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庾亮所代表的潁川庾氏,陶侃所代表的潯陽陶氏,他們同王導所代表的琅邪王氏,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在中國歷史上,東晉王朝是貴族階層的黃金時代。在“貴族和皇權共享權力”的政治格局下,貴族享有超越皇權的力量,他們的利益已經得到了最大化。所以,對庾亮、陶侃而言,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維繫東晉王朝,如何維繫“貴族和皇權共享權力”的權力結構。與之相比,貴族之間的權益矛盾,無疑是次要的。
“八王之亂”緊接“永嘉之亂”,漢族政權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先因自相殘殺而遍體鱗傷,後因異族鐵騎而蕩然無存。值此,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王導憑藉高貴的出身,宏遠的政治遠見,開闊的胸懷和卓越的政治協調能力,挽狂瀾於既倒,在江南重建我漢族江山,重樹我衣冠文明。無論是東晉王朝這個國家機器,還是“王與馬共天下”這個權力體係,能夠大致滿足各方麵需要,協調各方麵矛盾的王導,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件。
與王導、司馬睿等人建立的東晉相比,1327年之後,由馬士英、阮大鋮等人一手扶值的南明,就實在是相距千裏了。
王導出於家族利益的考慮,也有自己的私心,但他分得清主、次矛盾,知道該忍讓的時候忍讓,所以他能協調其他各方麵的矛盾,維持東晉政局的大體安定。馬士英全然不同,他隻知道一味排斥異己,貪婪地、毫無止境地追求個人政治利益,完全不顧南明政權的大局。最終,在內部分崩離析的情況下,南明弘光政權隻存在了兩年,馬士英自己也被清軍所殺,為天下人恥笑、痛恨,並被歸入《明史·奸臣列傳》,遺臭萬年。
試想,要是馬士英有王導的心胸氣度,遠見卓識,仍占據東南半壁江山的南明弘光政權,又怎會在短短兩年間就灰飛煙滅。遙想當年,項羽用區區8000江東子弟,便能橫掃天下;孫策用區區幾旅吳越義士,便能割據一方;豈有十萬雄師,兩年間,便潰不成軍,一敗塗地之理!
試想,要是馬士英有王導的智慧雅量,長袖善舞,他就能在南明弘光政權這個根本利益下,協調同東林黨、復社成員的矛盾。那麽柳如是、李香君的秦淮歌舞便不會謝幕;陳子龍、夏完淳的華亭鶴唳,也不會成為絕唱!
縱觀王導一生,他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力挽狂瀾,建國於江左,為漢族政權保住了東南半壁江山;他締造了“貴族和皇權共享權力”的政治格局,有效地限製了皇權,使得政治決策由皇帝的一人決斷,擴大為貴族的一群人決斷,相對擴大了政治決策的民主程度。他就如同元老院的長老,一直致力於調解各個利益集團的矛盾,使東晉王朝這個國家機器,始終能有效運轉,不至於分崩離析。他將琅邪王氏帶上了家族命運的巔峰,為日後琅邪王氏的持續高貴,打好了基礎,定下了基調。
第二十三章 南朝“最弱王朝”——陳朝
如果要給魏晉南北朝出現過的所有政權搞個評選的話,不管評什麽,總會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相信有一項評選,基本是沒有異議的——評選魏晉南北朝中國最弱的南方政權。幾乎每一個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會把手裏的票投給一個王朝——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
表麵看來,這個結果是很有道理的,在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政權裏,陳朝是最後一個王朝,它的國土麵積最小,人口最少,國力最弱,之前的宋、齊、梁三朝,雖然也都屬偏安,但總算還有幾次盪氣迴腸的北伐,輪到陳朝統治的時代,基本就是被動挨打了。別說收復河山,不讓人家跨過長江來收你,就算阿彌陀佛了。到了王朝的末世,又出了一個中國歷史上“青史留名”的亡國之君陳後主。此君的所作所為,基本算是後世李後主,宋徽宗之流“模範先驅”。國破家亡的命運,它最後也沒躲過去,而且比前麵的宋、齊、梁三朝都亡得慘,人家的亡國都是改朝換代,最慘也不過是丟點國土,輪到陳朝,大好的河山全讓北方打包全收了。公元588年,取代北周自立的隋文帝大舉北征,一舉攻滅偏安南方的南陳政權,中國自西晉末年300年分裂後,終於重歸一統。在這個歷史性的時代裏,陳朝末帝君主陳叔寶及其君臣們,更以其荒淫的表現,自毀長城的做派,為中國的統一大業,做出了“特殊貢獻”。
如此王朝,不說最弱,似乎是說不過去的。
但當我們翻開煌煌史冊,我們卻又驚訝地看到了另一個陳朝:它的開國皇帝陳武帝陳霸先,在之後的幾千年裏,一直為歷代英雄敬仰,就連開創貞觀盛世,平生自視甚高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讚頌他“中興江南,盪跌亂世,不世之功”。後來同樣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裏,有誌收復北方河山的仁人誌士們,也同樣視他為偶像。按照一般王朝的劇本,但凡王朝滅亡,其帝王也大多“人走茶涼”,會慢慢地隨時間被人遺忘,可是陳朝為數不多的幾代皇帝裏,陳武帝,陳宣帝,陳文帝等人,卻在民間被敬仰為神。中國南方老百姓為他們修建的祠堂宗廟,不但未因陳朝的滅亡而消失,相反終整個中國封建時代香火不絕。這份殊榮,別說是北朝諸如高歡、宇文泰們這些“英主”享受不到,就是盛唐的“仁君”們也很難比擬。最弱的陳朝,雖然滅亡得幹脆利落,卻成了中國老百姓們一種特殊的紀念。
“八王之亂”緊接“永嘉之亂”,漢族政權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先因自相殘殺而遍體鱗傷,後因異族鐵騎而蕩然無存。值此,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王導憑藉高貴的出身,宏遠的政治遠見,開闊的胸懷和卓越的政治協調能力,挽狂瀾於既倒,在江南重建我漢族江山,重樹我衣冠文明。無論是東晉王朝這個國家機器,還是“王與馬共天下”這個權力體係,能夠大致滿足各方麵需要,協調各方麵矛盾的王導,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件。
與王導、司馬睿等人建立的東晉相比,1327年之後,由馬士英、阮大鋮等人一手扶值的南明,就實在是相距千裏了。
王導出於家族利益的考慮,也有自己的私心,但他分得清主、次矛盾,知道該忍讓的時候忍讓,所以他能協調其他各方麵的矛盾,維持東晉政局的大體安定。馬士英全然不同,他隻知道一味排斥異己,貪婪地、毫無止境地追求個人政治利益,完全不顧南明政權的大局。最終,在內部分崩離析的情況下,南明弘光政權隻存在了兩年,馬士英自己也被清軍所殺,為天下人恥笑、痛恨,並被歸入《明史·奸臣列傳》,遺臭萬年。
試想,要是馬士英有王導的心胸氣度,遠見卓識,仍占據東南半壁江山的南明弘光政權,又怎會在短短兩年間就灰飛煙滅。遙想當年,項羽用區區8000江東子弟,便能橫掃天下;孫策用區區幾旅吳越義士,便能割據一方;豈有十萬雄師,兩年間,便潰不成軍,一敗塗地之理!
試想,要是馬士英有王導的智慧雅量,長袖善舞,他就能在南明弘光政權這個根本利益下,協調同東林黨、復社成員的矛盾。那麽柳如是、李香君的秦淮歌舞便不會謝幕;陳子龍、夏完淳的華亭鶴唳,也不會成為絕唱!
縱觀王導一生,他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力挽狂瀾,建國於江左,為漢族政權保住了東南半壁江山;他締造了“貴族和皇權共享權力”的政治格局,有效地限製了皇權,使得政治決策由皇帝的一人決斷,擴大為貴族的一群人決斷,相對擴大了政治決策的民主程度。他就如同元老院的長老,一直致力於調解各個利益集團的矛盾,使東晉王朝這個國家機器,始終能有效運轉,不至於分崩離析。他將琅邪王氏帶上了家族命運的巔峰,為日後琅邪王氏的持續高貴,打好了基礎,定下了基調。
第二十三章 南朝“最弱王朝”——陳朝
如果要給魏晉南北朝出現過的所有政權搞個評選的話,不管評什麽,總會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相信有一項評選,基本是沒有異議的——評選魏晉南北朝中國最弱的南方政權。幾乎每一個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會把手裏的票投給一個王朝——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
表麵看來,這個結果是很有道理的,在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政權裏,陳朝是最後一個王朝,它的國土麵積最小,人口最少,國力最弱,之前的宋、齊、梁三朝,雖然也都屬偏安,但總算還有幾次盪氣迴腸的北伐,輪到陳朝統治的時代,基本就是被動挨打了。別說收復河山,不讓人家跨過長江來收你,就算阿彌陀佛了。到了王朝的末世,又出了一個中國歷史上“青史留名”的亡國之君陳後主。此君的所作所為,基本算是後世李後主,宋徽宗之流“模範先驅”。國破家亡的命運,它最後也沒躲過去,而且比前麵的宋、齊、梁三朝都亡得慘,人家的亡國都是改朝換代,最慘也不過是丟點國土,輪到陳朝,大好的河山全讓北方打包全收了。公元588年,取代北周自立的隋文帝大舉北征,一舉攻滅偏安南方的南陳政權,中國自西晉末年300年分裂後,終於重歸一統。在這個歷史性的時代裏,陳朝末帝君主陳叔寶及其君臣們,更以其荒淫的表現,自毀長城的做派,為中國的統一大業,做出了“特殊貢獻”。
如此王朝,不說最弱,似乎是說不過去的。
但當我們翻開煌煌史冊,我們卻又驚訝地看到了另一個陳朝:它的開國皇帝陳武帝陳霸先,在之後的幾千年裏,一直為歷代英雄敬仰,就連開創貞觀盛世,平生自視甚高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讚頌他“中興江南,盪跌亂世,不世之功”。後來同樣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裏,有誌收復北方河山的仁人誌士們,也同樣視他為偶像。按照一般王朝的劇本,但凡王朝滅亡,其帝王也大多“人走茶涼”,會慢慢地隨時間被人遺忘,可是陳朝為數不多的幾代皇帝裏,陳武帝,陳宣帝,陳文帝等人,卻在民間被敬仰為神。中國南方老百姓為他們修建的祠堂宗廟,不但未因陳朝的滅亡而消失,相反終整個中國封建時代香火不絕。這份殊榮,別說是北朝諸如高歡、宇文泰們這些“英主”享受不到,就是盛唐的“仁君”們也很難比擬。最弱的陳朝,雖然滅亡得幹脆利落,卻成了中國老百姓們一種特殊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