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桓溫的轉變,史料上普遍的說法,是當時他長期把持大權,因此生出了不臣之心。但是從桓溫本人的行為看,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已入暮年的他,在回顧自己的一生的時候,發現自己竟然兩手空空,就像史料裏記錄的一樣,他經常自言自語說“男人要麽流芳百世,要麽遺臭萬年”。細看這段話的意思:流芳百世,早先一直是桓溫的追求,可是3次北伐勞而無功,特別是由於東晉世家大族的阻撓而功虧一簣,最後一場失敗,更是斷送了他個人往日的戰功。這樣的局麵下,流芳百世自然無從談起,至於遺臭萬年呢,自然是想篡立了。
桓溫開始這麽做了,促使他下定決心的,是當年在山東金鄉,曾經勸說他進兵的親信希超,桓溫先是廢掉了當時的東晉皇帝,立了晉簡安帝。這時候他雖然威名大減,但手裏有當時東晉最強大的軍隊,做這件事情也就很容易。但是後麵的事情就不容易了,此時東晉世家大族當道,這是他奪權的障礙。桓溫先是把反對最激烈的殷、虞兩族殺掉,然後,他又駐兵在姑蘇,用來遙控京城。
就像他之前做的所有事情一樣,這一次他又猶豫了,既沒有直接廢掉東晉皇室,也沒有懸崖勒馬,究原因,還是因為他自己的觀念在作祟,他既想成就大業,同時也顧忌自己的名聲,不想背上叛賊的罵名,所以就算改朝換代,也是要取得世家大族支持的。公元372年,桓溫擁立的晉簡安帝病逝,這又給了桓溫篡權的好機會,次年春天,桓溫帶兵來到京城建康,當時坊間紛紛傳言,說桓溫要把整個士族全都殺光。其實桓溫沒有這麽殘暴,他要的隻是世家大族對自己的認可,他可以殺掉殷、虞兩個家族,但是對於東晉士族中影響力最大的謝家和王家,還是讓其三分,畢竟這兩個家族在當時的東晉人脈太廣,一旦輕舉妄動,很可能招來整個東晉世家大族的打擊。所以桓溫到了建康後,找到了王家的名士王坦之以及謝家的名士謝安,意圖取得兩大家族的支持。謝安是個聰明人,比起王坦之麵對桓溫的軍隊,嚇得臉都白了,謝安卻鎮定自若,他不卑不亢的態度得到了桓溫的敬重,在桓溫登基的問題上,謝安假裝支持,卻故意拖延,遲遲不為桓溫主持登基儀式。因為謝安得到消息,這時候的桓溫,已經病入膏肓了。公元373年八月,一代梟雄桓溫病故,到死,他都沒有完成最後一步篡位,流芳百世沒有做到,遺臭萬年也沒有實現。
雖然歷史上對桓溫爭論很多,但關於他的貢獻,不管是批評他的人還是稱讚他的人,都是認帳的。他當政時期,是東晉軍事力量的迅速上升期,他在荊州打造出來的軍隊,後來和北府軍一樣,成為了在淝水之戰抗擊苻堅南下的主力。而他個人的能力、功勳,在當時已經日益腐化的士族階層中,更屬於難得的英雄人物。他卓越的戰略眼光,持重的用兵特色,也堪當此時東晉的翹楚。桓溫去世之後,他的弟弟桓沖接替了他的職務,和謝安同心協力,東晉政權因此出現了團結的局麵。這一切,都對之後那場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淝水之戰,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不過最後想遺臭萬年的桓溫做夢也沒想到,他的理想被他的兒子實現了。桓溫去世32年後,桓溫的兒子桓玄發動叛亂,廢除了東晉皇室,建立了“楚政權”,當年篡權不成的桓溫,被他的兒子追認為“宣武皇帝”,早已作古的桓溫,也就因此過了把皇帝癮。但是過癮之後,卻是他們整個家族的災難,桓玄後來敗給了東晉晚期的新軍閥劉裕,桓溫全家被劃作賊,遭到屠戮。曾經在江南大地舉足輕重的桓家,就這麽完蛋了。而桓玄的這場變亂,也為他的對手劉裕做了嫁衣裳。寒門出身的劉裕,沒有桓溫腦袋裏這麽多條條框框,最後借著戰功幹淨利落地結束了東晉,開始了南北朝時代。
第九章 劉裕,貴族中國的叛逆者
在魏晉南北朝幾個世紀的歷史上,雖然同樣是南北對峙,國家分裂,但是這幾百年的歷史,往往被史家分成了兩段,一段是“魏晉”,包括從三國時代到東晉滅亡這段歷史;另一段是“南北朝”,即南朝宋齊梁陳政權與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對峙階段。之所以這麽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魏晉”階段,從魏到晉,即使國家分裂,卻終究還有“正統”政權存在,比如前者的魏,後者的晉,雖然這樣的正統隻是在表麵上。而在後來的南北朝時代,無論是統一北方的鮮卑北魏,還是輪流坐莊的南朝宋齊梁陳,都隻能算地方割據政權,代表不了大一統封建王朝的正統。這是封建社會的劃分觀念,而從國家統一的角度來說,從魏晉到南北朝,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國家從混戰變成了南北對峙,無論這期間政治風雲怎樣變化,南北之間的關係是戰是和,南北雙方的老百姓們,至少已經開始享受長時期的和平生活了。中國南北大一統時代的到來,也是從南北朝的對峙開始成為現實的,從這個角度說,南北雙方促成這個時代到來的人,都可以說是歷史的功臣。
如果從社會階層的變化看,“魏晉”與“南北朝”之間,有一個巨大的差別。從東漢末年開始,中國的封建社會,其實就進入了門閥封建社會,即由出身顯貴的世家大族把持國家政權,壟斷國家的政治,中國社會的門第觀念,從此形成,幹得好不如生得好,是這個時代的人的主要思想。這樣一個森嚴的門閥體係,從南北朝時代開始破產。北方方麵,常年的戰亂,外加鮮卑北魏早期的大清洗,沉重打擊了北方門閥士族,魏孝文帝的改革,表麵上提高了北方門閥士族的地位,其實卻促成了大量“寒門”出身的官員,走到了政治的前台。北魏分裂後的東魏、西魏,後來演化成了北齊、北周,雖然這些政權都大量拉攏北方士大夫,尤其是士族階層,可是寒門勢力的崛起,以及士族階層的最終瓦解,這個大趨勢已經不可避免,越來越多的草根階層開始嶄露頭角。南朝方麵,這樣的情景演進更快,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朝代,他們的開國皇帝,清一色都是寒門出身,僅就這一點來說,我們或許就可以做出這樣的比喻:魏晉時代,是“貴族中國”的頂峰,南北朝時代,是“草根中國”的開始。
桓溫開始這麽做了,促使他下定決心的,是當年在山東金鄉,曾經勸說他進兵的親信希超,桓溫先是廢掉了當時的東晉皇帝,立了晉簡安帝。這時候他雖然威名大減,但手裏有當時東晉最強大的軍隊,做這件事情也就很容易。但是後麵的事情就不容易了,此時東晉世家大族當道,這是他奪權的障礙。桓溫先是把反對最激烈的殷、虞兩族殺掉,然後,他又駐兵在姑蘇,用來遙控京城。
就像他之前做的所有事情一樣,這一次他又猶豫了,既沒有直接廢掉東晉皇室,也沒有懸崖勒馬,究原因,還是因為他自己的觀念在作祟,他既想成就大業,同時也顧忌自己的名聲,不想背上叛賊的罵名,所以就算改朝換代,也是要取得世家大族支持的。公元372年,桓溫擁立的晉簡安帝病逝,這又給了桓溫篡權的好機會,次年春天,桓溫帶兵來到京城建康,當時坊間紛紛傳言,說桓溫要把整個士族全都殺光。其實桓溫沒有這麽殘暴,他要的隻是世家大族對自己的認可,他可以殺掉殷、虞兩個家族,但是對於東晉士族中影響力最大的謝家和王家,還是讓其三分,畢竟這兩個家族在當時的東晉人脈太廣,一旦輕舉妄動,很可能招來整個東晉世家大族的打擊。所以桓溫到了建康後,找到了王家的名士王坦之以及謝家的名士謝安,意圖取得兩大家族的支持。謝安是個聰明人,比起王坦之麵對桓溫的軍隊,嚇得臉都白了,謝安卻鎮定自若,他不卑不亢的態度得到了桓溫的敬重,在桓溫登基的問題上,謝安假裝支持,卻故意拖延,遲遲不為桓溫主持登基儀式。因為謝安得到消息,這時候的桓溫,已經病入膏肓了。公元373年八月,一代梟雄桓溫病故,到死,他都沒有完成最後一步篡位,流芳百世沒有做到,遺臭萬年也沒有實現。
雖然歷史上對桓溫爭論很多,但關於他的貢獻,不管是批評他的人還是稱讚他的人,都是認帳的。他當政時期,是東晉軍事力量的迅速上升期,他在荊州打造出來的軍隊,後來和北府軍一樣,成為了在淝水之戰抗擊苻堅南下的主力。而他個人的能力、功勳,在當時已經日益腐化的士族階層中,更屬於難得的英雄人物。他卓越的戰略眼光,持重的用兵特色,也堪當此時東晉的翹楚。桓溫去世之後,他的弟弟桓沖接替了他的職務,和謝安同心協力,東晉政權因此出現了團結的局麵。這一切,都對之後那場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淝水之戰,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不過最後想遺臭萬年的桓溫做夢也沒想到,他的理想被他的兒子實現了。桓溫去世32年後,桓溫的兒子桓玄發動叛亂,廢除了東晉皇室,建立了“楚政權”,當年篡權不成的桓溫,被他的兒子追認為“宣武皇帝”,早已作古的桓溫,也就因此過了把皇帝癮。但是過癮之後,卻是他們整個家族的災難,桓玄後來敗給了東晉晚期的新軍閥劉裕,桓溫全家被劃作賊,遭到屠戮。曾經在江南大地舉足輕重的桓家,就這麽完蛋了。而桓玄的這場變亂,也為他的對手劉裕做了嫁衣裳。寒門出身的劉裕,沒有桓溫腦袋裏這麽多條條框框,最後借著戰功幹淨利落地結束了東晉,開始了南北朝時代。
第九章 劉裕,貴族中國的叛逆者
在魏晉南北朝幾個世紀的歷史上,雖然同樣是南北對峙,國家分裂,但是這幾百年的歷史,往往被史家分成了兩段,一段是“魏晉”,包括從三國時代到東晉滅亡這段歷史;另一段是“南北朝”,即南朝宋齊梁陳政權與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對峙階段。之所以這麽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魏晉”階段,從魏到晉,即使國家分裂,卻終究還有“正統”政權存在,比如前者的魏,後者的晉,雖然這樣的正統隻是在表麵上。而在後來的南北朝時代,無論是統一北方的鮮卑北魏,還是輪流坐莊的南朝宋齊梁陳,都隻能算地方割據政權,代表不了大一統封建王朝的正統。這是封建社會的劃分觀念,而從國家統一的角度來說,從魏晉到南北朝,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國家從混戰變成了南北對峙,無論這期間政治風雲怎樣變化,南北之間的關係是戰是和,南北雙方的老百姓們,至少已經開始享受長時期的和平生活了。中國南北大一統時代的到來,也是從南北朝的對峙開始成為現實的,從這個角度說,南北雙方促成這個時代到來的人,都可以說是歷史的功臣。
如果從社會階層的變化看,“魏晉”與“南北朝”之間,有一個巨大的差別。從東漢末年開始,中國的封建社會,其實就進入了門閥封建社會,即由出身顯貴的世家大族把持國家政權,壟斷國家的政治,中國社會的門第觀念,從此形成,幹得好不如生得好,是這個時代的人的主要思想。這樣一個森嚴的門閥體係,從南北朝時代開始破產。北方方麵,常年的戰亂,外加鮮卑北魏早期的大清洗,沉重打擊了北方門閥士族,魏孝文帝的改革,表麵上提高了北方門閥士族的地位,其實卻促成了大量“寒門”出身的官員,走到了政治的前台。北魏分裂後的東魏、西魏,後來演化成了北齊、北周,雖然這些政權都大量拉攏北方士大夫,尤其是士族階層,可是寒門勢力的崛起,以及士族階層的最終瓦解,這個大趨勢已經不可避免,越來越多的草根階層開始嶄露頭角。南朝方麵,這樣的情景演進更快,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朝代,他們的開國皇帝,清一色都是寒門出身,僅就這一點來說,我們或許就可以做出這樣的比喻:魏晉時代,是“貴族中國”的頂峰,南北朝時代,是“草根中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