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此以前,楊廣就不止一次顯露出他的才能。比如他精於詩詞歌賦,且博覽群書,談論起國家大事來,連父親楊堅都甚為驚訝。楊廣13歲的時候,就被任命為太原總管,可見從那時候起,楊堅就對楊廣悉心培養,希望他將來能成大器。
而在平定南陳之後,楊廣又參與了隋朝的其他幾件大事件。一是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且在叛亂平定後安撫地方,撫恤百姓;二是在揚州輕徭薄賦,平反冤案。坐鎮揚州平亂的楊廣,可謂一心撲在工作上,一連十幾天衣不解甲,熬夜工作,白天指揮戰鬥,晚上打理民事,當地自南陳開始積累了數十年的積案,被他在一個月內全部處理完畢,結果“上下皆贊之”。公元590年,突厥大舉犯邊,楊廣受命統軍出征,他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在陝西延安一舉擊退突厥。如此人物,放在當時,著實是一個文武雙全的青年才俊。
而在做人上,楊廣繼承了老爹楊堅的特點,格外會裝。此時的楊堅一共有5子,分別是楊勇、楊廣、楊俊、楊秀、楊諒,且5人都是楊堅的正房皇後獨孤皇後所生。不管是立嫡還是立長,皇位本都與楊廣無緣,但楊廣很會討爹媽歡心。而且楊堅的情況特殊,他是中國封建帝王裏出名的“妻管嚴”,獨孤皇後在世時,他隻有獨孤皇後一個妻子,而獨孤皇後本人性格強硬,對“接班人”這樣的大事,其實是起到決定作用的。
對老媽獨孤皇後,楊廣是竭力討取她的歡心。要討獨孤皇後歡心,表孝順送禮都沒用,獨孤皇後一生禦夫極嚴,最在意的就是男人是否忠誠,對兒子也不例外,偏偏長子楊勇是個風流坯子,他對獨孤皇後為他選的原配老婆極為冷淡,家中娶了幾房妃子,自然令獨孤皇後大惱。相反楊廣卻極會來事,他做皇子的時候,對外表現最多的就是與妻子蕭氏的“相親相愛”,處處對妻子體恤有加,大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之意,如此做派,自然討得老媽歡心。其實楊廣本人也好色,他也經常臨幸王宮中的宮女,一旦懷孕就偷偷墮胎,不過終究是瞞過了老媽去。日久天長,獨孤皇後對楊廣器重有加,不斷給楊堅吹枕邊風,楊堅心靈的天平,就是這樣傾斜過來的。
除了在爹媽麵前會裝,楊廣在大臣和部下麵前也很會裝,比如當年率軍北伐突厥時,部隊缺糧,士兵沒糧食吃,他主動斷糧,當眾不吃不喝,把士兵們感動得熱淚盈眶。南下平南陳時,他把自己的戰馬讓給生病的將士騎,把自己的帳篷空出來給生病的士兵調養,一時間軍心大振。隋文帝的近臣楊素、高紹、宇文述等人也與他交好,內外相互串通。
這裏就要說說和楊廣爭奪太子位的楊勇。楊勇之所以最終被廢,除了楊廣會裝外,其實他有兩條犯了隋文帝楊堅夫婦的忌諱。第一是楊勇信佛,且喜好奢華,對於厲行節儉的隋文帝來說,這可以說是頂風作案。第二個忌諱,隋文帝本身就是一個性情內向陰沉之人,楊勇偏偏子不類父,性格率真且喜怒盡形於色,偶有爭執,即容易和楊堅變臉,長此以往,父子關係日益冷淡。比如他曾在公元600年冬至接受百官朝賀,擔心兒子搶班奪權的楊堅,心裏犯了嘀咕。楊勇敗亡的導火索,就是楊廣就任揚州總管時,行前與獨孤皇後辭行,母子涕淚交流,楊廣更趁機說楊勇要害他,並散布謠言說楊勇的妃子是被楊勇毒死的。獨孤皇後聽後大怒說:“若此子登位,我兒恐無倖免。”至此楊勇的命運,已經無可挽回了。公元600年十月,楊堅正式下詔廢楊勇太子位,改立楊廣為太子。值得一提的是,楊廣誣陷了楊勇這麽多年,但一直到楊勇被廢太子位,卻無一言攻擊弟弟楊廣,史書上說楊勇“性寬厚”,誠非虛言。
隋王朝此時經過楊堅勵精圖治,已成盛世之相,最需要的就是一位守成之主,就如同漢高祖身後的文景二帝。而性格寬厚的楊勇,顯然更符合這個條件的,無奈厚道人無好命,會裝的楊廣,繼承了這筆遺產。
客觀上說,楊廣本人的能力,在當時也確實是楊堅5子中最出眾的,有過戰功,博學多才,且有治理地方的經驗,更有一幹重臣的擁戴,不管從哪個方麵說,他似乎都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那天下大亂的局麵,又是怎樣造成的呢?
【二】
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駕崩,楊廣即位,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隋煬帝,當然,不是什麽好名聲。
有關隋煬帝在位時期的種種惡行,史書上不勝枚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3條:開大運河,征高句麗,數度巡遊。
而細觀這3項惡行,卻不難發現,盡管事情的最後結果是鬧得民怨沸騰,天下大亂,但3件事情的發生,本身卻都有各自的道理。
先說開鑿大運河。其實從隋朝建國以後,開鑿運河就是國家的一項戰略重點。隋文帝在位的“開皇之治”時期,隋王朝就曾數次發動大規模的運河工程,在南方疏通了從建康到蘇北的河道,在陝西疏通了渭水至長安的支流,甚至在甘肅河西地區,也曾多次修築水利工程,河西地區在唐朝時期能夠成為天下最富庶的州郡,底子就是隋朝時期打下來的。而說到大運河的開鑿,早在隋文帝開皇十年,就有江南地方官請求開鑿運河,以削減稅糧運輸成本。隋朝平定南陳後,南方經濟迅速發展,賦稅激增,但是大量的賦稅運送到北方,長途跋涉成本甚大,而按照隋朝的稅法,百姓稅糧的運送成本,即“損耗”,也是由百姓自身承擔,在隋文帝時期,僅是江南地區的稅糧,分攤到每個百姓身上,其要繳納的“損耗”,竟然是賦稅本身的9倍。而隨著隋王朝不斷拉攏突厥、吐穀渾等部族,賞賜日益增加,對於南方稅糧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拓通南北交通要道,減少運輸成本,成為自隋文帝時期開始持續10多年的呼聲,在隋文帝在位的後10年,有關請求開鑿運河的奏章,從中央到地方累積就有50多封,其中不乏高紹、楊素之類的重臣。可以說,在當時,開鑿大運河,是一個舉國上下的呼聲,並非隋煬帝自己的心血來潮。
而在平定南陳之後,楊廣又參與了隋朝的其他幾件大事件。一是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且在叛亂平定後安撫地方,撫恤百姓;二是在揚州輕徭薄賦,平反冤案。坐鎮揚州平亂的楊廣,可謂一心撲在工作上,一連十幾天衣不解甲,熬夜工作,白天指揮戰鬥,晚上打理民事,當地自南陳開始積累了數十年的積案,被他在一個月內全部處理完畢,結果“上下皆贊之”。公元590年,突厥大舉犯邊,楊廣受命統軍出征,他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在陝西延安一舉擊退突厥。如此人物,放在當時,著實是一個文武雙全的青年才俊。
而在做人上,楊廣繼承了老爹楊堅的特點,格外會裝。此時的楊堅一共有5子,分別是楊勇、楊廣、楊俊、楊秀、楊諒,且5人都是楊堅的正房皇後獨孤皇後所生。不管是立嫡還是立長,皇位本都與楊廣無緣,但楊廣很會討爹媽歡心。而且楊堅的情況特殊,他是中國封建帝王裏出名的“妻管嚴”,獨孤皇後在世時,他隻有獨孤皇後一個妻子,而獨孤皇後本人性格強硬,對“接班人”這樣的大事,其實是起到決定作用的。
對老媽獨孤皇後,楊廣是竭力討取她的歡心。要討獨孤皇後歡心,表孝順送禮都沒用,獨孤皇後一生禦夫極嚴,最在意的就是男人是否忠誠,對兒子也不例外,偏偏長子楊勇是個風流坯子,他對獨孤皇後為他選的原配老婆極為冷淡,家中娶了幾房妃子,自然令獨孤皇後大惱。相反楊廣卻極會來事,他做皇子的時候,對外表現最多的就是與妻子蕭氏的“相親相愛”,處處對妻子體恤有加,大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之意,如此做派,自然討得老媽歡心。其實楊廣本人也好色,他也經常臨幸王宮中的宮女,一旦懷孕就偷偷墮胎,不過終究是瞞過了老媽去。日久天長,獨孤皇後對楊廣器重有加,不斷給楊堅吹枕邊風,楊堅心靈的天平,就是這樣傾斜過來的。
除了在爹媽麵前會裝,楊廣在大臣和部下麵前也很會裝,比如當年率軍北伐突厥時,部隊缺糧,士兵沒糧食吃,他主動斷糧,當眾不吃不喝,把士兵們感動得熱淚盈眶。南下平南陳時,他把自己的戰馬讓給生病的將士騎,把自己的帳篷空出來給生病的士兵調養,一時間軍心大振。隋文帝的近臣楊素、高紹、宇文述等人也與他交好,內外相互串通。
這裏就要說說和楊廣爭奪太子位的楊勇。楊勇之所以最終被廢,除了楊廣會裝外,其實他有兩條犯了隋文帝楊堅夫婦的忌諱。第一是楊勇信佛,且喜好奢華,對於厲行節儉的隋文帝來說,這可以說是頂風作案。第二個忌諱,隋文帝本身就是一個性情內向陰沉之人,楊勇偏偏子不類父,性格率真且喜怒盡形於色,偶有爭執,即容易和楊堅變臉,長此以往,父子關係日益冷淡。比如他曾在公元600年冬至接受百官朝賀,擔心兒子搶班奪權的楊堅,心裏犯了嘀咕。楊勇敗亡的導火索,就是楊廣就任揚州總管時,行前與獨孤皇後辭行,母子涕淚交流,楊廣更趁機說楊勇要害他,並散布謠言說楊勇的妃子是被楊勇毒死的。獨孤皇後聽後大怒說:“若此子登位,我兒恐無倖免。”至此楊勇的命運,已經無可挽回了。公元600年十月,楊堅正式下詔廢楊勇太子位,改立楊廣為太子。值得一提的是,楊廣誣陷了楊勇這麽多年,但一直到楊勇被廢太子位,卻無一言攻擊弟弟楊廣,史書上說楊勇“性寬厚”,誠非虛言。
隋王朝此時經過楊堅勵精圖治,已成盛世之相,最需要的就是一位守成之主,就如同漢高祖身後的文景二帝。而性格寬厚的楊勇,顯然更符合這個條件的,無奈厚道人無好命,會裝的楊廣,繼承了這筆遺產。
客觀上說,楊廣本人的能力,在當時也確實是楊堅5子中最出眾的,有過戰功,博學多才,且有治理地方的經驗,更有一幹重臣的擁戴,不管從哪個方麵說,他似乎都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那天下大亂的局麵,又是怎樣造成的呢?
【二】
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駕崩,楊廣即位,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隋煬帝,當然,不是什麽好名聲。
有關隋煬帝在位時期的種種惡行,史書上不勝枚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3條:開大運河,征高句麗,數度巡遊。
而細觀這3項惡行,卻不難發現,盡管事情的最後結果是鬧得民怨沸騰,天下大亂,但3件事情的發生,本身卻都有各自的道理。
先說開鑿大運河。其實從隋朝建國以後,開鑿運河就是國家的一項戰略重點。隋文帝在位的“開皇之治”時期,隋王朝就曾數次發動大規模的運河工程,在南方疏通了從建康到蘇北的河道,在陝西疏通了渭水至長安的支流,甚至在甘肅河西地區,也曾多次修築水利工程,河西地區在唐朝時期能夠成為天下最富庶的州郡,底子就是隋朝時期打下來的。而說到大運河的開鑿,早在隋文帝開皇十年,就有江南地方官請求開鑿運河,以削減稅糧運輸成本。隋朝平定南陳後,南方經濟迅速發展,賦稅激增,但是大量的賦稅運送到北方,長途跋涉成本甚大,而按照隋朝的稅法,百姓稅糧的運送成本,即“損耗”,也是由百姓自身承擔,在隋文帝時期,僅是江南地區的稅糧,分攤到每個百姓身上,其要繳納的“損耗”,竟然是賦稅本身的9倍。而隨著隋王朝不斷拉攏突厥、吐穀渾等部族,賞賜日益增加,對於南方稅糧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拓通南北交通要道,減少運輸成本,成為自隋文帝時期開始持續10多年的呼聲,在隋文帝在位的後10年,有關請求開鑿運河的奏章,從中央到地方累積就有50多封,其中不乏高紹、楊素之類的重臣。可以說,在當時,開鑿大運河,是一個舉國上下的呼聲,並非隋煬帝自己的心血來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