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吳平的發家全靠撿了王直、徐海的“洋撈”,卻也不盡然,和徐海一樣,吳平也是個擅打海戰的高手,連船堅炮利的葡萄牙艦隊都被他打劫過,人送綽號“鬧海長鯨”。比敢賭的王直,他膽子更大,不但和倭寇合作,打劫上也很有“國際主義精神”,不止劫掠福建廣東,也時常竄犯朝鮮、越南、爪哇等周邊國家,他的部下也是華人、日本人、葡萄牙人,越南人都有,堪稱“國際海盜團夥”。他的據點,是今天廣東福建交界的南澳島,此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打劫方便,明軍曾數次強攻,皆無功而返。此時嘉靖帝急欲解決倭寇問題,連下詔書申斥當地地方官。為求政績,明王朝又拿出了“招安把戲”(這次是真心想招安),吳平狡猾,先答應了招安,卻死守著南澳不挪窩,中間不斷向明朝獅子大開口要軍餉,且抽個冷子就出去打劫。到了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吳平“降而復叛”,大肆掠奪福建、廣東地區,一度兵逼福州,被耍得團團轉的明王朝才知道上當了,而彼時吳平,已擁兵數萬,且有巨型戰艦百艘。無論當年的王直還是徐海,論實力都難與他同日而語。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五月,經過精心準備,明王朝發重兵圍剿吳平,這支大軍由名將汪道昆為總督,麾下包括俞大猷的俞家軍,戚繼光的戚家軍,還有四川劉顯的川軍。三支明朝最精銳的王牌軍皆拿出來對付吳平,可謂動了血本。五月中旬戰鬥打響,吳平收縮防禦,將戰船集中在梅嶺,阻遏明朝水師突進,另在南澳山頭上挖掘戰壕,儲備了3年的口糧,意圖長期堅守。孰料戚繼光出奇兵,親率千人敢死隊,從山路小路殺入,一下子抄了吳平的後路。明軍隨即發動總攻,俞大猷的水師奮力突擊,在梅嶺全殲吳平水師。全軍覆沒的吳平不愧“鬧海長鯨”,硬是在明朝水師炮火下駕船沖開缺口逃生。可嘆的是,因此事,在此戰中立下頭功的俞大猷遭總督汪道昆彈劾,竟遭撤職查辦。
次年,始終耿耿於懷的明王朝決定“跨國追捕”,由湯克寬與戚繼光聯合率軍,進入越南繼續追殺吳平。明軍從越南金蘭灣登岸,分路搜捕吳平下落,終於在萬橋山包圍吳平,經一場激戰,全殲吳平部390人,吳平死於明軍炮火下。這場小規模的戰鬥,在明王朝歷史上有重要意義:他是最後一夥被明軍殲滅的倭寇,此戰之後,中國東南沿海,再無大規模倭寇侵擾。
【三】
持續數世紀的倭寇之亂落幕了,但海禁問題,並沒有結束。
其實一個多世紀以來,明朝質疑海禁的聲音始終未停息過,嘉靖皇帝登基初期的名臣歐陽德就曾進言:以海禁防海匪,如抱薪救火也。嘉靖皇帝登基後,在海禁“鬆”還是“嚴”的問題上始終搖擺不定。朱紈的憤然自盡,王直的壯誌未酬,悲劇根源皆於此。隨著明王朝政局的變動,越來越多的“陽明心學”學派的大臣執掌國家大政,這些“新思想”洗禮下的官員,不少都有商人背景,對海外貿易持開明態度。嘉靖晚年,徐階為內閣首輔,曾奏請開放海禁,遭到諸多“清流”們的反對,此事最終不了了之。但海禁之開,已為時不遠。
嘉靖皇帝去世後,隆慶皇帝朱載垕即位。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開放海禁再次提上日程,彼時隆慶皇帝,接過的是嘉靖皇帝留給他的“爛攤子”,國庫的存糧,隻能支持一個月。財用匱乏下,開放海禁自然成了必然的選擇。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二月,朱載垕正式下詔,解除自朱元璋時代起已實行近200年的海禁,允許沿海商民與外國商人進行貿易。這一事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慶開關”。此後至明朝滅亡的70多年裏,據西方經濟學家統計,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白銀都輸入了中國,中國東南沿海經濟從此蓬勃發展。原本是“非法武裝”的海商,終於獲得了合法的身份。在大航海時代已然進行了近100年後,古老的明王朝,終於敞開大門,迎接世界。
第十七章 不敗神話戚家軍
俗話說:世界上哪有不敗的將軍。
明朝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山東蓬萊一所簡陋的房舍裏,一個戎馬一生,此時已到彌留之際的老將軍,留下了這樣一句擲地有聲的豪言: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嚐一敗。
他說,他是不敗的將軍。然而悠悠青史下,歷代後人,無一人說他口出狂言,無一人質疑他吹牛皮,所有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所說的,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這個將軍是戚繼光,那支他統帥下未嚐一敗的虎師,就是大名鼎鼎的戚家軍。
【一】
在戚家軍出現之前,自土木堡之變開始,至明朝中期,從北到南,不管是對付北方遊牧騎兵,還是東南沿海的海盜倭寇,明軍都敗了很多次,敗了很久。
明朝軍隊,在開國的時候,曾是一支橫掃天下的雄師。徐達、常遇春、藍玉,一次次追亡逐北,打得蒙古部落倉皇北逃。到明成祖朱棣時代更是極盛,朱棣5次北伐漠北,除了前兩次蒙古部落尚敢接戰外,餘下3次,皆避明軍鋒芒,倉皇逃竄。明朝歷史上最恥辱的敗仗,當屬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被瓦剌全殲,明英宗被俘。但這場慘敗是拜瞎指揮所賜,外加此時明軍精銳正在南方平定鄧茂七。等到緊接著的北京保衛戰,明軍硬碰硬的在北京、大同等地和瓦剌軍廝殺,一舉擊敗對手,迫使瓦剌放還明英宗。可見此時明軍尚能打硬仗,明朝軍隊戰鬥力真正大幅度退化,應該是從明憲宗朱見深開始。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五月,經過精心準備,明王朝發重兵圍剿吳平,這支大軍由名將汪道昆為總督,麾下包括俞大猷的俞家軍,戚繼光的戚家軍,還有四川劉顯的川軍。三支明朝最精銳的王牌軍皆拿出來對付吳平,可謂動了血本。五月中旬戰鬥打響,吳平收縮防禦,將戰船集中在梅嶺,阻遏明朝水師突進,另在南澳山頭上挖掘戰壕,儲備了3年的口糧,意圖長期堅守。孰料戚繼光出奇兵,親率千人敢死隊,從山路小路殺入,一下子抄了吳平的後路。明軍隨即發動總攻,俞大猷的水師奮力突擊,在梅嶺全殲吳平水師。全軍覆沒的吳平不愧“鬧海長鯨”,硬是在明朝水師炮火下駕船沖開缺口逃生。可嘆的是,因此事,在此戰中立下頭功的俞大猷遭總督汪道昆彈劾,竟遭撤職查辦。
次年,始終耿耿於懷的明王朝決定“跨國追捕”,由湯克寬與戚繼光聯合率軍,進入越南繼續追殺吳平。明軍從越南金蘭灣登岸,分路搜捕吳平下落,終於在萬橋山包圍吳平,經一場激戰,全殲吳平部390人,吳平死於明軍炮火下。這場小規模的戰鬥,在明王朝歷史上有重要意義:他是最後一夥被明軍殲滅的倭寇,此戰之後,中國東南沿海,再無大規模倭寇侵擾。
【三】
持續數世紀的倭寇之亂落幕了,但海禁問題,並沒有結束。
其實一個多世紀以來,明朝質疑海禁的聲音始終未停息過,嘉靖皇帝登基初期的名臣歐陽德就曾進言:以海禁防海匪,如抱薪救火也。嘉靖皇帝登基後,在海禁“鬆”還是“嚴”的問題上始終搖擺不定。朱紈的憤然自盡,王直的壯誌未酬,悲劇根源皆於此。隨著明王朝政局的變動,越來越多的“陽明心學”學派的大臣執掌國家大政,這些“新思想”洗禮下的官員,不少都有商人背景,對海外貿易持開明態度。嘉靖晚年,徐階為內閣首輔,曾奏請開放海禁,遭到諸多“清流”們的反對,此事最終不了了之。但海禁之開,已為時不遠。
嘉靖皇帝去世後,隆慶皇帝朱載垕即位。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開放海禁再次提上日程,彼時隆慶皇帝,接過的是嘉靖皇帝留給他的“爛攤子”,國庫的存糧,隻能支持一個月。財用匱乏下,開放海禁自然成了必然的選擇。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二月,朱載垕正式下詔,解除自朱元璋時代起已實行近200年的海禁,允許沿海商民與外國商人進行貿易。這一事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慶開關”。此後至明朝滅亡的70多年裏,據西方經濟學家統計,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白銀都輸入了中國,中國東南沿海經濟從此蓬勃發展。原本是“非法武裝”的海商,終於獲得了合法的身份。在大航海時代已然進行了近100年後,古老的明王朝,終於敞開大門,迎接世界。
第十七章 不敗神話戚家軍
俗話說:世界上哪有不敗的將軍。
明朝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山東蓬萊一所簡陋的房舍裏,一個戎馬一生,此時已到彌留之際的老將軍,留下了這樣一句擲地有聲的豪言: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嚐一敗。
他說,他是不敗的將軍。然而悠悠青史下,歷代後人,無一人說他口出狂言,無一人質疑他吹牛皮,所有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所說的,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這個將軍是戚繼光,那支他統帥下未嚐一敗的虎師,就是大名鼎鼎的戚家軍。
【一】
在戚家軍出現之前,自土木堡之變開始,至明朝中期,從北到南,不管是對付北方遊牧騎兵,還是東南沿海的海盜倭寇,明軍都敗了很多次,敗了很久。
明朝軍隊,在開國的時候,曾是一支橫掃天下的雄師。徐達、常遇春、藍玉,一次次追亡逐北,打得蒙古部落倉皇北逃。到明成祖朱棣時代更是極盛,朱棣5次北伐漠北,除了前兩次蒙古部落尚敢接戰外,餘下3次,皆避明軍鋒芒,倉皇逃竄。明朝歷史上最恥辱的敗仗,當屬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被瓦剌全殲,明英宗被俘。但這場慘敗是拜瞎指揮所賜,外加此時明軍精銳正在南方平定鄧茂七。等到緊接著的北京保衛戰,明軍硬碰硬的在北京、大同等地和瓦剌軍廝殺,一舉擊敗對手,迫使瓦剌放還明英宗。可見此時明軍尚能打硬仗,明朝軍隊戰鬥力真正大幅度退化,應該是從明憲宗朱見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