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用海軍在台灣再次占領了基隆炮台,宣布封鎖台灣海岸,並占領了澎湖。它的艦隊又進攻浙江鎮海海口,受到中國方麵的炮台轟擊,未能得逞。侵略軍在陸戰中受到了很大的失敗。由於黑旗軍橫梗在從北越通往中國的雲南省的路上,所以法國侵略軍把主要的進攻方向放在廣西方麵。在這方麵清方的主將,屬於李鴻章淮係的廣西巡撫潘鼎新,同被撤職的前任徐延旭一樣,也繼續採取逃跑主義,自動放棄諒山,逃進了鎮南關(現改稱友誼關)。侵略者乘機侵入廣西境內,形成了嚴重的局勢。這時曾任廣西提督的七十歲老將馮子材奉命率部來到前線。他收集了潰散的兵勇,以積極進行抵抗的方針激勵他的部下,並且在軍事上作了反攻的具體部署。光緒十一年二月(1885年3月)在鎮南關外,馮子材部同法國侵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使後者遭到了完全沒有料到的重大打擊。法軍被殲滅的有千餘人,全軍倉惶後撤,連諒山也隻得放棄。法軍的這次失敗的消息傳回法國,不但激起了法國人民對於代表金融資本家利益的政府的強烈不滿,而且引起了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內部的嚴重爭吵。挑起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的茹爾?費裏的內閣因此而倒台。


    但是在前方堅決抗法的官兵取得的勝利,卻成了清朝政府用以進行乞和活動的資本。這種乞和活動在正式宣布戰爭以後事實上沒有一天停止過。由於戰爭正在進行,清朝官員不便直接同法國人談判,英國人赫德就更加成為不可缺少的中間人了。由赫德派到巴黎的金登幹(也是個英國人)取得了代表清朝政府向法國政府進行和談的全權。李鴻章一貫主張隻要多少能保全“麵子”就該妥協求和,在他看來,戰爭進行下去“大局將不可收拾”1,他完全支持赫德進行的活動。英國、美國、德國等國政府也都極力要促成以中國方麵的妥協讓步為前提的和議,因為他們既不願意法國得到過多的勝利以致造成清朝統治的嚴重危機,更不願意看見中國方麵在戰爭中取得勝利,這種勝利當然會激起中國民族的自立精神,那是對侵略中國的列強都是十分不利的。法國在諒山方麵大敗以後,不得不稍稍降低議和的條件。清朝的投降主義者們認為,這是成立和議的最好機會。赫德這個代表英國利益,同時又代表侵略中國的列強的共同利益來管製清朝政府對外政策的角色,在這時也加倍地積極活動起來。金登於以清朝政府的名義在巴黎和法國政府簽訂了停戰草約,其內容除停戰外,重申在天津訂立的簡明條款有效,並規定中國從越南撤兵。於是在光緒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1885年4月7日)慈禧太後頒發停戰令。四月二十七日(6月9日),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天津訂立正式條約,承認越南是法國的保護國,並且給予法國以在廣西、雲南通商的特殊權益,規定中國以後如在這兩省修造鐵路,要同法國人商辦。投降主義者既不敢抗議法國併吞越南,又使法國侵略者打開中國西南邊境大門的目的如願以償。由於侵略者在戰場上失利而沒有提出"賠款"的要求,並答應從基隆和澎湖撤兵,這使投降主義者感到是在"麵子"


    上已經很過得去了。


    在鎮南關外擊退法軍的主將馮子材,在太平天國戰爭時期是農民起義的大叛徒張國梁的部將。他和其他一些將領雖然對戰勝後的屈辱和儀表示不滿,但都老老實實地接受了退兵停戰的命令。剩下來比較使清朝感到棘手的就是劉永福的黑旗軍。法國人並沒有能消滅黑旗軍,就要求清朝負責加以解散,聲稱如果一天做不到這點,它就一天不交還澎湖。劉永福在中法戰爭期間同清朝官方已有許多接觸,並接受了“記名提督”的官銜。戰爭結束半年後,光緒十一年八月(1885年9月)他終於按照清朝政府的命令率部撤退,當了廣東南澳鎮總兵。法國侵略者沒有能夠用武力排除掉的障礙,清朝當局就這樣為他們排除掉了。跟隨劉永福撤退的隻是他的部下的一部分,留散在越南的餘部中有不少人後來參加了安世地區的越南農民領袖黃花探領導下的反抗法國侵略者的武裝鬥爭。劉永福雖然是農民起義風潮中湧起來的人物,但他抵製不了清朝當局官爵的誘惑,也無力改變整個局勢。在中法戰爭以後,他成了個普通的清朝官員。


    (三)中日戰爭之一:被迫應戰


    在中法戰爭後十年,發生了中日戰爭,這次戰爭在光緒二十年六月(1894年7月)到二十一年二月(1895年3月),歷時八個月。光緒二十年是甲午年,所以稱為甲午戰爭。


    這次戰爭在日本方麵是蓄謀已久,做了充分準備的。日本這個初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帶有依厚的封建性,它從一開始就強烈地要求對外侵略擴張。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武力侵犯中國的台灣(見第十章第四節)。光緒五年(1879年)日本併吞了琉球國。這時,日本已經積極向朝鮮伸張其侵略勢力,並且企圖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光緒六年(1880年)日本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寫呈天皇的一篇《鄰邦兵備略》已經明確說明,為了準備對中國戰爭,擴充軍備是當務之急1。從1885年起,日本進行十年擴軍計劃。這個計劃提前兩年於1892年完成。光緒十九年(1893年)日本成立戰時大本營,作好了武力吞併朝鮮並進而同中國作戰的準備。


    日本的對外擴張活動,得到了美國和英國的支持。同治十三年日本侵略台灣的軍事行動就有美國人做它的後台,這以後,美國一直想利用日本來為它充當侵入朝鮮和中國的助手,所以中日戰爭中,美國很明顯地是站在日本的方麵。英國想把日本用做在遠東牽製俄國的走卒,對於日本勢力向朝鮮和中國的東北部發展採取鼓勵的態度。在中日宣戰前半個月,日本和英國在倫敦訂立了新的條約。英國用這條約在實際上支持了日本對中國進行戰爭。在此以前,日本和西方各國所訂的條約都具有不平等條約的性質,新的英日條約使日本第一次被認為是和西方列強具有平等地位的一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胡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胡繩並收藏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