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顯然不是中肯之論。實際上,那是由於元昊的行動受到下列各種因素 的製約。
從西夏方麵看,首先,人民不讓元昊將這場不義戰爭繼續打下去。
如前所述,元昊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大量掠奪財富,以滿 足西夏皇室和黨項貴族的貪慾,但戰爭的結果,“所獲不償所費”3,不 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相反,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沉重的兵役和徭役 將老百姓壓得喘不過氣來,加上宋朝關閉邊境榷場,停止和市貿易,使 西夏人民“飲無茶,衣帛貴”4。深感今不如昔,“國中為‘十不如’之 謠以怨之”5。在“上下睏乏”6,元昊“知眾之疲,聞下之怨”7的情況 下,是不會貿然向關中進軍的。
其次,西夏上層統治集團發生裂痕,矛盾重重,也不允許元昊繼續 打下去。
元昊立國之初,為了獲得黨項貴族的支持,在對宋戰爭的一些決策 問題上,往往召集部落首領召開軍事會議,徵求他們的意見。但隨著元 昊獨斷專行的加強,必然要使元昊同黨項部落首領之間矛盾的激化。元 昊為了發展中央集權,對於那些反對者往往“峻誅殺”,“左右用事之 臣有疑必誅”1。這樣做固然可以大權獨攬,集權中央,但當“諸部大人 且盡”2之時,元昊也就陷入了勢單力孤的困境,無力進兵關中,隻好罷 兵求和了。
從宋朝方麵看,陝西邊防的加強,有力地製止了元昊進一步的軍事 進攻。這首先表現在軍事實力的加強。史載: “(元昊)所以復守巢穴者,蓋鄜延路屯六萬八千,環慶路五 萬,涇原路七萬,秦鳳路二萬七千,有以牽製其勢故也”3。
四路駐紮中央禁軍近20萬,加上地方弓箭手和蕃兵約有30餘萬,這對 元昊的牽製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從根本上改變了指揮人才庸懦無能的狀況。通過三大戰役的 鍛鍊,湧現出了一批新的軍事指揮人才。正如歐陽修所指出: 1田況:《儒林公議》卷上。
2王夫之:《宋論》卷41,《仁宗》。
3《長編》卷154,慶曆五年正月丙子。
4《長編》卷138,慶曆二年十二月。
5《宋史》卷485,《夏國傳上》。
6《長編》卷154,慶曆五年正月丙子。
7《長編》卷136,慶曆三年正月乙卯。
1《西夏書事》卷17。
2司馬光:《涑水紀聞》卷12。
3《長編》卷204,治平二年正月癸酉。
“朝廷用韓琦、範仲淹等,付以西事,極力經營,而勇夫銳將 亦因戰陣稍稍而出,數年之間,人謀漸得,武備漸修,似可以枝梧 (抵抗)矣”4。
說明戰爭鍛鍊了陝西邊將和人民,並從中湧現出了不少戰將和勇士。
第三,增加了陝西邊防的經濟力量。通過招募弓箭手,屯田養兵, 且耕且戰,既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又部分解決了陝西駐軍的兵餉糧運 問題。歐陽修指出: “寶元、慶曆中,趙元昊反,屯兵四十餘萬,招敕宣毅、保捷 二十五萬人,皆不得其用,卒無成功。範仲淹、劉滬、種世衡等專 務整輯番漢熟戶弓箭手,所以封殖其家,砥礪其人者非一道,藩籬 既成,賊來無所得,故元昊臣服”1。
說明宋在陝西的屯田,無形中築起了一道人工的藩籬和屏障,對於阻止 元昊的進兵關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從西夏同其鄰國——吐蕃的關係看,據有今青海省東部和甘南一帶 的唃廝羅政權,雖然父子分裂,各據一塊地盤,勢力不如從前,但仍與 宋結成聯盟,對元昊進兵關中起了一定的牽製作用。“自元昊梗命,終 不敢深入關中者,以唃廝羅等族不附,慮為後患也”2。
從西夏的盟邦——遼國看,當時遼夏關係已經惡化,遼不再支持西 夏繼續對宋戰爭。惡化的主要原因是在宋夏戰爭期間,遼乘機向宋提出 割讓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和瓦橋關(今河北雄縣)以南十縣之地。宋 朝雖然沒有割讓土地,但答應每年增加銀10萬兩、絹10萬匹。遼得到 這經濟實惠後,反過來勸西夏停止對宋戰爭。從而激怒了元昊,引起兩 國關係的惡化。在遼夏關係惡化,西夏失去遼的政治聲援的情況下,如 果繼續對宋戰爭,那將要冒很大的風險的。
此外,從統治者經常採用的兩手——戰爭與和平,究竟哪一手對元 昊有利呢?顯然,繼續戰爭前途未卜,後果不堪設想。結束戰爭,同宋 簽訂和約,“所獲者大利,所屈者虛稱”1。西夏將能從宋朝那裏獲得諸 如銀、絹、茶葉以及榷場和市貿易等經濟利益。同時,對西夏恢復戰爭 創傷,發展社會經濟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夏勝宋敗的原因 戰爭是力量的競賽。論國力,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西夏為小國 寡民;論兵力,宋仁宗時有軍隊125萬,而西夏僅有50餘萬。無論從版 圖、人力、物力及軍隊數量看,宋朝都占有壓倒的優勢,但戰爭的結果, 卻是夏勝宋敗,其原因是什麽呢?
元昊在發動這場戰爭時,西夏剛剛建國,處於封建社會的上升階段, 統治者充滿著革新和務實精神。他們立官製、定軍製,擴大軍隊來源, 健全軍事指揮機構,並集軍權於中央,從而較好地發揮了自上而下的指 揮功能,軍隊數量雖然不如宋朝,但軍隊的質量和指揮方麵卻占有明顯 4《長編》卷204,治平二年正月癸酉。
從西夏方麵看,首先,人民不讓元昊將這場不義戰爭繼續打下去。
如前所述,元昊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大量掠奪財富,以滿 足西夏皇室和黨項貴族的貪慾,但戰爭的結果,“所獲不償所費”3,不 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相反,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沉重的兵役和徭役 將老百姓壓得喘不過氣來,加上宋朝關閉邊境榷場,停止和市貿易,使 西夏人民“飲無茶,衣帛貴”4。深感今不如昔,“國中為‘十不如’之 謠以怨之”5。在“上下睏乏”6,元昊“知眾之疲,聞下之怨”7的情況 下,是不會貿然向關中進軍的。
其次,西夏上層統治集團發生裂痕,矛盾重重,也不允許元昊繼續 打下去。
元昊立國之初,為了獲得黨項貴族的支持,在對宋戰爭的一些決策 問題上,往往召集部落首領召開軍事會議,徵求他們的意見。但隨著元 昊獨斷專行的加強,必然要使元昊同黨項部落首領之間矛盾的激化。元 昊為了發展中央集權,對於那些反對者往往“峻誅殺”,“左右用事之 臣有疑必誅”1。這樣做固然可以大權獨攬,集權中央,但當“諸部大人 且盡”2之時,元昊也就陷入了勢單力孤的困境,無力進兵關中,隻好罷 兵求和了。
從宋朝方麵看,陝西邊防的加強,有力地製止了元昊進一步的軍事 進攻。這首先表現在軍事實力的加強。史載: “(元昊)所以復守巢穴者,蓋鄜延路屯六萬八千,環慶路五 萬,涇原路七萬,秦鳳路二萬七千,有以牽製其勢故也”3。
四路駐紮中央禁軍近20萬,加上地方弓箭手和蕃兵約有30餘萬,這對 元昊的牽製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從根本上改變了指揮人才庸懦無能的狀況。通過三大戰役的 鍛鍊,湧現出了一批新的軍事指揮人才。正如歐陽修所指出: 1田況:《儒林公議》卷上。
2王夫之:《宋論》卷41,《仁宗》。
3《長編》卷154,慶曆五年正月丙子。
4《長編》卷138,慶曆二年十二月。
5《宋史》卷485,《夏國傳上》。
6《長編》卷154,慶曆五年正月丙子。
7《長編》卷136,慶曆三年正月乙卯。
1《西夏書事》卷17。
2司馬光:《涑水紀聞》卷12。
3《長編》卷204,治平二年正月癸酉。
“朝廷用韓琦、範仲淹等,付以西事,極力經營,而勇夫銳將 亦因戰陣稍稍而出,數年之間,人謀漸得,武備漸修,似可以枝梧 (抵抗)矣”4。
說明戰爭鍛鍊了陝西邊將和人民,並從中湧現出了不少戰將和勇士。
第三,增加了陝西邊防的經濟力量。通過招募弓箭手,屯田養兵, 且耕且戰,既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又部分解決了陝西駐軍的兵餉糧運 問題。歐陽修指出: “寶元、慶曆中,趙元昊反,屯兵四十餘萬,招敕宣毅、保捷 二十五萬人,皆不得其用,卒無成功。範仲淹、劉滬、種世衡等專 務整輯番漢熟戶弓箭手,所以封殖其家,砥礪其人者非一道,藩籬 既成,賊來無所得,故元昊臣服”1。
說明宋在陝西的屯田,無形中築起了一道人工的藩籬和屏障,對於阻止 元昊的進兵關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從西夏同其鄰國——吐蕃的關係看,據有今青海省東部和甘南一帶 的唃廝羅政權,雖然父子分裂,各據一塊地盤,勢力不如從前,但仍與 宋結成聯盟,對元昊進兵關中起了一定的牽製作用。“自元昊梗命,終 不敢深入關中者,以唃廝羅等族不附,慮為後患也”2。
從西夏的盟邦——遼國看,當時遼夏關係已經惡化,遼不再支持西 夏繼續對宋戰爭。惡化的主要原因是在宋夏戰爭期間,遼乘機向宋提出 割讓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和瓦橋關(今河北雄縣)以南十縣之地。宋 朝雖然沒有割讓土地,但答應每年增加銀10萬兩、絹10萬匹。遼得到 這經濟實惠後,反過來勸西夏停止對宋戰爭。從而激怒了元昊,引起兩 國關係的惡化。在遼夏關係惡化,西夏失去遼的政治聲援的情況下,如 果繼續對宋戰爭,那將要冒很大的風險的。
此外,從統治者經常採用的兩手——戰爭與和平,究竟哪一手對元 昊有利呢?顯然,繼續戰爭前途未卜,後果不堪設想。結束戰爭,同宋 簽訂和約,“所獲者大利,所屈者虛稱”1。西夏將能從宋朝那裏獲得諸 如銀、絹、茶葉以及榷場和市貿易等經濟利益。同時,對西夏恢復戰爭 創傷,發展社會經濟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夏勝宋敗的原因 戰爭是力量的競賽。論國力,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西夏為小國 寡民;論兵力,宋仁宗時有軍隊125萬,而西夏僅有50餘萬。無論從版 圖、人力、物力及軍隊數量看,宋朝都占有壓倒的優勢,但戰爭的結果, 卻是夏勝宋敗,其原因是什麽呢?
元昊在發動這場戰爭時,西夏剛剛建國,處於封建社會的上升階段, 統治者充滿著革新和務實精神。他們立官製、定軍製,擴大軍隊來源, 健全軍事指揮機構,並集軍權於中央,從而較好地發揮了自上而下的指 揮功能,軍隊數量雖然不如宋朝,但軍隊的質量和指揮方麵卻占有明顯 4《長編》卷204,治平二年正月癸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