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鹹豐七年(1857年)太平軍開始在安徽戰場上和撚軍的張洛行、龔得樹合作。撚軍參加了太平軍在皖南的一些戰役。太平軍由於有了撚軍的合作能夠方便地出入於皖北、豫東。這時,太平軍還派出了一支由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統率的部隊經河南而入陝西,企圖開闢西北戰場。太平軍與撚軍的合作對清朝造成很大的威脅。曾國藩於鹹豐九年(1859年)驚嘆說:“河南粵撚叢雜,東至清淮,西至確山,二千餘裏,無一幹淨之土”1!
清朝官方本來認為撚軍隻是所謂“流賊”。負責剿撚的袁甲三說:“數年以前之賊(指撚軍——引者),不知溝壘可恃,專心以野戰為強。自鹹豐七年以後,皆知深溝高壘,以守為戰。而攻剿愈覺費手”2。對這個說法應該補充的是,堅持鬥爭的撚軍在鹹豐七年學到新的東西以後也並沒有丟掉他們的善於流動作戰的傳統。另一方麵,在鹹豐七年以後,太平軍曾幾次採取迂迴運動作戰的策略擊敗敵人,因而能夠如前麵所說過的在安徽戰場上打出了個較好的局麵,不象在湖北和江西戰場上因呆板地實行單純防禦而致失利,這表明他們從撚軍也是學到了點東西的。
但是也不能不指出,太平軍在安徽與撚軍及其他地方勢力合作中吃了些很大的虧。
第一個明顯的虧就是李昭壽的投敵。李昭壽本來是個在鄂、皖邊界的撚軍的小頭頭,他在湖北英山歸降了清朝,然後又殺掉了英山的清朝官員而投向太平軍,成為李秀成的部將。太平軍和張洛行的撚軍合作就是李昭壽從中牽線的結果。李昭壽雖然加入太平軍,但他的部下很多人抽鴉片煙,並且各自掠奪財物,據為己有,陳玉成發現後大怒,曾表示要斬他。但李秀成對他很信任。在鹹豐八年(1858年)八月太平軍打破江北大營後,李秀成調李昭壽的部隊守滁州等城市,李昭壽幾乎一到駐地就向清朝的欽差大臣勝保投降了。而且他還讓他的同夥駐江浦的薛之元也投降。他們的投降造成天京被圍的形勢,迫使在西線的太平軍隻能東返,這是我們前麵已經說過的了。李昭壽(他降清後改名為世忠)這回降清後,官做到鬆江提督,以至成為剿撚的大帥袁甲三的幫辦。
第二個明顯的大虧出在苗沛霖的身上。苗沛霖原是安徽鳳台的一個秀才,他在家鄉組織團練,立寨自衛,和撚軍進行了幾次戰鬥,擊退了向他進攻的撚軍。所以他本來並不是撚軍,而是撚軍的對頭。清朝當局因為他積極參加剿撚,封給他四川川北道的官銜,令他督辦安徽省團練。苗沛霖得到這個地位後,就把皖北的團練都控製在自己手裏,成為獨霸一方的局麵。鹹豐九年(1859年)他率部隨袁甲三在鳳陽攻打張洛行的撚軍,自以為功勞很大而沒有得到更高的權位,非常不滿意。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侵略軍入北京,皇帝逃到熱河的消息傳來時,苗沛霖大喜說:"時候到了"1。這年十一月,他就"造反"起來了。他一麵圍攻清朝的安徽巡撫翁同書駐地壽州,一麵派使者去聯絡撚軍張洛行,還派使者到南京表示歸順太平天國。張洛行表示願意和他修好,於是他才同撚軍結合起來。太平天國也對他一點不懷疑,立刻封他為"奏王"。威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下旬,他攻陷壽州城。這時,清朝的新的皇帝(同治)即位後已經回到了北京,而太平軍已在安慶會戰中失敗,形勢看來不妙。苗沛霖決定採取腳踏兩條船的辦法。他優禮俘獲的安徽巡撫翁同書,並經過他向清朝表示將在適當時機回到清朝方麵去。清朝的欽差大臣勝保在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初到安徽督師,苗沛霖立即同勝保進行聯繫,暗中投降。在張洛行的撚軍正同太平軍一起圍攻穎州(阜陽)時,苗沛霖向張洛行的背後突然發動攻擊,使張洛行全軍潰散2。這是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間的事。與此同時,陳玉成在淮南的廬州(合肥)受到敵軍圍攻,四月裏突圍北走。他這時還不知道苗沛霖已經投降清朝,以為可以經過苗的地區而到皖北。苗沛霖假意歡迎陳玉成進入壽州城,把陳玉成和隨從他的人都輕易的俘虜了獻給清朝當局。陳玉成這個貧農出身的青年英雄就這樣犧牲在這個兩麵三刀的反革命分子的手裏。但苗沛霖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清朝當局的信任,沒有能官復原職。不久後,他又起兵"造反",這回他已經完全孤立,因此,清朝當局並不太費力地就把他和他的部隊消滅了。
類似李昭壽和苗沛霖這樣的使太平軍吃了虧的人另外也還有一些。本來,不但苗沛霖這樣的假撚軍不應當輕易信任,就是撚軍,它的某些領導人和部隊中的遊民習氣和其他壞習氣也是需要改造的。太平天國初期在從廣西到南京進軍途中,曾經能夠把各種不同來源的農民起義力量團結到自己內部來,溶化成為一個整體。但在此以後,它基本上隻採取了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拒絕合體,例如對上海的小刀會起義;另一種辦法是大開門戶,無條件地收容。當它感到兵源愈來愈困難時,就愈來愈採取後一種辦法。但這種辦法,同拒絕合作一樣是錯誤的,這是我們從天地會的問題上已經看到的了。
(三)洪仁玕和他的《資政新篇》
石達開在鹹豐七年(1857年)五月離開天京,脫離太平天國獨立行動,在安徽帶了他的部隊進入江西。前麵已經說過,他對江西的戰局沒有能起什麽積極作用。當他在八年二月退出江西時反而還帶走了一些太平軍的部隊。這樣,太平天國當時大部分最精銳的部隊都被石達開拉跑。石達開率領了這些部隊在以後一年多中間,輾轉作戰於浙江、福建、湖南三省,敵方沒有用很大的兵力對付他,他卻始終打不開一個局麵。這就是因為他的分裂行動並沒有使他的部下信服的理由。在沒有足以鼓舞群眾鬥誌的政治目的的情況下,強兵也變成了弱兵。所以陸續有些跟從他的部隊脫離了他,回到太平天國。等到九年七月他率部進入廣西,在廣西停頓了兩年多的過程中,脫離他而返師江西回歸太平天國的部隊甚至有二十萬人之多。他的部屬也有一些在廣西投降了清朝。石達開後來自己說,他在廣西時曾心灰意懶,"想要隱居山林"。但"因到處懸賞嚴拿,無地藏身"1所以隻好再幹下去。抱著這種退坡的陰暗情緒,他在十一年又聚眾數萬人出廣西,由湖南到鄂西想進入四川。由於清軍阻攔,他無法渡過長江,被迫西趨貴州、雲南,最後到了雲南的昭通,由此渡過金沙江,想搶渡大渡河以進入四川腹地。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間他的全軍主力在大渡河邊的紫打地(今安順場)被堵擊圍攻的敵人所困住。這時石達開寫信給四川總督駱秉章請降,束手就擒。他以為,即使犧牲他個人,也還可以保全全軍的生命。但是在他身邊和他一起放下武器的部將二百多人,士兵二千多人,全部被處死,他自己也被押解到成都,被殺。
清朝官方本來認為撚軍隻是所謂“流賊”。負責剿撚的袁甲三說:“數年以前之賊(指撚軍——引者),不知溝壘可恃,專心以野戰為強。自鹹豐七年以後,皆知深溝高壘,以守為戰。而攻剿愈覺費手”2。對這個說法應該補充的是,堅持鬥爭的撚軍在鹹豐七年學到新的東西以後也並沒有丟掉他們的善於流動作戰的傳統。另一方麵,在鹹豐七年以後,太平軍曾幾次採取迂迴運動作戰的策略擊敗敵人,因而能夠如前麵所說過的在安徽戰場上打出了個較好的局麵,不象在湖北和江西戰場上因呆板地實行單純防禦而致失利,這表明他們從撚軍也是學到了點東西的。
但是也不能不指出,太平軍在安徽與撚軍及其他地方勢力合作中吃了些很大的虧。
第一個明顯的虧就是李昭壽的投敵。李昭壽本來是個在鄂、皖邊界的撚軍的小頭頭,他在湖北英山歸降了清朝,然後又殺掉了英山的清朝官員而投向太平軍,成為李秀成的部將。太平軍和張洛行的撚軍合作就是李昭壽從中牽線的結果。李昭壽雖然加入太平軍,但他的部下很多人抽鴉片煙,並且各自掠奪財物,據為己有,陳玉成發現後大怒,曾表示要斬他。但李秀成對他很信任。在鹹豐八年(1858年)八月太平軍打破江北大營後,李秀成調李昭壽的部隊守滁州等城市,李昭壽幾乎一到駐地就向清朝的欽差大臣勝保投降了。而且他還讓他的同夥駐江浦的薛之元也投降。他們的投降造成天京被圍的形勢,迫使在西線的太平軍隻能東返,這是我們前麵已經說過的了。李昭壽(他降清後改名為世忠)這回降清後,官做到鬆江提督,以至成為剿撚的大帥袁甲三的幫辦。
第二個明顯的大虧出在苗沛霖的身上。苗沛霖原是安徽鳳台的一個秀才,他在家鄉組織團練,立寨自衛,和撚軍進行了幾次戰鬥,擊退了向他進攻的撚軍。所以他本來並不是撚軍,而是撚軍的對頭。清朝當局因為他積極參加剿撚,封給他四川川北道的官銜,令他督辦安徽省團練。苗沛霖得到這個地位後,就把皖北的團練都控製在自己手裏,成為獨霸一方的局麵。鹹豐九年(1859年)他率部隨袁甲三在鳳陽攻打張洛行的撚軍,自以為功勞很大而沒有得到更高的權位,非常不滿意。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侵略軍入北京,皇帝逃到熱河的消息傳來時,苗沛霖大喜說:"時候到了"1。這年十一月,他就"造反"起來了。他一麵圍攻清朝的安徽巡撫翁同書駐地壽州,一麵派使者去聯絡撚軍張洛行,還派使者到南京表示歸順太平天國。張洛行表示願意和他修好,於是他才同撚軍結合起來。太平天國也對他一點不懷疑,立刻封他為"奏王"。威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下旬,他攻陷壽州城。這時,清朝的新的皇帝(同治)即位後已經回到了北京,而太平軍已在安慶會戰中失敗,形勢看來不妙。苗沛霖決定採取腳踏兩條船的辦法。他優禮俘獲的安徽巡撫翁同書,並經過他向清朝表示將在適當時機回到清朝方麵去。清朝的欽差大臣勝保在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初到安徽督師,苗沛霖立即同勝保進行聯繫,暗中投降。在張洛行的撚軍正同太平軍一起圍攻穎州(阜陽)時,苗沛霖向張洛行的背後突然發動攻擊,使張洛行全軍潰散2。這是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間的事。與此同時,陳玉成在淮南的廬州(合肥)受到敵軍圍攻,四月裏突圍北走。他這時還不知道苗沛霖已經投降清朝,以為可以經過苗的地區而到皖北。苗沛霖假意歡迎陳玉成進入壽州城,把陳玉成和隨從他的人都輕易的俘虜了獻給清朝當局。陳玉成這個貧農出身的青年英雄就這樣犧牲在這個兩麵三刀的反革命分子的手裏。但苗沛霖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清朝當局的信任,沒有能官復原職。不久後,他又起兵"造反",這回他已經完全孤立,因此,清朝當局並不太費力地就把他和他的部隊消滅了。
類似李昭壽和苗沛霖這樣的使太平軍吃了虧的人另外也還有一些。本來,不但苗沛霖這樣的假撚軍不應當輕易信任,就是撚軍,它的某些領導人和部隊中的遊民習氣和其他壞習氣也是需要改造的。太平天國初期在從廣西到南京進軍途中,曾經能夠把各種不同來源的農民起義力量團結到自己內部來,溶化成為一個整體。但在此以後,它基本上隻採取了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拒絕合體,例如對上海的小刀會起義;另一種辦法是大開門戶,無條件地收容。當它感到兵源愈來愈困難時,就愈來愈採取後一種辦法。但這種辦法,同拒絕合作一樣是錯誤的,這是我們從天地會的問題上已經看到的了。
(三)洪仁玕和他的《資政新篇》
石達開在鹹豐七年(1857年)五月離開天京,脫離太平天國獨立行動,在安徽帶了他的部隊進入江西。前麵已經說過,他對江西的戰局沒有能起什麽積極作用。當他在八年二月退出江西時反而還帶走了一些太平軍的部隊。這樣,太平天國當時大部分最精銳的部隊都被石達開拉跑。石達開率領了這些部隊在以後一年多中間,輾轉作戰於浙江、福建、湖南三省,敵方沒有用很大的兵力對付他,他卻始終打不開一個局麵。這就是因為他的分裂行動並沒有使他的部下信服的理由。在沒有足以鼓舞群眾鬥誌的政治目的的情況下,強兵也變成了弱兵。所以陸續有些跟從他的部隊脫離了他,回到太平天國。等到九年七月他率部進入廣西,在廣西停頓了兩年多的過程中,脫離他而返師江西回歸太平天國的部隊甚至有二十萬人之多。他的部屬也有一些在廣西投降了清朝。石達開後來自己說,他在廣西時曾心灰意懶,"想要隱居山林"。但"因到處懸賞嚴拿,無地藏身"1所以隻好再幹下去。抱著這種退坡的陰暗情緒,他在十一年又聚眾數萬人出廣西,由湖南到鄂西想進入四川。由於清軍阻攔,他無法渡過長江,被迫西趨貴州、雲南,最後到了雲南的昭通,由此渡過金沙江,想搶渡大渡河以進入四川腹地。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間他的全軍主力在大渡河邊的紫打地(今安順場)被堵擊圍攻的敵人所困住。這時石達開寫信給四川總督駱秉章請降,束手就擒。他以為,即使犧牲他個人,也還可以保全全軍的生命。但是在他身邊和他一起放下武器的部將二百多人,士兵二千多人,全部被處死,他自己也被押解到成都,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