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把匈奴打敗,趕跑的時代,就是東漢時代。
【一】
在經過了立國初年的休養生息之後,承平的東漢王朝,從第二代皇帝漢明帝劉莊開始,決心著手解決匈奴——這個讓歷代中原統治者頭疼的老問題。東漢反擊匈奴的戰爭,從公元73年開始,盡管這次出征並沒有達到重創匈奴有生力量的目的,但不好的開端,有時候反而是成功的一半。東漢因為占有了伊悟,打通了進入西域的道路,東漢大軍完全可以通過這條道路,對北匈奴的故地進行長途奔襲。在此戰之後的第二年,竇固再次率領1萬7千大軍,經伊悟進入西域,大破盤踞在車師的北匈奴主力,斬首近萬人。這是東漢開國以來,第一次對北匈奴軍隊成建製的殲滅打擊。也正是在這一戰之後,東漢才設立了西域都戶,恢復了對西域大地的主權。此時東漢麵對的,是徹底殲滅北匈奴的最好機會,先前出使西域的班超,已經在當地成功說服了大部分國家歸附漢朝,北匈奴在西域已經無法立足,如果漢軍趁勢北進,將北匈奴徹底斬盡殺絕,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意外卻發生了,是政治上的意外,竇固突然接到了東漢王朝的聖旨:班師回朝。東漢第一次可以徹底消滅北匈奴的機會,就這樣斷送了。如果沒有這一道聖旨,恐怕也就沒有之後半個世紀,班家父子在西域的孤軍奮戰了。
東漢王朝之所以見好就收,一麵是當時的文臣們,大都堅持孔子的主張,即對蠻夷們,得其地不可役而使,追殺徒勞無益,隻要把他們遠遠趕走就好。更重要的原因,是竇固的特殊身份——外戚。這裏要說說竇固,雖然他的名聲不如衛青,卻是一個和衛青性格類似的人,也是當時東漢軍將中軍事才能最強者。他是河西豪強竇家的子孫,娶了東漢的公主,他也就是東漢王朝的駙馬爺,這般特殊的身份,在當時無疑是分外敏感的。西漢滅亡於外戚的前車之鑑,使東漢王朝在立國早期,就採取了打壓外戚的政策,對外戚的封地、財產進行嚴格的限製。漢光武帝、漢明帝父子兩代君主,更大量任用酷吏,以限製外戚勢力的擴張。做為手握軍權的東漢駙馬爺,一旦竇固繼續建立戰功,實力自然可能被漢明帝忌憚,所以趁著初戰告捷見好就收,就成了漢明帝自以為正確的選擇。
竇固也很識相,收到詔書後沒有任何的抱怨,回到洛陽後繼續夾著尾巴做人。他為人謙虛,平時小心謹慎,處事卻豪爽大方,樂善好施,在東漢王朝的人緣很好。他班師回朝後,就再也不談打仗的事,連被他派到西域的班超也不管了,放任班超在當地孤軍奮戰多年。他因這場戰功,官位節節高升,兵權交出去後,名譽性的職務給了一大堆,最後於公元88年善終於家,賜諡號文侯。
然而北匈奴的氣焰,並沒有因為竇固的離開而收斂,相反卻變本加厲。在洞悉了東漢不會輕舉妄動之後,北匈奴開始放心大膽地在西域掃蕩東漢的勢力。事實證明,這時候的北匈奴也確實不復當年之勇,麵對東漢僅有數千士兵堅守的西域地區,北匈奴竟然打得非常困難,經常是幾萬匈奴軍圍攻幾千漢軍,卻經常被擊退。每次攻克漢軍的戰略要地,北匈奴的傷亡都是漢軍的數倍。值得稱讚的是,雖然在西域爭奪戰裏,東漢帝國採取了“不作為”的態度,但是留守漢軍的抵抗,卻是格外悲壯慘烈。比如耿恭率領兩千士兵堅守的疏勒城,在箭鏃消耗殆盡,斷水斷糧的絕境之下,麵對數倍於自己的匈奴軍圍困,依然不屈不撓,死戰不退。其慷慨壯烈,連北匈奴單於都大為敬佩,一度主動勸降,允諾要把女兒嫁給他。但耿恭不是李陵,不但嚴詞拒絕了匈奴人的企圖,甚至殺掉勸降之人表示死戰之心。惱怒之下,北匈奴對疏勒城發動了慘烈的進攻。但可笑的是,當東漢前線士兵在死戰的時候,東漢朝堂上的文官們卻在掐架,比如這時期因“清廉”被載入史冊的東漢名臣第五倫,居然荒唐地提出不需要救援這股漢軍,讓他們在西域為國盡忠,自生自滅就好。好在他的提議遭到了朝廷眾多大臣的怒斥,剛即位的漢章帝也難得“爺們”了一回,大怒道“若此等精忠將士蒙難,昏君之罪也”!皇帝不願做昏君,事情就好辦了,東漢帝國隨後開始了著名的“拯救大兵耿恭”的行動,讓曾經在對羌族戰爭中立下戰功的酒泉太守段鵬帶7000人到西域救援。漢軍進展順利,一路累積斬俘北匈奴軍隊3000多人。事實證明,在西域大地苟延殘喘多年的北匈奴,其軍事力量和作戰素質,都遠非西漢時期的模樣,而此時東漢軍隊的戰鬥力,卻不亞於西漢鼎盛時期,以鼎盛之強,擊北匈奴強弩之末,完全是摧枯拉朽。意外偏偏又發生了,受命救援的王蒙部是膽小鬼,進入西域後怎麽也不肯再向前推進了,理由是擔心陷入北匈奴合圍,大多數不明敵情的漢軍也同意這麽做,況且被圍困這麽久,誰知道這股漢軍是生是死呢?關鍵時刻,軍中一個曾給耿恭做過警衛員的小吏範羌站了出來,他反對就此班師,自請帶2000兵馬援救,在他的堅持下,漢軍主力部隊給他留下2000人馬後,慌不迭地拔馬南撤了。帶著這股騎兵部隊,範羌翻山越嶺,終於趕到了疏勒城,成功擊潰了匈奴的圍城部隊,兩支漢軍會師之後,當場“涕淚交流”。此後經過數日跋涉,範羌護送著這支英雄部隊回到中原,進入漢地後,耿恭部原先的2000漢軍,此時竟然隻剩下13人,美國人的《拯救大兵瑞恩》,是史匹柏的藝術加工,中國軍人的“拯救大兵耿恭”,卻是鐵血中華壯懷激烈的事實。
【一】
在經過了立國初年的休養生息之後,承平的東漢王朝,從第二代皇帝漢明帝劉莊開始,決心著手解決匈奴——這個讓歷代中原統治者頭疼的老問題。東漢反擊匈奴的戰爭,從公元73年開始,盡管這次出征並沒有達到重創匈奴有生力量的目的,但不好的開端,有時候反而是成功的一半。東漢因為占有了伊悟,打通了進入西域的道路,東漢大軍完全可以通過這條道路,對北匈奴的故地進行長途奔襲。在此戰之後的第二年,竇固再次率領1萬7千大軍,經伊悟進入西域,大破盤踞在車師的北匈奴主力,斬首近萬人。這是東漢開國以來,第一次對北匈奴軍隊成建製的殲滅打擊。也正是在這一戰之後,東漢才設立了西域都戶,恢復了對西域大地的主權。此時東漢麵對的,是徹底殲滅北匈奴的最好機會,先前出使西域的班超,已經在當地成功說服了大部分國家歸附漢朝,北匈奴在西域已經無法立足,如果漢軍趁勢北進,將北匈奴徹底斬盡殺絕,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意外卻發生了,是政治上的意外,竇固突然接到了東漢王朝的聖旨:班師回朝。東漢第一次可以徹底消滅北匈奴的機會,就這樣斷送了。如果沒有這一道聖旨,恐怕也就沒有之後半個世紀,班家父子在西域的孤軍奮戰了。
東漢王朝之所以見好就收,一麵是當時的文臣們,大都堅持孔子的主張,即對蠻夷們,得其地不可役而使,追殺徒勞無益,隻要把他們遠遠趕走就好。更重要的原因,是竇固的特殊身份——外戚。這裏要說說竇固,雖然他的名聲不如衛青,卻是一個和衛青性格類似的人,也是當時東漢軍將中軍事才能最強者。他是河西豪強竇家的子孫,娶了東漢的公主,他也就是東漢王朝的駙馬爺,這般特殊的身份,在當時無疑是分外敏感的。西漢滅亡於外戚的前車之鑑,使東漢王朝在立國早期,就採取了打壓外戚的政策,對外戚的封地、財產進行嚴格的限製。漢光武帝、漢明帝父子兩代君主,更大量任用酷吏,以限製外戚勢力的擴張。做為手握軍權的東漢駙馬爺,一旦竇固繼續建立戰功,實力自然可能被漢明帝忌憚,所以趁著初戰告捷見好就收,就成了漢明帝自以為正確的選擇。
竇固也很識相,收到詔書後沒有任何的抱怨,回到洛陽後繼續夾著尾巴做人。他為人謙虛,平時小心謹慎,處事卻豪爽大方,樂善好施,在東漢王朝的人緣很好。他班師回朝後,就再也不談打仗的事,連被他派到西域的班超也不管了,放任班超在當地孤軍奮戰多年。他因這場戰功,官位節節高升,兵權交出去後,名譽性的職務給了一大堆,最後於公元88年善終於家,賜諡號文侯。
然而北匈奴的氣焰,並沒有因為竇固的離開而收斂,相反卻變本加厲。在洞悉了東漢不會輕舉妄動之後,北匈奴開始放心大膽地在西域掃蕩東漢的勢力。事實證明,這時候的北匈奴也確實不復當年之勇,麵對東漢僅有數千士兵堅守的西域地區,北匈奴竟然打得非常困難,經常是幾萬匈奴軍圍攻幾千漢軍,卻經常被擊退。每次攻克漢軍的戰略要地,北匈奴的傷亡都是漢軍的數倍。值得稱讚的是,雖然在西域爭奪戰裏,東漢帝國採取了“不作為”的態度,但是留守漢軍的抵抗,卻是格外悲壯慘烈。比如耿恭率領兩千士兵堅守的疏勒城,在箭鏃消耗殆盡,斷水斷糧的絕境之下,麵對數倍於自己的匈奴軍圍困,依然不屈不撓,死戰不退。其慷慨壯烈,連北匈奴單於都大為敬佩,一度主動勸降,允諾要把女兒嫁給他。但耿恭不是李陵,不但嚴詞拒絕了匈奴人的企圖,甚至殺掉勸降之人表示死戰之心。惱怒之下,北匈奴對疏勒城發動了慘烈的進攻。但可笑的是,當東漢前線士兵在死戰的時候,東漢朝堂上的文官們卻在掐架,比如這時期因“清廉”被載入史冊的東漢名臣第五倫,居然荒唐地提出不需要救援這股漢軍,讓他們在西域為國盡忠,自生自滅就好。好在他的提議遭到了朝廷眾多大臣的怒斥,剛即位的漢章帝也難得“爺們”了一回,大怒道“若此等精忠將士蒙難,昏君之罪也”!皇帝不願做昏君,事情就好辦了,東漢帝國隨後開始了著名的“拯救大兵耿恭”的行動,讓曾經在對羌族戰爭中立下戰功的酒泉太守段鵬帶7000人到西域救援。漢軍進展順利,一路累積斬俘北匈奴軍隊3000多人。事實證明,在西域大地苟延殘喘多年的北匈奴,其軍事力量和作戰素質,都遠非西漢時期的模樣,而此時東漢軍隊的戰鬥力,卻不亞於西漢鼎盛時期,以鼎盛之強,擊北匈奴強弩之末,完全是摧枯拉朽。意外偏偏又發生了,受命救援的王蒙部是膽小鬼,進入西域後怎麽也不肯再向前推進了,理由是擔心陷入北匈奴合圍,大多數不明敵情的漢軍也同意這麽做,況且被圍困這麽久,誰知道這股漢軍是生是死呢?關鍵時刻,軍中一個曾給耿恭做過警衛員的小吏範羌站了出來,他反對就此班師,自請帶2000兵馬援救,在他的堅持下,漢軍主力部隊給他留下2000人馬後,慌不迭地拔馬南撤了。帶著這股騎兵部隊,範羌翻山越嶺,終於趕到了疏勒城,成功擊潰了匈奴的圍城部隊,兩支漢軍會師之後,當場“涕淚交流”。此後經過數日跋涉,範羌護送著這支英雄部隊回到中原,進入漢地後,耿恭部原先的2000漢軍,此時竟然隻剩下13人,美國人的《拯救大兵瑞恩》,是史匹柏的藝術加工,中國軍人的“拯救大兵耿恭”,卻是鐵血中華壯懷激烈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