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苦難深仇,在艱難中尋找求真之路,描寫出農民在死亡線上掙紮和土豪惡霸肆意橫行的生活情景。例如“血淚看禾酒”,“腥風苦雨應有涯”等章節,都寫得極為真實感人。表現官逼民反的題旨,揭示出秋收起義的歷史必然性。
一是在豺狼當道的白色恐怖中,堅定地高揚著向善的帆,在淒風苦雨中綻放著愛美之花,描寫了起義軍將士豐富的內心世界,如“乳燕飛越雲天”和“碧血羅霄”中的章節,扣人心弦。 東門血戰中倖免於難的楊小雪,終於又追趕上了開赴羅霄山的隊伍,她從千裏之外的四川,來追尋起義部隊——來追尋盧德銘。但這一對戀人,卻在奔向井岡山的途中、蘆溪之戰中壯烈犧牲。
作品中寫楊小雪犧牲時,有著這樣的描寫:“她還在飛。向著夢魂牽繞的地方飛……帽子被風吹向了天空,秀髮飄散開來,就在她奔跑在離盧德銘不遠處的那一片草地時,無情的子彈,擊中了這名美麗少女的胸部,她雙手朝前伸著,使出最後的力氣,抬頭朝盧德銘張望了一下,便撲到在地上……飛越千裏雲天的乳燕,終於輕柔地往羅霄山溫厚的大地落下來,像撒嬌的孩子,撲入母親的懷抱……”
如果說歷史是一條長河,那麽,他們的匯入其中,則用鮮血和生命激起了絢麗的浪花。
我和喻詠槐同誌相識二十餘年了,我一直很欽佩他的勤奮、誠摯和創作才華。上世紀80年代,他主要從事兒童文學和中短篇小說的創作,記得所寫大都屬鄉村題材。我喜歡他的質樸優美而意蘊深厚的文字,欣賞那種意在言外的語言張力。他的作品很純很美,不僅適合成年人閱讀,也適合青少年閱讀。大概因為他本身是一名教師的緣故,在作品裏,有著作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商品大潮滾滾而來,某些領域“拜金主義”甚囂塵上的當今時代,喻詠槐同誌為讀者建造出一個個純樸寧靜的精神家園,讓我們有“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的感覺。讀他的作品,是一種美的享受,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也是一種返樸歸真的人生體驗。
序二: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2)
在《金秋烈焰》即將付梓之際,他矚我為他的作品寫幾句話,我欣然應允。寫下這些文字,以感謝喻詠槐先生的信任,並祝願他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無愧於他摯愛著的文學事業,無愧於對他情有獨鍾的廣大讀者。
2007年6月2日(作者係中共瀏陽市委專職副書記。)
第二部分
第一章 板倉送別(1)
一、
公元1927年秋天,長沙城依然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
天近黃昏之時,在臭氣熏天、塵土飛揚的長沙火車站,更顯得悶熱難當,令人無端地心煩意躁,慌恐不安。
粵漢鐵路上,一輛從武漢開往廣州的火車就要進站。霎時間,汽笛的長鳴聲,鍋爐的排氣聲,和著車輪與鐵軌的撞擊聲,由遠而近……
一輛破舊不堪的老式火車,發出最後一聲長鳴,終於緩緩地停了下來。
整個車站立刻騷動起來。
背著行李準備上車的,舉著牌子前來接站的,做小生意的,拉客的;搬夫、挑夫和車夫……人山人海,一個勁地往前擁。接著便是下車的旅客拚著老命從人縫中往外擠。喊的喊叫的叫哭的哭,亂成了一鍋粥。
那些拉客的夥計,站在出站口,提著紙燈籠,尖著嗓子叫喊:
“福臨門飯店,——接客!”
“五洲大旅社,——接客!”
“好再來夜總會,——接客哪!”
“……”
站台上,十多個斜挎著盒子槍的偵緝隊員,還有將短槍、短棍掛在皮腰帶上的警察,一個個繃著臉,斜著眼,在檢查過往旅客。
出站口的一根橫樑上,掛著幾顆血淋淋的人頭,每一顆人頭下方,都寫著“共匪某某某”的字樣,還在名字上打上一個大紅叉,慘不忍睹。
熟悉長沙城的人都知道,凡是熱鬧地方,尤其是車站和碼頭,交通要道口,常常掛著人頭,貼著標語,還有打著紅叉的“捉拿共匪頭子”的懸賞令。
來往行人,幾乎個個臉色沉鬱,憂愁而驚懼。
“馬日事變”的腥風血雨從長沙開始,迅速席捲整個湖湘大地……
出站口外的廣場上,那些守著人力車的車夫,眼巴巴地盼著有錢的客人來坐車。一般情況下,他們不往前擠,一來拖著車子不方便,二來,窮人是寧可走遠路,也捨不得花錢坐車的。
一個身材高大,穿著長衫,留著短須,戴著眼鏡的人,通過警察的檢查卡,隨著擁擠的人流,大模大樣走了出來。
就在他走出站口不遠的牆上,一張國民黨省府的通緝懸賞令,格外打眼。幾個閑人圍在那裏觀看,在那裏念著懸賞令上的名單。
“陳獨秀,5000大洋,瞿秋白,5000大洋,李維漢,4000大洋,……毛澤東,3000大洋……”
他輕蔑地朝那張“懸賞令”瞟了一眼,轉過身,從容地向擺著許多人力車的廣場走去,似乎是不經意地坐上了一輛洋包車……
一是在豺狼當道的白色恐怖中,堅定地高揚著向善的帆,在淒風苦雨中綻放著愛美之花,描寫了起義軍將士豐富的內心世界,如“乳燕飛越雲天”和“碧血羅霄”中的章節,扣人心弦。 東門血戰中倖免於難的楊小雪,終於又追趕上了開赴羅霄山的隊伍,她從千裏之外的四川,來追尋起義部隊——來追尋盧德銘。但這一對戀人,卻在奔向井岡山的途中、蘆溪之戰中壯烈犧牲。
作品中寫楊小雪犧牲時,有著這樣的描寫:“她還在飛。向著夢魂牽繞的地方飛……帽子被風吹向了天空,秀髮飄散開來,就在她奔跑在離盧德銘不遠處的那一片草地時,無情的子彈,擊中了這名美麗少女的胸部,她雙手朝前伸著,使出最後的力氣,抬頭朝盧德銘張望了一下,便撲到在地上……飛越千裏雲天的乳燕,終於輕柔地往羅霄山溫厚的大地落下來,像撒嬌的孩子,撲入母親的懷抱……”
如果說歷史是一條長河,那麽,他們的匯入其中,則用鮮血和生命激起了絢麗的浪花。
我和喻詠槐同誌相識二十餘年了,我一直很欽佩他的勤奮、誠摯和創作才華。上世紀80年代,他主要從事兒童文學和中短篇小說的創作,記得所寫大都屬鄉村題材。我喜歡他的質樸優美而意蘊深厚的文字,欣賞那種意在言外的語言張力。他的作品很純很美,不僅適合成年人閱讀,也適合青少年閱讀。大概因為他本身是一名教師的緣故,在作品裏,有著作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商品大潮滾滾而來,某些領域“拜金主義”甚囂塵上的當今時代,喻詠槐同誌為讀者建造出一個個純樸寧靜的精神家園,讓我們有“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的感覺。讀他的作品,是一種美的享受,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也是一種返樸歸真的人生體驗。
序二: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2)
在《金秋烈焰》即將付梓之際,他矚我為他的作品寫幾句話,我欣然應允。寫下這些文字,以感謝喻詠槐先生的信任,並祝願他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無愧於他摯愛著的文學事業,無愧於對他情有獨鍾的廣大讀者。
2007年6月2日(作者係中共瀏陽市委專職副書記。)
第二部分
第一章 板倉送別(1)
一、
公元1927年秋天,長沙城依然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
天近黃昏之時,在臭氣熏天、塵土飛揚的長沙火車站,更顯得悶熱難當,令人無端地心煩意躁,慌恐不安。
粵漢鐵路上,一輛從武漢開往廣州的火車就要進站。霎時間,汽笛的長鳴聲,鍋爐的排氣聲,和著車輪與鐵軌的撞擊聲,由遠而近……
一輛破舊不堪的老式火車,發出最後一聲長鳴,終於緩緩地停了下來。
整個車站立刻騷動起來。
背著行李準備上車的,舉著牌子前來接站的,做小生意的,拉客的;搬夫、挑夫和車夫……人山人海,一個勁地往前擁。接著便是下車的旅客拚著老命從人縫中往外擠。喊的喊叫的叫哭的哭,亂成了一鍋粥。
那些拉客的夥計,站在出站口,提著紙燈籠,尖著嗓子叫喊:
“福臨門飯店,——接客!”
“五洲大旅社,——接客!”
“好再來夜總會,——接客哪!”
“……”
站台上,十多個斜挎著盒子槍的偵緝隊員,還有將短槍、短棍掛在皮腰帶上的警察,一個個繃著臉,斜著眼,在檢查過往旅客。
出站口的一根橫樑上,掛著幾顆血淋淋的人頭,每一顆人頭下方,都寫著“共匪某某某”的字樣,還在名字上打上一個大紅叉,慘不忍睹。
熟悉長沙城的人都知道,凡是熱鬧地方,尤其是車站和碼頭,交通要道口,常常掛著人頭,貼著標語,還有打著紅叉的“捉拿共匪頭子”的懸賞令。
來往行人,幾乎個個臉色沉鬱,憂愁而驚懼。
“馬日事變”的腥風血雨從長沙開始,迅速席捲整個湖湘大地……
出站口外的廣場上,那些守著人力車的車夫,眼巴巴地盼著有錢的客人來坐車。一般情況下,他們不往前擠,一來拖著車子不方便,二來,窮人是寧可走遠路,也捨不得花錢坐車的。
一個身材高大,穿著長衫,留著短須,戴著眼鏡的人,通過警察的檢查卡,隨著擁擠的人流,大模大樣走了出來。
就在他走出站口不遠的牆上,一張國民黨省府的通緝懸賞令,格外打眼。幾個閑人圍在那裏觀看,在那裏念著懸賞令上的名單。
“陳獨秀,5000大洋,瞿秋白,5000大洋,李維漢,4000大洋,……毛澤東,3000大洋……”
他輕蔑地朝那張“懸賞令”瞟了一眼,轉過身,從容地向擺著許多人力車的廣場走去,似乎是不經意地坐上了一輛洋包車……