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n·卡紮科夫回憶錄《昔日會戰圖》。第60頁-第61頁。以下引語亦引自該書。——原書注
演習結束後,出現了"某種不正常的"情況:"由於某種原因,演習結果不是由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或者總參謀部來講評,而是由參加者本人,即t·r·朱可夫和2·t·帕夫洛夫來講評。講評結束,軍區司令員們準備立即離開莫斯科,可是所有的人突然於五月13日被召到克裏姆林宮,"在那裏進行了第二次講評。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和蘇聯政府委員都出席了。其中,軍方的代表有國防人民委員、總參謀長,副國防人民委員、各軍種司令員和一些軍區的司令員。麥列茨科夫作了報告。
這次會議特別受到重視,開會地點就是一個證明,而且所有與會者對作為這次軍事演習的結果而將採取的防禦措施極為關心。卡紮科夫說,可惜的是,麥列茨科夫的報告缺乏條理,前後不連貫。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史達林突然改變了開會的時間和地點,各種材料未能完全準備妥當。麥列茨科夫試圖憑記憶來作報告,所以有好幾次他的結論和建議脫離了實際情況。他對野戰條例草案的解釋也招致批評。譬如,他說:
在起草野戰條例時,我們是從這樣的事實出發的,即我們一個師同德國法西斯軍隊的一個師相比,要強大得多,因此在發生遭遇戰時,它毫無疑問能夠打敗德軍一個師。在防禦時也一樣,我們一個師將能夠打退敵軍兩三個師的衝擊。在進攻時,我們一個半師將攻克敵軍一個師的防禦陣地。
當表列茨科夫開始敘述剛剛結束的兩次演習中的第一次演習時,特別是當他說到擁有六十到六十五個師的東方(紅方)成功地突破了西方(藍方)及其五十五個師的防禦時,在座的人都不安起來1。史達林問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兵力優勢這麽小,怎麽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1此處似有誤。據朱可夫回憶錄說,他當時被指定為演習中的"藍方"(西方),假定是發動進攻的德軍一方。帕夫洛夫被指定為演習中的"紅方"(東方),假定是進行防禦的紅軍一方。雙方兵力是:西方六十多個師,東方五寸多個師。演習結果是紅方失利。朱可夫還指出,這次演習的情節,與1941年6月22日蘇聯遭到法西斯德國進攻後所發生的一些情況,在很多方麵非常相象。——譯者注
麥列茨科夫的回答不是史達林想要聽到的回答。他說:東方部隊從戰線上"戰事較少的"地段抽調部隊,使它獲得了"局部"兵力優勢。
史達林立即反駁道:"在我們這個使用機械化和摩托化部隊的時代,局部兵力優勢不能保證進攻一方獲勝;實施防禦的敵軍,擁有同樣的機動手段可供使用,能夠在短時間內變更部署,加強遭到威脅的地段的兵力,這樣也就抵消了進攻者建立的局部優勢。"
當麥列茨科夫開始敘述第二次演習時,史達林用挖苦的語調問他道:"唔,這一次誰勝了呢?可能紅方又勝了吧?"
表列茨科夫企圖避免直接回答問題,毫無說服力地說什麽在軍事演習中不會出現明確的勝負,講評人隻是估量一下雙方的行動是否正確。卡紮科夫回憶說:"這一招未能奏效。"麥列茨科夫被告知說:"出席會議的政治局委員們還是想知道參加演習的哪一方是勝利者。"表列茨科夫未能作出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報告完畢以後,史達林講了話。他的話直截了當,切中要害:
可能,在條例的宣傳材料中應該寫上我們一個師在遭遇戰中能打敗德國法西斯軍隊一個師。而在進攻時,一個半師能突破他們一個整師的防禦。可是在在座的這些人的圈子裏,在未來的方麵軍司令員們和集團軍司令員們麵前,就必須講講實際的能力是怎樣的。
接著又發生了一個令人十分難堪的插曲。副國防人民委員t·n·庫利克在會上發言,要求把一個師的編製人數增加到一萬八千人,要求用馬匹牽引(炮車)。在一問一答中,暴露出他對現代戰爭的武器裝備的無知。史達林尖銳地批評了他,並對鐵木辛哥說。"隻要對於摩托化和機械化存在著如此混亂的看法,你們就不會有摩托化和機械化。現代戰爭是一場摩托化的還爭——在陸地、在空中、在水上和水下都是如此。"
卡紮科夫寫道,史達林對國防人民委員部的批評是令人信服的,但是"這批評就象一隻飛去來器,擊中別人,又飛回來擊中了他自己",因為1939年11月21日作出解散坦克軍的決定時,史達林也參與了決策。
在朱可夫、帕夫洛夫等人發言以後,會議宣告結束。會議參加者的心情可說是苦樂參半——他們對於紅軍進一步機械化的前景感到滿意,為總參謀部的報告感到難堪。
就在會議結束的那天傍晚,蘇聯領導人作出了一係列新的任命,朱可夫擔任了總參謀長,而m·2·基爾波諾斯上將接替他擔任基輔特別軍區司令員。麥列茨科夫被調到作戰訓練部,顯然是對他在史達林和政治局麵前表現糟糕的懲罰。朱可夫被任命為總參謀長以後,再一次得到了榮譽——1941年2月,他當選為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與此同時,國際局勢更加惡化了。朱可夫立即著手加速實施由史達林和鐵木辛哥發起的對軍事機構的改組,清除不稱職的軍官,譴責他所看到的官僚主義作風,因而普遍地提高了全軍的狀況。
演習結束後,出現了"某種不正常的"情況:"由於某種原因,演習結果不是由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或者總參謀部來講評,而是由參加者本人,即t·r·朱可夫和2·t·帕夫洛夫來講評。講評結束,軍區司令員們準備立即離開莫斯科,可是所有的人突然於五月13日被召到克裏姆林宮,"在那裏進行了第二次講評。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和蘇聯政府委員都出席了。其中,軍方的代表有國防人民委員、總參謀長,副國防人民委員、各軍種司令員和一些軍區的司令員。麥列茨科夫作了報告。
這次會議特別受到重視,開會地點就是一個證明,而且所有與會者對作為這次軍事演習的結果而將採取的防禦措施極為關心。卡紮科夫說,可惜的是,麥列茨科夫的報告缺乏條理,前後不連貫。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史達林突然改變了開會的時間和地點,各種材料未能完全準備妥當。麥列茨科夫試圖憑記憶來作報告,所以有好幾次他的結論和建議脫離了實際情況。他對野戰條例草案的解釋也招致批評。譬如,他說:
在起草野戰條例時,我們是從這樣的事實出發的,即我們一個師同德國法西斯軍隊的一個師相比,要強大得多,因此在發生遭遇戰時,它毫無疑問能夠打敗德軍一個師。在防禦時也一樣,我們一個師將能夠打退敵軍兩三個師的衝擊。在進攻時,我們一個半師將攻克敵軍一個師的防禦陣地。
當表列茨科夫開始敘述剛剛結束的兩次演習中的第一次演習時,特別是當他說到擁有六十到六十五個師的東方(紅方)成功地突破了西方(藍方)及其五十五個師的防禦時,在座的人都不安起來1。史達林問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兵力優勢這麽小,怎麽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1此處似有誤。據朱可夫回憶錄說,他當時被指定為演習中的"藍方"(西方),假定是發動進攻的德軍一方。帕夫洛夫被指定為演習中的"紅方"(東方),假定是進行防禦的紅軍一方。雙方兵力是:西方六十多個師,東方五寸多個師。演習結果是紅方失利。朱可夫還指出,這次演習的情節,與1941年6月22日蘇聯遭到法西斯德國進攻後所發生的一些情況,在很多方麵非常相象。——譯者注
麥列茨科夫的回答不是史達林想要聽到的回答。他說:東方部隊從戰線上"戰事較少的"地段抽調部隊,使它獲得了"局部"兵力優勢。
史達林立即反駁道:"在我們這個使用機械化和摩托化部隊的時代,局部兵力優勢不能保證進攻一方獲勝;實施防禦的敵軍,擁有同樣的機動手段可供使用,能夠在短時間內變更部署,加強遭到威脅的地段的兵力,這樣也就抵消了進攻者建立的局部優勢。"
當麥列茨科夫開始敘述第二次演習時,史達林用挖苦的語調問他道:"唔,這一次誰勝了呢?可能紅方又勝了吧?"
表列茨科夫企圖避免直接回答問題,毫無說服力地說什麽在軍事演習中不會出現明確的勝負,講評人隻是估量一下雙方的行動是否正確。卡紮科夫回憶說:"這一招未能奏效。"麥列茨科夫被告知說:"出席會議的政治局委員們還是想知道參加演習的哪一方是勝利者。"表列茨科夫未能作出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報告完畢以後,史達林講了話。他的話直截了當,切中要害:
可能,在條例的宣傳材料中應該寫上我們一個師在遭遇戰中能打敗德國法西斯軍隊一個師。而在進攻時,一個半師能突破他們一個整師的防禦。可是在在座的這些人的圈子裏,在未來的方麵軍司令員們和集團軍司令員們麵前,就必須講講實際的能力是怎樣的。
接著又發生了一個令人十分難堪的插曲。副國防人民委員t·n·庫利克在會上發言,要求把一個師的編製人數增加到一萬八千人,要求用馬匹牽引(炮車)。在一問一答中,暴露出他對現代戰爭的武器裝備的無知。史達林尖銳地批評了他,並對鐵木辛哥說。"隻要對於摩托化和機械化存在著如此混亂的看法,你們就不會有摩托化和機械化。現代戰爭是一場摩托化的還爭——在陸地、在空中、在水上和水下都是如此。"
卡紮科夫寫道,史達林對國防人民委員部的批評是令人信服的,但是"這批評就象一隻飛去來器,擊中別人,又飛回來擊中了他自己",因為1939年11月21日作出解散坦克軍的決定時,史達林也參與了決策。
在朱可夫、帕夫洛夫等人發言以後,會議宣告結束。會議參加者的心情可說是苦樂參半——他們對於紅軍進一步機械化的前景感到滿意,為總參謀部的報告感到難堪。
就在會議結束的那天傍晚,蘇聯領導人作出了一係列新的任命,朱可夫擔任了總參謀長,而m·2·基爾波諾斯上將接替他擔任基輔特別軍區司令員。麥列茨科夫被調到作戰訓練部,顯然是對他在史達林和政治局麵前表現糟糕的懲罰。朱可夫被任命為總參謀長以後,再一次得到了榮譽——1941年2月,他當選為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與此同時,國際局勢更加惡化了。朱可夫立即著手加速實施由史達林和鐵木辛哥發起的對軍事機構的改組,清除不稱職的軍官,譴責他所看到的官僚主義作風,因而普遍地提高了全軍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