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廢墟的真相(考古紀實係列報導之二) 作者:[美]呂貝克·斯特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之一炬。
蘭達以及與他同時代的牧師們的記錄的確包括一些有關瑪雅失落的城市、廟宇和廢
墟的信息,但非常支離破碎,它們躺在西班牙殖民地的檔案館裏,沒人加以理會。18世
紀晚期,一些勇莽的旅行者開始對這些廢墟打上了主意。安東尼·德裏奧是墨西哥軍隊
的一名軍官,他於1786年探察了位於墨西哥南部巴倫克的廢墟。20年後,另一名軍官幾
勒爾莫·都潘克斯再次專訪巴倫克。他倆對廢墟遺址的描述於19世紀初期發表,但由於
文章刊載的雜誌名氣不大,他倆的描述均未吸引起世界的注意。
但是好奇心十足者並未停止他們的努力,旅途的艱險也隻能嚇退那些膽小的。都潘
克斯在形容通往巴倫克的小道時說,“除了飛鳥外,其它動物極難通過,小徑盤旋於崖
頂,婉蜒於山間……”18世紀30年代初,當時的北瓜地馬拉總督胡安·加林杜來到了這
些崎嶇的叢林小道上。他先後訪問了巴倫克和科潘這兩處廢墟遺址,並發表了一篇有關
於它們的報告。另一名叫金·佛雷德裏克·王爾德克的冒險家幾乎在同一時間也去了巴
倫克,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對廢墟遺址進行了素描。他們的書發表於1838年,裏麵有很
多圖片。在拜讀了這些饒有興趣的遊記之後,史蒂芬斯顯然大惑不解,他不懂為什麽這
樣的報告也未能激起人們更多的興趣。他毅然決定由他和加瑟伍德共同擔當起這一重任,
即把中美洲這些鮮為人知的文化遺址廢墟推向世界。
對於印加、阿茲台克和瑪雅文化,一些學者已經提出了他們的理論,19世紀的學者
對於文明這一概念非常感興趣。從歐洲人在北美殖民開始,絕大多數的歐洲人就認為無
論從文化、道德和智力各方麵來講,歐洲人都優於土著的印第安人。他們認為印第安人
的文明原始野蠻,對其內在的價值不屑一顧,然而這些文明裏存在著一些給人留下深刻
印象的東西,如巨型石碑、精細藝術品、高深的天文、計時知識和技術。這些高級文明
才可能擁有的東西怎麽存在於低級野蠻的文明當中?對此,歐洲人還不得不做出解釋。
西方人提出一個文明擴散論的理論來回答這個問題。擴散論的持有者認為文明並不
是同時在全世界迸發的,得由一個集中,令人振奮的中心點向周邊地區擴散。由此,美
洲所發現的任何高級文明的特徵都可以溯源到歐洲或其它陸上一個更早剛的文明,激進
的擴散淪者提出一長串建議,說中美洲發現的廢墟遺址一定是由埃及人、或腓尼基人,
或斯堪地那維亞人、羅馬人或威爾斯人和愛爾蘭人中的流放者,甚至可能是傳說中的城
中——亞特蘭提斯消亡時逃出避難的人修建的。兩位荷蘭學者為此喋喋不休,一位宣稱
斯堪地那維亞人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另一位卻義憤填膺地堅持賽思人才是他們的祖
先,賽思人是2500年前居住在黑海邊草原上的一個遊牧民族,至於他們是怎麽到達北美
洲土地上的,後一位學者也提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有許多人認
為北美印第安人是《聖經》中所提到的,失散了的以色列部落的後裔,因此和猶太人大
有關係。
就是那些極少數親臨過中美洲廢墟遺址的人也完全搞不清究竟誰是這些建築的修造
者。德裏奧弄不明白,都潘克斯也茫然不知所措,但他堅信一條:肯定不會是居住在這
一帶的瑪雅印第安人修建的,因為他們過於原始愚昧,不可能是如此一個偉大文化的傳
人,加林杜持另外一種意見,他相信中美洲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然後整個文化和文明
向西移動,傳到中國、印度、美索不達米亞,最終傳到歐洲,與此同時,作為文明發祥
地的中美洲卻墜落、淪落為野蠻之荒。沉湎於印度風情和大象的王爾德克提出的理論聽
來異乎尋常,他宣稱湮沒無聞的中美洲文明隻是印度文明的一個旁支,那些雕刻在巴倫
克石碑上的奇異符號其實是大象的頭部。可見當史蒂芬斯和加瑟伍德在通往科潘的叢林
小道上艱苦行進之時,他們也踏入了相互矛盾的理論荊棘叢中。
當兩位探險家到達科潘穀地時,即今天位於宏都拉斯西部的科潘·瑞納斯鎮,看見
了一條河,河的那麵是長長的石牆似的建築,高度達到一百英尺。雖然有些地方已是殘
缺不全,小樹和灌木叢生,但他倆仍然一眼就認出這是一座巨大石建築的遺蹟,史蒂芬
斯後來在回憶中寫道,“我們沿著寬大的石階梯往上爬,有的地方還完整無缺,有的卻
被石隙裏長出的樹所拱翻,最後我們來到了一個平台之上。由於叢林雜草的覆蓋,很難
辨認出它的形狀。”盡管科潘幾乎大部份都被熱帶雨林所吞沒,但是史蒂芬斯和加瑟伍
德還是找到了一個石頭砌成的半圓形的競技場;一些前肢躍起,飛向前方猛撲的美洲虎
蘭達以及與他同時代的牧師們的記錄的確包括一些有關瑪雅失落的城市、廟宇和廢
墟的信息,但非常支離破碎,它們躺在西班牙殖民地的檔案館裏,沒人加以理會。18世
紀晚期,一些勇莽的旅行者開始對這些廢墟打上了主意。安東尼·德裏奧是墨西哥軍隊
的一名軍官,他於1786年探察了位於墨西哥南部巴倫克的廢墟。20年後,另一名軍官幾
勒爾莫·都潘克斯再次專訪巴倫克。他倆對廢墟遺址的描述於19世紀初期發表,但由於
文章刊載的雜誌名氣不大,他倆的描述均未吸引起世界的注意。
但是好奇心十足者並未停止他們的努力,旅途的艱險也隻能嚇退那些膽小的。都潘
克斯在形容通往巴倫克的小道時說,“除了飛鳥外,其它動物極難通過,小徑盤旋於崖
頂,婉蜒於山間……”18世紀30年代初,當時的北瓜地馬拉總督胡安·加林杜來到了這
些崎嶇的叢林小道上。他先後訪問了巴倫克和科潘這兩處廢墟遺址,並發表了一篇有關
於它們的報告。另一名叫金·佛雷德裏克·王爾德克的冒險家幾乎在同一時間也去了巴
倫克,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對廢墟遺址進行了素描。他們的書發表於1838年,裏麵有很
多圖片。在拜讀了這些饒有興趣的遊記之後,史蒂芬斯顯然大惑不解,他不懂為什麽這
樣的報告也未能激起人們更多的興趣。他毅然決定由他和加瑟伍德共同擔當起這一重任,
即把中美洲這些鮮為人知的文化遺址廢墟推向世界。
對於印加、阿茲台克和瑪雅文化,一些學者已經提出了他們的理論,19世紀的學者
對於文明這一概念非常感興趣。從歐洲人在北美殖民開始,絕大多數的歐洲人就認為無
論從文化、道德和智力各方麵來講,歐洲人都優於土著的印第安人。他們認為印第安人
的文明原始野蠻,對其內在的價值不屑一顧,然而這些文明裏存在著一些給人留下深刻
印象的東西,如巨型石碑、精細藝術品、高深的天文、計時知識和技術。這些高級文明
才可能擁有的東西怎麽存在於低級野蠻的文明當中?對此,歐洲人還不得不做出解釋。
西方人提出一個文明擴散論的理論來回答這個問題。擴散論的持有者認為文明並不
是同時在全世界迸發的,得由一個集中,令人振奮的中心點向周邊地區擴散。由此,美
洲所發現的任何高級文明的特徵都可以溯源到歐洲或其它陸上一個更早剛的文明,激進
的擴散淪者提出一長串建議,說中美洲發現的廢墟遺址一定是由埃及人、或腓尼基人,
或斯堪地那維亞人、羅馬人或威爾斯人和愛爾蘭人中的流放者,甚至可能是傳說中的城
中——亞特蘭提斯消亡時逃出避難的人修建的。兩位荷蘭學者為此喋喋不休,一位宣稱
斯堪地那維亞人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另一位卻義憤填膺地堅持賽思人才是他們的祖
先,賽思人是2500年前居住在黑海邊草原上的一個遊牧民族,至於他們是怎麽到達北美
洲土地上的,後一位學者也提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有許多人認
為北美印第安人是《聖經》中所提到的,失散了的以色列部落的後裔,因此和猶太人大
有關係。
就是那些極少數親臨過中美洲廢墟遺址的人也完全搞不清究竟誰是這些建築的修造
者。德裏奧弄不明白,都潘克斯也茫然不知所措,但他堅信一條:肯定不會是居住在這
一帶的瑪雅印第安人修建的,因為他們過於原始愚昧,不可能是如此一個偉大文化的傳
人,加林杜持另外一種意見,他相信中美洲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然後整個文化和文明
向西移動,傳到中國、印度、美索不達米亞,最終傳到歐洲,與此同時,作為文明發祥
地的中美洲卻墜落、淪落為野蠻之荒。沉湎於印度風情和大象的王爾德克提出的理論聽
來異乎尋常,他宣稱湮沒無聞的中美洲文明隻是印度文明的一個旁支,那些雕刻在巴倫
克石碑上的奇異符號其實是大象的頭部。可見當史蒂芬斯和加瑟伍德在通往科潘的叢林
小道上艱苦行進之時,他們也踏入了相互矛盾的理論荊棘叢中。
當兩位探險家到達科潘穀地時,即今天位於宏都拉斯西部的科潘·瑞納斯鎮,看見
了一條河,河的那麵是長長的石牆似的建築,高度達到一百英尺。雖然有些地方已是殘
缺不全,小樹和灌木叢生,但他倆仍然一眼就認出這是一座巨大石建築的遺蹟,史蒂芬
斯後來在回憶中寫道,“我們沿著寬大的石階梯往上爬,有的地方還完整無缺,有的卻
被石隙裏長出的樹所拱翻,最後我們來到了一個平台之上。由於叢林雜草的覆蓋,很難
辨認出它的形狀。”盡管科潘幾乎大部份都被熱帶雨林所吞沒,但是史蒂芬斯和加瑟伍
德還是找到了一個石頭砌成的半圓形的競技場;一些前肢躍起,飛向前方猛撲的美洲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