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世界上發生的各種事情彼此間沒有任何聯繫。每一種活動僅引起當地人的注意。但那時以後,一切重大事件開始連結成為一個整體。波裏比阿
第七章 最初的歐亞文化高度發達的核心區
古典文明時代最明顯、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在這一時代裏,首次出現了一個所謂最初的歐亞文化高度發達的核心區——一個內部各地區正開始相互影響、作為一個整體發揮作用的歐亞大陸。拿歐亞大陸約公元前1500年時的地圖與約公元200年時的地圖作一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歐亞核心區的實質(見圖6和圖10)。早期的各帝國幾乎完全限於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地區內,看起來就象汪洋大海般的野蠻狀態中的幾座小島。不過,到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漢帝國一起,連成了一條從蘇格蘭高地到中國海、橫貫歐亞大陸的文明地帶。從而使各帝國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響。當然,即使早在古代文明時期,也始終存在著某種地區之間的相互接觸,如遊牧部落向四麵八方的入侵就是一個證明。但是,在古典時代,地區之間的相互聯繫實際上已更為密切、持久、多樣化。不過,即使到古典時代末期,歐亞東端的中國和歐亞西端的羅馬帝國仍不能建立直接、正式的聯繫,仍未能相互掌握有關對方的具體、可靠的知識。因此,在整個古典時代的這些世紀裏,歐亞大陸的普遍性影響仍處於早期階段。這一早期普遍性影響的根源、性質和意義就是本章要論述的主題。
一、普遍性影響的根源
技術的進步是建立在新的歐亞大陸的普遍性影響的基礎之上。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因為從人類歷史真正開始之日起,人類的活動範圍就一直取決於它的技術水平。在人類處於食物採集階段時,人類各群體的活動範圍僅限於它的狩獵場所;當人類學會農業。冶金術和造船技術時,人類的活動範圍擴大了,舉例說吧,擴大到可包括大河流域的薩爾貢的阿卡德王國和法老們的埃及王國。到了古典時代,技術進一步發展,使農業和文明的擴展大大超越過去,因而,有了地區性的帝國,這些帝國繼續擴大自己的疆域,彼此鄰接起來,橫貫歐亞大陸。這時的技術進步主要表現為鐵的發明及其日益廣泛的使用。
如前所述,冶鐵技術是公元前二千紀中葉在小亞細亞率先發展起來的,並在約公元前1200年西臺帝國滅亡之後,從那裏傳播開來(見第六章第三節)。我們已經明白,這一技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公元前二千紀末的第二次蠻族人侵浪潮,不過,從發明鐵到日常生活中能大量使用鐵器,其間經過了好幾個世紀。當鋤、斧、犁等農具同武器一樣,也能用鐵來製造時,立即產生了深遠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影響。
不過,這一階段來得較遲——在印度,大約是公元前800年;在中歐,是公元前750年;在中國,是公元前600年。廉價的鐵在上述及其他一些地區的出現,首先使從前石斧和木犁對付不了的茂密森林遭到砍伐。現在,農人們能利用堅固、鋒利的鐵斧和鐵犁,將農業由中東向東,經伊朗高原,推廣到中歐;向西經地中海地區,推廣到北歐。同樣,新來印度的雅利安人也向東推進,砍伐恆河流域的森林;而中國的農人則將他們的活動範圍從黃河流域向南,擴展到偉大的長江流域。
農業疆域的擴展使文明核心區的範圍也獲得相應的擴大。文明核心區在公元前1000至500年之間的發展,較過去公元前4000至1000年之間的發展,要快得多。其根本原因在於這時的生產率獲得了驚人的增長。不僅經營農業的麵積大大增加了,而且,中歐、季風帶的恆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土壤和氣候也使那裏的生產率比起較為幹旱的中東、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要高得多。
農業生產率的急劇增長,意味著這時可取得足夠的剩餘糧食來發展經濟和建立國家。貿易量也有了增長,尤其是在構成現成的交通幹線的大河沿岸一帶。各種工匠也愈來愈多地湧現,為新起的農業公社提供所需的服務,為新興的貿易提供所需的產品。最初,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是取物物交換的方式,這對買賣雙方來說,顯然有不便之處。於是,交換媒介開始發展,比如,以穀物、更常見的是以貴金屬條塊,為支付手段。不過,每成交一筆買賣,都須檢查貴金屬的重量和純度,以防其重量不足或貶值。
約公元前700年,小亞細亞西部的目底亞人開始在貴金屬塊上加蓋印戳以保證其質量和重量。不久,希臘各城邦又加以改進,鑄造扁平的圓形硬幣,在硬幣的正反兩麵印上戳記。金幣和銀幣為大規模的批發貿易或地區間的貿易提供了便利條件;銅幣使農夫們可以出賣自己的產品而無須物物交換,使工匠們能以自己的勞動換取工資而不是食物。其最後結果,大大地促進了各種商業,進而相應地促進了製造業和農業的發展,並使經濟專業化隨著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而全麵深化。這時,廉價商品的製造者第一次得到了一個巨大的市場,而小土地所有者則能從自給性農業轉向專門性農業,如在中國是種桑養蠶,在希臘是生產橄欖油。新的鐵製工具也使人們能製造較為精良、大型的船舶,從而使航海的距離更遠、貿易的規模更大、開拓的殖民地更多。最初,海外擴張受到海盜行為的阻礙;那時的海盜行為同陸上的土匪行為一樣,被看作是一種正常的活動。史詩《奧德賽》描述了墨涅拉俄斯和奧德修斯在愛琴海上半海盜、半經商的探險活動,說所有參加探險的人在海上和其他人相遇時,總是很自然地問他們是不是海盜。不過,由於海上貿易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好處,漸漸地在經常的大規模航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海路運輸比起陸路運輸,成本要低廉得多,所以,在中世紀發明有效的馬具和在18世紀修築良好的公路之前,一直是以海路運輸為主。
第七章 最初的歐亞文化高度發達的核心區
古典文明時代最明顯、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在這一時代裏,首次出現了一個所謂最初的歐亞文化高度發達的核心區——一個內部各地區正開始相互影響、作為一個整體發揮作用的歐亞大陸。拿歐亞大陸約公元前1500年時的地圖與約公元200年時的地圖作一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歐亞核心區的實質(見圖6和圖10)。早期的各帝國幾乎完全限於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地區內,看起來就象汪洋大海般的野蠻狀態中的幾座小島。不過,到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漢帝國一起,連成了一條從蘇格蘭高地到中國海、橫貫歐亞大陸的文明地帶。從而使各帝國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響。當然,即使早在古代文明時期,也始終存在著某種地區之間的相互接觸,如遊牧部落向四麵八方的入侵就是一個證明。但是,在古典時代,地區之間的相互聯繫實際上已更為密切、持久、多樣化。不過,即使到古典時代末期,歐亞東端的中國和歐亞西端的羅馬帝國仍不能建立直接、正式的聯繫,仍未能相互掌握有關對方的具體、可靠的知識。因此,在整個古典時代的這些世紀裏,歐亞大陸的普遍性影響仍處於早期階段。這一早期普遍性影響的根源、性質和意義就是本章要論述的主題。
一、普遍性影響的根源
技術的進步是建立在新的歐亞大陸的普遍性影響的基礎之上。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因為從人類歷史真正開始之日起,人類的活動範圍就一直取決於它的技術水平。在人類處於食物採集階段時,人類各群體的活動範圍僅限於它的狩獵場所;當人類學會農業。冶金術和造船技術時,人類的活動範圍擴大了,舉例說吧,擴大到可包括大河流域的薩爾貢的阿卡德王國和法老們的埃及王國。到了古典時代,技術進一步發展,使農業和文明的擴展大大超越過去,因而,有了地區性的帝國,這些帝國繼續擴大自己的疆域,彼此鄰接起來,橫貫歐亞大陸。這時的技術進步主要表現為鐵的發明及其日益廣泛的使用。
如前所述,冶鐵技術是公元前二千紀中葉在小亞細亞率先發展起來的,並在約公元前1200年西臺帝國滅亡之後,從那裏傳播開來(見第六章第三節)。我們已經明白,這一技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公元前二千紀末的第二次蠻族人侵浪潮,不過,從發明鐵到日常生活中能大量使用鐵器,其間經過了好幾個世紀。當鋤、斧、犁等農具同武器一樣,也能用鐵來製造時,立即產生了深遠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影響。
不過,這一階段來得較遲——在印度,大約是公元前800年;在中歐,是公元前750年;在中國,是公元前600年。廉價的鐵在上述及其他一些地區的出現,首先使從前石斧和木犁對付不了的茂密森林遭到砍伐。現在,農人們能利用堅固、鋒利的鐵斧和鐵犁,將農業由中東向東,經伊朗高原,推廣到中歐;向西經地中海地區,推廣到北歐。同樣,新來印度的雅利安人也向東推進,砍伐恆河流域的森林;而中國的農人則將他們的活動範圍從黃河流域向南,擴展到偉大的長江流域。
農業疆域的擴展使文明核心區的範圍也獲得相應的擴大。文明核心區在公元前1000至500年之間的發展,較過去公元前4000至1000年之間的發展,要快得多。其根本原因在於這時的生產率獲得了驚人的增長。不僅經營農業的麵積大大增加了,而且,中歐、季風帶的恆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土壤和氣候也使那裏的生產率比起較為幹旱的中東、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要高得多。
農業生產率的急劇增長,意味著這時可取得足夠的剩餘糧食來發展經濟和建立國家。貿易量也有了增長,尤其是在構成現成的交通幹線的大河沿岸一帶。各種工匠也愈來愈多地湧現,為新起的農業公社提供所需的服務,為新興的貿易提供所需的產品。最初,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是取物物交換的方式,這對買賣雙方來說,顯然有不便之處。於是,交換媒介開始發展,比如,以穀物、更常見的是以貴金屬條塊,為支付手段。不過,每成交一筆買賣,都須檢查貴金屬的重量和純度,以防其重量不足或貶值。
約公元前700年,小亞細亞西部的目底亞人開始在貴金屬塊上加蓋印戳以保證其質量和重量。不久,希臘各城邦又加以改進,鑄造扁平的圓形硬幣,在硬幣的正反兩麵印上戳記。金幣和銀幣為大規模的批發貿易或地區間的貿易提供了便利條件;銅幣使農夫們可以出賣自己的產品而無須物物交換,使工匠們能以自己的勞動換取工資而不是食物。其最後結果,大大地促進了各種商業,進而相應地促進了製造業和農業的發展,並使經濟專業化隨著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而全麵深化。這時,廉價商品的製造者第一次得到了一個巨大的市場,而小土地所有者則能從自給性農業轉向專門性農業,如在中國是種桑養蠶,在希臘是生產橄欖油。新的鐵製工具也使人們能製造較為精良、大型的船舶,從而使航海的距離更遠、貿易的規模更大、開拓的殖民地更多。最初,海外擴張受到海盜行為的阻礙;那時的海盜行為同陸上的土匪行為一樣,被看作是一種正常的活動。史詩《奧德賽》描述了墨涅拉俄斯和奧德修斯在愛琴海上半海盜、半經商的探險活動,說所有參加探險的人在海上和其他人相遇時,總是很自然地問他們是不是海盜。不過,由於海上貿易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好處,漸漸地在經常的大規模航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海路運輸比起陸路運輸,成本要低廉得多,所以,在中世紀發明有效的馬具和在18世紀修築良好的公路之前,一直是以海路運輸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