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時期,為李繼遷統治時期。李繼遷叛宋自立後,經過20年的 慘澹經營,終於迫使宋真宗歸還銀、夏、綏、宥等州故土,同時伺機用 武力奪取了宋朝的一些地區,使重建的夏州地方政權統治地盤有所擴 大。其具體疆界為: “東薄銀、夏,西並靈、鹽,南趨鄜、延,北抵豐、會,迤邐 平夏,幅員千裏”1。也就是說,占有黃河套的大部分地區。
第三個時期,為李德明統治時期。德明繼位之後,在對宋、遼保持 友好的同時,竭盡全力經營河西,先後用武力奪取了甘州、涼州,“擴 疆數千裏”2。使夏州地方政權的勢力範圍擴大為銀、夏、綏、宥、靈、 鹽、甘、涼八州之地。此時西夏的統治地盤,“其地東西二十五驛,南 1《金史》卷134,《西夏傳贊》。
2戴錫章:《西夏紀》卷28,跋文引李綱話。
1《長編》卷123,寶元二年六月乙亥。
2《長編》卷159,慶曆三年正月乙卯。
北十驛,自河以東北十有二驛而達契丹之境”。3同繼遷時期的疆域相比, 擴大了幾倍,為元昊的立國奠定了基礎。
第四個時期,為景宗元昊時期。在這時期裏,由於元昊徹底統一了 河西,使疆域擴大為20個州。據李燾所載: “趙元昊既悉有夏、銀、綏、靜、宥、靈、鹽、會、勝、甘、 涼、瓜、沙、肅,而洪、定、威、懷、龍,皆即舊堡鎮,偽號州, 仍居興州,阻河,依賀蘭山為固”。1 《宋史·夏國傳》所記與此大同小異,僅在威龍二州之間少一懷州。這 反映了西夏疆域的初步奠定。
第五個時期為崇宗幹順統治時期。幹順利用宋金戰爭激烈的大好時 機,先後用武力攻占了宋朝的震威城、西安州、定邊軍、府州、西寧州 等地,同時,通過外交途徑,迫使金朝把陝西北部地區,以及青海東部 地區的樂州、積石、廓州等地,割讓給西夏,從而把西夏疆域擴大到建 國以來從未達到的規模。清人吳廣成在評論幹順開擴疆土時指出: “幹順當紹聖乖方,靖康厄運。始則謀生豕突,繼則利享漁人, 不特義合、葭蘆侵疆盡復,而西寧、湟、鄯亦入版圖。蓋摧堅者難 為功,拉朽者易為力也。”2 概括地闡述了幹順善於抓住有利時機開疆擴土的實況。
第六個時期為仁宗仁孝統治時期。這是西夏疆域的最後奠定時期。
這時西夏比較穩定地統治著22州,麵積約2萬餘裏。其具體分布的情況 是: “河南之州九:曰靈、曰洪、曰宥、曰銀、曰夏、曰石、曰鹽、 曰南威、曰會。河西之州九:曰興、曰定、曰懷、曰永、曰涼、曰 甘、曰肅、曰瓜、曰沙。熙、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寧、曰樂、曰廓、 曰積石”。1 州大體上包括今天的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和內 蒙古的部分地區。以上是西夏比較牢固地長期占領的基本地區。
此外,西夏還實際領有靜州、勝州、龍州、韋州、西安州、府州等 地。據吳天墀先生考證,至少實際領有32州2,但究竟實際領有多少州, 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西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西夏統治的疆域內,其主要民族的分 布情況如下: 黨項(也叫黨項羌):是西夏境內人數最多的民族。該民族大體上 分布於今甘肅、陝西北部、寧夏全部和內蒙古鄂爾多斯(在黃河河套內)
一帶。西夏皇族——鮮卑拓跋部,就是憑藉著黨項人的力量而建立政權 的。
漢族:分散在西夏境內,主要居住在城市及其近郊。
吐蕃:即藏族。主要分布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洮州(今甘肅臨 3曾鞏:《隆平集》卷20,《西夏傳》。
1《長編》卷120,仁宗景■四年十二月。
2《西夏書事》卷35。
1《宋史》卷486,《夏國傳下》。
2吳天墀:《西夏史稿》附錄二,《西夏州名表》。
潭)、河州(今甘肅臨夏)、蘭州、疊州(今甘肅迭部)、宕州(今甘 肅宕昌)到宗哥(今西寧市以東大小峽一帶)、青唐(今青海西寧市)
等地。
此外,在宋夏兩國交界的一些地區,諸如儀州(今甘肅省華亭縣)、 渭州(今甘肅平涼)、涇州(今甘肅涇縣)、原州(今寧夏固原)、環 州(今甘肅環縣)、慶州(今甘肅慶陽)、秦州(今甘肅天水)以及河 套內無定河流域的銀州、夏州等地,均有吐蕃居民分布。同時,這一帶 的吐蕃有生戶與熟戶之分。即所謂“接連漢界,入州城者謂之熟戶,居 深山僻遠,橫過寇掠者謂之生戶”。1 回鶻:即維吾兒族。主要居住在甘肅省西北部的甘州(今甘肅張掖)、 瓜州(今甘肅敦煌)一帶。其人口僅次於黨項羌。
此外,在今內蒙古河套地區的黃河沿線,還有韃靼、吐穀渾(當時 叫吐渾或者退渾)和契丹人,他們也都是西夏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大家庭 裏的重要成員。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一文指出: “各個少數民族對中國的歷史都做過貢獻。”
居住在西夏境內的各民族,他們長期友好相處,互相學習,取長補 短,共同開發著祖國的西北地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四、西夏歷史發展的段落劃分及其社會性質 西夏史如果從唐末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割據政權算起,到末主■ 被蒙古所滅為止,首尾347年(881年—1227年)。如果將這347年劃 分一下發展階段的話,那麽,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大的段落和八個小的 階段。
第三個時期,為李德明統治時期。德明繼位之後,在對宋、遼保持 友好的同時,竭盡全力經營河西,先後用武力奪取了甘州、涼州,“擴 疆數千裏”2。使夏州地方政權的勢力範圍擴大為銀、夏、綏、宥、靈、 鹽、甘、涼八州之地。此時西夏的統治地盤,“其地東西二十五驛,南 1《金史》卷134,《西夏傳贊》。
2戴錫章:《西夏紀》卷28,跋文引李綱話。
1《長編》卷123,寶元二年六月乙亥。
2《長編》卷159,慶曆三年正月乙卯。
北十驛,自河以東北十有二驛而達契丹之境”。3同繼遷時期的疆域相比, 擴大了幾倍,為元昊的立國奠定了基礎。
第四個時期,為景宗元昊時期。在這時期裏,由於元昊徹底統一了 河西,使疆域擴大為20個州。據李燾所載: “趙元昊既悉有夏、銀、綏、靜、宥、靈、鹽、會、勝、甘、 涼、瓜、沙、肅,而洪、定、威、懷、龍,皆即舊堡鎮,偽號州, 仍居興州,阻河,依賀蘭山為固”。1 《宋史·夏國傳》所記與此大同小異,僅在威龍二州之間少一懷州。這 反映了西夏疆域的初步奠定。
第五個時期為崇宗幹順統治時期。幹順利用宋金戰爭激烈的大好時 機,先後用武力攻占了宋朝的震威城、西安州、定邊軍、府州、西寧州 等地,同時,通過外交途徑,迫使金朝把陝西北部地區,以及青海東部 地區的樂州、積石、廓州等地,割讓給西夏,從而把西夏疆域擴大到建 國以來從未達到的規模。清人吳廣成在評論幹順開擴疆土時指出: “幹順當紹聖乖方,靖康厄運。始則謀生豕突,繼則利享漁人, 不特義合、葭蘆侵疆盡復,而西寧、湟、鄯亦入版圖。蓋摧堅者難 為功,拉朽者易為力也。”2 概括地闡述了幹順善於抓住有利時機開疆擴土的實況。
第六個時期為仁宗仁孝統治時期。這是西夏疆域的最後奠定時期。
這時西夏比較穩定地統治著22州,麵積約2萬餘裏。其具體分布的情況 是: “河南之州九:曰靈、曰洪、曰宥、曰銀、曰夏、曰石、曰鹽、 曰南威、曰會。河西之州九:曰興、曰定、曰懷、曰永、曰涼、曰 甘、曰肅、曰瓜、曰沙。熙、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寧、曰樂、曰廓、 曰積石”。1 州大體上包括今天的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和內 蒙古的部分地區。以上是西夏比較牢固地長期占領的基本地區。
此外,西夏還實際領有靜州、勝州、龍州、韋州、西安州、府州等 地。據吳天墀先生考證,至少實際領有32州2,但究竟實際領有多少州, 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西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西夏統治的疆域內,其主要民族的分 布情況如下: 黨項(也叫黨項羌):是西夏境內人數最多的民族。該民族大體上 分布於今甘肅、陝西北部、寧夏全部和內蒙古鄂爾多斯(在黃河河套內)
一帶。西夏皇族——鮮卑拓跋部,就是憑藉著黨項人的力量而建立政權 的。
漢族:分散在西夏境內,主要居住在城市及其近郊。
吐蕃:即藏族。主要分布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洮州(今甘肅臨 3曾鞏:《隆平集》卷20,《西夏傳》。
1《長編》卷120,仁宗景■四年十二月。
2《西夏書事》卷35。
1《宋史》卷486,《夏國傳下》。
2吳天墀:《西夏史稿》附錄二,《西夏州名表》。
潭)、河州(今甘肅臨夏)、蘭州、疊州(今甘肅迭部)、宕州(今甘 肅宕昌)到宗哥(今西寧市以東大小峽一帶)、青唐(今青海西寧市)
等地。
此外,在宋夏兩國交界的一些地區,諸如儀州(今甘肅省華亭縣)、 渭州(今甘肅平涼)、涇州(今甘肅涇縣)、原州(今寧夏固原)、環 州(今甘肅環縣)、慶州(今甘肅慶陽)、秦州(今甘肅天水)以及河 套內無定河流域的銀州、夏州等地,均有吐蕃居民分布。同時,這一帶 的吐蕃有生戶與熟戶之分。即所謂“接連漢界,入州城者謂之熟戶,居 深山僻遠,橫過寇掠者謂之生戶”。1 回鶻:即維吾兒族。主要居住在甘肅省西北部的甘州(今甘肅張掖)、 瓜州(今甘肅敦煌)一帶。其人口僅次於黨項羌。
此外,在今內蒙古河套地區的黃河沿線,還有韃靼、吐穀渾(當時 叫吐渾或者退渾)和契丹人,他們也都是西夏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大家庭 裏的重要成員。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一文指出: “各個少數民族對中國的歷史都做過貢獻。”
居住在西夏境內的各民族,他們長期友好相處,互相學習,取長補 短,共同開發著祖國的西北地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四、西夏歷史發展的段落劃分及其社會性質 西夏史如果從唐末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割據政權算起,到末主■ 被蒙古所滅為止,首尾347年(881年—1227年)。如果將這347年劃 分一下發展階段的話,那麽,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大的段落和八個小的 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