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阿魯台“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雖未與明軍接戰,但疲於奔命也導致其實力大損,再加上明朝與瓦剌的兩麵夾擊,阿魯台日暮途窮。而朱棣至死沒想到的是,這個他親手構築的蒙古高原“戰略平衡”,因他晚年兩次草率的北征被徹底打破。繼任“順寧王”的脫歡,雖表麵上終其一生對明朝採取友好態度,頻繁遣使入貢,但實際上既不“忠順”更不“安寧”。他一麵於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立本雅失裏的侄孫脫脫不花為可汗,自稱“太師”,另一麵瘋狂向阿魯台發動進攻,趁朱棣晚年頻繁打擊阿魯台的機會,迅速東進占據了韃靼的屬地,並於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在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擊斃阿魯台,從而控製了韃靼。對明朝“屏障”兀良哈三衛,他也極力拉攏,多次派使者前往招募,兩家逐漸勾連。與此同時,他在內部大肆清除異己,就在朱棣去世後3天,“賢義王”太平遭脫歡殺害,一年後,“太平王”孛羅被脫歡擊敗後自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將太平的“客列亦錫部”改名為土爾扈特部,即蒙古語中“護衛親軍”的意思,後來締造“東歸奇蹟”的部落由此而來。


    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脫歡過世,其子也先承襲“順寧王”爵位,此人因為在後來的“土木堡之變”裏創下活捉明朝皇帝的神話,被明廷上下所熟知,但在此之前,他已經在蒙古高原乃至中亞地區戰無不勝。對內他仿照元朝,設“中書省”和“六部”,鞏固統治。對明朝他很有“經濟頭腦”和“政治頭腦”,一麵頻繁通好令明朝君臣放鬆警惕;一麵利用與明朝的“互市貿易”大發橫財,更藉機勾結明朝官民走私火器,招募明朝邊境因軍屯兼併而逃亡的士兵工匠“教習火器操練之法”,很快擁有了一支冠絕蒙古高原的火器部隊。對兀良哈,他採取聯姻、賄賂等手段,將之拉攏到自己一邊。向西,他不但於正統六年攻陷了朱棣苦心經營的新疆哈密、赤斤等衛所,且順勢進兵中亞,於正統七年大掠帖木兒帝國等中亞國家,“以戰養戰”掠奪財寶無數,甚至在正統九年擊敗彼時正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東線軍隊(即明史和蒙古史料都提到的“吐魯密國”)。“土木堡之變”前,瓦剌經過兩代領袖開疆拓土,已然建立起一個表麵忠實於明朝,真正實力強大的蒙古部落聯盟,朱棣終生苦心維持的“戰略平衡”,不到20年就被輕易打破。


    說到這個“戰略平衡”的被打破,也少不了兀良哈三衛。“靖難之役”後,朱棣將原寧王屬地賜給兀良哈,使其實力膨脹。永樂年間,兀良哈雖曾在朱棣第三次北征時遭到痛打,但朱棣去世後,又很快和韃靼勾連,同明朝摩擦不斷。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後,曾於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親征,於十月出喜峰口,在寬河戰役裏大破兀良哈三衛聯軍,慌得兀良哈首領完者帖木兒等人連忙入京謝罪。但兩年後,明朝卻放棄了九邊重鎮開平衛(今內蒙古多倫)。開平衛是前元朝的“上都”,明朝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李文忠攻克後,數十年苦心經營,朱棣將其看做戰略要地,聲言“開平穩固,則遼東、甘肅、寧夏無憂”。朱棣賜寧王故地給兀良哈後,開平衛更成為鉗製兀良哈的關鍵棋子。但明宣宗無遠略,於宣德五年將其遷至獨石堡(今河北省石堡縣),棄地300餘裏,失去鉗製的兀良哈從此有恃無恐,在瓦剌的支持下大肆擴充,並時常攻掠明朝邊關,昔日“屏障”,今卻成“邊患”。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意識到問題嚴重的明朝派朱勇、徐亨、馬亮、陳懷兵分四路出擊兀良哈,明正統皇帝朱祁鎮嚴令“搜捕剿殺”,但朱勇走到河北平泉縣就不敢行進,徐亨一路怯懦不敢戰,僅在老哈河流域屠戮一番平民即回來冒功。陳懷和馬亮則搜捕一番,根本沒有找到敵人。隻有宣府總兵楊洪趁機奇襲,攻克“三衛”中的福餘衛,活捉首領馬裏奇。但此戰並未真正打擊兀良哈三衛的實力,心懷怨恨的兀良哈三衛從此更鐵了心投靠瓦剌。而明朝與“蒙古部落聯盟”一場註定的大戰,從此一觸即發。


    第十一章 誰為“土木堡慘案”負責


    【一】


    在明英宗統治的正統朝,“土木堡之變”堪稱是今人最耳熟能詳的大事件。明英宗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剌首領也先兵分三路,悍然發動了對明王朝的全麵進攻。明英宗朱祁鎮僅經過3天準備,就率領號稱50萬的大軍北征,遭瓦剌軍合圍,被圍困在土木堡。八月十五日,瓦剌發動總攻,一舉擊破明朝大軍,俘虜明英宗朱祁鎮,成為明王朝立國以來的奇恥大辱。歷代以來,也多為後人所感慨哀嘆。論及罪責,也時常歸責為“王振擅權”“草率出征”,但如果細細審視從明朝宣德時代到正統時代20多年的政局變遷,便可見真相併非如此簡單。


    先看“大背景”:第一個要為土木堡之變“買單”的人,就是永樂皇帝朱棣。朱棣在位時,5次北征蒙古,沉重打擊韃靼、瓦剌諸部勢力,可謂武功赫赫。但在他最早起兵的“靖難之役”後,為酬謝兀良哈三衛的出兵相助,將原屬寧王的內蒙古興寧地區盡數劃撥給了兀良哈,不但使兀良哈三衛實力大增,漸成明朝邊患,更使明朝北部“九邊”頓失屏障。朱棣晚年的三次北征,雖沉重打擊了蒙古韃靼部,卻使一直與韃靼爭鋒的瓦剌部坐大,被明朝在蒙古草原上窮追了一輩子的韃靼“興寧王”阿魯台,沒死在明軍手中,最終被瓦剌擊斃,瓦剌也藉此成為蒙古高原實力最強的一支,其“發家”歷史,實拜朱棣所賜。此外,朱棣將遼東的穀王、韓王、遼王盡數內遷,留當地女真在遼東地區“自治”,結果至明英宗正統初年,遼東女真各部皆被瓦剌收復,成為其南下侵略的輔助力量。而得到興寧重地的兀良哈三衛,也不甘再聽命於明朝,反與瓦剌相互勾連。時人常以宦官王振為土木堡之敗的“禍首”,但宦官參政,也是從朱棣時代開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容青史盡成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嶔並收藏不容青史盡成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