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就太平天國內部來說,靠宗教為武器終究不能真正改造遊民的習慣勢力以及參加到農民隊伍裏來的地主階級分子。在打到南京以後,形勢顯然和以前有了變化。天京已經建立,“天國”似乎已在眼前。在這以前的打天下的過程中,太平軍成功地抵製了足以破壞農民革命的遊民習慣勢力和其他勢力,在所遇到的各種挫折的考驗下證明了自己的力量。現在,勝利又要來考驗它了。雖然僅僅打下南京遠不是全國的勝利,但這考驗對它已經是十分嚴重的了。
(四)北伐和西征
毛澤東在論述遊擊戰爭中建立根據地的問題時指出:“歷史上存在過許多流寇主義的農民戰爭,都沒有成功。”1封建時代的農民戰爭的歷史條件造成了這種流寇主義。特別在遊民群眾中,流寇主義有著深厚的基礎。揭竿而起的農民在廣大地區內流動作戰,衝破強大敵人的圍剿、堵擊,因而能在一個時期內保存自己和發展自己,但是流寇主義不能使他們得到最終的勝利。
在太平天國的隊伍內部有大量的遊民成分,它所處的歷史條件使它不可能擺脫流寇主義的戰爭的傳統,它不能正確地解決建立根據地的問題。
紫荊山區是太平軍的發源地,但並不成為它的根據地。太平軍從廣西出發,進行的是無根據地的戰爭,一路占領的鄉村和城市,都迅速地自動放棄。它的進軍雖然大大地震撼了封建統治勢力,但它在進駐天京以後,不能不麵臨敵人傾全國的力量來進行的圍攻。
這時太平天國派出了一支有二萬人左右的軍隊繼續北上。這支軍隊在鹹豐三年四月(1853年5月)從揚州出發,迅速地穿越安徽、河南,在鄭州以西的地區渡過黃河,迂迴到山西境內,而在八月下旬進入了直隸省。這支軍隊和天京完全隔絕,甚至消息不通。當時洪秀全、楊秀清給予這支軍隊的方針是乘虛而入,直搗清朝的首都。他們顯然因為有了占領南京的經驗,以為用一支不大的力量孤軍深入,就能同樣地占領北京。但是這樣一支部隊在流動作戰中,能夠使腐朽的封建統治軍隊無可奈何,疲於應付,而要攻下堅守的重城卻是困難的。這支部隊越過黃河後曾圍攻豫北的懷慶府城(今河南沁陽縣治),五十多天沒有打下來。當它進入直隸後,發現從保定方向正麵進攻北京不可能,就折往東去,攻到天津城邊。這是這一支勇敢的軍隊到達的最北的地區。它從長江邊上打到這裏,花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在這裏,它麵臨敵方的嚴重阻力,嚴寒的冬天也增加了它的困難。它在鹹豐四年正月(1854年2月),不得不南撤。這支軍隊的指揮員是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他們都是廣西人,貧農家庭出身,在金田起義時就參加了,林、李二人在這以前都曾在外地當過兵。他們在指揮這次進軍中,極其英勇頑強,堅貞不屈地一直戰鬥到死在敵人的囚籠裏,他們是太平天國的英雄人物。這支軍隊在兩年內馳騁六省,轉戰幾千裏,震撼了清朝統治的心髒地區。但是他們所執行的軍事方針使他們很難避免失敗。北伐軍沒有能在所到之處充分發動可以發動起來的群眾,沒有能在天津附近受阻以至撤退的情形下防止自己的士氣的渙散。在撤退之後這支軍隊就失去了機動作戰的能力。退到阜城被圍困時,吉文元戰死。林鳳祥和李開芳從阜城突圍後,各帶一部分人分別死守直隸省的連鎮和山東省的高唐(後又撤至在平馮官屯),被敵人圍困了十個月和一年的時間,終於全部覆滅了。太平天國雖然從天京幾次派部隊北上去接應和援救,但都沒有成功。
就太平天國的戰爭全局來說,這次北伐的失敗隻是局部性的。這個局部戰爭雖然是流寇式的,但戰爭的全局這時已經轉為與流寇主義相反的另一極端了。為什麽他們不能用更大的力量進行北伐呢?原因是很明白的,因為已經有了“天京”這個大包袱,他們把主力用來保持這個大包袱。
這本來是農民戰爭的所不能解決的許多矛盾中的一個。如果隻是東奔西竄,雖然能夠在敵人麵前有很大的主動性,但是不可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他們為了急於求得成功,又會犯相反的另一種錯誤:過早地占領中心城市,而一旦取得了中心城市並企圖鞏固地守住的時候,他們逐漸地喪失主動性,逐漸喪失了主動地進攻敵人的能力,也就逐漸喪失了戰場上的優勢(如果北伐軍當時竟能達到占領北京的目的,也將難以避免陷入這一矛盾。如果以為太平軍要是全力北伐打下北京就能取得完全的勝利,這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如何能既保持靈活地打擊敵人的地位,而又不斷擴展自己的根據地以至取得最後勝利,這是歷史上農民戰爭沒有能解決的問題。這當然不隻是軍事問題,而首先是個政治問題,農民戰爭的政治上的弱點使它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這裏就軍事形勢看。太平天國奠都天京之後,在天京外圍,它隻占了鎮江、揚州幾點。在南京城外,有一支清朝的龐大軍隊屯駐在孝陵衛、紫金山一帶,這叫做“江南大營”;而江北還有一支稱為“江北大營”的清朝軍隊,以揚州城外為中心。所以,天京是處於敵人包圍中。在這種情形下,他們當然隻能用一支偏師去進行北伐。他們的主力除了用來對付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外,還用來向南京以西的長江上遊地區進兵。爭奪長江上遊地區,是為保住天京所必要的。
(四)北伐和西征
毛澤東在論述遊擊戰爭中建立根據地的問題時指出:“歷史上存在過許多流寇主義的農民戰爭,都沒有成功。”1封建時代的農民戰爭的歷史條件造成了這種流寇主義。特別在遊民群眾中,流寇主義有著深厚的基礎。揭竿而起的農民在廣大地區內流動作戰,衝破強大敵人的圍剿、堵擊,因而能在一個時期內保存自己和發展自己,但是流寇主義不能使他們得到最終的勝利。
在太平天國的隊伍內部有大量的遊民成分,它所處的歷史條件使它不可能擺脫流寇主義的戰爭的傳統,它不能正確地解決建立根據地的問題。
紫荊山區是太平軍的發源地,但並不成為它的根據地。太平軍從廣西出發,進行的是無根據地的戰爭,一路占領的鄉村和城市,都迅速地自動放棄。它的進軍雖然大大地震撼了封建統治勢力,但它在進駐天京以後,不能不麵臨敵人傾全國的力量來進行的圍攻。
這時太平天國派出了一支有二萬人左右的軍隊繼續北上。這支軍隊在鹹豐三年四月(1853年5月)從揚州出發,迅速地穿越安徽、河南,在鄭州以西的地區渡過黃河,迂迴到山西境內,而在八月下旬進入了直隸省。這支軍隊和天京完全隔絕,甚至消息不通。當時洪秀全、楊秀清給予這支軍隊的方針是乘虛而入,直搗清朝的首都。他們顯然因為有了占領南京的經驗,以為用一支不大的力量孤軍深入,就能同樣地占領北京。但是這樣一支部隊在流動作戰中,能夠使腐朽的封建統治軍隊無可奈何,疲於應付,而要攻下堅守的重城卻是困難的。這支部隊越過黃河後曾圍攻豫北的懷慶府城(今河南沁陽縣治),五十多天沒有打下來。當它進入直隸後,發現從保定方向正麵進攻北京不可能,就折往東去,攻到天津城邊。這是這一支勇敢的軍隊到達的最北的地區。它從長江邊上打到這裏,花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在這裏,它麵臨敵方的嚴重阻力,嚴寒的冬天也增加了它的困難。它在鹹豐四年正月(1854年2月),不得不南撤。這支軍隊的指揮員是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他們都是廣西人,貧農家庭出身,在金田起義時就參加了,林、李二人在這以前都曾在外地當過兵。他們在指揮這次進軍中,極其英勇頑強,堅貞不屈地一直戰鬥到死在敵人的囚籠裏,他們是太平天國的英雄人物。這支軍隊在兩年內馳騁六省,轉戰幾千裏,震撼了清朝統治的心髒地區。但是他們所執行的軍事方針使他們很難避免失敗。北伐軍沒有能在所到之處充分發動可以發動起來的群眾,沒有能在天津附近受阻以至撤退的情形下防止自己的士氣的渙散。在撤退之後這支軍隊就失去了機動作戰的能力。退到阜城被圍困時,吉文元戰死。林鳳祥和李開芳從阜城突圍後,各帶一部分人分別死守直隸省的連鎮和山東省的高唐(後又撤至在平馮官屯),被敵人圍困了十個月和一年的時間,終於全部覆滅了。太平天國雖然從天京幾次派部隊北上去接應和援救,但都沒有成功。
就太平天國的戰爭全局來說,這次北伐的失敗隻是局部性的。這個局部戰爭雖然是流寇式的,但戰爭的全局這時已經轉為與流寇主義相反的另一極端了。為什麽他們不能用更大的力量進行北伐呢?原因是很明白的,因為已經有了“天京”這個大包袱,他們把主力用來保持這個大包袱。
這本來是農民戰爭的所不能解決的許多矛盾中的一個。如果隻是東奔西竄,雖然能夠在敵人麵前有很大的主動性,但是不可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他們為了急於求得成功,又會犯相反的另一種錯誤:過早地占領中心城市,而一旦取得了中心城市並企圖鞏固地守住的時候,他們逐漸地喪失主動性,逐漸喪失了主動地進攻敵人的能力,也就逐漸喪失了戰場上的優勢(如果北伐軍當時竟能達到占領北京的目的,也將難以避免陷入這一矛盾。如果以為太平軍要是全力北伐打下北京就能取得完全的勝利,這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如何能既保持靈活地打擊敵人的地位,而又不斷擴展自己的根據地以至取得最後勝利,這是歷史上農民戰爭沒有能解決的問題。這當然不隻是軍事問題,而首先是個政治問題,農民戰爭的政治上的弱點使它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這裏就軍事形勢看。太平天國奠都天京之後,在天京外圍,它隻占了鎮江、揚州幾點。在南京城外,有一支清朝的龐大軍隊屯駐在孝陵衛、紫金山一帶,這叫做“江南大營”;而江北還有一支稱為“江北大營”的清朝軍隊,以揚州城外為中心。所以,天京是處於敵人包圍中。在這種情形下,他們當然隻能用一支偏師去進行北伐。他們的主力除了用來對付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外,還用來向南京以西的長江上遊地區進兵。爭奪長江上遊地區,是為保住天京所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