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初登皇位,倭寇就給朱元璋來了個“下馬威”。同年四月,倭寇與江南張士誠、方國珍殘部勾結,“大掠五府,飽掠而去”。同年五月,倭寇又侵山東,毀蓬萊,登州衛所,“劫掠官庫,軍士死傷逾千”。囂張至極,朱元璋考慮到國家初建,爭取和平解決。同年六月,朱元璋以楊載和趙秩為使者,出使日本“南朝”,麵見主掌“南朝”國事的懷良親王,措辭嚴厲申斥其罪行。孰料懷良親王狂妄,竟當場斬殺趙秩,並拘押楊載。第二年,日本足利氏掌權的“北朝”向“南朝”發動軍事進攻,懷良不支,偏巧此時朱元璋再派使節前來交涉,懷良唯恐朱元璋趁機攻伐,立刻態度轉彎,不但當場道歉,還將被扣押的楊載等中國使節盡數釋放。第三年,懷良派使節至南京,送還被擄百姓70多人。朱元璋大喜,從此與日本南朝建立了外交關係,允許其派使節到中國“朝貢”。然而就在同年五月,又發生了倭寇大掠溫州之事,第四年,倭寇又大掠福建、廣東、海南三省,一月內“沿海鄉民死者逾萬,焚屋千棟”。朱元璋遣使怒責懷良,懷良喊冤,聲稱這些倭寇都是從“北朝”來,非自己屬地。朱元璋這才知道,原來日本還有個更強大的“北朝”。其後朱元璋多次派使臣與“北朝”建立關係,都被懷良設法阻止。值得一提的是,懷良派到中國的使臣,多次重金賄賂彼時明朝“宰相”胡惟庸,與之狼狽為奸,“通北朝”之事,也是胡惟庸屢屢作梗。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日本北朝室町幕府統治者足利義滿遣使朝拜朱元璋,朱元璋見其貢書裏未提“稱臣”一事,因此拒絕收其貢物,但允許日本“光明天皇”的小兒子來南京學習,朱元璋“尤善待之”,但中日關係至今依然處於“冰河期”。洪武十四年,十七年,十八年,又有多股倭寇入侵遼東、山東、海南三省。此時明王朝經過10多年休養生息,國力漸漸強大,朱元璋遂於洪武二十年(公元1379年)命開國名將湯和與周德興在浙江、福建沿海鑄“備倭城”59座,屯兵8萬人,繼而在洪武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兩次挫敗竄犯東南沿海的倭寇,“斬俘甚眾”,至洪武末期,明朝從北至遼東,南至廣東的海岸線上,修築各類衛所200多所,置“備倭軍”近30萬人,精銳兵艦3000多艘,構築起一條海上長城。因此從洪武二十年開始至朱元璋過世,倭患暫稀。這其間,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查知胡惟庸“通倭”,日本“南朝”懷良又送來書信,措辭傲慢,使朱元璋一度想征討日本,但終被大都督李文忠等人勸阻。為防前元征倭失敗覆轍,朱元璋在其留給子孫的《皇明祖訓》中,將日本定為“不征之國”,稱日本“雖朝實詐,暗通姦臣胡惟庸謀不軌,故絕之”。因此200多年後的大明“抗倭援朝”戰爭裏,萬曆皇帝雖調集精銳水師雲集天津,意欲直搗日本本土,終因丁應泰等大臣以“祖製”勸阻而作罷。
在朱元璋過世前的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5年),日本北朝“室町幕府”統治者足利義滿已經平滅南朝,完成國家統一。這之間他屢派使者來華朝見,皆被朱元璋拒絕。朱元璋過世後的明朝建文元年(公元1400年),足利義滿又派使者前來朝見,在國書中自稱自己是“臣日本國王源道義”,正式向大明稱臣。建文帝欣然接納,熱情招待使者,但日本國使前腳剛走,倭寇就趁江南、浙江一帶明朝的“備倭軍”北上參加“靖難之役”之機,於建文元年,二年,三年連續擄掠溫州、寧波、紹興等地,給風雨飄搖的建文王朝,來了次“雪上加霜”。
朱棣奪取皇位一年後,永樂元年九月(公元1403年),足利義滿再派使者來華朝見,朱棣甚為高興,給予日本“永樂堪和”,兩國正式建立了“朝貢貿易”。但次年四月,山東、遼東等地接連發生倭寇入侵事件,令朱棣甚為惱火,恰好日本使臣前來祝賀朱棣冊封皇太子,朱棣便嚴厲申斥,要日本打擊海盜。足利義滿聞訊後,在國內大力“嚴打”,並派重兵全殲了對馬島上的倭寇“大本營”。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將倭寇頭領20人送至大明治罪。朱棣命令日本使臣“自行裁處”。日本使臣在寧波海邊設鐵鍋,點火將這些倭寇“蒸殺之”,獲朱棣賞賜。從此時起至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中國沿海暫時風平浪靜。兩國之間官方的“朝貢貿易”也迅速發展,堪稱是明朝中日關係的“蜜月期”。
轉折從足利義滿病逝開始,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足利義滿病逝,繼任的室町幕府統治者足利義恃被朱棣冊封為“日本國王”,其後日本對倭寇的約束漸鬆,沿海地區倭患再起。永樂八年二月,倭寇擄掠浙江清南縣,朱棣譴使責問,足利義恃立刻抓捕10餘名倭寇送至中國請罪。一年後,明朝使節王進出使日本,與室町幕府官員發生糾紛,險些被扣留,朱棣震怒下拒絕日本前來“朝貢”,繼而倭患又生,永樂十三年倭寇犯山東,永樂十五年倭寇犯遼東,永樂十六年倭寇犯浙江,因明朝東南沿海守備森嚴,才未造成大禍。朱棣本人的態度也很寬容,經常將捕獲的倭寇放回,堅持要“懷之以德”,並於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派呂淵為使至日本申斥足利義恃,命其“悔過自新”。同年六月,日本派使團來華道歉,聲稱倭寇是“無賴鼠竊,非臣所知”。朱棣再次允許日本“朝貢”,但限令嚴格。明朝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新任日本室町幕府首領足利義教被明宣宗冊封為“日本國王”,再次在國內全力捕倭,以求通好。明宣宗放寬了對日本朝貢的限製,從此時開始至嘉靖朝,兩國之間的官方貿易絡繹不絕,倭寇進犯雖時有發生,但一則明朝海防森嚴,二來日本國內此時打擊倭寇甚嚴,因此和平終是主流。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初登皇位,倭寇就給朱元璋來了個“下馬威”。同年四月,倭寇與江南張士誠、方國珍殘部勾結,“大掠五府,飽掠而去”。同年五月,倭寇又侵山東,毀蓬萊,登州衛所,“劫掠官庫,軍士死傷逾千”。囂張至極,朱元璋考慮到國家初建,爭取和平解決。同年六月,朱元璋以楊載和趙秩為使者,出使日本“南朝”,麵見主掌“南朝”國事的懷良親王,措辭嚴厲申斥其罪行。孰料懷良親王狂妄,竟當場斬殺趙秩,並拘押楊載。第二年,日本足利氏掌權的“北朝”向“南朝”發動軍事進攻,懷良不支,偏巧此時朱元璋再派使節前來交涉,懷良唯恐朱元璋趁機攻伐,立刻態度轉彎,不但當場道歉,還將被扣押的楊載等中國使節盡數釋放。第三年,懷良派使節至南京,送還被擄百姓70多人。朱元璋大喜,從此與日本南朝建立了外交關係,允許其派使節到中國“朝貢”。然而就在同年五月,又發生了倭寇大掠溫州之事,第四年,倭寇又大掠福建、廣東、海南三省,一月內“沿海鄉民死者逾萬,焚屋千棟”。朱元璋遣使怒責懷良,懷良喊冤,聲稱這些倭寇都是從“北朝”來,非自己屬地。朱元璋這才知道,原來日本還有個更強大的“北朝”。其後朱元璋多次派使臣與“北朝”建立關係,都被懷良設法阻止。值得一提的是,懷良派到中國的使臣,多次重金賄賂彼時明朝“宰相”胡惟庸,與之狼狽為奸,“通北朝”之事,也是胡惟庸屢屢作梗。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日本北朝室町幕府統治者足利義滿遣使朝拜朱元璋,朱元璋見其貢書裏未提“稱臣”一事,因此拒絕收其貢物,但允許日本“光明天皇”的小兒子來南京學習,朱元璋“尤善待之”,但中日關係至今依然處於“冰河期”。洪武十四年,十七年,十八年,又有多股倭寇入侵遼東、山東、海南三省。此時明王朝經過10多年休養生息,國力漸漸強大,朱元璋遂於洪武二十年(公元1379年)命開國名將湯和與周德興在浙江、福建沿海鑄“備倭城”59座,屯兵8萬人,繼而在洪武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兩次挫敗竄犯東南沿海的倭寇,“斬俘甚眾”,至洪武末期,明朝從北至遼東,南至廣東的海岸線上,修築各類衛所200多所,置“備倭軍”近30萬人,精銳兵艦3000多艘,構築起一條海上長城。因此從洪武二十年開始至朱元璋過世,倭患暫稀。這其間,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查知胡惟庸“通倭”,日本“南朝”懷良又送來書信,措辭傲慢,使朱元璋一度想征討日本,但終被大都督李文忠等人勸阻。為防前元征倭失敗覆轍,朱元璋在其留給子孫的《皇明祖訓》中,將日本定為“不征之國”,稱日本“雖朝實詐,暗通姦臣胡惟庸謀不軌,故絕之”。因此200多年後的大明“抗倭援朝”戰爭裏,萬曆皇帝雖調集精銳水師雲集天津,意欲直搗日本本土,終因丁應泰等大臣以“祖製”勸阻而作罷。
在朱元璋過世前的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5年),日本北朝“室町幕府”統治者足利義滿已經平滅南朝,完成國家統一。這之間他屢派使者來華朝見,皆被朱元璋拒絕。朱元璋過世後的明朝建文元年(公元1400年),足利義滿又派使者前來朝見,在國書中自稱自己是“臣日本國王源道義”,正式向大明稱臣。建文帝欣然接納,熱情招待使者,但日本國使前腳剛走,倭寇就趁江南、浙江一帶明朝的“備倭軍”北上參加“靖難之役”之機,於建文元年,二年,三年連續擄掠溫州、寧波、紹興等地,給風雨飄搖的建文王朝,來了次“雪上加霜”。
朱棣奪取皇位一年後,永樂元年九月(公元1403年),足利義滿再派使者來華朝見,朱棣甚為高興,給予日本“永樂堪和”,兩國正式建立了“朝貢貿易”。但次年四月,山東、遼東等地接連發生倭寇入侵事件,令朱棣甚為惱火,恰好日本使臣前來祝賀朱棣冊封皇太子,朱棣便嚴厲申斥,要日本打擊海盜。足利義滿聞訊後,在國內大力“嚴打”,並派重兵全殲了對馬島上的倭寇“大本營”。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將倭寇頭領20人送至大明治罪。朱棣命令日本使臣“自行裁處”。日本使臣在寧波海邊設鐵鍋,點火將這些倭寇“蒸殺之”,獲朱棣賞賜。從此時起至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中國沿海暫時風平浪靜。兩國之間官方的“朝貢貿易”也迅速發展,堪稱是明朝中日關係的“蜜月期”。
轉折從足利義滿病逝開始,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足利義滿病逝,繼任的室町幕府統治者足利義恃被朱棣冊封為“日本國王”,其後日本對倭寇的約束漸鬆,沿海地區倭患再起。永樂八年二月,倭寇擄掠浙江清南縣,朱棣譴使責問,足利義恃立刻抓捕10餘名倭寇送至中國請罪。一年後,明朝使節王進出使日本,與室町幕府官員發生糾紛,險些被扣留,朱棣震怒下拒絕日本前來“朝貢”,繼而倭患又生,永樂十三年倭寇犯山東,永樂十五年倭寇犯遼東,永樂十六年倭寇犯浙江,因明朝東南沿海守備森嚴,才未造成大禍。朱棣本人的態度也很寬容,經常將捕獲的倭寇放回,堅持要“懷之以德”,並於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派呂淵為使至日本申斥足利義恃,命其“悔過自新”。同年六月,日本派使團來華道歉,聲稱倭寇是“無賴鼠竊,非臣所知”。朱棣再次允許日本“朝貢”,但限令嚴格。明朝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新任日本室町幕府首領足利義教被明宣宗冊封為“日本國王”,再次在國內全力捕倭,以求通好。明宣宗放寬了對日本朝貢的限製,從此時開始至嘉靖朝,兩國之間的官方貿易絡繹不絕,倭寇進犯雖時有發生,但一則明朝海防森嚴,二來日本國內此時打擊倭寇甚嚴,因此和平終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