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齊梁兩朝的“自由風氣”,和這兩個朝代的建立者很有關係。首先一個,就是齊朝的開創者蕭道成。
宋齊兩朝在開國上有很多的共同劇本,一是開國皇帝登基都年齡比較大,二是在位時間都不長,劉宋開國皇帝劉裕57歲登基,59歲過世。蕭齊的開國皇帝蕭道成52歲登基,55歲過世。他們都是寒門出身,軍閥身份。不同的是,比起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陰狠毒辣,蕭齊的開國皇帝齊高帝蕭道成,自始至終,都是個出了名的老實人。
蕭道成在位的3年裏,不止一次地說過一句話:“我本來就是個普通老百姓,做夢也想不到,我竟然有做皇帝的一天。”他說這話,並不是謙虛。在他人生的大半輩子裏,這事他確實沒想到。他是小兵出身,宋明帝在位的十幾年裏,他小心做人,認真打仗,官位一步步高升。為了防止世家大族的猜忌,那時候他還不斷給各級士族寫信,極盡謙卑,表示自己隻是個粗人,絕對沒有任何野心。劉宋晚期多暴君,最後的幾個皇帝非昏庸即殘暴,殺戮無數,不但殺自己的兄弟姐妹,更殺大臣。一次宋明帝想練練射箭,就摸到了蕭道成家,趁著他睡覺的時候,彎弓搭箭朝他射,一箭射到了他的肚臍眼上,差點要了他的命。即使這樣他還能忍,一個勁地表忠心,終於在劉宋末年的殺戮中保住了命。後來劉宋宗室爭權,手握重兵的他趁機介入,廢黜了劉宋後廢帝劉昱。這時候他顯示出了自己果敢的一麵,用武力壓服了士族,把持了劉宋朝政,兩年以後廢掉了劉宋順帝,自己改元登基,於公元479年建立了南朝的第二個王朝——齊朝。
南北朝的諸帝中,如果問誰得國最“名不正言不順”,答案恐怕非蕭道成莫屬。劉裕雖然也是寒門出身,但到底戰功顯赫,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到了蕭道成這一代,他的軍力比劉裕差很多。而且經過劉宋末年的折騰,南朝的國力也遭到了一次震盪,遠不如劉宋強大,這就意味著雖然蕭道成得國,卻還是要夾起尾巴做人。蕭道成做了皇帝以後,也依然保持著自己謙虛低調的作風。當時的南朝,經過了劉宋晚期暴君幾次血雨腥風的屠殺,上下早就人心惶惶,為了穩定統治,蕭道成厲行“寬容”之策,無論對待大臣還是親族都非常寬厚,而且他還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曾經對大臣們說“如果上天能夠給我20年時間,我一定要讓天下富裕起來,讓黃金變得像沙土一樣便宜”。他不但這麽說,也是這麽做的,他在位的3年裏,廢除了劉宋時期許多苛刻的法律,減免賦稅,尤其是針對劉宋末年越演越烈的奢靡腐敗之風,他從自己做起,厲行勤儉節約。原本宮廷裏用的黃金和銅製器具,都被他改用了鐵器,而且為了起到表率作用,他還當著大臣們的麵,把宮廷裏所有的玉器統統砸碎。這麽做能起到多少作用不好說,但是他在位期間,齊朝政治穩定,經濟恢復,卻是不爭的事實。
因為他的“寬厚”影響,整個南朝,形成了一種非常寬鬆的政治氛圍,尤其是在思想和言論上,提倡自由討論。這種風氣並沒有因為蕭道成3年後的過世而結束。蕭道成去世之後,即位的是蕭道成的兒子齊武帝蕭賾。這個蕭賾雖然在皇帝的稱謂上,有一個“武”字,卻是一個繼承了他父親“寬厚”之風的人。蕭道成在臨終前,對他最重要的囑咐,就是要善待自己的兄弟親人。這一點被他不折不扣地執行了,齊朝這父子兩代在位時,無論是皇族之間的關係,還是士族之間的關係,都顯得非常和諧。雖然蕭賾是蕭道成的兒子,但是從年齡上說,蕭賾隻比蕭道成小13歲,即位的時候,已經是一個穩重的中年人了,無論性格還是當時的內外形勢,都使蕭齊政權形成了其“寬厚自由”的執政方式,尤其是在思想文化上。
蕭齊採取了優禮士族以及皇室的做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給予皇室很高的地位,並通過一切手段,來拉近皇室與士族的關係。讓出身低微的蕭家盡可能多地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其中“西邸”,就是蕭家皇室拉攏士族的手段之一。
所謂西邸,就是蕭齊的皇室成員——齊武帝蕭賾的次子蕭子良的一座府邸。蕭子良在蕭道成家族中,是一個另類人物。蕭道成武將起家,但是他本人很喜歡儒學,做軍閥的時候就很優禮文士,這一點被蕭子良繼承了下來。蕭子良年輕時候,就喜歡詩詞歌賦。後來蕭道成得天下後,因為蕭家本身出身低微,在朝廷裏沒有根基,就大力重用本家族成員,蕭子良也因此得到重用。蕭道成登基後,大部分的世家大族和他都是麵和心不合,畢竟一個出身低微且功勞有限的軍閥,在當時是很難得到認同的,而拉攏世家大族,也是蕭道成當時必須要採取的措施,最合適的人選,莫過於蕭子良了。他本身就有“仁政”的名聲,在做地方官的時候,就曾經違背劉宋皇帝的命令,擅自開倉賑濟災民,他還曾做過安南長史,在地方上歷練過,是個頗有行政經驗的人。蕭道成登基後,蕭子良被封為竟陵王,擔任司徒,隨後他在公元487年,在建康西麵自己的府邸,開始舉辦各種各樣的飲宴,這樣的飲宴,大約是每隔三五天就有一次,邀請的對象是兩類人,一類是世襲的世家門閥大族們,一類就是在當時出身低微,卻頗有影響力的文人甚至科學家。這樣的選擇是很有意味的,既要拉攏士族,又要和寒門們結成統一戰線。而飲宴的內容,一是飲酒看歌舞,二就是相互聊天,甚至還有詩文唱和。這本來是一種促進高層“和諧”的政治行為,無意之中,卻促成了南北朝文化的勃興。
齊梁兩朝的“自由風氣”,和這兩個朝代的建立者很有關係。首先一個,就是齊朝的開創者蕭道成。
宋齊兩朝在開國上有很多的共同劇本,一是開國皇帝登基都年齡比較大,二是在位時間都不長,劉宋開國皇帝劉裕57歲登基,59歲過世。蕭齊的開國皇帝蕭道成52歲登基,55歲過世。他們都是寒門出身,軍閥身份。不同的是,比起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陰狠毒辣,蕭齊的開國皇帝齊高帝蕭道成,自始至終,都是個出了名的老實人。
蕭道成在位的3年裏,不止一次地說過一句話:“我本來就是個普通老百姓,做夢也想不到,我竟然有做皇帝的一天。”他說這話,並不是謙虛。在他人生的大半輩子裏,這事他確實沒想到。他是小兵出身,宋明帝在位的十幾年裏,他小心做人,認真打仗,官位一步步高升。為了防止世家大族的猜忌,那時候他還不斷給各級士族寫信,極盡謙卑,表示自己隻是個粗人,絕對沒有任何野心。劉宋晚期多暴君,最後的幾個皇帝非昏庸即殘暴,殺戮無數,不但殺自己的兄弟姐妹,更殺大臣。一次宋明帝想練練射箭,就摸到了蕭道成家,趁著他睡覺的時候,彎弓搭箭朝他射,一箭射到了他的肚臍眼上,差點要了他的命。即使這樣他還能忍,一個勁地表忠心,終於在劉宋末年的殺戮中保住了命。後來劉宋宗室爭權,手握重兵的他趁機介入,廢黜了劉宋後廢帝劉昱。這時候他顯示出了自己果敢的一麵,用武力壓服了士族,把持了劉宋朝政,兩年以後廢掉了劉宋順帝,自己改元登基,於公元479年建立了南朝的第二個王朝——齊朝。
南北朝的諸帝中,如果問誰得國最“名不正言不順”,答案恐怕非蕭道成莫屬。劉裕雖然也是寒門出身,但到底戰功顯赫,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到了蕭道成這一代,他的軍力比劉裕差很多。而且經過劉宋末年的折騰,南朝的國力也遭到了一次震盪,遠不如劉宋強大,這就意味著雖然蕭道成得國,卻還是要夾起尾巴做人。蕭道成做了皇帝以後,也依然保持著自己謙虛低調的作風。當時的南朝,經過了劉宋晚期暴君幾次血雨腥風的屠殺,上下早就人心惶惶,為了穩定統治,蕭道成厲行“寬容”之策,無論對待大臣還是親族都非常寬厚,而且他還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曾經對大臣們說“如果上天能夠給我20年時間,我一定要讓天下富裕起來,讓黃金變得像沙土一樣便宜”。他不但這麽說,也是這麽做的,他在位的3年裏,廢除了劉宋時期許多苛刻的法律,減免賦稅,尤其是針對劉宋末年越演越烈的奢靡腐敗之風,他從自己做起,厲行勤儉節約。原本宮廷裏用的黃金和銅製器具,都被他改用了鐵器,而且為了起到表率作用,他還當著大臣們的麵,把宮廷裏所有的玉器統統砸碎。這麽做能起到多少作用不好說,但是他在位期間,齊朝政治穩定,經濟恢復,卻是不爭的事實。
因為他的“寬厚”影響,整個南朝,形成了一種非常寬鬆的政治氛圍,尤其是在思想和言論上,提倡自由討論。這種風氣並沒有因為蕭道成3年後的過世而結束。蕭道成去世之後,即位的是蕭道成的兒子齊武帝蕭賾。這個蕭賾雖然在皇帝的稱謂上,有一個“武”字,卻是一個繼承了他父親“寬厚”之風的人。蕭道成在臨終前,對他最重要的囑咐,就是要善待自己的兄弟親人。這一點被他不折不扣地執行了,齊朝這父子兩代在位時,無論是皇族之間的關係,還是士族之間的關係,都顯得非常和諧。雖然蕭賾是蕭道成的兒子,但是從年齡上說,蕭賾隻比蕭道成小13歲,即位的時候,已經是一個穩重的中年人了,無論性格還是當時的內外形勢,都使蕭齊政權形成了其“寬厚自由”的執政方式,尤其是在思想文化上。
蕭齊採取了優禮士族以及皇室的做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給予皇室很高的地位,並通過一切手段,來拉近皇室與士族的關係。讓出身低微的蕭家盡可能多地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其中“西邸”,就是蕭家皇室拉攏士族的手段之一。
所謂西邸,就是蕭齊的皇室成員——齊武帝蕭賾的次子蕭子良的一座府邸。蕭子良在蕭道成家族中,是一個另類人物。蕭道成武將起家,但是他本人很喜歡儒學,做軍閥的時候就很優禮文士,這一點被蕭子良繼承了下來。蕭子良年輕時候,就喜歡詩詞歌賦。後來蕭道成得天下後,因為蕭家本身出身低微,在朝廷裏沒有根基,就大力重用本家族成員,蕭子良也因此得到重用。蕭道成登基後,大部分的世家大族和他都是麵和心不合,畢竟一個出身低微且功勞有限的軍閥,在當時是很難得到認同的,而拉攏世家大族,也是蕭道成當時必須要採取的措施,最合適的人選,莫過於蕭子良了。他本身就有“仁政”的名聲,在做地方官的時候,就曾經違背劉宋皇帝的命令,擅自開倉賑濟災民,他還曾做過安南長史,在地方上歷練過,是個頗有行政經驗的人。蕭道成登基後,蕭子良被封為竟陵王,擔任司徒,隨後他在公元487年,在建康西麵自己的府邸,開始舉辦各種各樣的飲宴,這樣的飲宴,大約是每隔三五天就有一次,邀請的對象是兩類人,一類是世襲的世家門閥大族們,一類就是在當時出身低微,卻頗有影響力的文人甚至科學家。這樣的選擇是很有意味的,既要拉攏士族,又要和寒門們結成統一戰線。而飲宴的內容,一是飲酒看歌舞,二就是相互聊天,甚至還有詩文唱和。這本來是一種促進高層“和諧”的政治行為,無意之中,卻促成了南北朝文化的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