按照中國的事實來看,中國隻能實行君主立憲,不能實行民主立憲,由此楊度斷言說:"吾人之所問者,不在國體而在政體,不爭乎主而爭乎憲"2。楊度的主張遭到《民報》的攻擊,而梁啓超是加以讚揚,引為同調的。楊度把國體問題說成是君主還是民主的問題,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在當時,保持清朝皇帝的君主製度,就是保持大地主、大買辦階級在國家中的統治地位,而把君主改為民主,就是要動搖"國家之根本",改由民族資產階級做統治階級。楊度和其他立憲派分子不企望國體的改變,而隻要求政體有所改變,就是要求繼續保持以清朝皇帝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統治,而隻把它的政權組織形式改變一下,頒布憲法,召開議會,建立所謂責任政府,這樣來讓上層民族資產階級多少能夠參與政權。--這就是當時立憲派的共同主張。
立憲派使自己站到了維護清朝統治的立場上,這理所當然地引起了革命派的猛烈的攻擊。清朝政府已經極端腐朽,並且已經成為外國帝國主義的工具,已經成為中國前進中必須掃除的障礙。資產階級革命派根據無可辯駁的事實,聲討清朝統治者的罪狀,也就充分暴露了立憲派的立場的反動性。
2 《辛亥革命資料》第二冊,頁433。
1 《光緒朝東華錄》,總頁5563-5564。
2 《奏請宣布立憲密折》。《辛亥革命資料》第四冊,頁29。
1 《請平滿漢畛域密折》。《辛亥革命資料》第四冊,頁41-44。
1 1906年以中華國民軍政府名義寫的《諭保皇會檄》,原有註:"保皇會即新改之國民憲政會"。見《辛亥革命資料》第二冊,頁360。
2 布告原載光緒三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在紐約出版的保皇會機關報《中國維新報》。《民報》第十三期全文轉載,並加以評論。
1 《現政府與革命黨》,原載《新民叢報》第89期,亦見《飲冰室文集》之十九,頁48。
2 《政治與人民》。《飲冰室文集》之二十,頁17。
3 《辛亥革命資料》第四冊,頁105。並見《飲冰室文集》之二十,頁19。
1 《論立憲黨》。《辛亥革命資料》第二冊,頁366。
1 《光緒朝東華錄》第五冊,總頁5967。
--------------------------------------------------------------------------------
--------------------------------------------------------------------------------
(三)革命派和立憲派的論戰
孫中山雖然曾經想同逃亡到國外的康梁一派合作,但在看出合作不可能的時候,光緒三十年(1904年)孫中山斷然指出:"革命、保皇二事,決分兩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東西之不能易位",並且說,在他和梁啓超之間,"一談政事,則儼然敵國"2。
另一方麵,梁啓超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到了一趟美國,回到日本後,標榜自己"宗旨頓改,標明保皇,力辟革命,且聲言當與異己者宣戰"3。他明確宣布以反對革命為自己的任務。
到了1905年,同盟會成立,在日本出版機關刊物《民報》,比較有係統地宣傳革命的主張。康、梁的保皇黨則隨著清朝朝廷宣布"預備仿行立憲"而起勁地鼓吹君主立憲的好處。這樣,在1906年到1907年間,一方麵以《民報》為主,一方麵以梁啓超主編的《新民叢報》為主,展開了一場革命派和立憲派之間針鋒相對的辯論1。當時在香港和在國外各地如新加坡、檀香山和美國的舊金山,也都有保皇派的報刊和革命派的報刊相互論爭。在國內,主張立憲的報刊能夠公開出版發行,而革命派隻能秘密傳布他們的出版物。
在戊戌維新運動中,也有過一場辯論。維新派以新生的銳氣在思想上壓倒了封建主義的洋務派和守舊派。時間隻過了不到十年,當年的維新派,也就是此時的立憲派,實際上成了封建主義的同盟軍。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思想和主張雖然有許多弱點,但是總的說來,他們是要把中國按照歷史發展的軌道推向前進,他們在同立憲派的辯論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個勝利表明,資產階級革命派已成為思想和實踐上最先進的一個政治派別。
這場論戰的中心問題是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個民主共和的國家。這在實質上涉及到所謂“國體”和“政體”的問題。毛澤東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說:"這個國體問題,從前清末年起,鬧了幾十年還沒有鬧清楚。其實,它隻是指的一個問題,就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至於還有所謂政體問題,那是指的政權構成的形式問題,指的一定的社會階級取何種形式去組織那反對敵人保護自己的政權機關。"2當年的革命派當然不能像馬克思主義者這樣明確地解釋國體和政體的意義,但他們所爭的確不僅是政體,而且是國體。
梁啓超主編的《新民叢報》中說:“吾人之目的,將以改造現政府,而不欲動搖國家之根本。……革命黨則因現政府之腐敗,並欲變更國家之根本組織。”1這所謂“國家之根本”,實際上就是國體。在1907年初,在日本東京有一些中國學生出版了一種名為《中國新報》的雜誌。楊度撰的發刊詞宣稱,按照中國的事實來看,中國隻能實行君主立憲,不能實行民主立憲,由此楊度斷言說:"吾人之所問者,不在國體而在政體,不爭乎主而爭乎憲"2。楊度的主張遭到《民報》的攻擊,而梁啓超是加以讚揚,引為同調的。楊度把國體問題說成是君主還是民主的問題,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在當時,保持清朝皇帝的君主製度,就是保持大地主、大買辦階級在國家中的統治地位,而把君主改為民主,就是要動搖"國家之根本",改由民族資產階級做統治階級。楊度和其他立憲派分子不企望國體的改變,而隻要求政體有所改變,就是要求繼續保持以清朝皇帝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統治,而隻把它的政權組織形式改變一下,頒布憲法,召開議會,建立所謂責任政府,這樣來讓上層民族資產階級多少能夠參與政權。--這就是當時立憲派的共同主張。
立憲派使自己站到了維護清朝統治的立場上,這理所當然地引起了革命派的猛烈的攻擊。清朝政府已經極端腐朽,並且已經成為外國帝國主義的工具,已經成為中國前進中必須掃除的障礙。資產階級革命派根據無可辯駁的事實,聲討清朝統治者的罪狀,也就充分暴露了立憲派的立場的反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