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恭親王奕訢政海沉浮錄 作者:湯黎/餘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總理衙門的成立,也受到了西方列強的歡迎,當法使布爾布隆得知這一消息時,非常高興,稱讚這是“中外各國永敦睦好之最妙良法”。
奕訢實施他的新的外交方針的第二個表現就是仿效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聯吳抗魏”,試探向西方列強“借師助剿”,消滅農民起義。1860年11月23日,奕訢等人上奏鹹豐帝,向其陳述了這一想法:“如藉夷兵之力驅逐逆賊,則我之元氣漸復,而彼勝則不免折損,敗則亦足消其桀驁之氣。”但是鹹豐帝惟恐引狼入室,禍患無窮,沒有答應。除了以江蘇巡撫薛煥為代表的極少數官員擁護這一策略,以漕運總督袁甲三、兩江總督曾國藩為代表的絕大多數官員都持反對態度。而英國侵略者由於擔心法、俄兩國軍隊進入長江流域,影響英國在華利益,對清政府的“借師助剿”態度十分消極。當奕訢同魏妥瑪私下試探這一問題時,魏妥瑪明確告訴奕訢,“剿賊”本是中國國內之事,他國不應幹涉,他國答應“借師助剿”,如果不是為了占據地方,那對他們有什麽好處呢?不僅僅是法、俄會奪取城池,就是英國,也不敢說不會據為己有。英國占領印度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奕訢本人對“借師助剿”並非毫無疑慮,魏妥瑪的這一番話,正好說中其心裏的隱憂,於是暫時放棄了“借師助剿”的想法,主張“就現有兵力設法攻剿,不可貪目前小利而貽無窮之患”,並於1861年1月24日向鹹豐帝表示,“若該夷來京再論及此事,臣等即據理折服其心,以杜詭謀。”
大難方夷,如何“自圖振興”?這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奕訢一直在苦苦思索的一個重大問題。戰爭中奕訢親眼目睹了清朝武備廢弛落後,不堪一擊,親自領教了洋槍洋炮的迅猛威力,深感中國武備,內不足以“剿賊”,外不足以禦侮。因此,俄國公使伊格那提耶夫提出:“中國於製造槍炮及炸炮、水雷、地雷、火藥及演放,均未得法”,表示欲派俄國匠役來中國教導時,奕訢深為讚賞。在伊格那提耶夫動身回國之前,奕訢特意前往俄國使館,對1858年拒絕俄國提供武器和教官一事表示遺憾,並說當時環境不允許清政府接受俄國政府的建議,而現在,當中國備嚐和歐洲軍隊作戰的痛苦教訓後,清政府就會另眼看待這類建議,表示了在武器裝備方麵向西方學習的願望。
第七章 棄舊圖自強(5)
因此,奕訢在給鹹豐帝的《奏請八旗禁軍訓練槍炮片》中第一次提出了“自強”的口號:“臣等酌議大局章程六條,其要在於審敵防邊,以弭後患。然治其標而未探其源也,探源之策,在於自強,自強之術,必先練兵。現在撫議雖成,而國威未振,亟宜力圖振興,使該夷順則可以相安,逆則可以有備,以期經久無患。況發撚等尤宜迅圖剿辦,內患除則外侮自泯”。把自強、練兵、製器聯繫在一起,標誌著奕訢洋務思想的發端。鹹豐帝採納了奕訢的自強方略,並命兩江總督曾國藩、江蘇巡撫薛煥酌辦。1861年,曾國藩在安徽建起安慶軍械所,生產子彈、火藥、炸彈,規模雖小,卻成為我國近代軍事工業的發軔,洋務運動的序幕由此緩緩拉開。
奕訢的努力,使古老的國度吹進了一股新風,吹響了後來同(治)光(緒)新政的號角,使這個老大帝國緩慢而艱難地走上近代化的歷程。由此,奕訢以他敢於接受新事物的勇氣和膽識,令充斥於大清王朝的那些狹隘、保守、迂腐、庸碌的大小官員相形見絀。
第八章 鹹豐駕崩,山雨欲來風滿樓(1)
就在奕訢為排解內憂外患而殫精竭慮之時,熱河那邊,肅順等人對鹹豐帝極盡逢迎諂媚,極力以射獵或娛情聲色來迷惑鹹豐帝,而鹹豐帝也似乎早已忘記了中華民族亙古未有的奇恥大辱,忘記了自己是清朝入主中原以來第一個被逐出京城的皇帝,忘記了昔日如喪家之犬倉皇北逃的慘痛經歷,終日縱情享樂,荒淫無度,每二三日即看戲一次,歌舞昇平,大有“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勢。
在大清王朝的所有皇帝當中,鹹豐帝當屬首屈一指的好色之徒,他的宮內有名位的皇後、妃、嬪、貴人就有十九人,其他沒有名位的妃嬪,不可勝數。而且,他似乎永遠得不到滿足,總是企圖網羅天下絕色美女,供其享樂。
鹹豐帝即位之初,尚想有所作為,力圖振作,意欲做一個開明的中興之主。那時,他不僅沒有沉迷女色,相反,卻在大選秀女一事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清宮大選秀女,是清朝極具特色的一項製度。每三年舉行一次,由內務府主辦。八旗女兒年滿十三至十七歲,必須經過選秀女,然後才能婚配。屆時,天下美女雲集宮中,皇帝親自挑選。秀女入選之後,或為皇帝妃嬪,或者配給親王、郡王及皇子、皇孫等。剩下的作為宮女,年屆二十五歲時方才放出,美好的青春年華隻能伴隨著淚水消磨在深宮內院之中。
鹹豐三年二月(1853年3月),太平軍攻占南京,朝野震驚,人心惶惶,一片混亂。雖國事危急,但清廷三年一度的大選秀女卻照常進行。候選的秀女等候在坤寧宮外,這些秀女多是嬌弱之女,從未離開家門,這次遠離親人,來到皇宮,驟睹皇宮的森嚴,心裏早已充滿委屈,本來已經疲憊不堪,現在加上等候多時,飢腸轆轆,不免交頭接耳,翹首相望,有的甚至“相向飲泣”。
奕訢實施他的新的外交方針的第二個表現就是仿效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聯吳抗魏”,試探向西方列強“借師助剿”,消滅農民起義。1860年11月23日,奕訢等人上奏鹹豐帝,向其陳述了這一想法:“如藉夷兵之力驅逐逆賊,則我之元氣漸復,而彼勝則不免折損,敗則亦足消其桀驁之氣。”但是鹹豐帝惟恐引狼入室,禍患無窮,沒有答應。除了以江蘇巡撫薛煥為代表的極少數官員擁護這一策略,以漕運總督袁甲三、兩江總督曾國藩為代表的絕大多數官員都持反對態度。而英國侵略者由於擔心法、俄兩國軍隊進入長江流域,影響英國在華利益,對清政府的“借師助剿”態度十分消極。當奕訢同魏妥瑪私下試探這一問題時,魏妥瑪明確告訴奕訢,“剿賊”本是中國國內之事,他國不應幹涉,他國答應“借師助剿”,如果不是為了占據地方,那對他們有什麽好處呢?不僅僅是法、俄會奪取城池,就是英國,也不敢說不會據為己有。英國占領印度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奕訢本人對“借師助剿”並非毫無疑慮,魏妥瑪的這一番話,正好說中其心裏的隱憂,於是暫時放棄了“借師助剿”的想法,主張“就現有兵力設法攻剿,不可貪目前小利而貽無窮之患”,並於1861年1月24日向鹹豐帝表示,“若該夷來京再論及此事,臣等即據理折服其心,以杜詭謀。”
大難方夷,如何“自圖振興”?這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奕訢一直在苦苦思索的一個重大問題。戰爭中奕訢親眼目睹了清朝武備廢弛落後,不堪一擊,親自領教了洋槍洋炮的迅猛威力,深感中國武備,內不足以“剿賊”,外不足以禦侮。因此,俄國公使伊格那提耶夫提出:“中國於製造槍炮及炸炮、水雷、地雷、火藥及演放,均未得法”,表示欲派俄國匠役來中國教導時,奕訢深為讚賞。在伊格那提耶夫動身回國之前,奕訢特意前往俄國使館,對1858年拒絕俄國提供武器和教官一事表示遺憾,並說當時環境不允許清政府接受俄國政府的建議,而現在,當中國備嚐和歐洲軍隊作戰的痛苦教訓後,清政府就會另眼看待這類建議,表示了在武器裝備方麵向西方學習的願望。
第七章 棄舊圖自強(5)
因此,奕訢在給鹹豐帝的《奏請八旗禁軍訓練槍炮片》中第一次提出了“自強”的口號:“臣等酌議大局章程六條,其要在於審敵防邊,以弭後患。然治其標而未探其源也,探源之策,在於自強,自強之術,必先練兵。現在撫議雖成,而國威未振,亟宜力圖振興,使該夷順則可以相安,逆則可以有備,以期經久無患。況發撚等尤宜迅圖剿辦,內患除則外侮自泯”。把自強、練兵、製器聯繫在一起,標誌著奕訢洋務思想的發端。鹹豐帝採納了奕訢的自強方略,並命兩江總督曾國藩、江蘇巡撫薛煥酌辦。1861年,曾國藩在安徽建起安慶軍械所,生產子彈、火藥、炸彈,規模雖小,卻成為我國近代軍事工業的發軔,洋務運動的序幕由此緩緩拉開。
奕訢的努力,使古老的國度吹進了一股新風,吹響了後來同(治)光(緒)新政的號角,使這個老大帝國緩慢而艱難地走上近代化的歷程。由此,奕訢以他敢於接受新事物的勇氣和膽識,令充斥於大清王朝的那些狹隘、保守、迂腐、庸碌的大小官員相形見絀。
第八章 鹹豐駕崩,山雨欲來風滿樓(1)
就在奕訢為排解內憂外患而殫精竭慮之時,熱河那邊,肅順等人對鹹豐帝極盡逢迎諂媚,極力以射獵或娛情聲色來迷惑鹹豐帝,而鹹豐帝也似乎早已忘記了中華民族亙古未有的奇恥大辱,忘記了自己是清朝入主中原以來第一個被逐出京城的皇帝,忘記了昔日如喪家之犬倉皇北逃的慘痛經歷,終日縱情享樂,荒淫無度,每二三日即看戲一次,歌舞昇平,大有“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勢。
在大清王朝的所有皇帝當中,鹹豐帝當屬首屈一指的好色之徒,他的宮內有名位的皇後、妃、嬪、貴人就有十九人,其他沒有名位的妃嬪,不可勝數。而且,他似乎永遠得不到滿足,總是企圖網羅天下絕色美女,供其享樂。
鹹豐帝即位之初,尚想有所作為,力圖振作,意欲做一個開明的中興之主。那時,他不僅沒有沉迷女色,相反,卻在大選秀女一事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清宮大選秀女,是清朝極具特色的一項製度。每三年舉行一次,由內務府主辦。八旗女兒年滿十三至十七歲,必須經過選秀女,然後才能婚配。屆時,天下美女雲集宮中,皇帝親自挑選。秀女入選之後,或為皇帝妃嬪,或者配給親王、郡王及皇子、皇孫等。剩下的作為宮女,年屆二十五歲時方才放出,美好的青春年華隻能伴隨著淚水消磨在深宮內院之中。
鹹豐三年二月(1853年3月),太平軍攻占南京,朝野震驚,人心惶惶,一片混亂。雖國事危急,但清廷三年一度的大選秀女卻照常進行。候選的秀女等候在坤寧宮外,這些秀女多是嬌弱之女,從未離開家門,這次遠離親人,來到皇宮,驟睹皇宮的森嚴,心裏早已充滿委屈,本來已經疲憊不堪,現在加上等候多時,飢腸轆轆,不免交頭接耳,翹首相望,有的甚至“相向飲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