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早期的雅利安人社會的顯著特點,在於它與後來的印度教根本不同;食牛肉,而不將牛作為崇拜的對象;快活地飲用醉人的烈酒,而不將其棄絕;有階級,然無種姓;祭士居於貴族之下,而不是位於社會金字塔之顛。總之,雅利安人社會與當時其他印歐語係為社會極為相似,而與較後救世紀中發展起來的古典印度教則有很大的差別。中國
約公元前1500年前後,手執青銅武器的戰車兵也入侵了遙遠的中國北部的黃河流域。在那裏,他們發現了一種繁盛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商文明就是由這種文化發展而來的。外族人侵與商文明的出現,這兩者間究竟有何關係,當前的考古學研究尚不能給於明確的結論。不過,一般都同意,商文明的出現,不是緣於大規模地移植外來成分,相反,是由於本士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入侵者隻是賦予了某種變革性的力量,起了促進的作用。因此,前一章在分析商文明時,說它是世界古代文明之一。可見,戰車兵侵入中國北部時,與他們侵入希臘和印度時的情況不同,沒有造成明顯的文化中止。相反,獨特的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連續地發展為獨特的中國文明,這一文明從商時期一直持續到現在。
這種連續性在公元前1027年由商朝到周朝的轉變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周人曾長期居住在文明邊緣區的渭水流域,所以他們在借用西、北方牧羊"蠻族"的軍事技術的同時,也分享到商的語言和主要文化。因而,當周人侵占中國北部時,中國文明的發展並沒有中斷。文字係統同祖先崇拜、占卜術一起,依舊保存管社會依然分裂為貴族武士和農民群眾兩大階級;分封製也依然存在,而且在周統治下,變得更為明顯。周統治者將所征占的廣大領土分封給許多諸侯,諸侯們定期到周朝廷覲見述職,不過,這一製度以後漸被廢止。隨著朝廷對地方的控製力日漸衰微,居住在圍有城牆的城市裏的諸侯們,開始統治周圍的農村。
公元前771年,周都被"蠻族"和反叛諸侯聯合攻占。周朝遷往不易遭受邊境蠻族進攻的東都繼續它的統治。因而,周朝公元前771年之前的一段時期,中國人稱為"西周";之後的一段時期,稱為"東周"。東周時,周王隻是名義上的統治者。雖然他們仍履行某些宗教職責,並受到某種形式上的尊敬,但擁有的土地比其名義上的諸侯們要少,所以他們的勢力更弱了。實際上,周王之所以能倖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為他們提供了精神上的領導。周正朝還起了高級祭士的作用,而且,周王朝本身就被當作民族統一的象徵。
雖然東周時期政治不穩定,但文化大發展。這是一個生氣勃勃、富有創造性的時代;在這一時代裏,人們寫下了偉大的文學、哲學和社會理論著作。這也是中國古典文明形成的時代;在這一時代裏,希臘古典文明和印度古典文明也大約同時發展起來。這些古典文明的起源和性質是第三篇所要論述的主題。
第三編 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
(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歐亞的古典文明有幾個基本方麵和過去的古代文明不同。一是範圍。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歐亞古典文明的範圍從大河流域擴展到諸如中國、印度半島和地中海區域等整個整個的地區。現在,不再是諸大河流域文明被大海般的野蠻狀態所包圍;相反,是諸地區文明穩步地向外擴展,直到相互連結起來,形成一條橫跨歐亞大陸的幾乎不間斷的文明地帶。
諸古典文明不僅在範圍上,而且在內容上也有其特色。和古代文明一樣,每個古典文明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在古典時代的這些世紀裏,每個古典文明都逐漸發展起一直持續到近代的社會製度、宗教製度和哲學體係。諸古典文明的獨特風格是如何不同,從下列的中國文明和印度佛教徒文明的不同,點對照表中,可清楚地看出來。
中國人
印度佛教徒
語言:
無屈折變化,表意文字,(書寫形式中)主要是單音節;無係統的語法。
高度的屈折變化,字母文字,多音節,有很複雜的規範語法。
著作方式:
簡潔,隱喻取自熟識的自然界,想像範圍有限,具體。
散漫,隱喻誇張,想像力無限奔放,偏好抽象。
個人的心理:
不喜歡將人的個性分解成它的各個組成部分。
心理分析科學高度發展。
時間和空間:
有限的,一生,環境,注重一代。
無限的,注重永世。
社會政治價值:
家庭主義,世俗權力至高無上,追求美好的社會。
(在大乘和一般救世主義中)個人主義,宗教權力至高無上,追求非社會的種種利益。
儒教、印度教、基督教、等級組織和民主政府均來源於古典時代非凡的創造力。這裏應特別指出,這種創造力和古代文明時的情況不同,並不僅限於某一地方。古代文明時期,中東是創始力的中心,諸如農業、冶金術、文字和城市生活等重大發明都是從這一中心傳播到各地。而在古典時代的這些世紀裏,歐亞諸文明相互之間則處於均衡狀態,它們同等地相互作用。要說稍有區別的話,那就是中東現在落後了,而曾經是邊緣文明區的歐洲、印度和中國現在卻作出了構成古典時代特色的大部分發明。
約公元前1500年前後,手執青銅武器的戰車兵也入侵了遙遠的中國北部的黃河流域。在那裏,他們發現了一種繁盛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商文明就是由這種文化發展而來的。外族人侵與商文明的出現,這兩者間究竟有何關係,當前的考古學研究尚不能給於明確的結論。不過,一般都同意,商文明的出現,不是緣於大規模地移植外來成分,相反,是由於本士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入侵者隻是賦予了某種變革性的力量,起了促進的作用。因此,前一章在分析商文明時,說它是世界古代文明之一。可見,戰車兵侵入中國北部時,與他們侵入希臘和印度時的情況不同,沒有造成明顯的文化中止。相反,獨特的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連續地發展為獨特的中國文明,這一文明從商時期一直持續到現在。
這種連續性在公元前1027年由商朝到周朝的轉變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周人曾長期居住在文明邊緣區的渭水流域,所以他們在借用西、北方牧羊"蠻族"的軍事技術的同時,也分享到商的語言和主要文化。因而,當周人侵占中國北部時,中國文明的發展並沒有中斷。文字係統同祖先崇拜、占卜術一起,依舊保存管社會依然分裂為貴族武士和農民群眾兩大階級;分封製也依然存在,而且在周統治下,變得更為明顯。周統治者將所征占的廣大領土分封給許多諸侯,諸侯們定期到周朝廷覲見述職,不過,這一製度以後漸被廢止。隨著朝廷對地方的控製力日漸衰微,居住在圍有城牆的城市裏的諸侯們,開始統治周圍的農村。
公元前771年,周都被"蠻族"和反叛諸侯聯合攻占。周朝遷往不易遭受邊境蠻族進攻的東都繼續它的統治。因而,周朝公元前771年之前的一段時期,中國人稱為"西周";之後的一段時期,稱為"東周"。東周時,周王隻是名義上的統治者。雖然他們仍履行某些宗教職責,並受到某種形式上的尊敬,但擁有的土地比其名義上的諸侯們要少,所以他們的勢力更弱了。實際上,周王之所以能倖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為他們提供了精神上的領導。周正朝還起了高級祭士的作用,而且,周王朝本身就被當作民族統一的象徵。
雖然東周時期政治不穩定,但文化大發展。這是一個生氣勃勃、富有創造性的時代;在這一時代裏,人們寫下了偉大的文學、哲學和社會理論著作。這也是中國古典文明形成的時代;在這一時代裏,希臘古典文明和印度古典文明也大約同時發展起來。這些古典文明的起源和性質是第三篇所要論述的主題。
第三編 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
(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歐亞的古典文明有幾個基本方麵和過去的古代文明不同。一是範圍。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歐亞古典文明的範圍從大河流域擴展到諸如中國、印度半島和地中海區域等整個整個的地區。現在,不再是諸大河流域文明被大海般的野蠻狀態所包圍;相反,是諸地區文明穩步地向外擴展,直到相互連結起來,形成一條橫跨歐亞大陸的幾乎不間斷的文明地帶。
諸古典文明不僅在範圍上,而且在內容上也有其特色。和古代文明一樣,每個古典文明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在古典時代的這些世紀裏,每個古典文明都逐漸發展起一直持續到近代的社會製度、宗教製度和哲學體係。諸古典文明的獨特風格是如何不同,從下列的中國文明和印度佛教徒文明的不同,點對照表中,可清楚地看出來。
中國人
印度佛教徒
語言:
無屈折變化,表意文字,(書寫形式中)主要是單音節;無係統的語法。
高度的屈折變化,字母文字,多音節,有很複雜的規範語法。
著作方式:
簡潔,隱喻取自熟識的自然界,想像範圍有限,具體。
散漫,隱喻誇張,想像力無限奔放,偏好抽象。
個人的心理:
不喜歡將人的個性分解成它的各個組成部分。
心理分析科學高度發展。
時間和空間:
有限的,一生,環境,注重一代。
無限的,注重永世。
社會政治價值:
家庭主義,世俗權力至高無上,追求美好的社會。
(在大乘和一般救世主義中)個人主義,宗教權力至高無上,追求非社會的種種利益。
儒教、印度教、基督教、等級組織和民主政府均來源於古典時代非凡的創造力。這裏應特別指出,這種創造力和古代文明時的情況不同,並不僅限於某一地方。古代文明時期,中東是創始力的中心,諸如農業、冶金術、文字和城市生活等重大發明都是從這一中心傳播到各地。而在古典時代的這些世紀裏,歐亞諸文明相互之間則處於均衡狀態,它們同等地相互作用。要說稍有區別的話,那就是中東現在落後了,而曾經是邊緣文明區的歐洲、印度和中國現在卻作出了構成古典時代特色的大部分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