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地勢低窪的平原。享利聽說往東涉過洞裏薩湖(即金邊湖)有一處石建築物遺址,


    於是,他便在一位附近法國傳教站的羅馬天主教牧師幫助下,乘坐小木舟穿過洞裏薩湖。


    亨利之後這樣回憶道:沿著一條風沙飛揚的小路,穿過了一片濃密森林,他在嚮導的帶


    領下,在幽暗的叢林裏穿行了許久。路的兩旁盡是岩石和低丘,長滿苔蘚、布滿青藤,


    在古樹叢林籠罩下,顯得十分陰森。


    突然,在他的前方出現了一道長長的石台,還有樓梯通向台麵。他立即意識到,先


    前誤以為是熱帶叢林下的岩石小丘的原來是一群建築物和石雕塑像,隻不過已被樹根侵


    蝕而分成許多小塊。在這片石建築物遺址中,他走了數小時,攀登石梯,最後發現自己


    已經在一條高高的道路上。這就是用巨石築堤、碎石鋪麵的羅馬式古道。這條古道跨過


    寬寬壕溝,通向一群修長而尖細的高塔;高塔冒出長柱圍牆許多。遠遠望去,亨利可看


    見破舊群塔上雕刻著的優美圖案。在亨利眼裏,熱帶叢林中的這片廢墟是多麽壯觀!他


    這樣回憶道:“如此迷人的景象一下子浮現在我眼前,我忘記了旅途的疲勞,內心充滿


    敬慕與喜悅之情,猶如荒涼沙漠中突然見到一片綠洲。”亨利意識到,他已經到了被稱


    為吳哥的古城;也就是說,到了這片大地的“中心”;用柬埔寨的高棉語來講,就是到


    了“首都”。他所凝望著的是一座稱為吳哥寺的廟宇,該寺位於古都吳哥之南,是世界


    聞名的宗教建築群。


    在3周時間裏,亨利對吳哥寺進行了考察並繪製了草圖;此外,還對附近其他一些


    布滿樹藤的廢墟也進行了考察並繪製略圖,包括吳哥殿——一座設有圍牆的宮殿。他對


    這些遺址的規模嘆為觀止。關於吳哥寺,他寫道:“吳哥寺留給一位觀光者的印象,遠


    遠不隻是雄偉建築群的威嚴和勻稱;更使觀光者敬慕的是它的巨大規模和無數的建築石


    塊。僅僅這座寺廟,石柱多達1532條。你能推測出當時需要什麽樣的運載工具?需要多


    少名民工?何況這些石塊還是從30英裏之外的大山中開掘出來,並運到這裏來的!”


    尤其使他感到震驚的是:這些石塊嵌合得如此十全十美,沒有用任何灰泥粘合!遺


    憾的是現在,許多已經裂縫,有些甚至動搖了。這是樹藤、樹根的蔓延滋生造成的;漫


    長歲月,就是巨大石塊也會移動啊!


    像許多後來的觀光者一樣,亨利為這片遺址的荒淒涼而愁緒滿懷,他陷入憂鬱的沉


    思。他寫道:“現在這片地區是那麽孤寂,荒涼;而從前的它,一定是充滿著生氣和歡


    笑。現在能打破這片孤獨氣氛的隻能是野獸的嚎叫和孤雁的淒鳴。”


    人是如此經不起時間的磨碩,這是多麽悲哀的事情啊!多少世紀過去了,多少代人


    過去了;而關於他們,歷史又能告訴我們多少東西!藝術寶藏長眠在這樣的廢墟之下!


    卓越、威嚴的人們——藝術家,君主,武士——他們的大名又能留存多久!現在,還是


    被忘得幹幹淨淨!一樣長眠在厚厚的泥土下,深埋在片片孤墳野塚中!


    亨利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古都吳哥,再次踏上旅程。他沿路採集昆蟲,特別是蝴蝶。


    他希望他的收集會對自然史作出巨大貢獻。但是令這位自然學家感到悲痛和絕望的是:


    載著他採集的珍貴標本的船不幸沉人大海!他在文章中哀嘆道:“我可憐的蝴蝶啊!還


    有其他昆蟲!它們花了我多少精力,多少艱辛,多少歲月才採集到,然而現在卻永遠不


    見了!你可知道,其中有不少罕見、珍貴的品種啊!嗚呼!我永遠也不可能得到它們


    了!”


    亨利畢竟是一位有毅力的科學家。他沒有再沮喪氣餒。在曼穀作了短暫停留,便又


    向寮國的湄公河進發了。在那裏,他期待採集到新的。更好的昆蟲標本。不過離開琅勃


    拉邦後不久,亨利就病倒了,他患了回歸熱,並於1861年11月10日去世,他的僕人安葬


    了他,並把他的資料和標本帶回到曼穀。亨利的隨身物品也從那裏運到他兄弟家。1863


    年,亨利的所見所聞以法文由他兄弟發表;1864年,又相繼出現英文版。


    亨利並不是第一位注視到吳哥古都的外來人。實際上,歷史學家麥可·史密斯,


    在對亨利見聞1989年版作序時指出:古都吳哥不像傳奇中所說的那樣被人們所遺忘,早


    在1550年,一位葡萄牙歷史學家在描述柬埔寨時就曾提到過它,此事在葡萄牙殖民地檔


    案中有過記載。在16、17世紀出版的幾本西班牙書籍中也提到過古都吳哥。當時西班牙


    在亞洲的部分地區實行殖民統治。1819年,一位法國學者發表了一篇描述古都吳哥的譯


    稿,由一位在那裏住了多年的中國外交官周達觀於13世紀所寫。此外,19世紀50年代的


    歐洲出版物中,也出現過幾處有關這些遺址的描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廢墟的真相(考古紀實係列報導之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呂貝克·斯特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呂貝克·斯特夫並收藏廢墟的真相(考古紀實係列報導之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