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領域中,新教會加強了大公的權力。如在西歐,羅馬教皇曾將法蘭克國王從部落酋長改變成神權帝王一樣,如今,俄羅斯東正教將諸公國大公從一幫個人追隨者的首領改變成"上帝的奴僕"和神權統治者。而且,按照拜占廷的傳統,俄羅斯教會還接受了世俗的權力和控製權。在莫斯科,如在君士坦丁堡一樣,沒有強求皇帝和國王服從的、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和英諾森三世這樣的人物。例如:1389年,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安東尼曾寫信給莫斯科大公瓦西利,抱怨大公不尊敬他及他的主人拜占廷皇帝:
非常遺憾……我聽說,你不允許大主教在禮拜儀式中提到神聖的皇帝的名字,甚至還說,"我們有教會,但沒有皇帝,而且也不想知道有皇帝。"這是不恰當的。神聖的皇帝在教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與其他統治者——地方王公和君主不同。當初,皇帝為整個世界創立並進一步確定了真正的信仰。皇帝們召開了全基督教會會議,還通過法律進一步確定了要遵守的東西,即要遵守那些崇高、神聖的教規宣布為是教會生活的真正教義和正統觀念的東西。……對於基督教徒來說,有教會而沒有皇帝是不可能的,因為教會和帝國是一個整體,……不可能將這兩者分隔開來。
拜占廷及其皇帝被消滅後,東正教的這一順從性在俄羅斯教會對俄羅斯皇帝的屈從中顯現出來;這種情況具有重大影響,並一直持續到拜占廷滅亡後的沙皇帝國。
綜上所述,對俄羅斯來說,拜占廷的影響顯然是一大促進因素,但同時又是一種麻醉劑。俄羅斯人所借鑑的,不論是教義、儀式、音樂,還是建築,都已完全形成且相對穩定。在這一意義上說,拜占延對一個正在覺醒的民族的影響是毫無價值的,它隻能阻礙,而不是鼓勵這一民族的創造力和獨創性。此外,俄羅斯人在接受拜占廷的基督教的同時,還繼承和維持了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的長期不和,從而,在他們和西方之間設置了一個障礙。這無疑是一種倒退,因為在此之前,俄羅斯人已同歐洲其他國家取得了多種聯繫,即貿易的、朝廷的和外交的聯繫。例如,11世紀,雅羅斯拉夫大公曾同歐洲一些主要王朝聯姻:他的妹妹嫁給了波蘭的卡齊米日一世;他的兒子娶了拜占廷的公主;他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法國的亨利一世和挪威的哈拉爾三世。
不僅是宗教爭端,而且更大程度上是蒙古人的侵入和占領,終止了俄羅斯同西方的這些聯繫。基輔因地處森林和平原交界處,總是最易遭受襲擊。遊牧民進攻的威脅如即將臨頭的危險籠罩全城,這種危險於1237年終於降臨。當時,蒙古人象他們席捲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那樣,橫掃了整個俄羅斯領土。除諾夫哥羅德因地處遙遠的北方而倖免於難外,基輔和其他俄羅斯城市均被夷為平地。用一位編年史家的話說:"沒剩下一個能為死者流淚的人。
七、第三羅馬
蒙古人雖自願撤離歐洲中部,卻願意繼續留在俄羅斯。他們在此建立了金帳汗國。其首都薩萊地處伏爾加河折向西流的拐彎處,是伏爾加河畔的戰略要地。隨後兩個世紀的蒙古統治,不可避免地給俄羅斯人留下深刻的印記。他們被迫放棄平原上的小塊居留地,撒進安全僻靜的森林之中。在那裏,隻要他們承認蒙古大汗的宗主權,每年納貢,便可自行其是。的確,大汗們頒布了某些豁免權,準許俄羅斯教會免交捐稅,承認大主教對東正教的管轄權。作為回報,俄羅斯牧師為大汗及其親屬祈禱。大汗及其親屬雖然是穆斯林而不是基督教徒,卻歡迎這樣的祈禱,因為它可以減少可能發生的反抗。
俄羅斯人漸漸恢復了他們的實力,發展起一個新的民族中心——莫斯科大公國。莫斯科遠離危險的平原,位於森林深處。莫斯科除了遊牧民難以接近它外,還具有其他一些優點。它是從第聶伯河到東北各地區的兩條重要幹線的交通要衝;幾條來自各方的河流也都匯集於這一地區,使它能利用內河水係得益。它所擁有的一係列統治者也是它的一個優勢;這些統治者愛好和平、勤儉節約、善於算計,他們耐心而又無情地增加自己的屬地,直到莫斯科成為新的民族核心。
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兼併俄羅斯各國"方麵尤為成功,因此,他被認為是俄國的第一位民族統治者。他征服了鄰近幾個公國,如雅羅斯拉夫、特維爾和羅斯托夫;這些公國過去曾比莫斯科強大,但後來衰落下去。伊凡三世征服強大的諾夫哥羅德公國的勝利最為著名;諾夫哥羅德過去曾建立了自己的龐大的貿易帝國。伊凡三世到他統治本期,已使其疆土大大擴展,從距波羅的海幾英裏處向北擴展到北冰洋,向東擴展到烏拉爾山脈的北部地區。
伊凡還通過利用蒙古人內部出現的分裂,在彼此敵對的各派別之間徘拔離間,成功地向蒙古人的統治挑戰。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人與蒙古人截然不同,他們從西方進口了大炮和小型武器,並且擁有製造這些武器的兵工廠。由於具備了這些有利條件,伊凡便正式拒絕承認金帳汗國的宗主權。為此,1472年,金帳汗國大汗派出一支軍隊北進奧卡河;但伊凡在河對岸聚集軍隊予以抵抗,並堅守了三個星期。最後蒙軍撤退,從此承認他們對俄羅斯的統治實際上已經結束。
非常遺憾……我聽說,你不允許大主教在禮拜儀式中提到神聖的皇帝的名字,甚至還說,"我們有教會,但沒有皇帝,而且也不想知道有皇帝。"這是不恰當的。神聖的皇帝在教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與其他統治者——地方王公和君主不同。當初,皇帝為整個世界創立並進一步確定了真正的信仰。皇帝們召開了全基督教會會議,還通過法律進一步確定了要遵守的東西,即要遵守那些崇高、神聖的教規宣布為是教會生活的真正教義和正統觀念的東西。……對於基督教徒來說,有教會而沒有皇帝是不可能的,因為教會和帝國是一個整體,……不可能將這兩者分隔開來。
拜占廷及其皇帝被消滅後,東正教的這一順從性在俄羅斯教會對俄羅斯皇帝的屈從中顯現出來;這種情況具有重大影響,並一直持續到拜占廷滅亡後的沙皇帝國。
綜上所述,對俄羅斯來說,拜占廷的影響顯然是一大促進因素,但同時又是一種麻醉劑。俄羅斯人所借鑑的,不論是教義、儀式、音樂,還是建築,都已完全形成且相對穩定。在這一意義上說,拜占延對一個正在覺醒的民族的影響是毫無價值的,它隻能阻礙,而不是鼓勵這一民族的創造力和獨創性。此外,俄羅斯人在接受拜占廷的基督教的同時,還繼承和維持了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的長期不和,從而,在他們和西方之間設置了一個障礙。這無疑是一種倒退,因為在此之前,俄羅斯人已同歐洲其他國家取得了多種聯繫,即貿易的、朝廷的和外交的聯繫。例如,11世紀,雅羅斯拉夫大公曾同歐洲一些主要王朝聯姻:他的妹妹嫁給了波蘭的卡齊米日一世;他的兒子娶了拜占廷的公主;他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法國的亨利一世和挪威的哈拉爾三世。
不僅是宗教爭端,而且更大程度上是蒙古人的侵入和占領,終止了俄羅斯同西方的這些聯繫。基輔因地處森林和平原交界處,總是最易遭受襲擊。遊牧民進攻的威脅如即將臨頭的危險籠罩全城,這種危險於1237年終於降臨。當時,蒙古人象他們席捲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那樣,橫掃了整個俄羅斯領土。除諾夫哥羅德因地處遙遠的北方而倖免於難外,基輔和其他俄羅斯城市均被夷為平地。用一位編年史家的話說:"沒剩下一個能為死者流淚的人。
七、第三羅馬
蒙古人雖自願撤離歐洲中部,卻願意繼續留在俄羅斯。他們在此建立了金帳汗國。其首都薩萊地處伏爾加河折向西流的拐彎處,是伏爾加河畔的戰略要地。隨後兩個世紀的蒙古統治,不可避免地給俄羅斯人留下深刻的印記。他們被迫放棄平原上的小塊居留地,撒進安全僻靜的森林之中。在那裏,隻要他們承認蒙古大汗的宗主權,每年納貢,便可自行其是。的確,大汗們頒布了某些豁免權,準許俄羅斯教會免交捐稅,承認大主教對東正教的管轄權。作為回報,俄羅斯牧師為大汗及其親屬祈禱。大汗及其親屬雖然是穆斯林而不是基督教徒,卻歡迎這樣的祈禱,因為它可以減少可能發生的反抗。
俄羅斯人漸漸恢復了他們的實力,發展起一個新的民族中心——莫斯科大公國。莫斯科遠離危險的平原,位於森林深處。莫斯科除了遊牧民難以接近它外,還具有其他一些優點。它是從第聶伯河到東北各地區的兩條重要幹線的交通要衝;幾條來自各方的河流也都匯集於這一地區,使它能利用內河水係得益。它所擁有的一係列統治者也是它的一個優勢;這些統治者愛好和平、勤儉節約、善於算計,他們耐心而又無情地增加自己的屬地,直到莫斯科成為新的民族核心。
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兼併俄羅斯各國"方麵尤為成功,因此,他被認為是俄國的第一位民族統治者。他征服了鄰近幾個公國,如雅羅斯拉夫、特維爾和羅斯托夫;這些公國過去曾比莫斯科強大,但後來衰落下去。伊凡三世征服強大的諾夫哥羅德公國的勝利最為著名;諾夫哥羅德過去曾建立了自己的龐大的貿易帝國。伊凡三世到他統治本期,已使其疆土大大擴展,從距波羅的海幾英裏處向北擴展到北冰洋,向東擴展到烏拉爾山脈的北部地區。
伊凡還通過利用蒙古人內部出現的分裂,在彼此敵對的各派別之間徘拔離間,成功地向蒙古人的統治挑戰。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人與蒙古人截然不同,他們從西方進口了大炮和小型武器,並且擁有製造這些武器的兵工廠。由於具備了這些有利條件,伊凡便正式拒絕承認金帳汗國的宗主權。為此,1472年,金帳汗國大汗派出一支軍隊北進奧卡河;但伊凡在河對岸聚集軍隊予以抵抗,並堅守了三個星期。最後蒙軍撤退,從此承認他們對俄羅斯的統治實際上已經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