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8日,中央委員會作出一項決定,更明確地規定了國防人民委員都的內部分工。對蘇聯紅軍的領導,由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通過總參謀部(朱可夫)和若幹個總部來實施。朱可夫被任命為副國防人民委員,因而他不僅領導總參謀部,而且負責監督通訊部、燃料供應部、空防部以及總參謀學院。此外,準許兩名副人民委員——一朱可夫和布瓊尼直接去見政府領導人,洽談有關國防機構的種種問題。
這年2月23日,恰逢紅軍建軍二十三周年,朱可夫在《真理報》上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在這篇文章裏,他論述了紅軍取得的進步。他寫道:"人員、武器、軍事思想——這是一支軍隊的三個基本要素。"他還指出紅軍現在正迅速充實這些要素。關於哈勒欣河戰役,朱可夫說,蘇聯軍隊在那裏經受了"嚴峻的長時間的考驗"。他說,芬蘭戰役,是一次嚴重考驗,而粉碎曼納海姆防線,"是迄今為止通過大規模強攻,"突破現代化永久築壘地域的唯一戰例。"然而,朱可夫並未一味讚揚,他也提到一些缺點,他說:
可是,我們如果讓勝利迷住了眼睛,對於我們在士兵訓練方麵已經暴露出來的缺點視而不見,那我們就不是布爾什維克了。這些缺點是由於訓練方法中普遍存在的因循守舊和墨守陳規造成的。在戰爭的初始階段,這些缺點顯露出來,自然就對作戰產生了有害影響。1
1勞特巴奇箸《這些人是俄國人》,第127頁-第129頁。——原書注
朱可夫在指出1940年8月恢復了軍官"單一首長製"之後,進一步強調了單一指揮的必要性。他想方設法擴大指揮員的權限,提高他們的權威,進一步加強軍紀。他極其重視官兵之間的良好關係,強調指出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極端重要性。而且他警告說:"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正在我們周圍激烈地進行著。由於我們重建了軍事訓練製度,我們取得一些不容置疑的成績。訓練是在接近實戰的條件下進行的,因而我們提高了我軍的戰術水平。可是,我們如果因此而沾沾自喜。自滿自足起來,那就大錯特錯了,還有許多事情要做。"1
1同上。——原書注
在此期間,希特勒對史達林越來越絕望了。雖然莫洛托夫在1939年8月會見裏賓特洛甫時,提到了蘇聯打算占領比薩拉比亞,但他沒有提到蘇聯也打算占領布科維納。希特勒對事態演變很不滿,因而德蘇之間的關係緊張起來了。
1940年11月,莫洛托夫率代表團到達柏林,這是一位蘇聯政治家首次訪問納粹德國。莫洛托夫說,俄國希望德國停止在芬蘭的一切軍事行動,承認蘇聯在巴爾幹的利益以及在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的基地……1
1喬治·凱南著《列寧和史達林領導下的俄國與西方》,第339頁-第343頁。——原書注
陪同蘇聯代表團前往柏林的兩名翻譯之一瓦連金·別列日科夫在《新世界》雜誌上著文描述了這次訪問。他寫道:莫洛托夫問希特勒為什麽向羅馬尼亞派遣一個德國軍事代表團,為什麽不同蘇聯政府商量(1939年條約規定,在涉及雙方利益的重要問題上要進行磋商)。而且,為什麽德軍開進了芬蘭?別列日科夫說,這些話就象給這位"元首""當頭澆了一盆冷水。他甚至看上去有些不知所措。好一陣子,可以看見他臉上露出一副窘態"。希特勒鎮靜下來以後才說,派代表團去羅馬尼亞是應安東奈斯庫政府的邀請去訓練羅馬尼亞軍隊的。至於芬蘭,德軍不打算留在那裏,而是假道芬蘭去挪威。莫洛托夫反駁說,作為那種代表團來說,在羅馬尼亞的德國部隊太多了,而在芬蘭,德軍並未繼續前進,顯然是準備長期留駐的。
第二天,莫洛托夫繼續追問芬蘭問題,因而會談越來越激烈了。莫洛托夫堅持要討論希特勒認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使這位"元首"惱怒了。所以當他提出要德意兩國作出保證的時候,希特勒終於忍不住大喊大叫起來。後來會談重新開始時(會談是在裏賓特洛甫的安全可靠的掩蔽部裏舉行的,因為當時正發生一次空襲),這位蘇聯代表又追問,關於德國在羅馬尼亞和芬蘭駐軍背後的目的,什麽時候能夠作出解釋。這時裏賓特洛南毫不掩飾他的憤怒,回答說,如果蘇聯繼續關心這些"無關緊要的問題",那麽應當通過通常的外交途徑來討論它們。第二天俄國人離開了柏林。裏賓特洛甫是到車站為他們送行的唯一高級官員。
兩周以後,即1940年11月26日,蘇聯政府在給柏林的一項外交照會中重申了它的要求。對於這項照會,德國未予答覆,相反,在幾周以後,即在1940年12月18日,怒不可遏的希特勒下達了一項代號為"巴巴羅薩行動"的命令。命令開頭是這樣的:"德國武裝部隊必須作好準備……在一次迅猛的戰役中摧毀蘇維埃俄國。"
實際上,希特勒在幾個月以前就已作出了關於進攻蘇聯的決定,而蘇聯在1940年秋天的頑固態度,隻是使他確信他必須著手實行他的計劃而已。據裏賓特洛甫說。自從1938年以來,希特勒就擔心英美對德國開戰,而一旦俄國同它們聯合起來結成一個聯盟,德國將麵臨不得不在兩條戰線上作戰的困境。因此,這位"元首"決意向蘇聯發動進攻,堅信他能夠在幾個月之內處理掉俄國這個威脅。可是,希特勒仍然憂心忡忡,他的外長裏賓特洛南記載了他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們不曉得,一旦我們真的不得不推開通向東方的大門時,我們會遇到什麽樣的力量。"1
這年2月23日,恰逢紅軍建軍二十三周年,朱可夫在《真理報》上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在這篇文章裏,他論述了紅軍取得的進步。他寫道:"人員、武器、軍事思想——這是一支軍隊的三個基本要素。"他還指出紅軍現在正迅速充實這些要素。關於哈勒欣河戰役,朱可夫說,蘇聯軍隊在那裏經受了"嚴峻的長時間的考驗"。他說,芬蘭戰役,是一次嚴重考驗,而粉碎曼納海姆防線,"是迄今為止通過大規模強攻,"突破現代化永久築壘地域的唯一戰例。"然而,朱可夫並未一味讚揚,他也提到一些缺點,他說:
可是,我們如果讓勝利迷住了眼睛,對於我們在士兵訓練方麵已經暴露出來的缺點視而不見,那我們就不是布爾什維克了。這些缺點是由於訓練方法中普遍存在的因循守舊和墨守陳規造成的。在戰爭的初始階段,這些缺點顯露出來,自然就對作戰產生了有害影響。1
1勞特巴奇箸《這些人是俄國人》,第127頁-第129頁。——原書注
朱可夫在指出1940年8月恢復了軍官"單一首長製"之後,進一步強調了單一指揮的必要性。他想方設法擴大指揮員的權限,提高他們的權威,進一步加強軍紀。他極其重視官兵之間的良好關係,強調指出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極端重要性。而且他警告說:"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正在我們周圍激烈地進行著。由於我們重建了軍事訓練製度,我們取得一些不容置疑的成績。訓練是在接近實戰的條件下進行的,因而我們提高了我軍的戰術水平。可是,我們如果因此而沾沾自喜。自滿自足起來,那就大錯特錯了,還有許多事情要做。"1
1同上。——原書注
在此期間,希特勒對史達林越來越絕望了。雖然莫洛托夫在1939年8月會見裏賓特洛甫時,提到了蘇聯打算占領比薩拉比亞,但他沒有提到蘇聯也打算占領布科維納。希特勒對事態演變很不滿,因而德蘇之間的關係緊張起來了。
1940年11月,莫洛托夫率代表團到達柏林,這是一位蘇聯政治家首次訪問納粹德國。莫洛托夫說,俄國希望德國停止在芬蘭的一切軍事行動,承認蘇聯在巴爾幹的利益以及在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的基地……1
1喬治·凱南著《列寧和史達林領導下的俄國與西方》,第339頁-第343頁。——原書注
陪同蘇聯代表團前往柏林的兩名翻譯之一瓦連金·別列日科夫在《新世界》雜誌上著文描述了這次訪問。他寫道:莫洛托夫問希特勒為什麽向羅馬尼亞派遣一個德國軍事代表團,為什麽不同蘇聯政府商量(1939年條約規定,在涉及雙方利益的重要問題上要進行磋商)。而且,為什麽德軍開進了芬蘭?別列日科夫說,這些話就象給這位"元首""當頭澆了一盆冷水。他甚至看上去有些不知所措。好一陣子,可以看見他臉上露出一副窘態"。希特勒鎮靜下來以後才說,派代表團去羅馬尼亞是應安東奈斯庫政府的邀請去訓練羅馬尼亞軍隊的。至於芬蘭,德軍不打算留在那裏,而是假道芬蘭去挪威。莫洛托夫反駁說,作為那種代表團來說,在羅馬尼亞的德國部隊太多了,而在芬蘭,德軍並未繼續前進,顯然是準備長期留駐的。
第二天,莫洛托夫繼續追問芬蘭問題,因而會談越來越激烈了。莫洛托夫堅持要討論希特勒認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使這位"元首"惱怒了。所以當他提出要德意兩國作出保證的時候,希特勒終於忍不住大喊大叫起來。後來會談重新開始時(會談是在裏賓特洛甫的安全可靠的掩蔽部裏舉行的,因為當時正發生一次空襲),這位蘇聯代表又追問,關於德國在羅馬尼亞和芬蘭駐軍背後的目的,什麽時候能夠作出解釋。這時裏賓特洛南毫不掩飾他的憤怒,回答說,如果蘇聯繼續關心這些"無關緊要的問題",那麽應當通過通常的外交途徑來討論它們。第二天俄國人離開了柏林。裏賓特洛甫是到車站為他們送行的唯一高級官員。
兩周以後,即1940年11月26日,蘇聯政府在給柏林的一項外交照會中重申了它的要求。對於這項照會,德國未予答覆,相反,在幾周以後,即在1940年12月18日,怒不可遏的希特勒下達了一項代號為"巴巴羅薩行動"的命令。命令開頭是這樣的:"德國武裝部隊必須作好準備……在一次迅猛的戰役中摧毀蘇維埃俄國。"
實際上,希特勒在幾個月以前就已作出了關於進攻蘇聯的決定,而蘇聯在1940年秋天的頑固態度,隻是使他確信他必須著手實行他的計劃而已。據裏賓特洛甫說。自從1938年以來,希特勒就擔心英美對德國開戰,而一旦俄國同它們聯合起來結成一個聯盟,德國將麵臨不得不在兩條戰線上作戰的困境。因此,這位"元首"決意向蘇聯發動進攻,堅信他能夠在幾個月之內處理掉俄國這個威脅。可是,希特勒仍然憂心忡忡,他的外長裏賓特洛南記載了他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們不曉得,一旦我們真的不得不推開通向東方的大門時,我們會遇到什麽樣的力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