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為這種人口移動的壓力,南方的水田,才能普遍的開發。《晉書》食貨誌所稱“河濱海岸,三丘八藪,耒耨之所不至者,人皆受焉”,就表現出了這種開拓處女地的一般趨向。隻是“火耕水耨”,先用燒荒的方式,次用水灌溉,並且以大量的人力用以除芟,才能逐漸將粗疏耕作方式進而為精密耕作。
北方的種族複雜,也不容易使政局穩定。“五胡亂華”時的少數民族領袖,率多漢化,並且很多帶有漢人血統。因為漢朝除武帝時代之外,“和親政策”總在若斷若續的進行,匈奴劉淵之姓劉,不無根據。漢末袁紹即以家人子為己女妻烏丸豪酋。魏晉以降,越種通婚的更為普遍。安北將軍都督幽州諸軍事王浚以一女妻鮮卑段務勿塵,一女妻素怒延。後將軍韓據女為段匹彈“兒妾”。劉琨為晉朝的司空,他與段匹彈的關係雖沒有言明,但是彈“與琨結婚,約為兄弟”。晉惠帝除賈後外,又立羊後,她也是名門女,後來劉曜陷洛陽,也立她為後,“有殊寵,頗與政事。”她生有曜子三人,長子熙為劉曜的繼承人。羯人石季龍“大發百姓子二十以下十三以上萬餘,以三等之第以分配之”。這種趨勢不斷的繼續。到後來北魏拓跋氏的皇室實為漢人,而隋文帝唐高祖等人物也有混血背景。隻是上層的通婚不算,下層一般人民也需要在這大熔爐裏混合,並且遊牧民族,也要放棄他們的生活習慣成為安土重遷的農民,這“同化”的程度,才算貫徹,因之過渡期間必費時許久。
東漢之覆亡,“兼併”占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當日徵兵納稅,以“戶”為對象。“口”以戶為轉移。兼併一行,失田的農民若不成為流民,即為富家大室之“奴”之“客”,甚至整個大家庭成為“部曲”,地方官員對其豪宗大戶無法應付。魏晉南北朝之世族也由來於此。我們翻開《晉書》卷30至卷86,其中列有542人之傳記,除其中段匹彈為鮮卑酋長不計外,晉朝重要人物,幾乎一網打盡,其傳記中敘及祖先曾為顯官我們可以斷定其為世族者159人,其子弟又在朝中顯著的215人,司馬皇家的宗室105人,而不屬於以上,我們概稱之為出身貧寒的隻62人,可見得大家巨室的力量雄厚,其社會狀況必與中國傳統的理想--由皇帝直接向大批小自耕農徵兵抽稅,不受豪強幹預情形大有出入。
當日商業財富尚未展開,商人資產,也無保障。例如西晉以顯官而成巨富的石崇,則因其為荊州刺史,“劫遠使客商,致富不貲”,有家奴八百人。農業上的財富,則無非出於地產及勞動力,兼併一行,即枯竭政府的財源與兵員。最顯著的一個例子,則是在淝水之戰立功的謝玄,三傳而至孫子謝靈運,為詩賦名家。《宋書》說及他“因父祖之資,生業甚厚,奴僮既眾,義故門生數百,鑿山浚湖,功役無已”,於公元433年為宋帝所誅。這一方麵表示傳統社會裏財政稅收全在“周禮式”及“李悝式”的辦法支配下,私人財產無從合法的積累,一方麵則又表示官僚機構的行政效率受兼併的限製。流亡政府的小朝廷,更受巨家大室的壟斷,雖然迭換朝代,也仍無中興跡象。
華北除了遊牧民族的醞釀外,也有類似的情形,他們尚有自動設防不受節製情事。例如公元350年左右,山西太原迄北有設防的村落三百餘,包括“胡,晉”人口十餘萬戶。400年前後,關中有堡壁三千餘所,他們推戴統主,相率結盟,《魏書》食貨誌則說在北魏486年立“三長”以前“禁網疏闊,民多逃隱”,並且“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這樣下層機構沒有改變,中國無統一的可能。
所以383年謝安謝玄與苻堅苻融的對峙,縱加上朱序的穿插,隻確定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這次戰役卻不是構成分裂的主因。以後的發展也證明中國的重新統一必待人口相次固定,胡漢種族的界線逐漸漠減,巨家大室的力量也被壓製,才能成為事實。
^v^v^v^v^v^v^v^v^v
15、北魏拓跋氏
公元5世紀之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漢化運動,舉措奇特,為中外歷史所罕見。他於公元493年決意遷都洛陽,翌年頒詔施行。他又禁胡服斷鮮卑語,若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者”,免官。他自己本姓拓跋,至此改姓為元。其他鮮卑慕容尉遲等姓氏,也一律改為單音漢姓。元宏生於公元467年,4歲登極。他從小由文明太皇太後撫養,所以做皇帝的前20年,朝事也由她掌權,這位太皇太後,照頭銜看應當是老態龍鍾,而實際上她開始臨朝聽政時,似乎未滿30歲。她的家世可追溯到北燕馮家,也是“五胡十六國”期中漢人創立的朝廷之一。後來元宏的兩位皇後也是馮家女,他又以“絕同姓之娶”為名,令他的六位皇弟一體與他朝中漢人顯官聯婚,其配偶也由皇帝禦前指派,有如“次弟始平王勰,可娉廷尉卿隴西李沖女;季弟北海王詳,可娉吏部郎中滎陽鄭懿女”。這半打皇弟以前所娶,則一律降為妾媵。
從長遠歷史觀點看來:這段史跡隻是北魏拓跋民族在中國活動的尾聲,公元220年秦漢之“第一帝國”崩潰而隋唐宋之“第二帝國”尚未興起時,這少數民族對中國的再度統一做了一段基本的工作。而且在微妙的階段內,又由一位有神秘性的女人作主。可見得歷史的演進,有時令人莫測高深。隻是歷史上長期的合理性,也不是當時人所能親身預測。還待千百年後,由我們把一些表麵看來不相關的事跡前後聯貫,才得剴切。
北方的種族複雜,也不容易使政局穩定。“五胡亂華”時的少數民族領袖,率多漢化,並且很多帶有漢人血統。因為漢朝除武帝時代之外,“和親政策”總在若斷若續的進行,匈奴劉淵之姓劉,不無根據。漢末袁紹即以家人子為己女妻烏丸豪酋。魏晉以降,越種通婚的更為普遍。安北將軍都督幽州諸軍事王浚以一女妻鮮卑段務勿塵,一女妻素怒延。後將軍韓據女為段匹彈“兒妾”。劉琨為晉朝的司空,他與段匹彈的關係雖沒有言明,但是彈“與琨結婚,約為兄弟”。晉惠帝除賈後外,又立羊後,她也是名門女,後來劉曜陷洛陽,也立她為後,“有殊寵,頗與政事。”她生有曜子三人,長子熙為劉曜的繼承人。羯人石季龍“大發百姓子二十以下十三以上萬餘,以三等之第以分配之”。這種趨勢不斷的繼續。到後來北魏拓跋氏的皇室實為漢人,而隋文帝唐高祖等人物也有混血背景。隻是上層的通婚不算,下層一般人民也需要在這大熔爐裏混合,並且遊牧民族,也要放棄他們的生活習慣成為安土重遷的農民,這“同化”的程度,才算貫徹,因之過渡期間必費時許久。
東漢之覆亡,“兼併”占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當日徵兵納稅,以“戶”為對象。“口”以戶為轉移。兼併一行,失田的農民若不成為流民,即為富家大室之“奴”之“客”,甚至整個大家庭成為“部曲”,地方官員對其豪宗大戶無法應付。魏晉南北朝之世族也由來於此。我們翻開《晉書》卷30至卷86,其中列有542人之傳記,除其中段匹彈為鮮卑酋長不計外,晉朝重要人物,幾乎一網打盡,其傳記中敘及祖先曾為顯官我們可以斷定其為世族者159人,其子弟又在朝中顯著的215人,司馬皇家的宗室105人,而不屬於以上,我們概稱之為出身貧寒的隻62人,可見得大家巨室的力量雄厚,其社會狀況必與中國傳統的理想--由皇帝直接向大批小自耕農徵兵抽稅,不受豪強幹預情形大有出入。
當日商業財富尚未展開,商人資產,也無保障。例如西晉以顯官而成巨富的石崇,則因其為荊州刺史,“劫遠使客商,致富不貲”,有家奴八百人。農業上的財富,則無非出於地產及勞動力,兼併一行,即枯竭政府的財源與兵員。最顯著的一個例子,則是在淝水之戰立功的謝玄,三傳而至孫子謝靈運,為詩賦名家。《宋書》說及他“因父祖之資,生業甚厚,奴僮既眾,義故門生數百,鑿山浚湖,功役無已”,於公元433年為宋帝所誅。這一方麵表示傳統社會裏財政稅收全在“周禮式”及“李悝式”的辦法支配下,私人財產無從合法的積累,一方麵則又表示官僚機構的行政效率受兼併的限製。流亡政府的小朝廷,更受巨家大室的壟斷,雖然迭換朝代,也仍無中興跡象。
華北除了遊牧民族的醞釀外,也有類似的情形,他們尚有自動設防不受節製情事。例如公元350年左右,山西太原迄北有設防的村落三百餘,包括“胡,晉”人口十餘萬戶。400年前後,關中有堡壁三千餘所,他們推戴統主,相率結盟,《魏書》食貨誌則說在北魏486年立“三長”以前“禁網疏闊,民多逃隱”,並且“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這樣下層機構沒有改變,中國無統一的可能。
所以383年謝安謝玄與苻堅苻融的對峙,縱加上朱序的穿插,隻確定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這次戰役卻不是構成分裂的主因。以後的發展也證明中國的重新統一必待人口相次固定,胡漢種族的界線逐漸漠減,巨家大室的力量也被壓製,才能成為事實。
^v^v^v^v^v^v^v^v^v
15、北魏拓跋氏
公元5世紀之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漢化運動,舉措奇特,為中外歷史所罕見。他於公元493年決意遷都洛陽,翌年頒詔施行。他又禁胡服斷鮮卑語,若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者”,免官。他自己本姓拓跋,至此改姓為元。其他鮮卑慕容尉遲等姓氏,也一律改為單音漢姓。元宏生於公元467年,4歲登極。他從小由文明太皇太後撫養,所以做皇帝的前20年,朝事也由她掌權,這位太皇太後,照頭銜看應當是老態龍鍾,而實際上她開始臨朝聽政時,似乎未滿30歲。她的家世可追溯到北燕馮家,也是“五胡十六國”期中漢人創立的朝廷之一。後來元宏的兩位皇後也是馮家女,他又以“絕同姓之娶”為名,令他的六位皇弟一體與他朝中漢人顯官聯婚,其配偶也由皇帝禦前指派,有如“次弟始平王勰,可娉廷尉卿隴西李沖女;季弟北海王詳,可娉吏部郎中滎陽鄭懿女”。這半打皇弟以前所娶,則一律降為妾媵。
從長遠歷史觀點看來:這段史跡隻是北魏拓跋民族在中國活動的尾聲,公元220年秦漢之“第一帝國”崩潰而隋唐宋之“第二帝國”尚未興起時,這少數民族對中國的再度統一做了一段基本的工作。而且在微妙的階段內,又由一位有神秘性的女人作主。可見得歷史的演進,有時令人莫測高深。隻是歷史上長期的合理性,也不是當時人所能親身預測。還待千百年後,由我們把一些表麵看來不相關的事跡前後聯貫,才得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