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歐亞大陸世界由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這三塊大陸組成。根據可接近性的原理,它們較之歐亞大陸,其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它們彼此之間沒有建立起任何聯繫。
隻有非洲與歐亞大陸有過交往關係,但是,由於非洲與歐亞大陸之間及非洲本土的難以逾越的地理屏障,它們相互之間的影響斷斷續續、微乎其微。不過,非洲人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確是依靠外來的促進,如從外界引進農業、煉鐵技術、新的植物和動物,等等。因此,中古時期,在毗鄰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蘇丹地帶,非洲人能建立起一個又一個的帝國,這些帝國在某些方麵可與同時代歐洲的帝國相比。
對比之下,美洲印第安人的發展受到了較大的阻礙,因為他們於15000年前,從亞洲東北部渡海到美洲之後,一直處於完全與世隔絕的狀態。雖然他們在墨西哥、中美和秘魯也發展起給人印象深刻的文明,但總的發展水平是不能與非洲人相比的。
澳大刮亞的土著居民生活在遙遠的海島上,與大陸完全隔絕達30000年之久,因而,他們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的阻礙最大。他們全都停留在食物採集階段,與非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照。非洲人除了霍屯督人和你相術人還處於食物採集階段外,在蘇丹地帶已建立起龐大的帝國;美州印第安人雖在加利福尼亞和火地島仍有部分食物採集者,然在其他地方已有了先進的阿茲台克人文明、印加人文明和瑪雅人文明。實際上,南太平洋給澳大利亞造成的隔絕狀態,既阻礙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又使古代的某些動植物如桉樹屬植物、單孔目動物和有袋目動物得以倖存下來。
歐亞大陸歷史悠久的高級文明、非洲和南北美洲同時並存的龐大帝國和食物採集者集團、澳大利亞普遍而單一的舊石器時代的生產水平——這些就是15世紀當歐洲人向海外探險時所遇見的各人類社會極為不同的情形。
全球的格局決定了本書的結構。在論述1500年之前的時代時,以歐亞大陸的文明為論述的重點,因為歐亞大陸的文明是當時最先進、在數千年中對人類發展的貢獻也最大的文明。因此,本書的第二、第三、第四編論述歐亞大陸文明的發展進程,而第五編則概述非歐亞大陸世界的發展情況。
第二章 人類——食物採集者
人類學為人類提供了一麵巨大的鏡子使人類能看到自身無窮盡的變化。
克萊德·克拉克洪
對過去的研究和描述;是現代人取得的一項傑出成就,不過其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認識。古人對在他們之前發生的事了解甚少。希臘歷史學家中最無偏界的修昔底德開始研究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曾說過,在他所處的時代之前,沒發生過什麽重大事件。對歷史的不了解,使他對雅典的無與倫比的貢獻和光榮不能有所認識。相比之下,我們這一時代比過去任何時代更注重歷史。對埃及人、希臘人和中國人的早期歷史,我們比他們自己知道得還多。而且,地質學、考古學、人類學、古生物學和生物學諸領域的科學家們,已把我們的知識應用到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之前的史前時期。這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因為人類隻是在大約5000年前剛學會書寫,而人類的祖先即原人的起源卻可以追溯到約200萬年前。在這一章裏,我們將研究文明史之前的十萬年。人類的真正形成;就發生在這一漫長的歲月裏。不過,那時的人還不象其後裔那樣,以耕種務農為生;而是如同周圍的其他動物一般,靠到處尋找、採集植物謀生。
一、人類的起源
我們所在的地球是一顆在小小的銀河係中不停地旋轉的小行星,與整個宇宙相比,小得出奇,就象太平洋上的一粒灰塵。地球形成於45億年以前,約15億年後地球上才出現最早的生命,即原生的單細胞生物。人們歷來都認為生物與非生物有質的區別;不過,現在的科學家們已不再接受這種將生物與非生物截然分開的設想,而把生物看作是由非生物自然進化而來的。他們按組織的分類等級標準將所有的物質加以分類;非生物就是在這一組織的某一等級轉變為生物的。說得具體些,電子、質子和中子相結合,形成各種原子;各種原子相結合,組成各種分子;各種分子再組成有機化程度不等的聚合體,其中某一類構成了生物。
生物又從低等級不斷地向高等級進化:由微生物進化到原始植物,如海藻;繼而進化到無脊椎動物,如水母、蠕蟲;再進化到脊椎動物。這些脊椎動物約於三億年前,和其旁係中的某些無脊椎動物、植物一起,開始成功地適應陸上生活。最早適應陸上生活的是兩棲動物,接著是史前時期的大批爬行動物、鳥,最後是哺乳類動物。哺乳類動物在地球生物界居統治地位已達6000萬年。
科學家們都毫無疑問地贊同這一說法:人類屬於動物王國——明確地說,屬於靈長類這一目;和人類一起同屬於靈長類的,還有樹鼩、狐猴、眼鏡猴、猴子及類人猿。好幾個研究領域都為這一說法提供了大量證據。解剖學家發現,從總體來看,人類與其他高級動物在骨骼、肌肉和器官構造方麵,有不少基本相似處。胚胎學家注意到,人類的胚胎在不同的生長階段,顯示出某些低等生物的特徵,如:胚胎一個月時有半圓形的鰓,胚胎二個月時出現發育不全的尾巴。人類學家指出,對人類化石的研究證明,人類是由普通的類人猿進化而來的。其他科學家也發現了許多可表明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的聯繫的類似跡象,如:猿類血液的化學成份和人類的極其相似;猿類和人類身上有共同的寄生物;猿類和人類學習的方式也很相似。
隻有非洲與歐亞大陸有過交往關係,但是,由於非洲與歐亞大陸之間及非洲本土的難以逾越的地理屏障,它們相互之間的影響斷斷續續、微乎其微。不過,非洲人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確是依靠外來的促進,如從外界引進農業、煉鐵技術、新的植物和動物,等等。因此,中古時期,在毗鄰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蘇丹地帶,非洲人能建立起一個又一個的帝國,這些帝國在某些方麵可與同時代歐洲的帝國相比。
對比之下,美洲印第安人的發展受到了較大的阻礙,因為他們於15000年前,從亞洲東北部渡海到美洲之後,一直處於完全與世隔絕的狀態。雖然他們在墨西哥、中美和秘魯也發展起給人印象深刻的文明,但總的發展水平是不能與非洲人相比的。
澳大刮亞的土著居民生活在遙遠的海島上,與大陸完全隔絕達30000年之久,因而,他們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的阻礙最大。他們全都停留在食物採集階段,與非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照。非洲人除了霍屯督人和你相術人還處於食物採集階段外,在蘇丹地帶已建立起龐大的帝國;美州印第安人雖在加利福尼亞和火地島仍有部分食物採集者,然在其他地方已有了先進的阿茲台克人文明、印加人文明和瑪雅人文明。實際上,南太平洋給澳大利亞造成的隔絕狀態,既阻礙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又使古代的某些動植物如桉樹屬植物、單孔目動物和有袋目動物得以倖存下來。
歐亞大陸歷史悠久的高級文明、非洲和南北美洲同時並存的龐大帝國和食物採集者集團、澳大利亞普遍而單一的舊石器時代的生產水平——這些就是15世紀當歐洲人向海外探險時所遇見的各人類社會極為不同的情形。
全球的格局決定了本書的結構。在論述1500年之前的時代時,以歐亞大陸的文明為論述的重點,因為歐亞大陸的文明是當時最先進、在數千年中對人類發展的貢獻也最大的文明。因此,本書的第二、第三、第四編論述歐亞大陸文明的發展進程,而第五編則概述非歐亞大陸世界的發展情況。
第二章 人類——食物採集者
人類學為人類提供了一麵巨大的鏡子使人類能看到自身無窮盡的變化。
克萊德·克拉克洪
對過去的研究和描述;是現代人取得的一項傑出成就,不過其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認識。古人對在他們之前發生的事了解甚少。希臘歷史學家中最無偏界的修昔底德開始研究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曾說過,在他所處的時代之前,沒發生過什麽重大事件。對歷史的不了解,使他對雅典的無與倫比的貢獻和光榮不能有所認識。相比之下,我們這一時代比過去任何時代更注重歷史。對埃及人、希臘人和中國人的早期歷史,我們比他們自己知道得還多。而且,地質學、考古學、人類學、古生物學和生物學諸領域的科學家們,已把我們的知識應用到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之前的史前時期。這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因為人類隻是在大約5000年前剛學會書寫,而人類的祖先即原人的起源卻可以追溯到約200萬年前。在這一章裏,我們將研究文明史之前的十萬年。人類的真正形成;就發生在這一漫長的歲月裏。不過,那時的人還不象其後裔那樣,以耕種務農為生;而是如同周圍的其他動物一般,靠到處尋找、採集植物謀生。
一、人類的起源
我們所在的地球是一顆在小小的銀河係中不停地旋轉的小行星,與整個宇宙相比,小得出奇,就象太平洋上的一粒灰塵。地球形成於45億年以前,約15億年後地球上才出現最早的生命,即原生的單細胞生物。人們歷來都認為生物與非生物有質的區別;不過,現在的科學家們已不再接受這種將生物與非生物截然分開的設想,而把生物看作是由非生物自然進化而來的。他們按組織的分類等級標準將所有的物質加以分類;非生物就是在這一組織的某一等級轉變為生物的。說得具體些,電子、質子和中子相結合,形成各種原子;各種原子相結合,組成各種分子;各種分子再組成有機化程度不等的聚合體,其中某一類構成了生物。
生物又從低等級不斷地向高等級進化:由微生物進化到原始植物,如海藻;繼而進化到無脊椎動物,如水母、蠕蟲;再進化到脊椎動物。這些脊椎動物約於三億年前,和其旁係中的某些無脊椎動物、植物一起,開始成功地適應陸上生活。最早適應陸上生活的是兩棲動物,接著是史前時期的大批爬行動物、鳥,最後是哺乳類動物。哺乳類動物在地球生物界居統治地位已達6000萬年。
科學家們都毫無疑問地贊同這一說法:人類屬於動物王國——明確地說,屬於靈長類這一目;和人類一起同屬於靈長類的,還有樹鼩、狐猴、眼鏡猴、猴子及類人猿。好幾個研究領域都為這一說法提供了大量證據。解剖學家發現,從總體來看,人類與其他高級動物在骨骼、肌肉和器官構造方麵,有不少基本相似處。胚胎學家注意到,人類的胚胎在不同的生長階段,顯示出某些低等生物的特徵,如:胚胎一個月時有半圓形的鰓,胚胎二個月時出現發育不全的尾巴。人類學家指出,對人類化石的研究證明,人類是由普通的類人猿進化而來的。其他科學家也發現了許多可表明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的聯繫的類似跡象,如:猿類血液的化學成份和人類的極其相似;猿類和人類身上有共同的寄生物;猿類和人類學習的方式也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