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適應這個轉變,創辦、擴建以陸軍大學為首的一批軍事院校,自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劉伯承正是有見於此而主動請求來辦軍校的。
就個人而言,劉伯承一貫主張“建軍必建校”、“治軍必先治校”。從滬順起義舉辦軍事政治學校,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主持紅軍學校,以及領導紅四方麵軍、紅二方麵軍紅軍大學,再到擔任抗日牟政大學副校長,直至兼任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校長和政委,不但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骨幹力量,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管理經驗,也逐步激發了對軍事教育事業的熱愛。
劉伯承想去辦學校,還有另外一個方麵的考慮——當時,有人向他透露,中共中央準備調他進京,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一職。
他聽了之後,幽默而風趣地說:“我年紀大了,跑不動了,還當啥子總參謀長。總參謀長我已經當過四次了,總沒有當好嘛!這次就不要再去當囉。
我還是去辦學校,搞教育,當教書先生吧!”
這一件事,中共中央曾經非正式地徵求過他的意見。他明白,這是中共中央領導人對他的關懷,他們總想有要為他安排一個合適的職位。但實事求是地考慮,自己年事已高,身體又不好。總參謀長這個第一線上的重要職務,最好讓年富力強的人去擔任。自己應該另謀所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他認為:潛心鑽研學術,辦學校培養幹部,這對自己來說倒是最合適的。於是,他提筆給中共中央寫了一封信,請求辭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職務,去參與籌建陸大。在信中,他懇切地寫道:“要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最難的是幹部的培養,而培養幹部最難的又是高級幹部的培養。我願意辭去在西南擔任的一切行政長官的職務,去辦一所軍事學校。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年齡這麽大了,還是讓我去辦學校吧!”
中共中央很快批準了劉伯承的要求,決定委派這位身經百戰、德高望重的著名軍事家去辦學校、搞教育,把他那豐富的作戰、建軍經驗傳授給全軍中、高級幹部,從教育與訓練上更好地完成人民解放軍向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轉變。毛澤東和朱德給他寫了親筆信,讓他把西南的行政工作移交給鄧小平、賀龍負責,盡快到北京領導籌建陸大。
這,既是劉伯承的心願,也是中共中央經過慎重考慮後作出的重要決定。
而歸根到底,則是歷史的抉擇,是歷史把創建正規化現代化高級指揮學府的使命,放在了劉伯承的肩上。
中共中央對給劉伯承遞交信件這件事也很重視,特地委託代理總參謀長聶榮臻辦理。聶榮臻決定派遣華北軍政大學副教育長陶漢章專程前往重慶送信。他對陶漢章說:“你在紅二方麵軍時就認識劉伯承同誌,所以送信的差使讓你去。”陶漢章到達重慶,在北碚見到了劉伯承,遞上毛澤東、朱德的親筆信。
劉伯承看完了信,摘下眼鏡,一邊擦一邊高興地說:“古語說得好,‘君命召,不俟駕而行’啊!請你轉告聶老總,就說我愉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
我把這裏的工作給小平同誌和賀老總交代一下就走,不日即到京復命。”
幾天後,當陶漢章向劉伯承辭行時,劉伯承再次請他向聶榮臻轉述自己堅決服從調動,願意去辦學校的愉快心情。還托他捎回一些四川榨菜、豆瓣醬之類的土特產食品,說:“朱老總、聶老總部是四川佬,這些東西又便宜又好吃,他們一定喜歡。”
在劉伯承待命的這段時間裏,陸大的籌建工作在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已經展開了。中央軍委向全國各大軍區(也稱戰略區)抽調領導幹部,組建了陸大籌委會,並派人到東北等地勘查地形,選擇建校地址,準備動工興建陸大校舍。
這一年,韓戰的形勢日益緊張起來。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帝國主義隨後宣布武裝援助南韓,同時派遣海軍進入台灣海峽,侵占中國的領土台灣。9月15日,美國侵略軍在仁川登陸,大舉向北韓進犯,並把戰火燒到了中國東北邊境。為了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戰爭,保家衛國,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赴抗美援朝戰爭的前線。前線需要大批幹部,而大批幹部又需要加速培養,需要係統的教育與訓練。形勢逼人,創辦陸大已經刻不容緩。
就在誌願軍入朝作戰的第4天,毛澤東給劉伯承發了一個急電:“伯承同誌,此間恩來、總司令、榮桓、榮臻和我,希望你速來京主持籌建陸大,你意如何?”
他接到這封電報,在重慶冉也坐不住了。他把西南的繁忙公務迅速交待完畢,便登上了飛往北京的客機。
飛機一路穿雲破霧,把萬水千山一鼓腦兒地拋在身後。幾個小時後,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相繼闖入眼簾,逶迄奔騰在峰巒之間的長城,顯現出一副非凡的氣勢。剛剛見到紫禁城裏金碧輝煌的建築群,飛機的機身已緩緩地降落在北京西郊機場的跑道上了。劉伯承步出機艙,見朱德正向他揮手。他急步跨下舷梯,與朱德的手緊緊地握到了一起。
第二節中南海的燈光
劉伯承一到北京,便領導陸大籌委會加緊籌建工作。
就個人而言,劉伯承一貫主張“建軍必建校”、“治軍必先治校”。從滬順起義舉辦軍事政治學校,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主持紅軍學校,以及領導紅四方麵軍、紅二方麵軍紅軍大學,再到擔任抗日牟政大學副校長,直至兼任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校長和政委,不但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骨幹力量,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管理經驗,也逐步激發了對軍事教育事業的熱愛。
劉伯承想去辦學校,還有另外一個方麵的考慮——當時,有人向他透露,中共中央準備調他進京,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一職。
他聽了之後,幽默而風趣地說:“我年紀大了,跑不動了,還當啥子總參謀長。總參謀長我已經當過四次了,總沒有當好嘛!這次就不要再去當囉。
我還是去辦學校,搞教育,當教書先生吧!”
這一件事,中共中央曾經非正式地徵求過他的意見。他明白,這是中共中央領導人對他的關懷,他們總想有要為他安排一個合適的職位。但實事求是地考慮,自己年事已高,身體又不好。總參謀長這個第一線上的重要職務,最好讓年富力強的人去擔任。自己應該另謀所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他認為:潛心鑽研學術,辦學校培養幹部,這對自己來說倒是最合適的。於是,他提筆給中共中央寫了一封信,請求辭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職務,去參與籌建陸大。在信中,他懇切地寫道:“要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最難的是幹部的培養,而培養幹部最難的又是高級幹部的培養。我願意辭去在西南擔任的一切行政長官的職務,去辦一所軍事學校。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年齡這麽大了,還是讓我去辦學校吧!”
中共中央很快批準了劉伯承的要求,決定委派這位身經百戰、德高望重的著名軍事家去辦學校、搞教育,把他那豐富的作戰、建軍經驗傳授給全軍中、高級幹部,從教育與訓練上更好地完成人民解放軍向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轉變。毛澤東和朱德給他寫了親筆信,讓他把西南的行政工作移交給鄧小平、賀龍負責,盡快到北京領導籌建陸大。
這,既是劉伯承的心願,也是中共中央經過慎重考慮後作出的重要決定。
而歸根到底,則是歷史的抉擇,是歷史把創建正規化現代化高級指揮學府的使命,放在了劉伯承的肩上。
中共中央對給劉伯承遞交信件這件事也很重視,特地委託代理總參謀長聶榮臻辦理。聶榮臻決定派遣華北軍政大學副教育長陶漢章專程前往重慶送信。他對陶漢章說:“你在紅二方麵軍時就認識劉伯承同誌,所以送信的差使讓你去。”陶漢章到達重慶,在北碚見到了劉伯承,遞上毛澤東、朱德的親筆信。
劉伯承看完了信,摘下眼鏡,一邊擦一邊高興地說:“古語說得好,‘君命召,不俟駕而行’啊!請你轉告聶老總,就說我愉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
我把這裏的工作給小平同誌和賀老總交代一下就走,不日即到京復命。”
幾天後,當陶漢章向劉伯承辭行時,劉伯承再次請他向聶榮臻轉述自己堅決服從調動,願意去辦學校的愉快心情。還托他捎回一些四川榨菜、豆瓣醬之類的土特產食品,說:“朱老總、聶老總部是四川佬,這些東西又便宜又好吃,他們一定喜歡。”
在劉伯承待命的這段時間裏,陸大的籌建工作在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已經展開了。中央軍委向全國各大軍區(也稱戰略區)抽調領導幹部,組建了陸大籌委會,並派人到東北等地勘查地形,選擇建校地址,準備動工興建陸大校舍。
這一年,韓戰的形勢日益緊張起來。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帝國主義隨後宣布武裝援助南韓,同時派遣海軍進入台灣海峽,侵占中國的領土台灣。9月15日,美國侵略軍在仁川登陸,大舉向北韓進犯,並把戰火燒到了中國東北邊境。為了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戰爭,保家衛國,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赴抗美援朝戰爭的前線。前線需要大批幹部,而大批幹部又需要加速培養,需要係統的教育與訓練。形勢逼人,創辦陸大已經刻不容緩。
就在誌願軍入朝作戰的第4天,毛澤東給劉伯承發了一個急電:“伯承同誌,此間恩來、總司令、榮桓、榮臻和我,希望你速來京主持籌建陸大,你意如何?”
他接到這封電報,在重慶冉也坐不住了。他把西南的繁忙公務迅速交待完畢,便登上了飛往北京的客機。
飛機一路穿雲破霧,把萬水千山一鼓腦兒地拋在身後。幾個小時後,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相繼闖入眼簾,逶迄奔騰在峰巒之間的長城,顯現出一副非凡的氣勢。剛剛見到紫禁城裏金碧輝煌的建築群,飛機的機身已緩緩地降落在北京西郊機場的跑道上了。劉伯承步出機艙,見朱德正向他揮手。他急步跨下舷梯,與朱德的手緊緊地握到了一起。
第二節中南海的燈光
劉伯承一到北京,便領導陸大籌委會加緊籌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