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第一次世界大戰便告結束——這場戰爭歷時4年零3個月,涉及到30個主權國家,推翻了4個帝國,產生了7個新的國家,死亡人數為:戰鬥員約850萬,非戰鬥員約100o萬,直接經濟損失達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1516億美元。


    七、和平解決


    和同盟國各國簽訂的和約有:1919年6月28日對德國的《凡爾賽和約》、1919年9月10日對奧地利的《聖日耳曼條約》、1919年3月22日對匈牙利的《特裏亞農條約》、1919年11月27日對保加利亞的《納伊條約》和1920年8月20日對土耳其的《塞夫爾條約》。這一全麵和平解決有三個特點對世界歷史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這三個特點是:建立了國際聯盟,將民族自決的原則應用於歐洲,未能將這一原則應用到歐洲以外地區。


    國際聯盟作為第一個立誓共同防禦侵略、以非暴力方法解決爭端的世界範圍的國際合作組織,在世界歷史上居有突出地位。大戰期間,人們曾屢次提出建立這一類聯盟的想法。1915年,英國成立了一個國際聯盟協會,美國也成立了一個堅持和平聯盟。世界上的各種領導人,包括教皇本尼狄克十五世、英國當時的外交次官羅伯特·塞西爾子爵和南非當時的國防部長斯穆茨將軍,都為未來的和平組織提出了建議。威爾遜總統在其《十四點和平綱領》的最後一點中宣稱:"必須成立廣泛的國際聯合組織,製訂專門條款,使各國不論大小,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因而,當戰爭結束晚國際聯盟是已被認真考慮過的有關和平的唯一問題。


    《國際聯盟盟約》是《凡爾賽和約》的一個主要部分,它於192o年1月開始生效。在一個對民主無害的世界中——這是當時所希望的《盟約》自然應提供議會、內閣和行政機構這種標準的民主格局。大會就是國聯的議會,原42個成員國中的每一國在大會中都有一票表決權。理事會是國聯的內閣,由各擁有一個常設席位的五個"主要協約國與聯繫國"的代表和"大會定期選出的"其他四國的代表組成。原常任成員國是英國、美國、法國、日本和義大利,但美國沒有參加國際聯盟。隨後,德國和俄國獲得了常任國席位,而非常任成員國的數目增加到10個。最後是秘書處,它的作用相當於國聯的行政機構,由一名秘書長和全體職員組成。


    國際聯盟的首要目的是維護和平。它的成員國應互相承擔起共同防禦侵略、仲裁或調查爭端和在裁定後的三個月以前避免戰爭的義務。國聯的第二個目的是關心國際範圍的衛生、社會、經濟和人道等問題。由於這一目的,國聯建立了專門的機構,如衛生組織、智力合作委員會、國際勞工組織以及許多臨時的諮詢委員會。總的說來,國聯在履行其第二個職責方麵取得了輝煌的成功。它在改善國際勞動條件、促進世界衛生、同毒品交易和奴隸貿易作鬥爭、克服經濟危機等方麵證明是很有價值的。但是,我們將看到,國聯未能維持和平,正由於維持和平是它存在的理由,所以這一失敗便意味著整個組織的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和解還具有在民族自決原則的基礎上重新劃分歐洲邊界的特點。重新劃分歐洲邊界這一點在《十四點和平綱領》中已明確提出,以後,通過各種和平條約而正式得到落實。最終結果是歐洲地圖被大幅度修改。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毫無疑問歸還給了法國。俄國由於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等獨立國家的建立而失去了它在波羅的海沿海的大部分地區。獨立的波蘭在前俄國、德國和哈布斯堡帝國割讓的諸省領土上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出現在前哈布斯堡帝國的版圖上。南斯拉夫也形成了,它由戰前的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和南斯拉夫人居住的前哈布斯堡帝國的一些地區組成。羅馬尼亞因從奧匈帝國、俄國和保加利亞獲得領土而使其麵積增加了一倍多。最後,在古老的哈布斯堡帝國剩餘的地區出現了奧地利和匈牙利這兩個小國家。


    不能因此就說民族自決的原則在劃分新邊界時一定受到尊重。的確,關於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許多日耳曼少數民族、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匈牙利少數民族、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的俄羅斯少數民族,還存在著相當大的異議。其原因一定程度上在於以下這一事實:中歐和東歐的許多民族集團密不可分地混居在一起,以致隻要劃分邊界,就必然會在一邊或另一邊形成相當多的少數民族。不過,這種不可避免的少數民族之所以會大大增加,是因為劃分邊界時除了要滿足民族主義願望,有時還要服從戰略方麵的考慮。為什麽蘇台德日耳曼人被留在捷克斯洛伐克,為什麽提洛爾日耳曼人被留在義大利,為什麽《聖日耳曼條約》明確禁止德奧聯合,至少在戰後最近的幾年裏不許聯合,盡管德奧聯合符合民眾的意願——其原因就在於以上所述的。然而,盡管有這些偏差,新邊界卻遠比舊邊界更符合民族主義願望。少數民族的數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比大戰前要少得多。


    人們有時責備說,調停人在遵循民族自決原則方麵所犯的錯誤達到了徹底瓦解哈布斯堡帝國的程度。例如,溫斯頓·邱吉爾曾寫道:"主要的悲劇是奧匈帝國因《聖日耳曼條約》和《特裏亞農條約》而全麵崩潰。……對構成哈布斯堡帝國的各民族或省份來說,獲得獨立並不是沒有帶來古代的詩人和神學家所一直詛咒的痛苦。"民族自決並沒有開創某些空想家所天真地期望的太平盛世,這是事實,而《聖日耳曼條約》和《特裏亞農條約》不應對哈布斯堡帝國的崩潰負責,這也是事實。由於軍事上的失敗和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對諸從屬民族的破壞性影響,哈布斯堡帝國於戰爭後期開始崩潰。國王查理拚命努力,企圖阻止帝國結構的崩潰,曾於1918年10月16日發表聲明,將奧地利改變成聯邦國家。在匈牙利,米哈伊·卡羅伊伯爵也準許少數民族完全自治。但這兩個提議都立即遭到拒絕。捷克人在布拉格宣布獨立,日耳曼人也在維也納宣布獨立;南斯拉夫人聲明同貝爾格勒聯合,特蘭西瓦尼亞的羅馬尼亞人也聲明同布加勒斯特聯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全球通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斯塔夫理阿諾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斯塔夫理阿諾斯並收藏全球通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