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龍雲舉足輕重,為何要煩惱呢?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破天荒地有了一支來自祖國的軍隊護佑,南洋各地、特別是印尼各島上的華僑紛紛向北加裏曼丹集中。原來人口不過萬餘的斯裏巴加灣小城,短時間增長幾十倍。沙巴地區的山打根、鬥湖等戰爭期間發展的港城,也聚攏了一批又一批的華僑。
在外敵虎視眈眈、聲言驅逐的此刻,"護僑鐵軍"的任何撤離舉動、甚至傳言,都可能造成災難。
龍雲也有心長據此地。雲南,恐怕老蔣是不讓他帶兵回去了。而不帶兵馬的遷移,就像兜裏有錢、沒保鏢的財主,除了給人敲詐,還有生命危險。
他決心把這塊森林茂密、有山有水、有城市有碼頭、有石油有工廠、有錫礦有橡膠的方圓十萬公裏寶地,當成根據地來建設--除了麵積小了三分之二,這裏各方麵條件都不亞於雲南!
華人在這裏已經聚集了逾百萬的人口,還在逐月增加。當地僑領羅元叔用往事點醒了龍雲:
將近兩百年前,南洋華人就在這婆羅洲島上建立過一個"蘭芳大總製"的組織,某種意義上是一個"準共和國"。
幹隆年間,來南洋打工的華人被稱為"天朝棄民"。為了生活,他們組織了不少同鄉會,後來聯合起來,成立了以東萬律為首府的"蘭芳共和國"。
當時第一任"大唐總長"就是羅元叔的五代叔祖、廣東梅州石扇堡人羅芳伯。羅芳伯有文化,有出眾的組織才能,在坤甸一帶華人中享有威信,被各地同鄉會推舉為領袖。
1776年建立了"蘭芳大總製",運作方式類似一間超大型土地開發公司。後人稱這一年為蘭芳元年--這一年,美國也開始了獨立戰爭。
羅芳伯
羅芳伯參照西方製度,設置了"蘭芳大總製"的管理製度。在位期間,帶領人民改進農耕、擴大採礦,發展交通,創辦學校,提高生活,實行全民皆兵,保衛轄屬安全--"蘭芳"欣欣向榮。
羅芳伯臨終,推薦江戊伯繼任。"蘭芳大總製"前後共選舉過十二位"大唐總長"--注意,是選舉。到公元1884年才被荷蘭帝國吞併,歷時108年!
龍雲受到啟發。於是和羅元叔計議,仿效猶太建國協會,成立了"南洋華人獨立建國運動"組織。
(683)
旗號打出之後,各界反響不一。南京政府正同英國交涉香港問題,這個新動向改變了天平兩端的平衡。
精於計算的英國人反覆權衡之後明白:一個成熟的遠東物流和金融中心、大英帝國的東方明珠城市,對於現代不列顛的意義,遠大於一片相對荒涼、前途未卜的土地。於是提出"保留香港"的動議。
而農耕烙印未脫的中國,則陷入追求海外領地、墾荒沃土和油礦資源的老式套路,垂涎於實現"南洋華人自治領"。
爭執和妥協的結果是:各取所需。
最終協議:香港繼續由英國續租50年,1997年到期。
而將北加裏曼丹原英國保護領地汶萊、沙巴地區約10萬平方公裏--多為荒蕪地區--劃給南洋華人開墾。
斯裏巴加灣改名"七洲洋市",成為蘭芳自治領首府。
10年後,將根據區域內居民願望,投票表決歸屬--是留在大英國協內、併入中國、還是獨立自治。
對此,蔣委員長身邊的恭維者,讚嘆他在海南島和婆羅洲問題上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附帶與荷蘭女王政府的協議是:在中國承諾不侵犯巴厘巴板地區主權的前提下,荷蘭王國和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將提供30年生產量,以低於國際同期2%的價格,優先供應中國。中國撤軍同時,保留在當地發生排華騷亂時軍事介入、維護秩序的短期權力,以180天為限。
顧維鈞 顧維鈞步下舷梯
後期參與這一輪談判的老外交家顧維鈞,事後感慨道:"曾幾何時,我們都是無奈嘆息--弱國無外交!這回感覺不同了,不同了……"
可是這樣一來,龍雲的處境卻不妙了。
苦惱來自於:協議規定,他隻能以"軍方保護人"身份,在任期內駐守沙巴、汶萊,而不同意他成為一名他所期待的"蘭芳"開國元勛。更不允許任何世襲繼承的情況出現。
"蘭芳自治領"第一任行政首腦已被各有關方麵確認為羅元叔。之後的繼承者也必須從當地出生的人士中選舉產生。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的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也成為20世紀40年代以後公認的國際社會準則。
暫時的勝利和長遠的惶惶之感,使龍雲生了一場大病。病中再次遭受打擊:竟發生了針對他的刺殺陰謀。
神靈護佑,他沒按原定時間出現在遇刺地點,但侍衛官卻代替他成為冤鬼。事後追查,兇手是受過訓練的一組馬來人;但幕後指使者,卻可能來自各個方麵……
苦惱的龍雲,從此深居簡出。
一番創國壯誌化為慨嘆。從此他專心關注起龍氏家族的南洋企業來。他明白,今後隻有這些,或許才能有所傳承。
(684)
蒙古。烏蘭巴托。蘇軍東方前線指揮部8月初搬遷到此地。
在這個多事之秋,煩惱是普遍的。雖然鐵路開通蒙古,並在繼續延伸,華西列夫斯基還是高興不起來。年輕的元帥,半個月來一直處於惴惴不安之中。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破天荒地有了一支來自祖國的軍隊護佑,南洋各地、特別是印尼各島上的華僑紛紛向北加裏曼丹集中。原來人口不過萬餘的斯裏巴加灣小城,短時間增長幾十倍。沙巴地區的山打根、鬥湖等戰爭期間發展的港城,也聚攏了一批又一批的華僑。
在外敵虎視眈眈、聲言驅逐的此刻,"護僑鐵軍"的任何撤離舉動、甚至傳言,都可能造成災難。
龍雲也有心長據此地。雲南,恐怕老蔣是不讓他帶兵回去了。而不帶兵馬的遷移,就像兜裏有錢、沒保鏢的財主,除了給人敲詐,還有生命危險。
他決心把這塊森林茂密、有山有水、有城市有碼頭、有石油有工廠、有錫礦有橡膠的方圓十萬公裏寶地,當成根據地來建設--除了麵積小了三分之二,這裏各方麵條件都不亞於雲南!
華人在這裏已經聚集了逾百萬的人口,還在逐月增加。當地僑領羅元叔用往事點醒了龍雲:
將近兩百年前,南洋華人就在這婆羅洲島上建立過一個"蘭芳大總製"的組織,某種意義上是一個"準共和國"。
幹隆年間,來南洋打工的華人被稱為"天朝棄民"。為了生活,他們組織了不少同鄉會,後來聯合起來,成立了以東萬律為首府的"蘭芳共和國"。
當時第一任"大唐總長"就是羅元叔的五代叔祖、廣東梅州石扇堡人羅芳伯。羅芳伯有文化,有出眾的組織才能,在坤甸一帶華人中享有威信,被各地同鄉會推舉為領袖。
1776年建立了"蘭芳大總製",運作方式類似一間超大型土地開發公司。後人稱這一年為蘭芳元年--這一年,美國也開始了獨立戰爭。
羅芳伯
羅芳伯參照西方製度,設置了"蘭芳大總製"的管理製度。在位期間,帶領人民改進農耕、擴大採礦,發展交通,創辦學校,提高生活,實行全民皆兵,保衛轄屬安全--"蘭芳"欣欣向榮。
羅芳伯臨終,推薦江戊伯繼任。"蘭芳大總製"前後共選舉過十二位"大唐總長"--注意,是選舉。到公元1884年才被荷蘭帝國吞併,歷時108年!
龍雲受到啟發。於是和羅元叔計議,仿效猶太建國協會,成立了"南洋華人獨立建國運動"組織。
(683)
旗號打出之後,各界反響不一。南京政府正同英國交涉香港問題,這個新動向改變了天平兩端的平衡。
精於計算的英國人反覆權衡之後明白:一個成熟的遠東物流和金融中心、大英帝國的東方明珠城市,對於現代不列顛的意義,遠大於一片相對荒涼、前途未卜的土地。於是提出"保留香港"的動議。
而農耕烙印未脫的中國,則陷入追求海外領地、墾荒沃土和油礦資源的老式套路,垂涎於實現"南洋華人自治領"。
爭執和妥協的結果是:各取所需。
最終協議:香港繼續由英國續租50年,1997年到期。
而將北加裏曼丹原英國保護領地汶萊、沙巴地區約10萬平方公裏--多為荒蕪地區--劃給南洋華人開墾。
斯裏巴加灣改名"七洲洋市",成為蘭芳自治領首府。
10年後,將根據區域內居民願望,投票表決歸屬--是留在大英國協內、併入中國、還是獨立自治。
對此,蔣委員長身邊的恭維者,讚嘆他在海南島和婆羅洲問題上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附帶與荷蘭女王政府的協議是:在中國承諾不侵犯巴厘巴板地區主權的前提下,荷蘭王國和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將提供30年生產量,以低於國際同期2%的價格,優先供應中國。中國撤軍同時,保留在當地發生排華騷亂時軍事介入、維護秩序的短期權力,以180天為限。
顧維鈞 顧維鈞步下舷梯
後期參與這一輪談判的老外交家顧維鈞,事後感慨道:"曾幾何時,我們都是無奈嘆息--弱國無外交!這回感覺不同了,不同了……"
可是這樣一來,龍雲的處境卻不妙了。
苦惱來自於:協議規定,他隻能以"軍方保護人"身份,在任期內駐守沙巴、汶萊,而不同意他成為一名他所期待的"蘭芳"開國元勛。更不允許任何世襲繼承的情況出現。
"蘭芳自治領"第一任行政首腦已被各有關方麵確認為羅元叔。之後的繼承者也必須從當地出生的人士中選舉產生。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的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也成為20世紀40年代以後公認的國際社會準則。
暫時的勝利和長遠的惶惶之感,使龍雲生了一場大病。病中再次遭受打擊:竟發生了針對他的刺殺陰謀。
神靈護佑,他沒按原定時間出現在遇刺地點,但侍衛官卻代替他成為冤鬼。事後追查,兇手是受過訓練的一組馬來人;但幕後指使者,卻可能來自各個方麵……
苦惱的龍雲,從此深居簡出。
一番創國壯誌化為慨嘆。從此他專心關注起龍氏家族的南洋企業來。他明白,今後隻有這些,或許才能有所傳承。
(684)
蒙古。烏蘭巴托。蘇軍東方前線指揮部8月初搬遷到此地。
在這個多事之秋,煩惱是普遍的。雖然鐵路開通蒙古,並在繼續延伸,華西列夫斯基還是高興不起來。年輕的元帥,半個月來一直處於惴惴不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