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貞用這個實驗說明:在開挖運河緩解水患的問題上,與其開挖一條大運河,不如開挖若幹條總流量相等的小運河(徐有貞張秋治水,或謂當浚一大溝,或謂多開支河,乃以一甕竅方寸者一,又以一甕竅之方分者十,並實水開竅,竅十者先竭)。
這個實驗在400多年後,也被美國物理學家史密斯嚐試過,這就是物理學著名的水箱放水實驗。著名的巴拿馬運河正是以此為理論基礎開鑿成功的。
理論雖然正確,並取得過治水成功,可很多人並不信。別人不信不要緊,負責治水的戶部侍郎白昂相信。
白昂,字廷儀,江蘇常州武進人。天順年進士,歷任禮科給事中、兵部侍郎、戶部侍郎等職務,主要工作經歷包括:在鳳陽督造皇陵,在江蘇沿海剿滅倭寇,縱觀其履歷,不是打仗就是修墳,貌似和水利工作沒啥關係,但之所以選擇他,是有原因的。
首先因為治水就是打仗,需要調動人力,統籌指揮,會治水的人未必會帶兵,但會帶兵的人肯定會治水。中國古代相當多的水利人才,都有過沙場橫刀立馬的光榮歷史。
其次他是清官,千百萬工程款從手裏過,眼皮都不眨一下,相當嚴於律己。更牛的是,他對祖宗都要嚴格要求。去鳳陽督造皇陵,眼見當地鬧災,他給中央提意見:太祖的墳咱修得寒酸點,剩下的錢全賑濟災民?這種事放在封建社會實在是大逆不道,但白昂不管,長久以來他都堅持一個信念:老百姓的饑寒比皇帝家的墳重要。
一個連朱元璋都不怕的人,當然不會怕洪水。所以,他最合適。
白昂不怕洪水也是有原因的,20年前他科場登第,坐師正是徐有貞。雖然他們的師徒關係很短(徐有貞不久後就倒台),但徐有貞在治水方麵的才華與思想,他學得青出於藍。
這一次,46歲的白昂接過老師的槍,他麵對的是更強大的對手——黃河。
壯誌滿懷的白昂來到了河南,他發現,整個中原大地已經是汪洋一片,波及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區。他和他的治河大軍,仿佛聖經故事裏的諾亞方舟。
白昂毫不慌亂,黃河最終是要奔流入海,治水的關鍵在如何讓黃河以最平穩的線路入海。所以,白昂提出了治水方略:北堵南疏。
北堵,就是在黃河以北的沿線地區修築堤壩,防止黃河水向北蔓延;南疏,就是在黃河南岸地區廣挖運河,分流緩解洪峰壓力,並將黃河南岸幾條水道連接起來,引導黃河水經淮河入海,一句話:把黃河水平安趕下大海,就是勝利!
但理論好未必是萬能的,哪個地方該修堤壩,哪個地方該清淤,哪個地方該泄洪,都是需要反覆斟酌的。白昂抓住了兩個關鍵的開工點:河南陽武、宿州古汴河。
具體操作方法是:沿河南陽武修築長堤,阻止黃河水北上,疏通宿州古汴河,引黃河水入汴河,再由人工開掘線路,將汴河與淮河連接起來,使黃河經由淮河入海。施工方法則完全按照徐有貞的實驗理論進行,黃河南線開挖大大小小的運河,分流入淮。
與之相對應的,是大大小小的攔水壩和分流運河的修築與挖掘,白昂細緻考慮到了所有的可能:在修築河堤的同時,也在河堤下麵修築攔水壩緩解水勢。從河南到江蘇,從江蘇到山東,數千條大大小小的分流運河開工了,它們仿佛一根根堅韌的網線,細細密密,纏住黃河猛獸龐大的身軀。這是一項橫跨中原四省的大型水利工程,施工時間卻有限得很:必須要趕在第二年雨季到來前完成施工,否則新一輪大水風雲再起,所有的心血都將化為泡影。
工程大,工期急,白昂迎難而上了。他充分延續了天不怕地不怕朱元璋都不怕的傳統,工程監督一絲不苟,違紀官員逮誰辦誰,特別是在分流泄洪這一敏感問題上,白昂毫不留情,專拿富戶豪強開刀,盡量保護小民百姓家財產,直把幾省地方大員折騰得叫苦連天。
因為如此,整個治河工程進展順利,但白昂卻並未輕鬆,他隱約感到,自己這個看似完美無瑕的治河計劃裏,似乎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漏洞。
終於,當他來到一個地方,仔細觀察了當地水情後,他找到了這個漏洞。
這個漏洞,叫山東張秋河。張秋河西接黃河,東接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北方水路交通的樞紐,在決定治水成敗的引黃入海工程裏,黃河經由山東入淮河的整條道路上,它是重要的拐點。
因為特殊的地理緣故,所以長久以來,黃河一發脾氣,張秋河準受株連,直到公元1453年,徐有貞以其獨創性的治水方略加以整治,方才太平下來。到白昂前來視察工作的時候,中原大地汪洋一片,這裏卻太平無事。
但白昂卻敏銳地發現:這個平靜,是暫時的,治水計劃的最大漏洞,正在於此。
所有的治水計劃,核心都是讓黃河進入淮河。這有一個前提:黃河水進入淮河時,流量已經大為減弱。但是,如果是更大的洪水呢?一旦入淮的洪水超過了淮河的承受力,那麽淮河沿岸勢必將遭受滅頂之災,而張秋河將會率先發生決堤,成為整個淮河大水災的導火索。意識到問題嚴重的白昂急忙向朝廷寫了奏摺,建議從山東東平至青縣,開鑿12條運河,將部分黃河水引入山東大清河與小清河入海,緩解淮河的分流壓力。這是一個事半功倍的方略:既避免淮河水患,又解決山東北部旱區的用水問題,可謂是一舉奪得,萬無一失。
這個實驗在400多年後,也被美國物理學家史密斯嚐試過,這就是物理學著名的水箱放水實驗。著名的巴拿馬運河正是以此為理論基礎開鑿成功的。
理論雖然正確,並取得過治水成功,可很多人並不信。別人不信不要緊,負責治水的戶部侍郎白昂相信。
白昂,字廷儀,江蘇常州武進人。天順年進士,歷任禮科給事中、兵部侍郎、戶部侍郎等職務,主要工作經歷包括:在鳳陽督造皇陵,在江蘇沿海剿滅倭寇,縱觀其履歷,不是打仗就是修墳,貌似和水利工作沒啥關係,但之所以選擇他,是有原因的。
首先因為治水就是打仗,需要調動人力,統籌指揮,會治水的人未必會帶兵,但會帶兵的人肯定會治水。中國古代相當多的水利人才,都有過沙場橫刀立馬的光榮歷史。
其次他是清官,千百萬工程款從手裏過,眼皮都不眨一下,相當嚴於律己。更牛的是,他對祖宗都要嚴格要求。去鳳陽督造皇陵,眼見當地鬧災,他給中央提意見:太祖的墳咱修得寒酸點,剩下的錢全賑濟災民?這種事放在封建社會實在是大逆不道,但白昂不管,長久以來他都堅持一個信念:老百姓的饑寒比皇帝家的墳重要。
一個連朱元璋都不怕的人,當然不會怕洪水。所以,他最合適。
白昂不怕洪水也是有原因的,20年前他科場登第,坐師正是徐有貞。雖然他們的師徒關係很短(徐有貞不久後就倒台),但徐有貞在治水方麵的才華與思想,他學得青出於藍。
這一次,46歲的白昂接過老師的槍,他麵對的是更強大的對手——黃河。
壯誌滿懷的白昂來到了河南,他發現,整個中原大地已經是汪洋一片,波及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區。他和他的治河大軍,仿佛聖經故事裏的諾亞方舟。
白昂毫不慌亂,黃河最終是要奔流入海,治水的關鍵在如何讓黃河以最平穩的線路入海。所以,白昂提出了治水方略:北堵南疏。
北堵,就是在黃河以北的沿線地區修築堤壩,防止黃河水向北蔓延;南疏,就是在黃河南岸地區廣挖運河,分流緩解洪峰壓力,並將黃河南岸幾條水道連接起來,引導黃河水經淮河入海,一句話:把黃河水平安趕下大海,就是勝利!
但理論好未必是萬能的,哪個地方該修堤壩,哪個地方該清淤,哪個地方該泄洪,都是需要反覆斟酌的。白昂抓住了兩個關鍵的開工點:河南陽武、宿州古汴河。
具體操作方法是:沿河南陽武修築長堤,阻止黃河水北上,疏通宿州古汴河,引黃河水入汴河,再由人工開掘線路,將汴河與淮河連接起來,使黃河經由淮河入海。施工方法則完全按照徐有貞的實驗理論進行,黃河南線開挖大大小小的運河,分流入淮。
與之相對應的,是大大小小的攔水壩和分流運河的修築與挖掘,白昂細緻考慮到了所有的可能:在修築河堤的同時,也在河堤下麵修築攔水壩緩解水勢。從河南到江蘇,從江蘇到山東,數千條大大小小的分流運河開工了,它們仿佛一根根堅韌的網線,細細密密,纏住黃河猛獸龐大的身軀。這是一項橫跨中原四省的大型水利工程,施工時間卻有限得很:必須要趕在第二年雨季到來前完成施工,否則新一輪大水風雲再起,所有的心血都將化為泡影。
工程大,工期急,白昂迎難而上了。他充分延續了天不怕地不怕朱元璋都不怕的傳統,工程監督一絲不苟,違紀官員逮誰辦誰,特別是在分流泄洪這一敏感問題上,白昂毫不留情,專拿富戶豪強開刀,盡量保護小民百姓家財產,直把幾省地方大員折騰得叫苦連天。
因為如此,整個治河工程進展順利,但白昂卻並未輕鬆,他隱約感到,自己這個看似完美無瑕的治河計劃裏,似乎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漏洞。
終於,當他來到一個地方,仔細觀察了當地水情後,他找到了這個漏洞。
這個漏洞,叫山東張秋河。張秋河西接黃河,東接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北方水路交通的樞紐,在決定治水成敗的引黃入海工程裏,黃河經由山東入淮河的整條道路上,它是重要的拐點。
因為特殊的地理緣故,所以長久以來,黃河一發脾氣,張秋河準受株連,直到公元1453年,徐有貞以其獨創性的治水方略加以整治,方才太平下來。到白昂前來視察工作的時候,中原大地汪洋一片,這裏卻太平無事。
但白昂卻敏銳地發現:這個平靜,是暫時的,治水計劃的最大漏洞,正在於此。
所有的治水計劃,核心都是讓黃河進入淮河。這有一個前提:黃河水進入淮河時,流量已經大為減弱。但是,如果是更大的洪水呢?一旦入淮的洪水超過了淮河的承受力,那麽淮河沿岸勢必將遭受滅頂之災,而張秋河將會率先發生決堤,成為整個淮河大水災的導火索。意識到問題嚴重的白昂急忙向朝廷寫了奏摺,建議從山東東平至青縣,開鑿12條運河,將部分黃河水引入山東大清河與小清河入海,緩解淮河的分流壓力。這是一個事半功倍的方略:既避免淮河水患,又解決山東北部旱區的用水問題,可謂是一舉奪得,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