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後,也就是1935年3月雙日,德國正式背棄了《凡爾賽和約》中關於解除德國武裝的條款,再次提出徵兵,並直布德國軍隊將增加到36個師。英、法、意在4月11日的斯特雷薩會議上作出了反應,它們一致同意共同行動,反對德國的威脅。事實證明,這一"斯特雷薩陣線"與兩年前的《四國公約》一樣無用。各簽約國很快就開始自行其是:義大利忙著準備入侵衣索比亞;英國於6月18日與德國簽訂了一份單獨的海軍協定,允許德國建立起一支相當於英國海軍力量的35%的海軍;法國於5月8日與蘇聯締結了一份為期5年的同盟條約,雙方同意,如果一方遇到無端的進攻,另一方將予以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於5月16日與蘇聯簽訂了類似的條約,不過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援助取決於按照1924年的同盟條約也必須提供援助的法國。
總之,在希特勒掌權的刺激下,兩年內出現了好幾個旨在阻止這位"元首"的任何侵略行徑的新的外交集團——巴爾幹協約國、復活的小協約國、法蘇同盟和捷蘇同盟。但是,在這些外交集團中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例如,《英-德海軍協定》就引起了巴黎的不滿,1934年1月簽訂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也沒得到巴黎的賞識,令人捉摸不定的賴伐爾根本不信任他的蘇聯盟國,寧願自己私下另外做交易。隨著衣索比亞危機的爆發,這些分歧成為徹底破壞國際聯盟和戰後整個外交結構的日益豁開的裂口。
三、義大利征服衣索比亞
1935年10月3日,墨索裏尼的軍團侵入獨立的非洲王國衣索比亞。促成這一赤裸裸的侵略的因素有好幾個,一個因素是法西領主義者為擴展疆土而釀場擴展疆土。墨索裏尼宣稱:"帝國的發展是生命力的主要表現,反之則是衰退的表示。"對帝國鼎盛的這種熱望因回想起1896年在阿杜瓦的失敗——當時,一支25,000人的義大利軍隊慘敗於部落民之手——一而得到加強。大蕭條的影響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因為義大利的失業人數從1926年的11萬人上升到1931年的73萬人,進而上升到1933年的100多萬人,從而導致了這樣一種通常的理論解釋,即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義大利人對這一點特別熱心,因為英國和法國已獲得非洲所有上等的領地,留給義大利人的隻是利比亞、厄利垂亞和索馬利蘭的多沙的荒地。
當時,一位義大利工程師表達了這種擴張的決心,他抱怨說他在厄利垂亞我不到黃金。"但在阿比西尼亞",他又說,"卻還有鉑白金,付很少的代價就可以找到它們。但是,它們都被埋藏在地底下。人們除了在陽光下遊蕩其他什麽事都不做。當你真正地觀察到這一點時,如果你還認為,一個民族可以出十足的懶惰而對無數的財富實行禁運,而其他民族卻必須在貧瘠的土地上與各種自然力作鬥爭,那將是不道德的。"墨索裏尼拿定主意後就立即決定採取行動,因為他認為當時的外交形勢對他很有利。他認為賴伐爾已給他開了綠燈,並以為來自其他地區的反對不會堅決到足以阻止他的地步——這一設想證明是完全有道理的。
義大利人發動侵略的藉口使人聯想起日本人在滿洲製造的事件。1934年12月5日,衣索比亞軍隊與義大利軍隊在靠近意屬索馬利蘭和衣索比亞邊境地區的瓦爾瓦爾發生了衝突。海爾·塞拉西皇帝提出,把瓦爾瓦爾是在義大利領土上還是在衣索比亞領土上這一問題交給仲裁委員會解決。墨索裏尼拒絕接受這一提議,相反,在公開準備入侵的同時提出了種種要求。1935年9月11日,英國外交大臣塞纓爾·霍爾爵士在國聯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講,在演講中他保證,英國將支持反侵略的行動:"依照國聯明確規定的義務,為了共同維護整個《盟約》,尤其是為了共同堅定地抵抗所有無端的侵略,國聯將站在反侵略的一邊,我國也將站在反侵略的一邊。……"正如一位代表所說的那樣。這篇演講是"國聯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頁"。但是,霍爾似乎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即將投票選舉的英國選民身上,因為他以後的行為不是在支持而是在破壞"共同抵抗無端的侵略"。
在義大利人開始侵略的一個多星期之後,國聯理事會宣布義大利為侵略者,國聯大會根據盟約第十六條投票贊成對義大利實行經濟製裁。這些製裁於1935年11月18日生效,它們包括禁止給義大利以武器、貸款和原料,但不包括主要原料——石油、煤、鐵和鋼等。盡管有這樣的局限,這些製裁仍然是阻止義大利前進的重要開端。而且,世界輿論也以壓倒之勢反對墨索裏尼的侵略。衣索比亞人在頑強地進行抵抗,不過,義大利人最初很難向前推進不是由於其對手的戰鬥力,而是由於幾乎完全沒有道路。
此時,狡猾的賴伐爾濫用了阻止義大利人前進的小小機會。1935年12月初,他說服霍爾接受了一個計劃,根據這個計劃,義大利將徹底地獲得大約半個衣索比亞,並將控製餘下的半個衣索比亞,把它作為"經濟擴張和拓居的地區"。這兩位談判者都同意對這一計劃進行保密,直到將它提交給義大利、衣索比亞和國際聯盟這些有關方麵為止。不過,賴伐爾預料這一計劃會在英國遇到麻煩,因此,他同意讓法國新聞界開始注意到這一計劃。使他吃驚的是,有關這一秘密協議的消息在倫敦和巴黎引起了人們極大的憤怒。霍爾被迫辭職,由安東尼·艾登繼任外交大臣。第二個月,賴伐爾在受到議院的痛擊之後也不得不辭職。
總之,在希特勒掌權的刺激下,兩年內出現了好幾個旨在阻止這位"元首"的任何侵略行徑的新的外交集團——巴爾幹協約國、復活的小協約國、法蘇同盟和捷蘇同盟。但是,在這些外交集團中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例如,《英-德海軍協定》就引起了巴黎的不滿,1934年1月簽訂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也沒得到巴黎的賞識,令人捉摸不定的賴伐爾根本不信任他的蘇聯盟國,寧願自己私下另外做交易。隨著衣索比亞危機的爆發,這些分歧成為徹底破壞國際聯盟和戰後整個外交結構的日益豁開的裂口。
三、義大利征服衣索比亞
1935年10月3日,墨索裏尼的軍團侵入獨立的非洲王國衣索比亞。促成這一赤裸裸的侵略的因素有好幾個,一個因素是法西領主義者為擴展疆土而釀場擴展疆土。墨索裏尼宣稱:"帝國的發展是生命力的主要表現,反之則是衰退的表示。"對帝國鼎盛的這種熱望因回想起1896年在阿杜瓦的失敗——當時,一支25,000人的義大利軍隊慘敗於部落民之手——一而得到加強。大蕭條的影響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因為義大利的失業人數從1926年的11萬人上升到1931年的73萬人,進而上升到1933年的100多萬人,從而導致了這樣一種通常的理論解釋,即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義大利人對這一點特別熱心,因為英國和法國已獲得非洲所有上等的領地,留給義大利人的隻是利比亞、厄利垂亞和索馬利蘭的多沙的荒地。
當時,一位義大利工程師表達了這種擴張的決心,他抱怨說他在厄利垂亞我不到黃金。"但在阿比西尼亞",他又說,"卻還有鉑白金,付很少的代價就可以找到它們。但是,它們都被埋藏在地底下。人們除了在陽光下遊蕩其他什麽事都不做。當你真正地觀察到這一點時,如果你還認為,一個民族可以出十足的懶惰而對無數的財富實行禁運,而其他民族卻必須在貧瘠的土地上與各種自然力作鬥爭,那將是不道德的。"墨索裏尼拿定主意後就立即決定採取行動,因為他認為當時的外交形勢對他很有利。他認為賴伐爾已給他開了綠燈,並以為來自其他地區的反對不會堅決到足以阻止他的地步——這一設想證明是完全有道理的。
義大利人發動侵略的藉口使人聯想起日本人在滿洲製造的事件。1934年12月5日,衣索比亞軍隊與義大利軍隊在靠近意屬索馬利蘭和衣索比亞邊境地區的瓦爾瓦爾發生了衝突。海爾·塞拉西皇帝提出,把瓦爾瓦爾是在義大利領土上還是在衣索比亞領土上這一問題交給仲裁委員會解決。墨索裏尼拒絕接受這一提議,相反,在公開準備入侵的同時提出了種種要求。1935年9月11日,英國外交大臣塞纓爾·霍爾爵士在國聯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講,在演講中他保證,英國將支持反侵略的行動:"依照國聯明確規定的義務,為了共同維護整個《盟約》,尤其是為了共同堅定地抵抗所有無端的侵略,國聯將站在反侵略的一邊,我國也將站在反侵略的一邊。……"正如一位代表所說的那樣。這篇演講是"國聯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頁"。但是,霍爾似乎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即將投票選舉的英國選民身上,因為他以後的行為不是在支持而是在破壞"共同抵抗無端的侵略"。
在義大利人開始侵略的一個多星期之後,國聯理事會宣布義大利為侵略者,國聯大會根據盟約第十六條投票贊成對義大利實行經濟製裁。這些製裁於1935年11月18日生效,它們包括禁止給義大利以武器、貸款和原料,但不包括主要原料——石油、煤、鐵和鋼等。盡管有這樣的局限,這些製裁仍然是阻止義大利前進的重要開端。而且,世界輿論也以壓倒之勢反對墨索裏尼的侵略。衣索比亞人在頑強地進行抵抗,不過,義大利人最初很難向前推進不是由於其對手的戰鬥力,而是由於幾乎完全沒有道路。
此時,狡猾的賴伐爾濫用了阻止義大利人前進的小小機會。1935年12月初,他說服霍爾接受了一個計劃,根據這個計劃,義大利將徹底地獲得大約半個衣索比亞,並將控製餘下的半個衣索比亞,把它作為"經濟擴張和拓居的地區"。這兩位談判者都同意對這一計劃進行保密,直到將它提交給義大利、衣索比亞和國際聯盟這些有關方麵為止。不過,賴伐爾預料這一計劃會在英國遇到麻煩,因此,他同意讓法國新聞界開始注意到這一計劃。使他吃驚的是,有關這一秘密協議的消息在倫敦和巴黎引起了人們極大的憤怒。霍爾被迫辭職,由安東尼·艾登繼任外交大臣。第二個月,賴伐爾在受到議院的痛擊之後也不得不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