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種看法值得商榷。從表象上看,元昊創建蕃學,同下令禿髮,改姓 立號等措施聯繫起來似乎是以“胡禮蕃書”同宋抗衡。但通過現象看本 質,其主要目的和真正用意則是“立蕃學以造人士,緣時正需才,故就 其所長,以牧其用”1。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解決當時嚴重缺乏的人才 問題。
元昊除了創建蕃學、漢學外,還組織人力翻譯諸如《孝經》等儒學 著作,重視吸收外地儒學英俊,使本地儒學英才(諸如楊守素、張陟、 張絳、楊廓、徐敏宗、張文顯、鍾鼎臣等)與外來儒學英俊(如張元、 吳昊等)相結合,他們彼此取長補短,共同出謀劃策。
第二階段,為毅宗諒祚,惠宗秉常統治時期。即自公元1048— 年,首尾38年。這是西夏儒學獲得進一步傳播的時期。
在這個階段裏,由於諒祚比較傾慕漢文化,因此,在尊儒、崇儒方 麵,採取了一係列的諸如改蕃禮為漢禮、增設官職,重用漢人,以及仿 照宋朝製度改監軍司為軍等旨在加速漢化的措施。其中對宋朝投奔過來 1《西夏書事》卷31。
1《西夏書事》卷31。
的失意知識分子,尤為重用。如宋朝延安人景詢投奔西夏,“諒祚愛其 才,授學士”2。
為了擴大加速儒學在西夏的傳播,諒祚還以朝貢的方式,用馬換取 宋朝的儒家經典。史載: “諒祚進馬五十匹,求九經、唐史、冊府元龜及宋正至朝賀儀, 詔賜九經,還所獻馬”3。
所謂九經,指《易》、《書》、《禮記》、《春秋》、《孝經》、《論 語》、《孟子》、《周禮》。這些儒家經典著作的傳入,對儒學在西夏 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惠宗秉常在位期間,雖然其本人傾慕漢化,對於“中國製度,心竊 好之”,並曾“令國中悉去蕃禮,復行漢禮”1,但由於大權旁落到梁太 後及其弟梁乙埋及乙埋之子梁乞逋手中,實際上是個傀儡,加上樑太後 反對漢化,因此,在他統治近20年裏,儒學停止不前,談不上有什麽建 樹。
第三階段,為崇宗幹順,仁宗仁孝、桓宗純佑統治時期。即自 年到1206年,首尾120年。這是西夏儒學大發展並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
在這個階段裏,由於崇宗幹順、仁宗仁孝的大力提倡,西夏儒學獲 得了空前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大興學校,學生人數不斷增 多,大力發展科舉製度,封孔子為文宣帝,繼續購求儒家典籍,並將它 翻譯成西夏文。對其中一些經典進行注釋,以及設立翰林學士院,來安 置那些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等等。
桓宗純佑在這段期間,大體上保持了仁孝時期儒學興盛的勢頭。他 曾多次開科取士,量才錄用。如權鼎雄“涼州人,天慶中舉進士,以文 學名授翰林學士”2。被錄取的進士中最有名的是宗室齊王彥忠之子遵 頊。遵頊“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純佑廷試進士,唱名第一”3。
即中了頭名狀元。在純佑統治期間,通過興辦學校,發展科舉所培養的 人才,質量較高。如公元1203年(天慶十年)九月,西夏派往金朝賀天 壽節的使臣,宣德郎高大亨,“與兄大節、大倫並奉使金國,金人號為 三俊”4。
第四個階段,自襄宗安全到末主■。即自1206年—1227年,首尾 年。這是西夏儒學的衰落時期。這個階段在科舉方麵,開科錄取進士, 雖然仍在堅持,如公元1225年(幹定三年)三月,“策士,賜高智耀等 進士及第”1,但學校興辦的很不景氣,尤其在西夏即將滅亡之際,由於 受到戰爭的影響,很多學校校址和學宮遭到破壞。以學宮為例,如蕃漢 教授斡道沖死後,“仁孝圖其像以祀學宮,俾郡縣遵行之”2。但各郡縣 2《西夏書事》卷21。
3《宋史》卷485,《夏國傳上》。
1《西夏書事》卷24。
2《西夏書事》卷41。
3《西夏書事》卷39。
4同上。
1《西夏書事》卷42。
2《西夏書事》卷38。
所建學宮,因受蒙夏戰爭的破壞,所剩無幾。“後夏亡,廟學盡壞,惟 甘州僅有其跡,涼州有殿及廡焉”3。西夏境內的學宮殘破如此,其儒學 因受戰爭的影響而日益衰落,概可想見。
三、儒學發展的特點及其歷史作用 西夏儒學的特點之一,是漢學與蕃學並存,互為補充形式。自元昊 建國伊始,就既辦蕃學,又興漢學,但以蕃學為主。這種重蕃學輕漢學 的局麵,持續到幹順仁孝之時。隨著封建生產關係的發展,黨項人漢化 的加深,及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統治者對漢學的重視程度,逐漸超過 了蕃學。盡管歷代西夏統治者在重視蕃學、漢學的程度上各不相同,但 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始終不渝地推行蕃學、漢學並存的方針,即使在 儒學發展的全盛時期,漢學日重的情況下,蕃學也並未取消。其所以如 此,因為第一,為了適應黨項人與漢人彼此學習對方語言和文化的需要。
西夏統治者要想較好地解決該問題,除了編撰出版諸如《蕃漢合時掌中 珠》一類的字典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既興漢學,又興蕃學, 為黨項人漢人提供彼此學習對方語言和文化的場所;第二,蕃學與漢學 的密不可分的關係如同西夏文與漢文的關係那樣,“論末則殊,考本則 同”1。
元昊除了創建蕃學、漢學外,還組織人力翻譯諸如《孝經》等儒學 著作,重視吸收外地儒學英俊,使本地儒學英才(諸如楊守素、張陟、 張絳、楊廓、徐敏宗、張文顯、鍾鼎臣等)與外來儒學英俊(如張元、 吳昊等)相結合,他們彼此取長補短,共同出謀劃策。
第二階段,為毅宗諒祚,惠宗秉常統治時期。即自公元1048— 年,首尾38年。這是西夏儒學獲得進一步傳播的時期。
在這個階段裏,由於諒祚比較傾慕漢文化,因此,在尊儒、崇儒方 麵,採取了一係列的諸如改蕃禮為漢禮、增設官職,重用漢人,以及仿 照宋朝製度改監軍司為軍等旨在加速漢化的措施。其中對宋朝投奔過來 1《西夏書事》卷31。
1《西夏書事》卷31。
的失意知識分子,尤為重用。如宋朝延安人景詢投奔西夏,“諒祚愛其 才,授學士”2。
為了擴大加速儒學在西夏的傳播,諒祚還以朝貢的方式,用馬換取 宋朝的儒家經典。史載: “諒祚進馬五十匹,求九經、唐史、冊府元龜及宋正至朝賀儀, 詔賜九經,還所獻馬”3。
所謂九經,指《易》、《書》、《禮記》、《春秋》、《孝經》、《論 語》、《孟子》、《周禮》。這些儒家經典著作的傳入,對儒學在西夏 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惠宗秉常在位期間,雖然其本人傾慕漢化,對於“中國製度,心竊 好之”,並曾“令國中悉去蕃禮,復行漢禮”1,但由於大權旁落到梁太 後及其弟梁乙埋及乙埋之子梁乞逋手中,實際上是個傀儡,加上樑太後 反對漢化,因此,在他統治近20年裏,儒學停止不前,談不上有什麽建 樹。
第三階段,為崇宗幹順,仁宗仁孝、桓宗純佑統治時期。即自 年到1206年,首尾120年。這是西夏儒學大發展並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
在這個階段裏,由於崇宗幹順、仁宗仁孝的大力提倡,西夏儒學獲 得了空前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大興學校,學生人數不斷增 多,大力發展科舉製度,封孔子為文宣帝,繼續購求儒家典籍,並將它 翻譯成西夏文。對其中一些經典進行注釋,以及設立翰林學士院,來安 置那些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等等。
桓宗純佑在這段期間,大體上保持了仁孝時期儒學興盛的勢頭。他 曾多次開科取士,量才錄用。如權鼎雄“涼州人,天慶中舉進士,以文 學名授翰林學士”2。被錄取的進士中最有名的是宗室齊王彥忠之子遵 頊。遵頊“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純佑廷試進士,唱名第一”3。
即中了頭名狀元。在純佑統治期間,通過興辦學校,發展科舉所培養的 人才,質量較高。如公元1203年(天慶十年)九月,西夏派往金朝賀天 壽節的使臣,宣德郎高大亨,“與兄大節、大倫並奉使金國,金人號為 三俊”4。
第四個階段,自襄宗安全到末主■。即自1206年—1227年,首尾 年。這是西夏儒學的衰落時期。這個階段在科舉方麵,開科錄取進士, 雖然仍在堅持,如公元1225年(幹定三年)三月,“策士,賜高智耀等 進士及第”1,但學校興辦的很不景氣,尤其在西夏即將滅亡之際,由於 受到戰爭的影響,很多學校校址和學宮遭到破壞。以學宮為例,如蕃漢 教授斡道沖死後,“仁孝圖其像以祀學宮,俾郡縣遵行之”2。但各郡縣 2《西夏書事》卷21。
3《宋史》卷485,《夏國傳上》。
1《西夏書事》卷24。
2《西夏書事》卷41。
3《西夏書事》卷39。
4同上。
1《西夏書事》卷42。
2《西夏書事》卷38。
所建學宮,因受蒙夏戰爭的破壞,所剩無幾。“後夏亡,廟學盡壞,惟 甘州僅有其跡,涼州有殿及廡焉”3。西夏境內的學宮殘破如此,其儒學 因受戰爭的影響而日益衰落,概可想見。
三、儒學發展的特點及其歷史作用 西夏儒學的特點之一,是漢學與蕃學並存,互為補充形式。自元昊 建國伊始,就既辦蕃學,又興漢學,但以蕃學為主。這種重蕃學輕漢學 的局麵,持續到幹順仁孝之時。隨著封建生產關係的發展,黨項人漢化 的加深,及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統治者對漢學的重視程度,逐漸超過 了蕃學。盡管歷代西夏統治者在重視蕃學、漢學的程度上各不相同,但 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始終不渝地推行蕃學、漢學並存的方針,即使在 儒學發展的全盛時期,漢學日重的情況下,蕃學也並未取消。其所以如 此,因為第一,為了適應黨項人與漢人彼此學習對方語言和文化的需要。
西夏統治者要想較好地解決該問題,除了編撰出版諸如《蕃漢合時掌中 珠》一類的字典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既興漢學,又興蕃學, 為黨項人漢人提供彼此學習對方語言和文化的場所;第二,蕃學與漢學 的密不可分的關係如同西夏文與漢文的關係那樣,“論末則殊,考本則 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