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忠孝觀念由四書五經闡述開來應屬大傳統。《三國誌》為二十四史之一,也算是這傳統所籠罩的一部分。但是因其中資料分歧,離奇的事物薈集,很容易為小說家抽取裁剪補綴而成半創作性的大眾讀物。事實上它也就是宋元話本的基礎,後來又經過元明之間羅貫中等整理,便成為《三國誌傳通俗演義》。既稱“通俗演義”,則照社會學家看來已屬小傳統之範疇。所以周瑜見杏黃旗而大叫一聲,孔明祭東風,孫權與劉備劍砍石塊成十字等等更離奇的遭遇與真人實事混合以提高讀者的興趣,都可以信口嗬成。其方法則是將信史更浪漫化。《三國演義》英譯本標題為romanceofthethreekindoms(三個王國的浪漫史)不為無因。而京劇跟隨著以白臉表示曹操之陰險,棗紅麵表示關羽之不可泯滅的忠厚,蝴蝶式的臉譜表示呂蒙之有心計,也是將歷史傳奇化和美術化。
我們今日提論這些觀念,其目的不在鑿穿小傳統之虛枉。相反的“民俗”也可成史。中國的君主製度,以皇帝和天命直接統領萬億軍民,中層脆弱,法製簡單,政府力量之不及,半靠社會力量支持。可見精神動員的功效是無可否認。大傳統也好小傳統也好,民間的忠孝觀念實為撐持宋,元,明,清以來大帝國之有力支柱,這也不是我們學歷史的人所敢於忽略。然則話本及劇台上的曹操與關羽及其影響隻是魏晉南北朝以後歷史上的側麵情景。現在我所談的是歷史本題,涉及公元220年後長期分裂的主因。前人與事實相處過近,也隻看到演變的一片段,所以仍待我們曾親身經歷一個類似的大變動之後,將視界看寬看深,才能將資料重新編排,徹底檢討。
^v^v^v^v^v^v^v^v^v
13、長期分裂時的悲劇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去世。他是晉朝的第一個皇帝,25年之前他令魏主曹奐向他禪位,有如220年曹丕之迫漢獻帝稱:“率我唐典,敬遜爾位。”其邏輯是有德者君臨天下,唐堯虞舜都以此“歷數有在”有規律行事。而實際上曹丕確比漢獻帝強,而司馬炎更比15歲的曹奐強。可是這些篡位者沒有看到的是,他們自己是世代權臣手執兵符,當然聲震朝宇。可是一做了皇帝傳之子孫,又變成了宮殿中的傀儡。皇帝原來是文官集團的首腦,他以天命統禦群臣,開口則為聖旨。如果做得好,經過他的指示,則不合理的事體亦公認為合理,受不公平處理的人臣也隻能自怨命苦,而仍歌頌“皇恩浩蕩”。因之下層機構統計不實,行政乘違的情形亦可以就此掩飾。隻是公元3世紀之末至4世紀之初,中國有很多大問題沒有解決,已經掩飾不起來。天子的聖旨,也很少被人認真算數。況且與外間隔絕,廢立出諸權臣,其不能有所作為,也是勢所必然的。
可是司馬炎在位25年,好像已突破這種環境。公元280年“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暗然收”,就此結束了過去三國鼎立,而重創天下一統的局麵。並且他又於公元277年大封宗室子侄為王公,郡公,郡侯,縣王,“更製戶邑,皆中尉領兵”,也就是管理境內的民政財政和軍政。全國39郡之外,另有21“國”,盆置於今日之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及遼寧,以拱衛京師,同時又有一部分親王參與朝政,如此也不會被權臣宰割了。
偏偏在290年繼位者為惠帝司馬衷。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事跡,乃是臣下報告他,百姓餓死,他就反問:“何以不食肉糜?”我們聽過法國大革命時皇後marieantoite聞及百姓沒有麵包吃曾叫他們吃糕餅的故事,對於此類傳聞,不能認真。隻是司馬衷在晉室皇位極端艱難之際,庸懦無能,必然屬實。否則也不會有如此的傳聞編派到他頭上,並且記入信史了。
法國革命時皇後以貌美而輕率稱,司馬衷的賈後,則以醜陋著名。據說她又矮又黑。其實這也與以後的事體無關,隻是內外多故的時候,歷史紀錄不針對重點發揮,而加入這些不幹大局的細節,更容易滲入帶偏見的資料。
據說賈後缺乏母教,不守婦道,行動淫虐,因幹政與皇太後楊氏衝突。太後之父楊駿則為“太傅,大都督,假黃越,錄朝政,百官總己以聽”。於是賈後也組織一個與她自己接近的集團。因為她父親賈充也是權臣。她不僅把族兄從舅拉過來,也籠絡了皇室司馬家的一部分親王,如汝南王司馬亮,此人曾被司馬炎封為“宗師”,有率領宗室子弟的威望。又因為他們聯絡了朝中一部分名士,所謂“二十四友”的官僚集團。這權力鬥爭的重點始終沒有在傳統的史料裏說得清楚,我們翻閱《晉書》帝紀,列傳,食貨誌,職官誌,感覺到晉朝始終不是一個正規的朝代,武帝和惠帝之交,方才以軍政府的姿態企圖創立一種民政製度,組織未遂,即變生肘腋。譬如劉毅傳裏說及劉把武帝司馬炎比喻為漢之桓靈。他說:“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可見晉的財政始終未上軌道,否則開國之君,四海為家,當不致賣官鬻爵。而且武帝紀內說及“賈充凶豎”,“楊駿豺狼”,更可以窺見其朝廷並沒有設官分職好好擺布,權臣仍是虎視鷹眈,後一代太後與皇後的衝突,也非僅出自宮闈。我們一般的觀念,晉朝已樹立一種“封建製度”,現在看來,其中一半是紙上具文。劉頌傳裏評當初設計即說:“法同郡縣,無成國之製也。”而職官誌針對公元277年令諸王之國(即是到指定的疆域履任)的時候說:“而諸公皆戀京師,涕泣而去。”地理誌則與之相衝突的說:“王不之國,官於京師。”這時候朝廷想做的一件大事,即是所謂“占田法”,凡士庶人等所領耕地佃戶都按品級有所限製,即王公在京師附近的地產亦然。這些條例無全部奉行的跡象,隻是在這草創期間諸事不定的季節,朝廷一有變故,就使很多人感到不安。不僅財產與名望受影響,而當日習慣,政爭失敗,則被判以極惡的罪名,有身家性命的危險,凡此都是構成賈後之禍及八王之禍的原因。
我們今日提論這些觀念,其目的不在鑿穿小傳統之虛枉。相反的“民俗”也可成史。中國的君主製度,以皇帝和天命直接統領萬億軍民,中層脆弱,法製簡單,政府力量之不及,半靠社會力量支持。可見精神動員的功效是無可否認。大傳統也好小傳統也好,民間的忠孝觀念實為撐持宋,元,明,清以來大帝國之有力支柱,這也不是我們學歷史的人所敢於忽略。然則話本及劇台上的曹操與關羽及其影響隻是魏晉南北朝以後歷史上的側麵情景。現在我所談的是歷史本題,涉及公元220年後長期分裂的主因。前人與事實相處過近,也隻看到演變的一片段,所以仍待我們曾親身經歷一個類似的大變動之後,將視界看寬看深,才能將資料重新編排,徹底檢討。
^v^v^v^v^v^v^v^v^v
13、長期分裂時的悲劇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去世。他是晉朝的第一個皇帝,25年之前他令魏主曹奐向他禪位,有如220年曹丕之迫漢獻帝稱:“率我唐典,敬遜爾位。”其邏輯是有德者君臨天下,唐堯虞舜都以此“歷數有在”有規律行事。而實際上曹丕確比漢獻帝強,而司馬炎更比15歲的曹奐強。可是這些篡位者沒有看到的是,他們自己是世代權臣手執兵符,當然聲震朝宇。可是一做了皇帝傳之子孫,又變成了宮殿中的傀儡。皇帝原來是文官集團的首腦,他以天命統禦群臣,開口則為聖旨。如果做得好,經過他的指示,則不合理的事體亦公認為合理,受不公平處理的人臣也隻能自怨命苦,而仍歌頌“皇恩浩蕩”。因之下層機構統計不實,行政乘違的情形亦可以就此掩飾。隻是公元3世紀之末至4世紀之初,中國有很多大問題沒有解決,已經掩飾不起來。天子的聖旨,也很少被人認真算數。況且與外間隔絕,廢立出諸權臣,其不能有所作為,也是勢所必然的。
可是司馬炎在位25年,好像已突破這種環境。公元280年“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暗然收”,就此結束了過去三國鼎立,而重創天下一統的局麵。並且他又於公元277年大封宗室子侄為王公,郡公,郡侯,縣王,“更製戶邑,皆中尉領兵”,也就是管理境內的民政財政和軍政。全國39郡之外,另有21“國”,盆置於今日之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及遼寧,以拱衛京師,同時又有一部分親王參與朝政,如此也不會被權臣宰割了。
偏偏在290年繼位者為惠帝司馬衷。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事跡,乃是臣下報告他,百姓餓死,他就反問:“何以不食肉糜?”我們聽過法國大革命時皇後marieantoite聞及百姓沒有麵包吃曾叫他們吃糕餅的故事,對於此類傳聞,不能認真。隻是司馬衷在晉室皇位極端艱難之際,庸懦無能,必然屬實。否則也不會有如此的傳聞編派到他頭上,並且記入信史了。
法國革命時皇後以貌美而輕率稱,司馬衷的賈後,則以醜陋著名。據說她又矮又黑。其實這也與以後的事體無關,隻是內外多故的時候,歷史紀錄不針對重點發揮,而加入這些不幹大局的細節,更容易滲入帶偏見的資料。
據說賈後缺乏母教,不守婦道,行動淫虐,因幹政與皇太後楊氏衝突。太後之父楊駿則為“太傅,大都督,假黃越,錄朝政,百官總己以聽”。於是賈後也組織一個與她自己接近的集團。因為她父親賈充也是權臣。她不僅把族兄從舅拉過來,也籠絡了皇室司馬家的一部分親王,如汝南王司馬亮,此人曾被司馬炎封為“宗師”,有率領宗室子弟的威望。又因為他們聯絡了朝中一部分名士,所謂“二十四友”的官僚集團。這權力鬥爭的重點始終沒有在傳統的史料裏說得清楚,我們翻閱《晉書》帝紀,列傳,食貨誌,職官誌,感覺到晉朝始終不是一個正規的朝代,武帝和惠帝之交,方才以軍政府的姿態企圖創立一種民政製度,組織未遂,即變生肘腋。譬如劉毅傳裏說及劉把武帝司馬炎比喻為漢之桓靈。他說:“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可見晉的財政始終未上軌道,否則開國之君,四海為家,當不致賣官鬻爵。而且武帝紀內說及“賈充凶豎”,“楊駿豺狼”,更可以窺見其朝廷並沒有設官分職好好擺布,權臣仍是虎視鷹眈,後一代太後與皇後的衝突,也非僅出自宮闈。我們一般的觀念,晉朝已樹立一種“封建製度”,現在看來,其中一半是紙上具文。劉頌傳裏評當初設計即說:“法同郡縣,無成國之製也。”而職官誌針對公元277年令諸王之國(即是到指定的疆域履任)的時候說:“而諸公皆戀京師,涕泣而去。”地理誌則與之相衝突的說:“王不之國,官於京師。”這時候朝廷想做的一件大事,即是所謂“占田法”,凡士庶人等所領耕地佃戶都按品級有所限製,即王公在京師附近的地產亦然。這些條例無全部奉行的跡象,隻是在這草創期間諸事不定的季節,朝廷一有變故,就使很多人感到不安。不僅財產與名望受影響,而當日習慣,政爭失敗,則被判以極惡的罪名,有身家性命的危險,凡此都是構成賈後之禍及八王之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