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桓玄沒有想到,劉裕這把“利器”下手的第一個目標,竟然就是他自己。在投靠桓玄的這段時間裏,劉裕一直養精蓄銳。為了表達對桓玄的效忠,他主動把自己的許多部下遣散到了別處,比如他把自己的親信何無忌派到了慶陽,同宗兄弟劉毅派到了廣陵。廣陵此時是桓玄的弟弟桓弘的地盤,派劉毅過去,似乎是讓自己的親信,處於桓玄勢力的監控之下。表麵看,劉裕是在主動肢解自己的軍隊,表示自己毫無反對桓玄之心,事實上,他是給桓玄埋下了無數顆定時炸彈。到了公元405年二月,這幾顆炸彈終於爆炸了,是年,劉毅在廣陵起兵,殺掉了桓玄的弟弟桓弘,桓玄政權的一大臂膀,就這樣給砍掉了。與此同時,劉裕也在京口發難,趁著桓玄打獵的機會發動政變,一舉殺死了桓玄的堂兄桓修。如此一來,桓玄的羽翼頓時被斬掉了,勢單力孤的桓玄,倉皇之下連忙逃跑到了荊州。之後劉裕乘勝追擊,檄文各省,聲討桓玄的罪狀,東晉的各派勢力眼看桓玄倒台,紛紛表示支持劉裕,爭著做牆頭草。這場原本勢力懸殊的較量,因為劉裕的縝密籌劃,至此已經掌握了主動權。隨後劉裕帶兵進入了建康城,被推舉為反對桓玄篡位的“盟主”。到了公元405年四月,憑藉著“擁戴東晉”的名義以及迅速擴充的軍隊,劉裕徹底消滅了桓玄的勢力,並且掌控了建康的局勢。次年三月,劉裕扶持晉安帝復位,這時候的劉裕,已經官升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儼然成為了國家柱石,確切點說,是國家的權臣。
對於當時的東晉王朝來說,無論是劉裕贏還是桓玄贏,都是沒有區別的,因為不管誰贏,東晉的皇帝都差不多是傀儡。但是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來說,劉裕和桓玄的這一場較量,意義卻遠遠超過了改朝換代。桓玄是東晉權臣桓溫的兒子,世代名門望族,在三國至西晉的漫長歷史中,世家大族一直壟斷著國家高位,出身不好隻能靠邊站。然而在這場爭奪大權的內戰裏,最後靠邊站的,卻是身為世家大族的桓玄,得到勝利的,是出身寒微的劉裕,這對於整個南朝乃至整個中國的政治結構,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從這以後,寒門不再是依附於世家大族的附庸,他們本身已經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甚至足夠獲得國家的最高權力,這場政變對整個國家的衝擊,無論是政治觀念方麵,還是國家政權構成方麵,都是非常深遠的。
劉裕這段時期的所作所為,確立了他在東晉朝廷裏的“忠臣”形象,在當時世家大族眼裏,劉裕是東晉王朝的拯救者,甚至在後來編修《資治通鑑》的司馬光眼裏,劉裕也是“再造東晉”的絕對功臣。然而劉裕的真實目標,絕不是再造東晉,而是再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政權。
劉裕能夠在短短5年裏,在世家大族當道的東晉,從一個普通的小軍官,一躍成為把持國家大權的權臣,這在中國歷史中本來就屬於奇蹟,放在當時,更可以說是神話。而就劉裕本身而言,做到這個是不奇怪的,首先,劉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所依託的,是一個強大的北府軍軍人集團。東晉南遷後,為了穩定統治,對江南的世家大族大力籠絡,而南遷到北方的漢人,尤其是軍人階層,雖然擔負著保家衛國的重任,但是他們的身份一直是被邊緣化的,始終不能進入國家權力層的核心。所以即使是出身不同的軍人,也希望國家政權中,能夠出現一個替他們說話的人。從身份而言,劉裕是能被他們接受的,他自己就是北府軍的成員,更是南遷北方漢人的後代,這兩條就足夠讓他獲得北府軍官兵的認同。而且,劉裕為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謀而後動”,從年輕的時候,他就屬於那種心眼非常多的人,一件事沒有把握,他絕對不去做,他決定要做的事情,必然是經過了長期的籌劃,哪怕為此需要暫時忍受失敗。比如在對付桓玄的過程裏,劉裕一是能算計,最後把桓玄算計死了,二是能忍,賣身投靠,曲意逢迎,到最後背後捅刀子,全套動作一氣嗬成,絲毫不留破綻。這樣的人,做一個把持大權的權臣,都有些屈才,做皇帝,也是完全可以的。
【二】
但能力能夠做皇帝的劉裕,在公元405年“再造社稷”,並且成功把持大權之後,他想當皇帝,還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先就是他的出身問題,劉裕寒門出身,在那個門第社會之中,寒門出身的人,能做官就祖墳上冒青煙了,想做皇帝,簡直是要癡心妄想。雖然說槍桿子裏麵出政權,但是劉裕也不能把所有的世家大族都殺幹淨。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此時的東晉王朝,還有他的正統地位,一直在以“光復河山”來收攏人心,現在北方失地沒有收復,你卻把正統朝廷幹掉了,這讓全國人民看你劉裕是個什麽東西。所以要想奪取政權,劉裕必須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要提高自己的威望,第二件事要拉攏世家大族。後一件相對好辦點,這時期的世家大族,都已經腐朽不堪,隻要封官許願給好處,完全可以找到合作者。第一件事比較難辦,那年頭要有聲望,除非兩種可能:第一種是出身名門,這個說過了,出身問題劉裕是扭轉不了的;第二種也很難,就是必須要成為民族英雄,當時南北分裂,北方政權林立,但凡是有血性的東晉人,哪怕是一個普通老百姓,也都有光復河山的願望,做到這一點的,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可做到這樣又談何容易,當年的桓溫何等雄才大略,貿然北伐的結果又是如何?不照樣被人家打回來嗎?他都不行,你劉裕行嗎?
對於當時的東晉王朝來說,無論是劉裕贏還是桓玄贏,都是沒有區別的,因為不管誰贏,東晉的皇帝都差不多是傀儡。但是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來說,劉裕和桓玄的這一場較量,意義卻遠遠超過了改朝換代。桓玄是東晉權臣桓溫的兒子,世代名門望族,在三國至西晉的漫長歷史中,世家大族一直壟斷著國家高位,出身不好隻能靠邊站。然而在這場爭奪大權的內戰裏,最後靠邊站的,卻是身為世家大族的桓玄,得到勝利的,是出身寒微的劉裕,這對於整個南朝乃至整個中國的政治結構,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從這以後,寒門不再是依附於世家大族的附庸,他們本身已經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甚至足夠獲得國家的最高權力,這場政變對整個國家的衝擊,無論是政治觀念方麵,還是國家政權構成方麵,都是非常深遠的。
劉裕這段時期的所作所為,確立了他在東晉朝廷裏的“忠臣”形象,在當時世家大族眼裏,劉裕是東晉王朝的拯救者,甚至在後來編修《資治通鑑》的司馬光眼裏,劉裕也是“再造東晉”的絕對功臣。然而劉裕的真實目標,絕不是再造東晉,而是再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政權。
劉裕能夠在短短5年裏,在世家大族當道的東晉,從一個普通的小軍官,一躍成為把持國家大權的權臣,這在中國歷史中本來就屬於奇蹟,放在當時,更可以說是神話。而就劉裕本身而言,做到這個是不奇怪的,首先,劉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所依託的,是一個強大的北府軍軍人集團。東晉南遷後,為了穩定統治,對江南的世家大族大力籠絡,而南遷到北方的漢人,尤其是軍人階層,雖然擔負著保家衛國的重任,但是他們的身份一直是被邊緣化的,始終不能進入國家權力層的核心。所以即使是出身不同的軍人,也希望國家政權中,能夠出現一個替他們說話的人。從身份而言,劉裕是能被他們接受的,他自己就是北府軍的成員,更是南遷北方漢人的後代,這兩條就足夠讓他獲得北府軍官兵的認同。而且,劉裕為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謀而後動”,從年輕的時候,他就屬於那種心眼非常多的人,一件事沒有把握,他絕對不去做,他決定要做的事情,必然是經過了長期的籌劃,哪怕為此需要暫時忍受失敗。比如在對付桓玄的過程裏,劉裕一是能算計,最後把桓玄算計死了,二是能忍,賣身投靠,曲意逢迎,到最後背後捅刀子,全套動作一氣嗬成,絲毫不留破綻。這樣的人,做一個把持大權的權臣,都有些屈才,做皇帝,也是完全可以的。
【二】
但能力能夠做皇帝的劉裕,在公元405年“再造社稷”,並且成功把持大權之後,他想當皇帝,還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先就是他的出身問題,劉裕寒門出身,在那個門第社會之中,寒門出身的人,能做官就祖墳上冒青煙了,想做皇帝,簡直是要癡心妄想。雖然說槍桿子裏麵出政權,但是劉裕也不能把所有的世家大族都殺幹淨。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此時的東晉王朝,還有他的正統地位,一直在以“光復河山”來收攏人心,現在北方失地沒有收復,你卻把正統朝廷幹掉了,這讓全國人民看你劉裕是個什麽東西。所以要想奪取政權,劉裕必須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要提高自己的威望,第二件事要拉攏世家大族。後一件相對好辦點,這時期的世家大族,都已經腐朽不堪,隻要封官許願給好處,完全可以找到合作者。第一件事比較難辦,那年頭要有聲望,除非兩種可能:第一種是出身名門,這個說過了,出身問題劉裕是扭轉不了的;第二種也很難,就是必須要成為民族英雄,當時南北分裂,北方政權林立,但凡是有血性的東晉人,哪怕是一個普通老百姓,也都有光復河山的願望,做到這一點的,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可做到這樣又談何容易,當年的桓溫何等雄才大略,貿然北伐的結果又是如何?不照樣被人家打回來嗎?他都不行,你劉裕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