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燾於公元452年初被宦官謀殺,他的太子也死得奚堯,隻剩得一位12歲的孫子繼位。以鮮卑人之早婚,再加上這幾代北魏君主之命短,到471年20年還不到竟有四位皇帝代表祖孫五代。而最後一位也是本文開首即提及的拓跋宏。他的親生母親及祖母都因拓跋家引用漢武帝“立其子殺其母”的辦法“依舊例薨”,這時朝中也隻有一位帶有漢人血統的“文成文明太皇太後”,實足年齡29歲到30歲之間,歷史上簡稱“文明皇太後”的馮氏了。


    《魏書》說她“多智略猜忌,能得大事,生殺賞罰,決人多俄頃”。拓跋宏不僅為她撫養教育,而且“迄後之崩”,“不知所生”,也就是迄至23還不知自己身世。所以“事無巨細,一稟於太後”。她又製作了幾百首歌辭教育他,隻是“文多不傳”,其內容永成歷史之跡。《魏書》傳中又說及她“行不正”。“王睿出入臥內,數年便為宰輔”“李沖雖以器受任,亦由見寵帷幄”。大凡中國歷史上有才幹的女人,私生活總受非議。上文語意雙關,我們無法考證。隻是馮氏引用有氣魄的漢人文臣,則是事實。王睿還可以算作“恩幸”,他在一天老虎脫籠而出,侍衛驚靡的危機中以吏部尚書的身分執戟驅虎保駕,後來也與李沖家聯姻,可是臨死仍上疏“慎刑罰”,始終提倡“與其殺不辜,寧赦有罪”的文治辦法。李沖則將拓跋政權的民政“周禮化”,並將其財政的處理賦予“李悝式”的體製,因之給中國以後幾百年的政治製度留下了長遠的後果。


    這一串“太和詔令”包括484年的百官俸祿,隻是這時的賦稅,仍是家族包辦,也就是“宗主督讓,所以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於是485年詔令天下均田,原則上土地國有,定立了每一家按人口應有田地的標準。486年則立三長,“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裏長,五裏立一黨長,長取鄉人強謹者”。這樣才實際進入“租庸調”製。亦即以自耕農的小家庭作為徵兵納稅的單位,農村組織以政府頒布之理想上的數學公式作準則,不承認各地私人體係,所以稱“混天下一法”。


    這一段措施在當日頒布時有冒險性質。它到底實行到如何程度,無從考察。隻是490年逝世,朝中並未發生變故。元宏的漢化政策,也能再接再勵,而李沖也更得信用。493年之重建洛陽,他實際擔任了總工程師的職務。隻是元宏的規劃,無人接班。他重視水軍,而鮮卑貴族,尚掌握著長城內外的養馬地區,也不能遽爾擯斥。一到6世紀,洛陽才又產生政變。北魏分為東西,東魏為北齊高家所代,西魏為北周宇文氏所代。然則歷史的演進,並不為這分裂運動而停滯。中國之統一,需要一個以小自耕農社會作統禦經理的趨向,也愈為明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混合也從未中斷。北朝原以遊牧民族為骨幹,至6世紀,他們也行府兵製,用以動員農民,也開始修築長城,以防製其他少數民族內犯,可為明證。


    隋文帝楊堅,自己是胡漢混血。先以北周的力量吞併北齊,回頭解決北周,更挾動員長江以北的力量,席捲南朝,發展方向也是由西向東,由北至南,以經濟人文簡單的地區去征服繁榮富有的地區。這也是承繼北魏拓跋氏在歷史上活動的邏輯。楊堅的軍事行動以水軍為主,這也可以說是受元宏遷都洛陽所賜。北朝需要這一段過渡期間,才能作體製上的整備,並吸收南方的長處。


    ^v^v^v^v^v^v^v^v^v


    16、從分裂到統一


    至絞還有些讀歷史的人,仍認為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尷尬的局麵。這369年,缺乏一個上承秦漢下啟隋唐的大帝國。要把它當作一個過渡時期看待,又未免牽扯得過長。這當中的人物事跡,敘來也難得有頭緒可循。所以有些歷史書,就把這369年輕率的穿插過去,以便迅速提引到隋煬帝和唐太宗等前後關係比較完整也更容易檢討的題材。


    可是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在中國歷史裏隻發生過這麽一次。它給我們一個機會去了解中國民族演進的歷史,並不一定就是各朝代歷史的總和。雖說統一的政治中心不存在,中國很多人文上的因素還是不斷的發展。舉一個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於公元496年改姓元。其他如步六孤氏改姓為陸,獨孤氏改姓為劉,鮮卑民族改姓的一百多,這當然引起很多尊重民族傳統的鮮卑人士的不滿,6世紀洛陽的政變,和北魏朝廷的分裂,不能與此無關。


    北周的創始者為宇文泰,他也是鮮卑種。他於公元554年以為“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表麵看來,這是對元宏漢化政策的一種反動,也強調鮮卑民族各部落在歷史上的傳統。而實際上他盤踞的關中,並沒有很多鮮卑苗裔。他的胡姓,也隻能賜予漢人及胡漢混血的將領。他日作隋朝開國之主楊堅,這時候就因功勳被賜姓為“普六茹”。這樣隻更提高漢人在朝中的地位,而更使胡漢的界限磨滅。其背景則是長期分裂的局麵下,北方成為融合各民族的一大熔爐。少數民族這逐漸被多數民族吸收同化,也就不可遏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仁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仁宇並收藏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