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條令、條例的學習,學員們初步掌握了諸兵種協同作戰的一般理論概則。這時,劉伯承又帶領他們到海軍、空軍和其他技術兵種部隊參觀見學,了解這些軍兵種的技術與戰術,為下一步組織實施協同作戰的野外作業和實兵演習打下基矗劉伯承不辭辛苦,和學員們一起,到南京大校場空軍機場參觀飛行訓練;到駐長江口的海軍部隊學習艦艇知識;到駐徐州的裝甲部隊觀摩坦克打靶。
從坦克的履帶、艦艇的舵輪和飛機的引擎學起,熟悉它們的技術性能和戰術動作。
在海軍部隊參觀見學時,劉伯承對海軍術語“破雷衛”的確切內容搞不大清楚。於是,他就請教海軍的一位幹部,這位幹部告訴他,由兩艘軍艦拖索破雷的工具叫做“破雷衛”。他聽完之後非常高興地說:“你是專家。我從你這裏學到了知識,以後還要向你請教。”
在空軍部隊參觀見學時,劉伯承卻遇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當他提出讓學員看看進口的蘇製米格戰鬥機時,空軍部隊的負責人支支吾吾地說,這件事他作不了主,需要徵求蘇聯顧問的意見。結果,蘇聯顧問不同意,飛機沒有看成。
這件事使劉伯承很氣憤。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不愛發脾氣的。但是,這一次,他卻真火了,非要把這位負責人找來當麵質問不可。
這位負責人自知理虧,不敢再見劉伯承,讓一位副手去。
劉伯承毫不客氣,嚴肅地批評說:“你們空軍究竟是中國人當家,還是外國人當家?飛機我們已經花錢買來了,已經是我們自己的了,為什麽組織學員參觀還要外國人批準呢?”
參觀見學活動,使學員們初步了解了海、空軍等軍兵種的技術與戰術知識。為了在人民解放軍作戰經驗的基礎上,學習現代諸兵種聯合作戰的組織與指揮,劉伯承又召開了戰例編寫會議,決定以各軍區和各野戰軍為單位,把學員組織起來,成立戰例編寫小組,由戰史教授會和學術研究室派人輔導,以個人寫作和集體寫作相結合的方式,首先編寫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例。他要求全體學員積極行動起來,人人動筆動口,參加編寫工作。
在劉伯承的發動下,編寫戰例的活動蓬勃開展起來。許多學員利用課外時間,廢寢忘食地工作。他們找資料、繪地圖,座談討論,反覆修改。經過5個多月的努力,共有100多人編寫出了82個戰例。從類型上,有運動戰、攻堅戰、阻擊戰,以及渡海登陸作戰等。從內容上,有著名的三大戰役中的一些戰鬥,還有石家莊戰役、太原戰役、蘭州戰役、上海戰役、粵桂邊追擊戰鬥和海南島登陸戰鬥等一係列戰役戰鬥。
當這些戰例匯集起來送給劉伯承審閱的時候,他非常高興地對訓練部的幹部說:“我們要從原有基礎上學習現代軍事科學,學習諸兵種協同作戰,就必須珍惜我們過去流血的經驗與創造,發揮戰例的積極作用,把它用到訓練中去。”他指示訓練部趕快彙編成冊,鉛印出版,發給全院學習。並揮筆寫下了“戰例匯集——劉伯承題”八個字,作為封麵。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例匯集》,一共分4集陸續出版,它的意義是很大的。對於教員來說,給他們提供了許多生動的實戰經驗,充實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對於學員來說,使他們注重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學習方法,有利於在總結自己作戰經驗的基礎上去學習現代軍學科學和指揮藝術;而對於劉伯承來說,這隻是他理論聯繫實際領導教學的開始。下一步,他又在考慮如何學習與總結正在戰鬥著的誌願軍的作戰經驗,並把它運用到軍事學院的教學之中去。
第三節來自朝鮮前線的匯報
從誌願軍一入朝,劉伯承就密切注視著抗美援朝戰爭的每一步發展。他指示宣傳部門利用多種形式宣傳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指示訓練部門認真收集整理、學習研究誌願軍的戰役和戰鬥經驗,貫穿到學院的教學中去。1951年,軍事學院舉行了3次抗美援朝作戰經驗報告會,以後又請誌願軍第九兵團第二十軍軍長張翼翔、赴朝慰問團負責人陳沂,以及朝鮮人民軍訪華代表團的成員,報告五次戰役等的作戰情況。他讚揚這些報告給全院“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課,上了一堂實際的軍事課。”
劉伯承還通過被調劉朝鮮前線指揮作戰的高、上級速成科學員,直接了解朝鮮戰場上的發展變化和最新經驗。
軍事學院成立後兩個月,由於朝鮮前線需要,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從高、上級速成科直接調走了44名學員。這些人好學上進、勤奮刻苦,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正當年富力強之際,是很有培養前途的中、高級指揮員。
劉伯承十分喜愛這些學員,把他們的提前調離比喻為“雞雛尚未孵出,雞蛋即已取走”,為他們未能完成學業而深感惋惜。
這一年5月,彭德懷提出,再調50名學員和一些院、係的領導幹部,充實誌願軍各級指揮機構。
劉伯承十分支持朝鮮前線的急需,按要求選調了一批正在學習的學員和在職幹部。當這些學員離開學院時,劉伯承叮囑他們要多寫信回來,介紹朝鮮戰場的現實情況,並希望他們在戰爭結束後,再回到學院深造,完成未竟的學業。
從坦克的履帶、艦艇的舵輪和飛機的引擎學起,熟悉它們的技術性能和戰術動作。
在海軍部隊參觀見學時,劉伯承對海軍術語“破雷衛”的確切內容搞不大清楚。於是,他就請教海軍的一位幹部,這位幹部告訴他,由兩艘軍艦拖索破雷的工具叫做“破雷衛”。他聽完之後非常高興地說:“你是專家。我從你這裏學到了知識,以後還要向你請教。”
在空軍部隊參觀見學時,劉伯承卻遇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當他提出讓學員看看進口的蘇製米格戰鬥機時,空軍部隊的負責人支支吾吾地說,這件事他作不了主,需要徵求蘇聯顧問的意見。結果,蘇聯顧問不同意,飛機沒有看成。
這件事使劉伯承很氣憤。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不愛發脾氣的。但是,這一次,他卻真火了,非要把這位負責人找來當麵質問不可。
這位負責人自知理虧,不敢再見劉伯承,讓一位副手去。
劉伯承毫不客氣,嚴肅地批評說:“你們空軍究竟是中國人當家,還是外國人當家?飛機我們已經花錢買來了,已經是我們自己的了,為什麽組織學員參觀還要外國人批準呢?”
參觀見學活動,使學員們初步了解了海、空軍等軍兵種的技術與戰術知識。為了在人民解放軍作戰經驗的基礎上,學習現代諸兵種聯合作戰的組織與指揮,劉伯承又召開了戰例編寫會議,決定以各軍區和各野戰軍為單位,把學員組織起來,成立戰例編寫小組,由戰史教授會和學術研究室派人輔導,以個人寫作和集體寫作相結合的方式,首先編寫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例。他要求全體學員積極行動起來,人人動筆動口,參加編寫工作。
在劉伯承的發動下,編寫戰例的活動蓬勃開展起來。許多學員利用課外時間,廢寢忘食地工作。他們找資料、繪地圖,座談討論,反覆修改。經過5個多月的努力,共有100多人編寫出了82個戰例。從類型上,有運動戰、攻堅戰、阻擊戰,以及渡海登陸作戰等。從內容上,有著名的三大戰役中的一些戰鬥,還有石家莊戰役、太原戰役、蘭州戰役、上海戰役、粵桂邊追擊戰鬥和海南島登陸戰鬥等一係列戰役戰鬥。
當這些戰例匯集起來送給劉伯承審閱的時候,他非常高興地對訓練部的幹部說:“我們要從原有基礎上學習現代軍事科學,學習諸兵種協同作戰,就必須珍惜我們過去流血的經驗與創造,發揮戰例的積極作用,把它用到訓練中去。”他指示訓練部趕快彙編成冊,鉛印出版,發給全院學習。並揮筆寫下了“戰例匯集——劉伯承題”八個字,作為封麵。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例匯集》,一共分4集陸續出版,它的意義是很大的。對於教員來說,給他們提供了許多生動的實戰經驗,充實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對於學員來說,使他們注重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學習方法,有利於在總結自己作戰經驗的基礎上去學習現代軍學科學和指揮藝術;而對於劉伯承來說,這隻是他理論聯繫實際領導教學的開始。下一步,他又在考慮如何學習與總結正在戰鬥著的誌願軍的作戰經驗,並把它運用到軍事學院的教學之中去。
第三節來自朝鮮前線的匯報
從誌願軍一入朝,劉伯承就密切注視著抗美援朝戰爭的每一步發展。他指示宣傳部門利用多種形式宣傳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指示訓練部門認真收集整理、學習研究誌願軍的戰役和戰鬥經驗,貫穿到學院的教學中去。1951年,軍事學院舉行了3次抗美援朝作戰經驗報告會,以後又請誌願軍第九兵團第二十軍軍長張翼翔、赴朝慰問團負責人陳沂,以及朝鮮人民軍訪華代表團的成員,報告五次戰役等的作戰情況。他讚揚這些報告給全院“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課,上了一堂實際的軍事課。”
劉伯承還通過被調劉朝鮮前線指揮作戰的高、上級速成科學員,直接了解朝鮮戰場上的發展變化和最新經驗。
軍事學院成立後兩個月,由於朝鮮前線需要,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從高、上級速成科直接調走了44名學員。這些人好學上進、勤奮刻苦,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正當年富力強之際,是很有培養前途的中、高級指揮員。
劉伯承十分喜愛這些學員,把他們的提前調離比喻為“雞雛尚未孵出,雞蛋即已取走”,為他們未能完成學業而深感惋惜。
這一年5月,彭德懷提出,再調50名學員和一些院、係的領導幹部,充實誌願軍各級指揮機構。
劉伯承十分支持朝鮮前線的急需,按要求選調了一批正在學習的學員和在職幹部。當這些學員離開學院時,劉伯承叮囑他們要多寫信回來,介紹朝鮮戰場的現實情況,並希望他們在戰爭結束後,再回到學院深造,完成未竟的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