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說到明朝初年,乃至終明一世的倭患,有個關鍵詞不得不提——朝貢貿易。
明朝初年,日本室町幕府之所以幾次在明朝的壓力下主動捕殺倭寇,甚至送倭寇頭目到明朝治罪,其原因不僅僅是懼於大明強盛的國力,更有對“朝貢貿易”巨大利潤的垂涎。每次“朝貢”,大明不僅有豐厚的賞賜和回贈,而且其在中國購買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物品,倒賣到東南亞地區,轉眼就是10倍的利潤。朱棣時期,明朝屢屢以取消“朝貢貿易”相要挾,加上彼時明朝國力強盛,對朝貢的管製限令森嚴,沿海更囤積重兵,因此但凡大明“發怒”,日本方麵就立刻“致歉”“捕倭”。用此法“和平解決”倭患問題,幾十年來屢試不爽。但是在朱棣死後,事情卻起了變化。
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明政府對日本朝貢使團的限製日益放鬆。朱棣時期,日本每次朝貢的人數、規模、攜帶貨物,都有嚴格的限製,但從宣德年間開始,管製逐漸鬆弛,日本使節經常夾帶私貨到中國販賣,包括明朝三令五申的違禁品“武士刀”。有時候,使臣私自夾帶的物品,甚至比官方貿易的貨物多10倍。日本使臣每次到來也非常跋扈,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即發生過日本使臣在南京毆死平民的事,當時刑部要求嚴懲,朱棣最終“從寬”,隻是讓日本方麵賠償死者家屬千兩白銀。此後日本使臣更加跋扈,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和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發生了兩次日本使臣毆死中國商人的事,明宣宗僅發文“申斥”。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臨清當地的指揮使譚敏,因勸解日本使臣莫要搶掠商旅,差點被日本使團圍毆致死,其麾下士兵,因有朝廷“嚴令”,皆不敢管。事情報到明景泰皇帝處,景泰皇帝卻下旨寬大,最終不了了之。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日本使臣在徐州驛站因對飯菜不滿,竟當眾鞭打驛站官員。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日本使臣在濟寧鬧事,當場殺死商人3名。諸多“外交糾紛”,明朝政府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自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開始,日本使團開始違反朱棣時代規定的每次朝貢“船不過三條,人數不過三百人”的限製,其使團常攜帶武器和士兵,遇到中國軍隊,則出示“勘合”與之貿易,如遇到平民百姓,則大肆搶掠,燒殺之後揚長而去。在與中國民間商人貿易時,更是強買強賣,有時甚至明搶。官方貿易時更張口要中國高價收購,一旦中國官員有所猶豫,他們立刻威脅說“若買賣不成,到時候大批倭寇殺到,搶掠貴國沿海,你負得了責嗎”?所以,大多數時候,明朝方麵選擇忍氣吞聲,花錢買太平。即使如此,沿海依舊時常有倭寇騷擾,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明朝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40多艘持有明朝“勘合”的日本船,突襲浙江地區、攻破台州、寧波、定海三衛,一路荼毒平民無數,尤其令人髮指的是,他們抓到孕婦,皆用武士刀剖開孕婦肚腹,取出嬰孩挑在刺刀上為樂。宣德朝至嘉靖朝中日“朝貢貿易”的100多年間,日本侵擾中國沿海的倭寇,八成左右都是這類日本“經貿代表團”。
【三】
明朝中前期雖有倭患,但終未如後來嘉靖朝那般釀成曠日持久的戰火。論原因,一則彼時日本還是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其政府對於本國海盜尚能控製,為了中日貿易的經濟利益,也多次配合中國剿滅倭寇。但最主要的原因,則是中國東南沿海軍民們長久以來的浴血奮戰。
與明朝中期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將相比,明朝前期抗倭將領們的聲名相比之下遜色很多,這主要是因為彼時明朝最大邊患不在海邊。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蘇州指揮副使王湛率軍“斬倭寇二百人”,是為大明抗倭戰爭的第一個勝仗。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湯和屬下千戶李鼎率“輕舟三十條”,在浙江定海擊破倭寇水師,“奪大船三條,溺死百人”,是大明朝第一次在海上擊敗倭寇。洪武一朝三十年,倭寇的大規模入侵有7次,其中被明軍擊潰5次。之後的整個15世紀100年裏,倭寇的大規模入侵有歷史記錄的達14次,被大明擊潰有10次,正是諸多官兵的浴血奮戰,保衛了彼時中國海疆邊民的平安。而這期間最著名的勝利,當屬發生在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的望海渦大捷。
望海渦,位於今天遼寧大連金州南端,自明朝立國起,就是防衛倭寇入侵的前哨。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朱棣任命早年跟隨他南征北戰的親信劉江為遼東左都督,鎮守遼東廣寧衛備倭。
劉江,江蘇宿遷人,是早年跟隨朱棣參加“靖難之役”的親兵,朱棣北征阿魯台時,曾親率騎兵衝擊阿魯台後陣,“手刃敵人十餘”,迫使阿魯台大潰,可謂勇將。劉江到任後經過勘察,認定離金州70裏的望海渦乃“咽喉之地”,遂在當地駐兵,嚴陣以待。他還“發動群眾”,招當地“精於水性之良民”,在周邊海域一帶乘小船布控偵查,嚴防倭寇入侵。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偵查到東南海域有火光,確認倭寇即將來襲,立刻調遣精兵在當地設伏,次日2000餘倭寇登陸攻擊,劉江不為所動,派屬下徐剛埋伏於望海渦山下,另派百戶江隆率領他精心挑選的“健銳勇士”繞道敵後,約定“旗舉而伏起,聞炮鳴而奮擊”。不久倭寇進入伏擊圈,劉江命令鳴炮,繼而身先士卒奮勇衝殺,明軍伏兵大起,艱苦的戰鬥從清晨打到黃昏,倭寇倉皇逃命到山下櫻桃堡內,企圖負隅頑抗,劉江嚴令部將不許攻擊,故意露出一個缺口,引誘倭寇逃命,然後命士兵在倭寇出逃時截擊,終將倭寇大部殲滅,少數逃到海邊的倭寇,也被劉江早已安排好的水師活捉,是役斬首1900餘級,生擒數百人,2600名倭寇無一漏網。這是倭寇侵擾中國沿海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全軍覆沒”。捷報傳來,朱棣大為高興,封劉江為“廣寧伯”,賜名為劉榮。當地鄉民也自發為劉江修築“真武廟”以表紀念。次年四月,劉江病逝,朱棣甚為悲痛,賜諡號為“忠武”,安葬於北京永定河畔四平山。今天北京官園南邊廣寧伯街,就是其先前府邸的遺址。
說到明朝初年,乃至終明一世的倭患,有個關鍵詞不得不提——朝貢貿易。
明朝初年,日本室町幕府之所以幾次在明朝的壓力下主動捕殺倭寇,甚至送倭寇頭目到明朝治罪,其原因不僅僅是懼於大明強盛的國力,更有對“朝貢貿易”巨大利潤的垂涎。每次“朝貢”,大明不僅有豐厚的賞賜和回贈,而且其在中國購買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物品,倒賣到東南亞地區,轉眼就是10倍的利潤。朱棣時期,明朝屢屢以取消“朝貢貿易”相要挾,加上彼時明朝國力強盛,對朝貢的管製限令森嚴,沿海更囤積重兵,因此但凡大明“發怒”,日本方麵就立刻“致歉”“捕倭”。用此法“和平解決”倭患問題,幾十年來屢試不爽。但是在朱棣死後,事情卻起了變化。
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明政府對日本朝貢使團的限製日益放鬆。朱棣時期,日本每次朝貢的人數、規模、攜帶貨物,都有嚴格的限製,但從宣德年間開始,管製逐漸鬆弛,日本使節經常夾帶私貨到中國販賣,包括明朝三令五申的違禁品“武士刀”。有時候,使臣私自夾帶的物品,甚至比官方貿易的貨物多10倍。日本使臣每次到來也非常跋扈,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即發生過日本使臣在南京毆死平民的事,當時刑部要求嚴懲,朱棣最終“從寬”,隻是讓日本方麵賠償死者家屬千兩白銀。此後日本使臣更加跋扈,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和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發生了兩次日本使臣毆死中國商人的事,明宣宗僅發文“申斥”。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臨清當地的指揮使譚敏,因勸解日本使臣莫要搶掠商旅,差點被日本使團圍毆致死,其麾下士兵,因有朝廷“嚴令”,皆不敢管。事情報到明景泰皇帝處,景泰皇帝卻下旨寬大,最終不了了之。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日本使臣在徐州驛站因對飯菜不滿,竟當眾鞭打驛站官員。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日本使臣在濟寧鬧事,當場殺死商人3名。諸多“外交糾紛”,明朝政府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自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開始,日本使團開始違反朱棣時代規定的每次朝貢“船不過三條,人數不過三百人”的限製,其使團常攜帶武器和士兵,遇到中國軍隊,則出示“勘合”與之貿易,如遇到平民百姓,則大肆搶掠,燒殺之後揚長而去。在與中國民間商人貿易時,更是強買強賣,有時甚至明搶。官方貿易時更張口要中國高價收購,一旦中國官員有所猶豫,他們立刻威脅說“若買賣不成,到時候大批倭寇殺到,搶掠貴國沿海,你負得了責嗎”?所以,大多數時候,明朝方麵選擇忍氣吞聲,花錢買太平。即使如此,沿海依舊時常有倭寇騷擾,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明朝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40多艘持有明朝“勘合”的日本船,突襲浙江地區、攻破台州、寧波、定海三衛,一路荼毒平民無數,尤其令人髮指的是,他們抓到孕婦,皆用武士刀剖開孕婦肚腹,取出嬰孩挑在刺刀上為樂。宣德朝至嘉靖朝中日“朝貢貿易”的100多年間,日本侵擾中國沿海的倭寇,八成左右都是這類日本“經貿代表團”。
【三】
明朝中前期雖有倭患,但終未如後來嘉靖朝那般釀成曠日持久的戰火。論原因,一則彼時日本還是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其政府對於本國海盜尚能控製,為了中日貿易的經濟利益,也多次配合中國剿滅倭寇。但最主要的原因,則是中國東南沿海軍民們長久以來的浴血奮戰。
與明朝中期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將相比,明朝前期抗倭將領們的聲名相比之下遜色很多,這主要是因為彼時明朝最大邊患不在海邊。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蘇州指揮副使王湛率軍“斬倭寇二百人”,是為大明抗倭戰爭的第一個勝仗。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湯和屬下千戶李鼎率“輕舟三十條”,在浙江定海擊破倭寇水師,“奪大船三條,溺死百人”,是大明朝第一次在海上擊敗倭寇。洪武一朝三十年,倭寇的大規模入侵有7次,其中被明軍擊潰5次。之後的整個15世紀100年裏,倭寇的大規模入侵有歷史記錄的達14次,被大明擊潰有10次,正是諸多官兵的浴血奮戰,保衛了彼時中國海疆邊民的平安。而這期間最著名的勝利,當屬發生在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的望海渦大捷。
望海渦,位於今天遼寧大連金州南端,自明朝立國起,就是防衛倭寇入侵的前哨。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朱棣任命早年跟隨他南征北戰的親信劉江為遼東左都督,鎮守遼東廣寧衛備倭。
劉江,江蘇宿遷人,是早年跟隨朱棣參加“靖難之役”的親兵,朱棣北征阿魯台時,曾親率騎兵衝擊阿魯台後陣,“手刃敵人十餘”,迫使阿魯台大潰,可謂勇將。劉江到任後經過勘察,認定離金州70裏的望海渦乃“咽喉之地”,遂在當地駐兵,嚴陣以待。他還“發動群眾”,招當地“精於水性之良民”,在周邊海域一帶乘小船布控偵查,嚴防倭寇入侵。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偵查到東南海域有火光,確認倭寇即將來襲,立刻調遣精兵在當地設伏,次日2000餘倭寇登陸攻擊,劉江不為所動,派屬下徐剛埋伏於望海渦山下,另派百戶江隆率領他精心挑選的“健銳勇士”繞道敵後,約定“旗舉而伏起,聞炮鳴而奮擊”。不久倭寇進入伏擊圈,劉江命令鳴炮,繼而身先士卒奮勇衝殺,明軍伏兵大起,艱苦的戰鬥從清晨打到黃昏,倭寇倉皇逃命到山下櫻桃堡內,企圖負隅頑抗,劉江嚴令部將不許攻擊,故意露出一個缺口,引誘倭寇逃命,然後命士兵在倭寇出逃時截擊,終將倭寇大部殲滅,少數逃到海邊的倭寇,也被劉江早已安排好的水師活捉,是役斬首1900餘級,生擒數百人,2600名倭寇無一漏網。這是倭寇侵擾中國沿海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全軍覆沒”。捷報傳來,朱棣大為高興,封劉江為“廣寧伯”,賜名為劉榮。當地鄉民也自發為劉江修築“真武廟”以表紀念。次年四月,劉江病逝,朱棣甚為悲痛,賜諡號為“忠武”,安葬於北京永定河畔四平山。今天北京官園南邊廣寧伯街,就是其先前府邸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