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的整個施工設計,是由隋朝時期最著名的工程家宇文愷統籌規劃的。宇文愷最初的計劃,是以百姓分批服役的方式,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塘江5大河流,建立一條連接京杭的大運河。在宇文愷的最初設想裏,這個浩大工程的每一個細節步驟,他都考慮得非常詳細,比如他建議,不宜一次性調動太多民夫,而是由百姓分批分散服役,保證每年動用民夫總數不超過20萬人,而且凡是參與勞役的民夫,都由國家出糧給予補貼。以當時隋王朝在南方的糧食儲備,做到這一切是不困難的。宇文愷最早的工程設想,是計劃11年全線貫通,但奏報送上去之後,隋煬帝卻嫌慢,11年?1年他都等不及,最後頒布下來,大運河工程的期限,被縮短到了7年,而糧食補貼也一概不準,又要馬跑又不讓馬吃草,才是隋煬帝本身的性格。
結果,從公元605年開始,大隋王朝調動民夫110萬,開始了這項聲勢浩大的工程,而且與宇文愷最早的循序漸進不同,隋王朝採取了同時開工的策略,即從中原到江南,5大水係的工程同時上馬。同時開工固然進度快,但如此一來,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6省大部分百姓皆被徵調,生產一下子陷入癱瘓,生產癱瘓稅還不能少,該交的賦稅照樣要交。整個帝國舉國之力,都花在了這項雖然利在千秋,卻足夠把隋王朝折騰到筋疲力盡的工程上。比如負責監工的河道官麻枯,被稱為麻閻王,他濫用民力,以至於他的名字在中原農村都能止小兒啼哭。既要把活幹完,還不讓老百姓吃飯,外加橫徵暴斂,如此作為,老百姓自然苦不堪言。
到公元611年,這項縱貫南北的大工程全線完工,期間共調動民力200多萬,6年的時間完成這樣的工程,是人類古代工程歷史上的奇蹟,但奇蹟的背後,卻是中原百姓的斑斑血淚。僅就稅賦而言,這6年裏隋王朝在這6省的稅賦,比隋文帝在位的時候縮減了許多,至於人民傾家蕩產,流離失所,更是比比皆是。修是該修的,可這麽個修法,任誰也受不了。
與修築大運河同樣遭到罵聲的,是隋煬帝的三征高句麗,如果說開鑿運河是濫用民力,那麽征討高句麗,更被後人罵做窮兵黷武。但是後人很少有人意識到一個問題,在當時,高句麗,是必須要打的。
我們可以把目光放在後世,代隋而立的唐王朝,對高句麗同樣採取了強硬政策。唐太宗李世民曾經禦駕親征高句麗,一樣遭到了失敗,直到唐高宗李治時,方才以大兵平滅高句麗。與高句麗的戰爭,貫穿隋唐兩個王朝的交界時期,甚至貫穿整個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為什麽兩個不同的王朝,四代統治者,對於這個中國東北的小政權,卻一樣採取了堅決打壓的政策?難道僅僅是為了炫耀武力,窮兵黷武?
要了解這個問題,先要看看高句麗是一個怎樣的政權。
高句麗,地處中國東北以及朝鮮半島,是一個從三國時代就存在的政權,這個政權向來與中原王朝時戰時和,起初以遊牧為主,後來轉為半漁獵經濟方式。在南北朝的末期,高句麗迅速壯大起來,到隋朝時期,高句麗人口已有500萬,常備軍多達50萬,儼然已是遼東勁旅。事實上,隋朝在建國初期,對高句麗曾採取通好政策,但是最先挑釁的卻是高句麗,他們覬覦隋朝遼西領土,在隋文帝在位時就曾發兵侵犯。為此,隋文帝曾經調遣30萬大軍北征,企圖一舉摧毀高句麗,卻被高句麗擊敗。比起突厥這類遊牧民族來,高句麗經濟相對發達,處於半農耕狀態,其國家政權組織嚴密,遠非突厥這樣鬆散的遊牧民族能比,假以時日,必成中原王朝大敵。
隋煬帝登基之後,吐穀渾臣服,突厥接受了冊封,唯獨東部的高句麗,一直在不停地進犯,就在隋煬帝傾舉國之力開鑿大運河期間,高句麗在中國邊境也不斷有動作,一麵遣使索取遼西領土,一麵不停在隋朝邊境攻殺。此外,他更與突厥汗國的不少部落結盟,互相呼應,騷擾隋朝邊境,因此,通過一場戰爭重創高句麗,就是隋王朝維護邊境安全的必然選擇。
但是隋煬帝顯然又犯了開鑿大運河的毛病:操切。隋煬帝的目的不是重創,而是要畢其功於一役,徹底解決高句麗邊患。因此在大運河工程接近尾聲的公元610年,他調動百萬民夫以及118萬軍隊,發動了對高句麗的征伐戰爭。為了這場戰爭,他在山東蓬萊打造巨型戰艦300艘,僅造船的民工,就有十分之三死於這場強製勞動。公元611年隋軍出師,水陸並進,卻不料遭遇頑強抵抗,雖然隋軍前鋒一度殺到高句麗都城平壤城下,卻終因孤軍深入而退軍,隋煬帝本部的30萬大軍,回國的竟然隻有2700人。隨後的公元613年和614年,隋煬帝又兩次出兵攻打高句麗,結果國內發生了民變,不得不草草收兵。
今人有“隋亡於高句麗”之說,主要是因為公元611年,因為抗拒征伐高句麗戰爭,山東農民王博起義,揭開了轟轟烈烈的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二征高句麗的時候,重臣楊玄感又率兵造反,從此天下大亂不可收拾。說到這個教訓,後人總在說這場戰爭不能打,其實最重要的問題是:不是不能打,而是不能這麽打。
後世許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以當時隋王朝的實力,是很難一下子滅掉高句麗的。這個半漁獵的國家政權不同於遊牧民族,不可能通過一兩次的毀滅性打擊就臣服,即使是後來盛世的唐王朝,也是歷經了兩代君主的前赴後繼,最終聯合新羅,才將其徹底滅國。這個國家的堅韌程度和戰爭動員能力,遠強於突厥、吐穀渾等政權,決不能以蕞爾小邦等閑視之。因此當時隋王朝最好的選擇,是通過有限的戰爭打擊其囂張氣焰,逐漸削弱,而不是一口吃個胖子。很顯然,隋煬帝又做了一個錯誤選擇。
結果,從公元605年開始,大隋王朝調動民夫110萬,開始了這項聲勢浩大的工程,而且與宇文愷最早的循序漸進不同,隋王朝採取了同時開工的策略,即從中原到江南,5大水係的工程同時上馬。同時開工固然進度快,但如此一來,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6省大部分百姓皆被徵調,生產一下子陷入癱瘓,生產癱瘓稅還不能少,該交的賦稅照樣要交。整個帝國舉國之力,都花在了這項雖然利在千秋,卻足夠把隋王朝折騰到筋疲力盡的工程上。比如負責監工的河道官麻枯,被稱為麻閻王,他濫用民力,以至於他的名字在中原農村都能止小兒啼哭。既要把活幹完,還不讓老百姓吃飯,外加橫徵暴斂,如此作為,老百姓自然苦不堪言。
到公元611年,這項縱貫南北的大工程全線完工,期間共調動民力200多萬,6年的時間完成這樣的工程,是人類古代工程歷史上的奇蹟,但奇蹟的背後,卻是中原百姓的斑斑血淚。僅就稅賦而言,這6年裏隋王朝在這6省的稅賦,比隋文帝在位的時候縮減了許多,至於人民傾家蕩產,流離失所,更是比比皆是。修是該修的,可這麽個修法,任誰也受不了。
與修築大運河同樣遭到罵聲的,是隋煬帝的三征高句麗,如果說開鑿運河是濫用民力,那麽征討高句麗,更被後人罵做窮兵黷武。但是後人很少有人意識到一個問題,在當時,高句麗,是必須要打的。
我們可以把目光放在後世,代隋而立的唐王朝,對高句麗同樣採取了強硬政策。唐太宗李世民曾經禦駕親征高句麗,一樣遭到了失敗,直到唐高宗李治時,方才以大兵平滅高句麗。與高句麗的戰爭,貫穿隋唐兩個王朝的交界時期,甚至貫穿整個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為什麽兩個不同的王朝,四代統治者,對於這個中國東北的小政權,卻一樣採取了堅決打壓的政策?難道僅僅是為了炫耀武力,窮兵黷武?
要了解這個問題,先要看看高句麗是一個怎樣的政權。
高句麗,地處中國東北以及朝鮮半島,是一個從三國時代就存在的政權,這個政權向來與中原王朝時戰時和,起初以遊牧為主,後來轉為半漁獵經濟方式。在南北朝的末期,高句麗迅速壯大起來,到隋朝時期,高句麗人口已有500萬,常備軍多達50萬,儼然已是遼東勁旅。事實上,隋朝在建國初期,對高句麗曾採取通好政策,但是最先挑釁的卻是高句麗,他們覬覦隋朝遼西領土,在隋文帝在位時就曾發兵侵犯。為此,隋文帝曾經調遣30萬大軍北征,企圖一舉摧毀高句麗,卻被高句麗擊敗。比起突厥這類遊牧民族來,高句麗經濟相對發達,處於半農耕狀態,其國家政權組織嚴密,遠非突厥這樣鬆散的遊牧民族能比,假以時日,必成中原王朝大敵。
隋煬帝登基之後,吐穀渾臣服,突厥接受了冊封,唯獨東部的高句麗,一直在不停地進犯,就在隋煬帝傾舉國之力開鑿大運河期間,高句麗在中國邊境也不斷有動作,一麵遣使索取遼西領土,一麵不停在隋朝邊境攻殺。此外,他更與突厥汗國的不少部落結盟,互相呼應,騷擾隋朝邊境,因此,通過一場戰爭重創高句麗,就是隋王朝維護邊境安全的必然選擇。
但是隋煬帝顯然又犯了開鑿大運河的毛病:操切。隋煬帝的目的不是重創,而是要畢其功於一役,徹底解決高句麗邊患。因此在大運河工程接近尾聲的公元610年,他調動百萬民夫以及118萬軍隊,發動了對高句麗的征伐戰爭。為了這場戰爭,他在山東蓬萊打造巨型戰艦300艘,僅造船的民工,就有十分之三死於這場強製勞動。公元611年隋軍出師,水陸並進,卻不料遭遇頑強抵抗,雖然隋軍前鋒一度殺到高句麗都城平壤城下,卻終因孤軍深入而退軍,隋煬帝本部的30萬大軍,回國的竟然隻有2700人。隨後的公元613年和614年,隋煬帝又兩次出兵攻打高句麗,結果國內發生了民變,不得不草草收兵。
今人有“隋亡於高句麗”之說,主要是因為公元611年,因為抗拒征伐高句麗戰爭,山東農民王博起義,揭開了轟轟烈烈的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二征高句麗的時候,重臣楊玄感又率兵造反,從此天下大亂不可收拾。說到這個教訓,後人總在說這場戰爭不能打,其實最重要的問題是:不是不能打,而是不能這麽打。
後世許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以當時隋王朝的實力,是很難一下子滅掉高句麗的。這個半漁獵的國家政權不同於遊牧民族,不可能通過一兩次的毀滅性打擊就臣服,即使是後來盛世的唐王朝,也是歷經了兩代君主的前赴後繼,最終聯合新羅,才將其徹底滅國。這個國家的堅韌程度和戰爭動員能力,遠強於突厥、吐穀渾等政權,決不能以蕞爾小邦等閑視之。因此當時隋王朝最好的選擇,是通過有限的戰爭打擊其囂張氣焰,逐漸削弱,而不是一口吃個胖子。很顯然,隋煬帝又做了一個錯誤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