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農家的思想內容,在戰國時期,以許行為主,卻也化成不同的派別。而在整個戰國時代,農家思想開始係統整理出來,卻是拜呂不韋所賜。


    呂不韋擔任秦國相國期間,開始組織人手編纂著名的《呂氏春秋》,在這本春秋思想集大成的書中,也少不了農家學派的身影。《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四篇,鮮明提出了重農的理論。在《上農》中,農家思想家提出了要尊重農民、優先發展農業的理論。《任地》一篇,則細緻講述了農業耕作之中,怎樣提高土地的肥力,辨別土地的肥沃程度,怎樣改良土壤的質量。對土壤的軟硬、瘦肥,都做了非常細緻的闡述。《呂氏春秋》中的農家理論,是農家主體思想以及農業理念的濃縮。特別是《審時》之中,對於農業生產的農時,做了非常細緻的劃分,對種子的品種質量,也做了非常細緻的講解,在當時的中國,簡單的四篇文章,卻可以成為中國農業生產的寶典。


    而另一本對農家思想記錄非常詳細的著作,就是齊國稷下學宮編纂的《管子》,其中《地員》一篇就是純粹的農家著作,而在《五輔》《牧民》《八章》等章節之中,也詳細闡述了農家思想的各類內容。《管子》對於農家思想的重要意義是,農家思想的主要內容,被放在了其中有關“以民為本”的章節中,因為在當時的中國,農民是平民老百姓的主體,農家所宣傳的重農思想,其實也和以民為本的思想一脈相承。重農和重民思想,本身就是一對孿生兄弟。正是這樣的一種聯繫,使得《管子》中的農家思想,具有了許多超越農業本身的進步意義。


    《管子》中的農家思想,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體現出了古代中國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在《管子》的文章中,曾有這樣的片段:“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這一思想,鮮明地把民心放在了“政”的高度上,和孟子同時期宣傳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相比,農家思想顯然對民更加重視,民在農家思想家眼裏,成了政權存廢的關鍵,這個比儒家思想中的“民為貴”,顯得要更加大膽。


    除了提出了民為本的思想之外,農家還體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這一點應該和中國農業長期以來靠天吃飯的局麵分不開。在親身耕作中盡嚐了靠天吃飯辛酸的農家學者們,其身上的憂患意識是很強的。在《管子》中,農家學者鮮明提出了“修飢謹,賑災荒”的主張,認為一個國家農業要發展,就必須做好對自然災害的預警和提高抗風險能力。


    而戰國時期農家的最核心思想,在《管子》中也體現得很生動——重農抑商。農家學派認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老百姓要吃飯,軍隊保衛國家,也要靠軍糧供應,因此農業的發展,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而商人們本身並不創造財富,隻是拿著別人的財富賤買貴賣,因此,商業活動其實是對國民經濟的一種破壞。所以,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要堅決貫徹“重農抑商”的政策。在農家學者的重農抑商政策中,他們並不主張取締商業活動,而是希望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打壓手段,限製商業活動的發展,將商業活動的利潤大小範圍,都能縮小到最小的規模,給予農業充足的發展空間。


    如果對照後麵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農家學者們的美好願望,在經過秦末動盪之後,最終由漢王朝確立下來。此後重農抑商政策,就成為了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基本國策。在春秋戰國時期並非作為主流學派出現的農家,他們“民以食為天”的主張,卻最終成為了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根基。


    【三】


    而農家學派的英傑們更想不到的是,他們一生為之奔走的學問,在兩千多年後,竟然會影響到另一個他們根本不知道的地方:歐洲。


    在17世紀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典籍被翻譯到西方去,其中包括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尤其是記錄了農家思想的《管子》,被當時的傳教士利瑪竇翻譯成拉丁文。中國農家學派在西方社會,很快掀起了不小的波動,17世紀時期興起的法國重農學派,大力引進農家裏有關商業活動的論述,抨擊西方的重商主義。重商主義與重農主義之間的這場論戰,其結果幾乎決定了最終歐洲資本主義化的發展方向。產生於中國封建化早期的學說,對於啟蒙世紀的歐洲,依然可以起到振聾發聵的效果。


    第二十九章 秦始皇錯在哪


    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的秦王嬴政,在功成名就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給自己換一個名號,天下一統了,諸侯都滅了,再當大王,恐怕也顯得寒磣了。如此大的功業,也應該找一個比大王更顯貴的稱呼。他命令手下的博士們為自己提供封號,那些書呆子們冥思苦想了許多,總算送上一個泰皇。解釋說,這個稱呼好得不能再好了,泰,意思是大,皇,意思是三皇五帝,加起來的意思,是您老人家比三皇五帝還大。可嬴政還是不滿意,想了想折中了一下,留下了後麵的皇字,然後自己開動腦筋,加了個帝字,這樣一個新名詞就誕生了——皇帝。嬴政很滿意,就這麽叫!好聽!就這樣,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有了自己的名字——皇帝。中國有了自己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嬴政。他的名號,叫秦始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容青史盡成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嶔並收藏不容青史盡成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