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對我們今天的意義
馬克思的預期與世界歷史的發展
卡爾·馬克思認為,各工業化國家將先於其各自的殖民地爆發革命。他指出,西方資本家正不斷將其剩餘資金投向殖民地,而在那裏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與他那個時代的所有社會生義者一樣,馬克思認為這些投資將持續下去,並且這些殖民地將成為象其西歐母國那樣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馬克思在其名著《資本論》(1867年)中寫道:"工業化發達國家結果卻向那些不發達國家展示了其未來的景象。"
馬克思也曾預期,隨著各殖民地走向工業化和繁榮昌盛,原先西方的製造業中心將會因此衰落,並造成工人失業。這反過來最終會迫使受苦的西方工人階級起來反抗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革命將首先在西方爆發。實際上,在一封致他的摯友恩格斯(1858年10月8日)的信中,馬克思就曾擔心一旦歐洲實現社會主義,由於強盛的殖民地仍然維持著資本主義,因而會攻擊並"扼殺"新生的西方社會主義社會。
今天,一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看到實際發生的情況與馬克思所擔心的完全相反。革命的爆發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原先西方的殖民地,即現在的第三世界。這樣,歷史把馬克思的結論整個顛倒了過來。世界歷史的這種發展原因是什麽呢?
一個原因就是,西方的工人階級贏得了投票選舉權和組織工會權,他們運用這些權力來增加其工資,並組建福利國家,從而在遇到事故、生病或失業時可以得到救助。因此,西方的工人階級相對來說比較滿足,他們變成了改良者,而不再是革命者。第二個原因是,各殖民地或第三世界並沒有實現工業化。西方的製造商並不希望出現來自海外的競爭,因而他們積極阻撓殖民地建立自己的工業體係。結果,殖民地依然一直是西方工廠原材料的生產者和製成品的進口者。這種格局造成的困境是,1880年以後原材料的國際價格不斷下跌。而製成品的國際價格則穩步上升。從1880年到1938年,第三世界國家以一定數量原材料所能獲取的製成品數量下降了40%。
這種經濟學家稱之為"貿易關係"的入超趨勢是造成今天第三世界國家嚴重經濟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還有另外一些因素也造成了這些困難(見第二十九章第七節)最終結果就是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即發達的第一世界與不發達的第三世界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這兩個世界之間人均收入的比率以如下速率增長:1800年為3:1,1914年為7:1,到1975年達到12:1。
這些數據解釋了世界歷史的發展之所以呈現出與馬克思所預期的截然相反的情況的原因。在馬克思之前的時代,所有重大的革命都發生在西方——英國革命、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但在20世紀,所有重大的革命至今都發生在第三世界:1917年——俄國,1949年——中國,1959年——古巴。1975年——印度支那,1976年——葡屬非洲,1979年——伊朗和尼加拉瓜,1980年——辛巴威。
世界歷史的發展並不是資本主義的第三世界扼殺歐洲的社會主義,而是社會主義的第三世界向歐洲輸出革命。例如:一些葡萄牙軍事指揮官被派往葡屬非洲地區去鎮壓那裏的叛亂集團,結果他們最終被與之交戰的非洲遊擊隊的革命思想爭取了過去。這些歐洲軍官們把他們的政治觀點輸入到其祖國,這樣,非洲殖民戰爭這些歲月最終導致了軍人運動推翻葡萄牙的獨裁統治。如果馬克思聽到海軍上將安東尼奧·羅薩·孔延奧(antonio rosa continho)向。群葡萄牙商業人士的演講,他定會感到驚奇,他說:"軍人運動本身可以看成是象在非洲那樣的解放運動,它不僅僅是要求正式的獨立,而是要解放全體人民。"
未來世界歷史的進程將取決於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的差距是繼續擴大還是逐漸縮小。而至今這種差距一直在擴大,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第三世界仍將成為世界革命的中心。1966年,時任國防部長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amara)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了這個觀點。他指出,1958年世界上各個地區爆發了58次起義;其中隻有一次是發生在人均收入超過750美元的國家。麥克納馬拉這樣總結道:"無疑,暴力和經濟落後之間存在著無可辯駁的聯繫。而這種暴力的趨勢正在上升而不是下降。"
第四編 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1914年以來的幾十年中,西方一麵在衰落一麵又在獲得成功。實際上,這兩種表麵對立的趨勢正在互相加強。由於全球前所未有的一體化,西方的技術、觀念和製度一直在以加速度擴散,從而使其影響的強烈程度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是,正是這一新的成功,逐漸削弱了1914年以前似乎不可侵犯的世界霸權。諸殖民地民族通過有選擇地採納西方文明來對西方進行更有效的抵抗。
1925年,土耳其領導人凱米爾·阿塔圖克熱烈地讚揚了西方,他直截了當地認為西方等於"文明":
對文明洪流的抵抗是徒然的;文明對那些忽視或違抗它的人極為冷酷無情。文明能穿通山脈,翱翔天空,能看見、照亮和研究從看不見的原子到星球的所有東西。力圖以中世紀精神、靠原始迷信發揮作用的國家,在它那巨大的威力和崇高的尊嚴麵前註定耍毀滅,至少也要被奴役,受恥辱。
馬克思的預期與世界歷史的發展
卡爾·馬克思認為,各工業化國家將先於其各自的殖民地爆發革命。他指出,西方資本家正不斷將其剩餘資金投向殖民地,而在那裏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與他那個時代的所有社會生義者一樣,馬克思認為這些投資將持續下去,並且這些殖民地將成為象其西歐母國那樣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馬克思在其名著《資本論》(1867年)中寫道:"工業化發達國家結果卻向那些不發達國家展示了其未來的景象。"
馬克思也曾預期,隨著各殖民地走向工業化和繁榮昌盛,原先西方的製造業中心將會因此衰落,並造成工人失業。這反過來最終會迫使受苦的西方工人階級起來反抗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革命將首先在西方爆發。實際上,在一封致他的摯友恩格斯(1858年10月8日)的信中,馬克思就曾擔心一旦歐洲實現社會主義,由於強盛的殖民地仍然維持著資本主義,因而會攻擊並"扼殺"新生的西方社會主義社會。
今天,一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看到實際發生的情況與馬克思所擔心的完全相反。革命的爆發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原先西方的殖民地,即現在的第三世界。這樣,歷史把馬克思的結論整個顛倒了過來。世界歷史的這種發展原因是什麽呢?
一個原因就是,西方的工人階級贏得了投票選舉權和組織工會權,他們運用這些權力來增加其工資,並組建福利國家,從而在遇到事故、生病或失業時可以得到救助。因此,西方的工人階級相對來說比較滿足,他們變成了改良者,而不再是革命者。第二個原因是,各殖民地或第三世界並沒有實現工業化。西方的製造商並不希望出現來自海外的競爭,因而他們積極阻撓殖民地建立自己的工業體係。結果,殖民地依然一直是西方工廠原材料的生產者和製成品的進口者。這種格局造成的困境是,1880年以後原材料的國際價格不斷下跌。而製成品的國際價格則穩步上升。從1880年到1938年,第三世界國家以一定數量原材料所能獲取的製成品數量下降了40%。
這種經濟學家稱之為"貿易關係"的入超趨勢是造成今天第三世界國家嚴重經濟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還有另外一些因素也造成了這些困難(見第二十九章第七節)最終結果就是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即發達的第一世界與不發達的第三世界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這兩個世界之間人均收入的比率以如下速率增長:1800年為3:1,1914年為7:1,到1975年達到12:1。
這些數據解釋了世界歷史的發展之所以呈現出與馬克思所預期的截然相反的情況的原因。在馬克思之前的時代,所有重大的革命都發生在西方——英國革命、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但在20世紀,所有重大的革命至今都發生在第三世界:1917年——俄國,1949年——中國,1959年——古巴。1975年——印度支那,1976年——葡屬非洲,1979年——伊朗和尼加拉瓜,1980年——辛巴威。
世界歷史的發展並不是資本主義的第三世界扼殺歐洲的社會主義,而是社會主義的第三世界向歐洲輸出革命。例如:一些葡萄牙軍事指揮官被派往葡屬非洲地區去鎮壓那裏的叛亂集團,結果他們最終被與之交戰的非洲遊擊隊的革命思想爭取了過去。這些歐洲軍官們把他們的政治觀點輸入到其祖國,這樣,非洲殖民戰爭這些歲月最終導致了軍人運動推翻葡萄牙的獨裁統治。如果馬克思聽到海軍上將安東尼奧·羅薩·孔延奧(antonio rosa continho)向。群葡萄牙商業人士的演講,他定會感到驚奇,他說:"軍人運動本身可以看成是象在非洲那樣的解放運動,它不僅僅是要求正式的獨立,而是要解放全體人民。"
未來世界歷史的進程將取決於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的差距是繼續擴大還是逐漸縮小。而至今這種差距一直在擴大,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第三世界仍將成為世界革命的中心。1966年,時任國防部長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amara)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了這個觀點。他指出,1958年世界上各個地區爆發了58次起義;其中隻有一次是發生在人均收入超過750美元的國家。麥克納馬拉這樣總結道:"無疑,暴力和經濟落後之間存在著無可辯駁的聯繫。而這種暴力的趨勢正在上升而不是下降。"
第四編 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1914年以來的幾十年中,西方一麵在衰落一麵又在獲得成功。實際上,這兩種表麵對立的趨勢正在互相加強。由於全球前所未有的一體化,西方的技術、觀念和製度一直在以加速度擴散,從而使其影響的強烈程度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是,正是這一新的成功,逐漸削弱了1914年以前似乎不可侵犯的世界霸權。諸殖民地民族通過有選擇地採納西方文明來對西方進行更有效的抵抗。
1925年,土耳其領導人凱米爾·阿塔圖克熱烈地讚揚了西方,他直截了當地認為西方等於"文明":
對文明洪流的抵抗是徒然的;文明對那些忽視或違抗它的人極為冷酷無情。文明能穿通山脈,翱翔天空,能看見、照亮和研究從看不見的原子到星球的所有東西。力圖以中世紀精神、靠原始迷信發揮作用的國家,在它那巨大的威力和崇高的尊嚴麵前註定耍毀滅,至少也要被奴役,受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