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的著作除《傷寒雜病論》外,見於文獻著錄的尚有《張仲景五髒論》《張仲景脈經》《張仲景療婦人方》《五髒營衛論》《療黃經》《口齒論》等。張仲景的弟子有杜度、衛汛,俱為當時名醫。而他的理論,在後世被不斷完善,雖然傷寒疾病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仍然是中國的大害,但不爭的事實是,在張仲景的努力下,這個疾病的死亡率越來越低了。到了隋唐時代,中醫已經有了完整的治療這種疾病的辦法。中國的人口也因此直線上升,後來的中國另一個盛世——大唐盛世,也因此從中受益頗深。


    張仲景過世的時間,後來的史家說法很多,有說是公元215年的,也有說是公元219年的。後人為了紀念張仲景,曾修祠、墓以祀之,河南南陽的“醫聖祠”始建於明代,有清代石刻“醫聖祠”(公元1727年)、“醫聖張仲景故裏”(公元1900年)。據明代《漢長沙太守張仲景靈應碑》記載:“南陽城東仁濟橋西聖廟,十大名醫中有仲景像。”清代《南陽縣誌》記載:“宛郡(南陽)東高阜處,為張家巷,相傳有仲景故宅,延曦門東迤北二裏,仁濟橋西,有仲景墓。”河南南陽的“醫聖祠”經明清以後屢次修葺(其間也有毀壞),保存得比較完整。


    第四章 三國時期中國人口銳減解密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國演義”時代,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相信不同的人都能總結出不同的內容來。積極的說法是,這是一段中國歷史上英雄輩出的時期,改朝換代的時期,軍事思想革新的時期;消極的說法是,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戰亂的時期,分裂的時期,災難深重的時期。然而就後世而言,“三國”對中國歷史的一大影響,卻是公認的,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段人口銳減的時期。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應始於中國商周時代,但是中國人口的演變趨勢,如果畫一個圖表的話,那應該是一個反覆的曲線圖。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次人口大規模減少的時期,從東漢末年至三國,更是這種時期的“加強版”。這段時期中國人口數量下降之大,人民非正常死亡之慘重,在前代後世,恐怕都很難找出第二個時代與之相比。解放初期,一代偉人毛澤東在研讀三國歷史的時候,也震驚於三國人口減少的驚人局麵,發出了“原子彈不如劉關張大刀長矛”的感慨。


    但是,三國時期人口減少的原因,難道僅僅是戰爭這麽簡單?這樣的人口銳減,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一】


    在整個東漢王朝,人口數量最多的時期,是東漢和帝、順帝在位時期,那段時代的中國,人口已經接近了6000萬。然而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中國的人口開始負增長了,但是下降的幅度並不大。到了東漢桓帝在位的時候,公元157年,東漢政府曾經清查過全國的戶口,在這次“人口普查”中,中國的人口是5600多萬,略低於漢和帝時代近6000萬的最高峰,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但是經過隨後的黃巾軍起義以及董卓之亂,中原群雄的相互內戰,到了公元221年赤壁之戰結束的時候,中國的人口下降,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雖然各類史家列出的這時期人口數字出入比較大,但大幅度下降的情景,卻是讓人震驚的:唐人杜佑《通典》記錄,東漢桓靈時期黃巾之亂始,歷經董卓之亂,到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安初期,當時中國的人口就已經“人戶所存,十無一二”。但這時候的中國並沒有和平,在這“十無一二”的人口慘景下,又先後發生了曹操與袁紹的爭霸戰,曹操南下平荊州,戰赤壁的統一戰爭,以及劉備收巴蜀,曹操收河西的兼併戰。直到公元221年吳蜀彝陵之戰後,中國才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期。這期間的戰爭,場場都是傷亡慘重的殊死之戰,人口的減少可想而知。在“三國”中的魏國建立初期,魏國大臣陳群就曾說,此時魏國的人口,“比漢文景時,不過一大郡”。而“三足鼎立”後的具體人口數字,按照杜佑《通典》裏的說法,蜀國在公元221年劉禪登基時,人口是90萬,到了公元263年蜀國滅亡時,人口增長到94萬,這一年平定蜀國的魏國將魏蜀人口“通計”,中國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537萬人。而《晉書》裏記載,吳國在蜀國滅亡時的人口,有230萬。這樣加起來,中國的總人口也不超過800萬。這還是三國時代進入了相對和平期後,長期恢復人口生產後才恢復到的數字。甚至在現代,許多研究者提出了更為驚人的結論:史料上的人口數字,依然還是注水的。三國時代中國人口的損失要更大,在《歷史不忍細看》中就曾有觀點:三國赤壁之戰後,中國人口隻剩下了140萬。如果這樣的話,真可以說是“百不存一”了。


    三國人口下降幅度之大,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觸目驚心的。在三國之後,中國人口下降最快的時期,應該是宋末元初。在蒙古帝國滅金朝與宋朝的戰爭中,中國人口大約下降了40%左右,這算是近一千年來中國最大規模的一次災難了。但是和三國時代的情景相比,依然是“小巫見大巫”了。


    說到東漢末至三國早期的人口銳減,論原因自然可以總結出很多,有一些是我們今天可以想到的,比如從黃巾軍起義開始的全國性戰亂。當時的黃巾軍起義,採取的是全國各地同時舉事的策略,一爆發就是“全麵戰爭”,戰爭蔓延到了全國。又比如東漢末期出現的梟雄們,都是漠視民力,濫殺無辜的奸雄,權臣董卓在把持大權後,採取的是殘暴壓榨的統治政策,為了擴充軍力更不斷抓壯丁,導致大量百姓逃亡。而且當時的北方軍閥,喜歡拿老百姓來做擋箭牌,在戰爭中,經常抓無辜的百姓做為“肉盾”充在前麵,阻擋敵人的進攻。常年的相互戰爭,也造成了大批城鎮被毀,許多繁華一時的州縣,都變成了無人區。並且東漢末年至三國的戰亂,可以說是全國循環的,讓老百姓無處可逃。如北方剛打完官渡之戰,南方又爆發赤壁之戰,隨後西北、西南都爆發戰爭。漢帝國的疆土,除了邊遠的西域地區外,幾乎都被捲入了戰火,沒有受戰爭破壞的地方,可以說少之又少。如上原因,在後來史家的記錄中,也不止一次被提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容青史盡成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嶔並收藏不容青史盡成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