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當時對政治製度的整治,如果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強化皇權,限製外戚。即用行政改革的方式,讓他的個人意誌迅速成為國家的主體思想,並且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角落之中。
首先一條,就是加強中央對方的行政控製。
東漢在建國的時候,大體的國土麵積與西漢差不多,國家以郡縣作為地方政權,全國一共有118個州郡,從地方區劃的數目上看,東漢的地方郡縣數量遠遠大於西漢,這正是為了分散地方的權利,保證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控製權。與此同時,漢武帝時期曾經臨時設置的十三道刺史,被劉秀改革為常設機構。刺史負責治理其境內的管理,並且有領兵、發兵的權力,傳統的地方州郡官員,其權力已經被大大地削弱。同時,劉秀因為人口減少,在全國開始了“縣城合併”運動,在全國裁撤了大批地方縣城,將縣城合併,以集合人口,全麵進行恢復經濟的工作。
漢光武時代開國的地方官員們,身份和西漢初期開國也有很大不同。西漢初期開國,在地方官員的任用上,都是老成持重的當地名流,成分比較單純。到了劉秀時代,地方官的成分非常複雜,既有王莽時期的舊官員,也有皇室宗親,功臣宿將之後,因為人員比較雜,所以隱含的麻煩也比較多。王莽時期的這些舊官員們,和前朝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人固然有非常豐富的治理地方的經驗,但是前朝的陋習也非常嚴重,尤其是在掠奪百姓和貪贓枉法上,許多人都是“老手”,這些人既要用,更要監督。而皇室宗親與功臣宿將,他們的問題卻是“馬上得天下,馬上難治天下”,這些人大多數是軍人出身,最大的優點是打仗,治理地方本身就不是他們的長處,有時候一些簡單粗暴的辦法,反而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設立刺史製度,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最大限度地削弱地方官員權力,不給他們專權的機會,也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在地方職權進行調整的時候,東漢帝國的中央機構也在進行改革,東漢的官製,主要沿用了西漢的三公九卿製度,即司徒、司空、太尉三者稱三公,但是在具體的職權上,東漢卻進行了大力的削減。和西漢時期三公往往有“太師”“太保”“太傅”等名譽爵位不同的是,東漢僅僅保留了“太傅”。東漢的九卿,和西漢不同,完全被劃入了三公的附屬之中,從表麵看,這樣是加強了三公的權利,但事實上劉秀卻是“陰壞”。一是劉秀一反西漢時期讓周勃、陳平等開國元勛擔任丞相的做法,在他的政府裏,開國元勛一律不能擔任三公。而在權利上,三公其實也大為縮水,劉秀的各項統治政策,大部分都是由尚書台來實行,三公其實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名譽性的職位。
而劉秀在中央政權上的新發明,就是著名的“尚書台”。尚書在西漢的時候就有,但那時候的尚書,隻不過是少府的一個辦事機構,甚至沒有單獨的名分,到了劉秀時期,尚書的權利迅速擴大,尚書台設主官一人,稱尚書令,下麵有副主管——尚書僕射,外加左右二承。下麵的曹史等各級官員,共有62人。在東漢時期,尚書台才是國家權利的最高核心,他們位高權重,朝廷決策,機密謀劃,賞罰官員,都是由尚書台來運作,三公的職權大部分都被他們取而代之。而對比鮮明的是,尚書台的官員品級並不高,這樣一來,三公有高位而無實權,尚書台有實權而無高位,兩家互相牽製,劉秀的皇權,也就可以從中掌控,高枕無憂。為了統一中央威權,劉秀可謂煞費苦心。
這種強化個人威權的做法,在東漢開國的時期,不但沒有引起下麵的牴觸,反而引起了舉國的擁護,因為尚書台的官員,雖然品級低微,但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和功臣宿將關係密切的官員,上上下下早已經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所以位高無權的三公和位低權重的尚書台之間,開始也就能形成“和諧”局麵。但是從當時恢復國民經濟的角度說,尚書台的建立,確實起到加快國家行政效率的作用,比起三公掌權時期的機構林立,人員臃腫,行政效率低下,對新政策的牴觸重重,尚書台對於皇帝,卻隻有無條件的尊奉實行,帝王的威權在這個過程裏,得到了大大的加強。
與行政機構改革同時進行的,是劉秀對於外戚集團的遏製。當時的劉秀,對外戚集團是極其提防的,因為當年西漢帝國,就是滅亡於外戚的王莽集團,所以劉秀在開國後,對外戚進行了種種限製,其中最主要的政策,就是用金錢換權力,即給予外戚充分的經濟特權,用來換取外戚們的行政權力。在這一點上,劉秀首先拿自己的舅舅開刀,他的舅舅焚丹、焚尋、焚宏相繼封侯,在封侯的同時,其手中的兵權也被劉秀收回,劉秀還煞費苦心,給予三位舅舅名馬高車,讓他們在家鄉招搖,以示榮寵。劉秀的三個舅舅們也很知趣。比如劉秀的舅舅焚宏,多次告誡家人要謙虛,並且把“富貴盈滿自溢”作為祖訓,要求家人來起尾巴做人。舅舅們起帶頭作用了,其他人更不用說。劉秀在封郭聖通做皇後時,順便封了皇後的幾個兄弟為侯爵,後來郭聖通被廢除,但是她的幾個兄弟並未被追究責任,隻是被免除了行政官職,反而加賜俸祿。郭聖通之後被封為皇後的陰麗華,她的哥哥陰識長年跟隨劉秀征戰,立有大功勞,但是,當劉秀表態要封陰識侯爵時,陰麗華卻私下告訴兄長,不要輕易接受,結果,陰識在受封的時候幾番退讓,甚至淚流滿麵,在劉秀幾次表彰之後,才勉強以感激涕零狀接受了冊封。如此表演,也隻是為了給天下人一個姿態。在劉秀的治下,外戚是要夾著尾巴做人的。後來陰識的弟弟陰興也多次推辭加官進爵,最後幹脆歸隱山林。這種模範帶頭作用,也給了所有人政治信號。劉秀的姐夫鄧晨、妹夫李通,在建國之後都主動交出了官職,僅僅以外戚的身份享受榮華富貴。除了懷柔手段以外,劉秀有時候也殺雞給猴看,東漢初期的著名學問家馮衍,是一個享有盛名的賢才,劉秀一開始很想重用,但這個馮先生學問雖好,政治智商卻幾乎為零,他因為得到了陰麗華弟弟陰興的舉薦,和陰家交遊甚秘,多次參加陰家的宴會,之間還詩文唱和好不親密。這本是一件小事,劉秀知道後卻大為惱火,當場把馮衍下牢獄,之後又在陰皇後的求情下,勉強赦免他的罪過,將他發回原籍安住,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要警戒那些外戚們:都給我老實點,我劉秀眼裏可不容沙子。
首先一條,就是加強中央對方的行政控製。
東漢在建國的時候,大體的國土麵積與西漢差不多,國家以郡縣作為地方政權,全國一共有118個州郡,從地方區劃的數目上看,東漢的地方郡縣數量遠遠大於西漢,這正是為了分散地方的權利,保證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控製權。與此同時,漢武帝時期曾經臨時設置的十三道刺史,被劉秀改革為常設機構。刺史負責治理其境內的管理,並且有領兵、發兵的權力,傳統的地方州郡官員,其權力已經被大大地削弱。同時,劉秀因為人口減少,在全國開始了“縣城合併”運動,在全國裁撤了大批地方縣城,將縣城合併,以集合人口,全麵進行恢復經濟的工作。
漢光武時代開國的地方官員們,身份和西漢初期開國也有很大不同。西漢初期開國,在地方官員的任用上,都是老成持重的當地名流,成分比較單純。到了劉秀時代,地方官的成分非常複雜,既有王莽時期的舊官員,也有皇室宗親,功臣宿將之後,因為人員比較雜,所以隱含的麻煩也比較多。王莽時期的這些舊官員們,和前朝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人固然有非常豐富的治理地方的經驗,但是前朝的陋習也非常嚴重,尤其是在掠奪百姓和貪贓枉法上,許多人都是“老手”,這些人既要用,更要監督。而皇室宗親與功臣宿將,他們的問題卻是“馬上得天下,馬上難治天下”,這些人大多數是軍人出身,最大的優點是打仗,治理地方本身就不是他們的長處,有時候一些簡單粗暴的辦法,反而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設立刺史製度,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最大限度地削弱地方官員權力,不給他們專權的機會,也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在地方職權進行調整的時候,東漢帝國的中央機構也在進行改革,東漢的官製,主要沿用了西漢的三公九卿製度,即司徒、司空、太尉三者稱三公,但是在具體的職權上,東漢卻進行了大力的削減。和西漢時期三公往往有“太師”“太保”“太傅”等名譽爵位不同的是,東漢僅僅保留了“太傅”。東漢的九卿,和西漢不同,完全被劃入了三公的附屬之中,從表麵看,這樣是加強了三公的權利,但事實上劉秀卻是“陰壞”。一是劉秀一反西漢時期讓周勃、陳平等開國元勛擔任丞相的做法,在他的政府裏,開國元勛一律不能擔任三公。而在權利上,三公其實也大為縮水,劉秀的各項統治政策,大部分都是由尚書台來實行,三公其實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名譽性的職位。
而劉秀在中央政權上的新發明,就是著名的“尚書台”。尚書在西漢的時候就有,但那時候的尚書,隻不過是少府的一個辦事機構,甚至沒有單獨的名分,到了劉秀時期,尚書的權利迅速擴大,尚書台設主官一人,稱尚書令,下麵有副主管——尚書僕射,外加左右二承。下麵的曹史等各級官員,共有62人。在東漢時期,尚書台才是國家權利的最高核心,他們位高權重,朝廷決策,機密謀劃,賞罰官員,都是由尚書台來運作,三公的職權大部分都被他們取而代之。而對比鮮明的是,尚書台的官員品級並不高,這樣一來,三公有高位而無實權,尚書台有實權而無高位,兩家互相牽製,劉秀的皇權,也就可以從中掌控,高枕無憂。為了統一中央威權,劉秀可謂煞費苦心。
這種強化個人威權的做法,在東漢開國的時期,不但沒有引起下麵的牴觸,反而引起了舉國的擁護,因為尚書台的官員,雖然品級低微,但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和功臣宿將關係密切的官員,上上下下早已經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所以位高無權的三公和位低權重的尚書台之間,開始也就能形成“和諧”局麵。但是從當時恢復國民經濟的角度說,尚書台的建立,確實起到加快國家行政效率的作用,比起三公掌權時期的機構林立,人員臃腫,行政效率低下,對新政策的牴觸重重,尚書台對於皇帝,卻隻有無條件的尊奉實行,帝王的威權在這個過程裏,得到了大大的加強。
與行政機構改革同時進行的,是劉秀對於外戚集團的遏製。當時的劉秀,對外戚集團是極其提防的,因為當年西漢帝國,就是滅亡於外戚的王莽集團,所以劉秀在開國後,對外戚進行了種種限製,其中最主要的政策,就是用金錢換權力,即給予外戚充分的經濟特權,用來換取外戚們的行政權力。在這一點上,劉秀首先拿自己的舅舅開刀,他的舅舅焚丹、焚尋、焚宏相繼封侯,在封侯的同時,其手中的兵權也被劉秀收回,劉秀還煞費苦心,給予三位舅舅名馬高車,讓他們在家鄉招搖,以示榮寵。劉秀的三個舅舅們也很知趣。比如劉秀的舅舅焚宏,多次告誡家人要謙虛,並且把“富貴盈滿自溢”作為祖訓,要求家人來起尾巴做人。舅舅們起帶頭作用了,其他人更不用說。劉秀在封郭聖通做皇後時,順便封了皇後的幾個兄弟為侯爵,後來郭聖通被廢除,但是她的幾個兄弟並未被追究責任,隻是被免除了行政官職,反而加賜俸祿。郭聖通之後被封為皇後的陰麗華,她的哥哥陰識長年跟隨劉秀征戰,立有大功勞,但是,當劉秀表態要封陰識侯爵時,陰麗華卻私下告訴兄長,不要輕易接受,結果,陰識在受封的時候幾番退讓,甚至淚流滿麵,在劉秀幾次表彰之後,才勉強以感激涕零狀接受了冊封。如此表演,也隻是為了給天下人一個姿態。在劉秀的治下,外戚是要夾著尾巴做人的。後來陰識的弟弟陰興也多次推辭加官進爵,最後幹脆歸隱山林。這種模範帶頭作用,也給了所有人政治信號。劉秀的姐夫鄧晨、妹夫李通,在建國之後都主動交出了官職,僅僅以外戚的身份享受榮華富貴。除了懷柔手段以外,劉秀有時候也殺雞給猴看,東漢初期的著名學問家馮衍,是一個享有盛名的賢才,劉秀一開始很想重用,但這個馮先生學問雖好,政治智商卻幾乎為零,他因為得到了陰麗華弟弟陰興的舉薦,和陰家交遊甚秘,多次參加陰家的宴會,之間還詩文唱和好不親密。這本是一件小事,劉秀知道後卻大為惱火,當場把馮衍下牢獄,之後又在陰皇後的求情下,勉強赦免他的罪過,將他發回原籍安住,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要警戒那些外戚們:都給我老實點,我劉秀眼裏可不容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