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習進行之中,劉伯承頭戴軍帽,腰紮皮帶,在驕陽下正襟危坐,全神貫注在演習場上。當他看到有的學員穿著襯衣、戴著草帽,有的還把草帽拿在手裏搧來搧去,不覺轉身對陳毅喟然嘆息道:“我們的幹部現在養嬌了,怕把臉子曬黑了嘛!”


    演習勝利結束之後,舉行了總結講評大會。劉伯承作了總講評。他主要講了三個問題:第一,我們是江河進攻戰鬥的演習。我國地形是西麵多山、東臨大海,能成為交通障礙的大的河流,一般是自西向東入海。因此,在將來抵抗帝國主義的入侵中,江河戰鬥占著重要地位。我國歷史上江河戰鬥的戰例和經驗是很多的。但是現代化、正規化諸兵種協同動作的江河戰鬥,還應在原有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學習,尤其是反抗現代裝備的美帝國主義集團,我們更應在保衛國防任務上進行有的放矢的學習。這次渡淮河的戰鬥演習就是在這樣一個想定之下進行的。


    第二,我們是以現代各兵種協同動作進行帥的渡河進攻戰鬥的實兵演習。此次演習有步兵,有炮兵,有坦克,有水陸兩用的汽車,有空軍與空降部隊,有工兵,還有火焰噴射器、煙幕,各種應用的製式的渡河器材,各種通信工具等。我們係用這些兵器在師的江河進攻戰鬥課題下,組織協同動作的實兵演習。現代諸兵種合同戰鬥就要靠諸兵種在一個共同目標之下一致努力,特別在它們協同動作之中各自發揮長處並獲得其他兵種的幫助以彌補自己的缺點。例如各兵種協同動作先求得克服河川障礙,渡過河去再打擊敵人。


    此時敵人就容易乘我兵力在渡河中或分在兩岸時的困難,施行反擊。這樣我們先頭部隊就要控製對岸登陸場,掩護著我們主力集結與組織另一個協同動作,繼續進攻以突破敵人防禦地帶。這就顯得戰鬥的計劃性、組織性、準確性和紀律性特別重要。


    第三,我們是以高級速成科為訓練對象,組織戰術的現地作業與實兵演習結合進行。高級速成科學員都是有豐富的戰鬥經驗的高級幹部,剛在教室與野外完成師一級戰術的綜合訓練,現在又到此來作師渡河進攻的現地作業與實兵演習。其目的在組織與指揮各兵種渡河進攻的具體的、生動的協同動作,以使學員獲得深切一致的戰術見解。在現代戰鬥中如何組織各兵種協同動作構成順暢的通信網,如何集中地麵的與空中猛烈的火力射擊必要之點,如何布置疏散的戰鬥隊形,如何構築掩護的工事,如何施行切合現地的偽裝等必須學會。


    陳毅也在大會上講了話,高度評價了這次演習所取得的成績。


    臨淮關演習,不僅演練了諸兵種的協同作戰,也演練了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工作。這突出表現在參加演習的部隊在臨淮關訓練中受到了深刻的階級教育,繼承和發揚了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


    臨淮關所在的鳳陽縣,是全國聞名的花鼓之鄉,也是歷史上聞名的重災區之一。黃河曾經從這裏奪淮入海,造成淮河連年泛濫。解放初期,這裏的農民依舊十分貧困。演習部隊來到這裏,看到群眾住的是黑暗矮小的草房,鋪的是破破爛爛的蘆席,吃的是黍麵粥加野菜,心裏十分難受。劉伯承指示政治機關要及時搞好階級教育,激發訓練熱情,並教育部隊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處處維護群眾利益,做好群眾工作。許多幹部戰士拿出衣服,捐出零用錢,節省出口糧支援群眾,在訓練之餘幫助群眾鋤地、拾糞、收割麥子。演習結束後,劉伯承又指示一定做好善後工作,不能讓群眾利益受到一點損害。各個分隊在駐地普遍召開村幹部會、群眾大會徵求意見。對在演習中損害的莊稼認真進行丈量,照價賠償。由於與群眾關係密切,部隊撤離時,群眾敲鑼打鼓,一直送出許多裏地。


    第二十一章尊師重道


    第一節“任”“教”並重


    劉伯承常說:搞劇團要有梅蘭芳那樣的名演員,開醫院要有手到病除的高明醫生,辦學校則要有一支精通業務的高水平的教員隊伍。他把周密的計劃、完善的教材、精通業務的高水平的教員隊伍這三者,稱作是學院教育訓練工作的三要素。軍事學院成立初期,教員非常缺乏。人民解放軍的幹部絕大部分出身於工農家庭,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較低,而且長期處於革命戰爭艱難困苦的環境之中,沒有進學校學習深造的機會。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給劉伯承從軍隊幹部中選拔調用教員帶來了很大困難。在困難麵前,劉伯承堅持“任”、“教”並重的用人之道,不僅重選拔調任,更重訓練培養。為了造就一支政治思想好、業務水平高的又紅又專的教員隊伍,他做了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耗費了無數心血和汗水。


    軍事學院擔負訓練任務的部、係和教授會的班底,主要是由華東軍政大學和華北軍政大學的一部分領導幹部和教員組成的。這兩所經過戰火考驗的學校,集中了一批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投身革命的知識分子,其中一些人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理論水平與教學能力,可以勝任教員工作。但是,這部分人畢竟是為數不多,遠遠滿足不了軍事學院正規化教學的需要。於是,劉伯承請聶榮臻從全軍範圍內給他物色教員,並派人到北京、重慶、上海等地的部隊中訪賢問能,尋找合適的教員人眩這樣做的結果,依然是杯水車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後,劉伯承斷然採取了三條措施:一是從做訓練工作的幹部和從軍隊院校畢業的學員中間,挑選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改任為教員;二是從地方大專院校招聘一定數量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到軍事學院邊工作邊學習,培養作教員;三是從起義、投誠和解放過來的原國民黨軍隊的軍官中,篩選政治表現好、有較高文化水平和軍事學術素養的留用當教員。他決心以這三部分人為基礎,立足於自力更生,自己動手培養造就軍事學院的教員隊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伯承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多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多人並收藏劉伯承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