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此成就,除了戚繼光本人的能力外,也與戚繼光的“後台”張居正分不開。從戚繼光執掌薊州兵權之初,張居正就大力照顧,凡所需的軍餉器械經費,皆是優先供應,此舉甚至引發了其他軍鎮總兵的不滿。戚繼光就任後,凡是與戚繼光為難的同僚官員,大多被張居正找藉口調任降職,原任的薊遼總兵戚繼光的“老戰友”譚綸去世後,張居正特意安排自己的心腹梁夢龍接任,並向戚繼光保證梁夢龍會“諒不相負”。張居正待戚繼光不薄,戚繼光也知恩圖報,張居正父親去世後回家奔喪,戚繼光特意選派了火槍兵隨行護送,兩人之間的“經濟往來”,坊間也一直議論不斷。但正處人生頂峰的戚繼光不會想到:他的榮耀拜張居正所賜,他人生的低穀,也因此而來。
【五】
戚繼光,乃至戚家軍人生的再次轉變,發生在明朝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這一年,輔政十年的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去世,戚繼光的“靠山”轟然倒台。接著萬曆皇帝開始清算張居正,追奪了張居正生前的所有封號賞賜,更以“追贓”為名,將張居正全家收押拷打。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戚繼光也未能倖免,彈劾他的各類奏章雲集,特別是戚繼光曾派兵護送張居正回鄉的舊事,更被禦史嚴齊斥為“圖謀不軌,危害社稷”。幸好此時擔任內閣首輔的申時行賞識戚繼光,在申時行的力保下,戚繼光最終落了個“平級調動”,調任廣東總兵。深知官場險惡的戚繼光從此心灰意冷,就任廣東後多次請求告退,終於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年退休還鄉,比起張居正諸多親信好友的悲慘下場,戚繼光尚能全身而退,殊為不易。
戚繼光最後的去職,後人皆說因他是張居正的親信,但人比人氣死人,同樣是張居正親信的遼東總兵李成梁依然得到重用,且子孫加官晉爵,風光無限。相比之下,戚繼光的下場,無外乎“利用價值”四個字。戚繼光建戚家軍,誌在打造一支憑完備嚴格的製度,長期保持強悍戰鬥力的虎師,他做到了,但利用價值也到頭了。特別是經過戚繼光幾次打擊,朵顏部落投降,土蠻部落視薊州為死地,薊州邊防早已太平,反觀李成梁,他鎮守的遼東連年有戰事,他的“李家軍”除了他誰也指揮不動,自然就離不得他。歸鄉後的戚繼光,晚年寄情於著書立說,修繕宗廟,今天的蓬萊閣就是他出資修繕的。而他的兩部軍事著作《紀效新書》和《練兵紀實》,也是在這一時期刊刻出版。明朝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二月七日,這位戰功卓著的名將在家鄉病逝,享年60歲。為戚繼光寫墓誌銘的,是在福建剿倭時的戚繼光“老上級”汪道昆,墓誌銘中稱戚繼光的去世是“雞三號,將星隕”,痛惜之情溢於言表。但直到戚繼光去世兩年後,明王朝才下詔祭葬,而一直到了明神宗去世前的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王朝才追贈戚繼光諡號為“武莊”。比起他生前的戰功,可謂刻薄。
戚繼光離去了,但戚家軍的赫赫戰功並沒有結束。戚繼光離開後,戚家軍成了“後娘的孩兒”,特別是在赫赫有名的“萬曆三大征”裏,基本是當“炮灰團”。萬曆十九年(公元1592年),寧夏爆發了“哱拜叛亂”,駐守薊州的原戚家軍4000人奉命開赴平叛,提督李如鬆命他們負責打援,結果戚家軍以傷亡過半的代價,成功粉碎了土蠻蒙古援救寧夏的企圖,寧夏叛亂終被平定。同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抗倭援朝戰爭爆發,由吳惟忠統領的3000戚家軍奉命參戰。平壤會戰中,為保證主力部隊順利攻城,戚家軍被遼東提督李如鬆派去攻打日軍要塞牡丹峰。這是日軍平壤防線的第一要塞,3000戚家軍麵對5000日本守軍前仆後繼,最終成功牽製了日軍主力,成就了殲敵數萬的“平壤大捷”。後來的稷山之戰,也正是由戚繼光親手打造的薊鎮軍死守,擊退數萬日軍進攻,終為明軍大反擊贏得了時間。圍殲日軍加藤清正部的蔚山之戰,最早擔任攻堅的,是陳寅率領的戚家軍,戚家軍勢如破竹,連破日軍兩座大營,眼看可以取得全勝,然而統帥楊鎬為了搶功,竟下令戚家軍停止攻擊,讓自己的嫡係遼東軍來打掃戰場,誰想遼東軍不爭氣,反被日軍擊潰,大好戰機由此喪失。隨後日軍援兵殺到,明軍潰退,又是陳寅的戚家軍奉命阻擊,方保證主力全身而退。抗倭援朝戰爭的末段,也是戚家軍擔任攻堅,攻破了日軍在朝鮮的最後據點順天郡,全殲日軍小西行長部。抗倭援朝戰爭結束後不久,陳寅部的戚家軍又奉命開赴播州,參加平定楊應龍叛亂。在整個萬曆朝的後半段,戚繼光苦心練就的強軍,就這樣一點一點被拆分,投入到各個戰場,分屬於不同的軍鎮總兵。有歷史記錄的戚家軍最後一場血戰,當屬明朝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的渾河之戰。此時努爾哈赤進犯瀋陽,明將童仲揆率領的3000浙軍(戚繼光留守在浙江的戚家軍)在瀋陽城南的渾河阻擊努爾哈赤的八旗軍主力。努爾哈赤集中了4萬主力發起進攻,戰鬥從早晨打到深夜,八旗軍始終不能前進一步,時任明朝遼東經略的袁應泰嚇破了膽,拒絕救援,導致明軍孤軍奮戰,至傍晚時陣地被八旗軍突破。童仲揆抱定必死之心,率全軍發動了最後一次反衝鋒,全軍3000餘人壯烈殉難,將領童仲揆、袁起龍等120人殉國。此次戰鬥,八旗軍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清朝人魏源感嘆此戰是“遼左用兵第一血戰”。努爾哈赤的白旗軍、黃旗軍等精銳在戰鬥中多次攻擊失敗,傷亡數千,為安撫軍心,努爾哈赤在戰後開了祭靈大會,祭奠渾河之戰的死難者。這是戚家軍有歷史記錄的唯一一場失敗,也是悲壯的謝幕。
【五】
戚繼光,乃至戚家軍人生的再次轉變,發生在明朝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這一年,輔政十年的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去世,戚繼光的“靠山”轟然倒台。接著萬曆皇帝開始清算張居正,追奪了張居正生前的所有封號賞賜,更以“追贓”為名,將張居正全家收押拷打。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戚繼光也未能倖免,彈劾他的各類奏章雲集,特別是戚繼光曾派兵護送張居正回鄉的舊事,更被禦史嚴齊斥為“圖謀不軌,危害社稷”。幸好此時擔任內閣首輔的申時行賞識戚繼光,在申時行的力保下,戚繼光最終落了個“平級調動”,調任廣東總兵。深知官場險惡的戚繼光從此心灰意冷,就任廣東後多次請求告退,終於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年退休還鄉,比起張居正諸多親信好友的悲慘下場,戚繼光尚能全身而退,殊為不易。
戚繼光最後的去職,後人皆說因他是張居正的親信,但人比人氣死人,同樣是張居正親信的遼東總兵李成梁依然得到重用,且子孫加官晉爵,風光無限。相比之下,戚繼光的下場,無外乎“利用價值”四個字。戚繼光建戚家軍,誌在打造一支憑完備嚴格的製度,長期保持強悍戰鬥力的虎師,他做到了,但利用價值也到頭了。特別是經過戚繼光幾次打擊,朵顏部落投降,土蠻部落視薊州為死地,薊州邊防早已太平,反觀李成梁,他鎮守的遼東連年有戰事,他的“李家軍”除了他誰也指揮不動,自然就離不得他。歸鄉後的戚繼光,晚年寄情於著書立說,修繕宗廟,今天的蓬萊閣就是他出資修繕的。而他的兩部軍事著作《紀效新書》和《練兵紀實》,也是在這一時期刊刻出版。明朝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二月七日,這位戰功卓著的名將在家鄉病逝,享年60歲。為戚繼光寫墓誌銘的,是在福建剿倭時的戚繼光“老上級”汪道昆,墓誌銘中稱戚繼光的去世是“雞三號,將星隕”,痛惜之情溢於言表。但直到戚繼光去世兩年後,明王朝才下詔祭葬,而一直到了明神宗去世前的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王朝才追贈戚繼光諡號為“武莊”。比起他生前的戰功,可謂刻薄。
戚繼光離去了,但戚家軍的赫赫戰功並沒有結束。戚繼光離開後,戚家軍成了“後娘的孩兒”,特別是在赫赫有名的“萬曆三大征”裏,基本是當“炮灰團”。萬曆十九年(公元1592年),寧夏爆發了“哱拜叛亂”,駐守薊州的原戚家軍4000人奉命開赴平叛,提督李如鬆命他們負責打援,結果戚家軍以傷亡過半的代價,成功粉碎了土蠻蒙古援救寧夏的企圖,寧夏叛亂終被平定。同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抗倭援朝戰爭爆發,由吳惟忠統領的3000戚家軍奉命參戰。平壤會戰中,為保證主力部隊順利攻城,戚家軍被遼東提督李如鬆派去攻打日軍要塞牡丹峰。這是日軍平壤防線的第一要塞,3000戚家軍麵對5000日本守軍前仆後繼,最終成功牽製了日軍主力,成就了殲敵數萬的“平壤大捷”。後來的稷山之戰,也正是由戚繼光親手打造的薊鎮軍死守,擊退數萬日軍進攻,終為明軍大反擊贏得了時間。圍殲日軍加藤清正部的蔚山之戰,最早擔任攻堅的,是陳寅率領的戚家軍,戚家軍勢如破竹,連破日軍兩座大營,眼看可以取得全勝,然而統帥楊鎬為了搶功,竟下令戚家軍停止攻擊,讓自己的嫡係遼東軍來打掃戰場,誰想遼東軍不爭氣,反被日軍擊潰,大好戰機由此喪失。隨後日軍援兵殺到,明軍潰退,又是陳寅的戚家軍奉命阻擊,方保證主力全身而退。抗倭援朝戰爭的末段,也是戚家軍擔任攻堅,攻破了日軍在朝鮮的最後據點順天郡,全殲日軍小西行長部。抗倭援朝戰爭結束後不久,陳寅部的戚家軍又奉命開赴播州,參加平定楊應龍叛亂。在整個萬曆朝的後半段,戚繼光苦心練就的強軍,就這樣一點一點被拆分,投入到各個戰場,分屬於不同的軍鎮總兵。有歷史記錄的戚家軍最後一場血戰,當屬明朝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的渾河之戰。此時努爾哈赤進犯瀋陽,明將童仲揆率領的3000浙軍(戚繼光留守在浙江的戚家軍)在瀋陽城南的渾河阻擊努爾哈赤的八旗軍主力。努爾哈赤集中了4萬主力發起進攻,戰鬥從早晨打到深夜,八旗軍始終不能前進一步,時任明朝遼東經略的袁應泰嚇破了膽,拒絕救援,導致明軍孤軍奮戰,至傍晚時陣地被八旗軍突破。童仲揆抱定必死之心,率全軍發動了最後一次反衝鋒,全軍3000餘人壯烈殉難,將領童仲揆、袁起龍等120人殉國。此次戰鬥,八旗軍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清朝人魏源感嘆此戰是“遼左用兵第一血戰”。努爾哈赤的白旗軍、黃旗軍等精銳在戰鬥中多次攻擊失敗,傷亡數千,為安撫軍心,努爾哈赤在戰後開了祭靈大會,祭奠渾河之戰的死難者。這是戚家軍有歷史記錄的唯一一場失敗,也是悲壯的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