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距離,相對莫斯科來講,對於遠東的將領們已經是近了一大節了。
(523)
葉卡捷琳堡會議上,莫洛托夫委員首先介紹歐洲形勢:
戰後,各國普遍正在進行著恢復性的努力,醫治戰爭創傷。
歐洲的邊境是這樣劃定的:
--蘇聯與波蘭的邊境,按照德黑蘭協議,劃分在寇鬆線。東普魯士大部納入蘇聯領土。
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為兩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兩國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放棄布拉格的交換是:對戰敗德國的首都柏林,蘇聯派出一個集團軍,對柏林東區的一部分,進行象徵性占領。東柏林於是成為莫斯科的一塊"飛地"。
此外,主要由中國人擔負作戰和解放的匈牙利,卻莫名其妙地被得到英國人支持的、有戰犯和法西斯分子嫌疑的前鐵腕人物、77歲的霍爾蒂·米科洛什海軍上將竊取了政權,並成立了臨時政府。這無疑是英國人搗的鬼。當然這位霍爾蒂早年也曾計劃過投靠蘇聯。
關於霍爾蒂,有一則廣泛流傳的對話。這個人當年追隨希特勒,對美國宣戰。新到任的美國公使對此很不理解,於是問道:
"匈牙利是一個共和國嗎?"
"不,它是王國。"
"那麽你們有國王嗎?"
"沒有,我們有海軍上將。"
"那麽,你們有艦隊嗎?"
"不,我們沒有海洋。"
"你們選擇了戰爭。是因為你們有什麽要求嗎?……應該,是對美國了?"
"不,不是。"
"是對俄國嗎?"
"不,也不是。"
"可你們究竟對誰有要求呢?"
"對--羅馬尼亞。"
"那麽你們也要對羅馬尼亞宣戰了?"
"不,先生,我們是盟國。"
"上帝啊!為了對羅馬尼亞的領土要求,你們竟對美國宣戰麽?"
"是的先生。這就是常人所不理解的、極其複雜微妙的國際政治啊……這是一種古老的智慧。"
(524)
從莫洛托夫的介紹中,人們得出基本印象:1946年的歐洲,瀰漫著一片"鑄劍為犁"的氣氛。人類渴望和平。對抗和角力隻是一股暗流。
由於戰爭的結束帶有嘎然而止的特點,盟軍後期的任務隻是受降,也就無從再釋放他們的衝擊潛力。
西方對他們的勢力範圍沒有不滿;正忙於磋商他們自己之間的利益分配。這些收穫果實的傢夥們,迅速地喪失了戰鬥意誌。他們的家庭、民眾和政府,都不再支持新的戰爭行為。
不滿的是蘇聯。代價和收穫不成比例。
可是眼下提出重新劃分歐洲版圖,蘇聯找不出理由,也還沒有靠實力支撐的底氣。恰在此時,東方--蒙古和中蘇邊境,出現了危機。
危機往往也是契機。蘇聯那些還沒有著手大量復員的、千錘百鍊的軍隊,找到了釋放胸中一口惡氣的出口。
史達林在最高統帥部擴大會議上作出了基本判斷:
--西部邊境,短時間內不會有危險。蘇聯對歐洲採取攻勢雖然力不從心,採取守勢卻是綽綽有餘。
問題是西伯利亞、中亞和遠東。
收回了蒙古,順手在助攻方向上還襲奪了新疆之後,按說可以罷手,帶著優勢心理與對手坐在談判桌前。
畢竟連年用兵,久戰疲憊,任何國家都需要喘息的時間。
但偏偏碰上蔣介石這麽一塊牛皮糖。
他在使用他的所謂"政治智慧"-在我們看來純粹是一種東方式的陰謀詭計。不過確實是歷史少見的謀略或者伎倆:所謂"不戰、不和,不進、不退,不降、不死,不打、不停。"--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一種"無賴戰法"。
可是必須承認,這是一種有效的戰法。是一個有迴旋餘地的弱國,對付一個進攻型強國的合理招術。日本,就是這樣被他們拖死的。對這類招術,我們目前還未能破解,必須對此加以重視。
觀其一生,這個蔣,玩弄這類把戲可謂爐火純青!這種奇特的思維方式往往東方人才具有。毛不是也寫過《論持久戰》嗎?"持久戰"用於日本這樣小而強橫的國家,可以說是正確的戰略選擇。
而蘇聯不是日本。如果是一對一的持久戰,即使一百年,勝利也無疑屬於蘇聯。
但是,不要忘了我們身處的世界。
這是一個潛藏著敵意的世界,也是一個除了遠東,蘇聯還有大量其他義務和利益的世界。因此我們要麵對的決不僅僅是一個中國。
由此得出結論,那就是:我們沒有時間和興趣去和中國打什麽持久戰。
必須速戰速決。趁西方帝國主義勢力還沒有清醒過來、作出反應之前,同時趕在中國遠征軍大量回國參戰之前,勝利地結束對華戰爭。迫使對手談判、簽字!
"這次統帥部會議,就是要拿出達成這一目標的具體措施!"史達林同誌結束了他的戰略指導。
(525)
美國。加利福尼亞,卡梅爾。
病中的史迪威一早就坐在門廊下的樓梯口,等待他的客人--喬治·巴頓上將和馬克斯韋爾·泰勒少將的來訪。
(523)
葉卡捷琳堡會議上,莫洛托夫委員首先介紹歐洲形勢:
戰後,各國普遍正在進行著恢復性的努力,醫治戰爭創傷。
歐洲的邊境是這樣劃定的:
--蘇聯與波蘭的邊境,按照德黑蘭協議,劃分在寇鬆線。東普魯士大部納入蘇聯領土。
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為兩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兩國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放棄布拉格的交換是:對戰敗德國的首都柏林,蘇聯派出一個集團軍,對柏林東區的一部分,進行象徵性占領。東柏林於是成為莫斯科的一塊"飛地"。
此外,主要由中國人擔負作戰和解放的匈牙利,卻莫名其妙地被得到英國人支持的、有戰犯和法西斯分子嫌疑的前鐵腕人物、77歲的霍爾蒂·米科洛什海軍上將竊取了政權,並成立了臨時政府。這無疑是英國人搗的鬼。當然這位霍爾蒂早年也曾計劃過投靠蘇聯。
關於霍爾蒂,有一則廣泛流傳的對話。這個人當年追隨希特勒,對美國宣戰。新到任的美國公使對此很不理解,於是問道:
"匈牙利是一個共和國嗎?"
"不,它是王國。"
"那麽你們有國王嗎?"
"沒有,我們有海軍上將。"
"那麽,你們有艦隊嗎?"
"不,我們沒有海洋。"
"你們選擇了戰爭。是因為你們有什麽要求嗎?……應該,是對美國了?"
"不,不是。"
"是對俄國嗎?"
"不,也不是。"
"可你們究竟對誰有要求呢?"
"對--羅馬尼亞。"
"那麽你們也要對羅馬尼亞宣戰了?"
"不,先生,我們是盟國。"
"上帝啊!為了對羅馬尼亞的領土要求,你們竟對美國宣戰麽?"
"是的先生。這就是常人所不理解的、極其複雜微妙的國際政治啊……這是一種古老的智慧。"
(524)
從莫洛托夫的介紹中,人們得出基本印象:1946年的歐洲,瀰漫著一片"鑄劍為犁"的氣氛。人類渴望和平。對抗和角力隻是一股暗流。
由於戰爭的結束帶有嘎然而止的特點,盟軍後期的任務隻是受降,也就無從再釋放他們的衝擊潛力。
西方對他們的勢力範圍沒有不滿;正忙於磋商他們自己之間的利益分配。這些收穫果實的傢夥們,迅速地喪失了戰鬥意誌。他們的家庭、民眾和政府,都不再支持新的戰爭行為。
不滿的是蘇聯。代價和收穫不成比例。
可是眼下提出重新劃分歐洲版圖,蘇聯找不出理由,也還沒有靠實力支撐的底氣。恰在此時,東方--蒙古和中蘇邊境,出現了危機。
危機往往也是契機。蘇聯那些還沒有著手大量復員的、千錘百鍊的軍隊,找到了釋放胸中一口惡氣的出口。
史達林在最高統帥部擴大會議上作出了基本判斷:
--西部邊境,短時間內不會有危險。蘇聯對歐洲採取攻勢雖然力不從心,採取守勢卻是綽綽有餘。
問題是西伯利亞、中亞和遠東。
收回了蒙古,順手在助攻方向上還襲奪了新疆之後,按說可以罷手,帶著優勢心理與對手坐在談判桌前。
畢竟連年用兵,久戰疲憊,任何國家都需要喘息的時間。
但偏偏碰上蔣介石這麽一塊牛皮糖。
他在使用他的所謂"政治智慧"-在我們看來純粹是一種東方式的陰謀詭計。不過確實是歷史少見的謀略或者伎倆:所謂"不戰、不和,不進、不退,不降、不死,不打、不停。"--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一種"無賴戰法"。
可是必須承認,這是一種有效的戰法。是一個有迴旋餘地的弱國,對付一個進攻型強國的合理招術。日本,就是這樣被他們拖死的。對這類招術,我們目前還未能破解,必須對此加以重視。
觀其一生,這個蔣,玩弄這類把戲可謂爐火純青!這種奇特的思維方式往往東方人才具有。毛不是也寫過《論持久戰》嗎?"持久戰"用於日本這樣小而強橫的國家,可以說是正確的戰略選擇。
而蘇聯不是日本。如果是一對一的持久戰,即使一百年,勝利也無疑屬於蘇聯。
但是,不要忘了我們身處的世界。
這是一個潛藏著敵意的世界,也是一個除了遠東,蘇聯還有大量其他義務和利益的世界。因此我們要麵對的決不僅僅是一個中國。
由此得出結論,那就是:我們沒有時間和興趣去和中國打什麽持久戰。
必須速戰速決。趁西方帝國主義勢力還沒有清醒過來、作出反應之前,同時趕在中國遠征軍大量回國參戰之前,勝利地結束對華戰爭。迫使對手談判、簽字!
"這次統帥部會議,就是要拿出達成這一目標的具體措施!"史達林同誌結束了他的戰略指導。
(525)
美國。加利福尼亞,卡梅爾。
病中的史迪威一早就坐在門廊下的樓梯口,等待他的客人--喬治·巴頓上將和馬克斯韋爾·泰勒少將的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